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应用调整缝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探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预防。方法 对42例49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0例25眼采用小梁切除术巩膜瓣调整缝线,术后分别对前房,眼压,滤过强制情况进行观察。结论 术中应用巩膜瓣调整缝线可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减少低眼压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采用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低温保存的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9眼,术后对其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随访观察6~1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27眼眼压由术前32~46mmHg降至术后6~21mmHg,两眼手术失败,眼压未控制;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有22眼,有功能性滤过泡25眼;术后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2眼)和浅前房(1眼)。结论 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可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的形成.有利于青光眼滤过通道的建立,且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程依琏  樊映川  罗谦  黎静 《北京医学》2007,29(7):404-406
目的 探讨巩膜瓣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预防浅前房的作用.方法 将138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常规组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调整缝线组70眼,行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形成及眼压等情况.结果 术后浅前房:常规组25眼(36.76%);调整缝线组6眼(8.57%)(P<0.01).术后眼压:随访6~12个月,常规组眼压控制<21mm Hg者60眼(88.24%),调整缝线组眼压控制<21mm Hg者62眼(88.57%),P>0.05.结论 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后既可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又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80眼青光眼患者,做常规的梯形巩膜瓣与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两侧做可调整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结膜滤过泡.当手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大于10mmHg时,拆除巩膜瓣调整缝线.结果:术后第1天全部前房形成良好,术后巩膜瓣可调整缝线2周内拆除,平均7天,缝线拆除后,结膜滤过泡明显增大.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能促进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的形成,能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术后2周内拆线对眼压具有调节作用,提高青光眼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70例70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为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5例,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眼内出血的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情况、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眼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一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向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可预防术后浅前房、眼内出血的发生,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梁冬梅 《广东医学》2016,(Z2):154-155
目的:研究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12例(138眼)。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对照组: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在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术后2周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术后早期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21.54%;观察组为9.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眼压控制情况:对照组眼压控制率92.31%,观察组93.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79.63%,观察组91.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较常规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减少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且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及外置可拆除巩膜瓣缝线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青光眼手术患者72例76眼发生浅前房的比率、发生时间、类型,分析不同青光眼类型和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浅前房的影响。并分析6例6眼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并外置可拆除缝线手术后前房、滤过泡及眼压情况。结果: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高,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可拆巩膜瓣缝线可减少并发症,控制滤过,操作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巩膜瓣对小梁切除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9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眼压及滤过泡等情况。结果95眼中有90眼术后1周眼压在21mmHg以下(94.74%)。95眼术后1~2周形成滤泡,按Kronfeld分类法,滤过泡Ⅰ型9眼(9.47%),Ⅱ型81眼(85.26%),Ⅲ型5眼(5.26%),术后2周平均眼压16.31mmHg。结论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可明显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9.
苏小龙  赵奋图 《黑龙江医学》2009,33(11):838-840
目的研究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及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作随访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76例87只眼,分为治疗组A和对照组B。所有的对照组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所有治疗组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整缝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视野等情况,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结果所有治疗组和所有对照组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野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有远期较好的眼压控制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2例51眼行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0~12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滤过泡、眼压等。结果术后有4眼1级浅前房,占7.84%。眼压≤21 mmHg 45眼,控制率88.23%,功能性滤过泡43眼,占84.31%。结论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确切,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可拆除缝线联合透明质酸钠对减少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作用。方法对5i例(6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跟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观察组27例(35眼)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前房穿刺和可拆除缝线技术,对照组24例(31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对术后主要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浅前房:观察组5眼(14.28%),对照组14眼(45.1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效滤过泡形成:观察组30眼(85.71%).对照组22眼(70.9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血、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分别为8眼(22.86%)、2眼(5.71%)、0眼,对照组分别为13眼(41.94%)、8眼(25.81%)、4眼(12.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前房穿刺和可拆除缝线技术可减少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52例(55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对巩膜瓣采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缝合.观察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可调整缝线松脱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7月.可拆除缝线拆线时间3~16 d,平均8.21天.拆线前眼压12.12...  相似文献   

13.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不同房角关闭程度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43眼)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关闭程度分为A、B两组:A组(房角关闭粘连≤180°)25眼,B组(房角关闭粘连〉180°)18眼。均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二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41例(43眼)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房角加深。房角镜检查:A组25眼房角完全开放12眼,房角关闭粘连≤90°者8眼(80%),房角关闭粘连90°~180°者5眼。B组(房角关闭粘连(180°)18眼中房角关闭粘连≤90°者4眼,房角关闭粘连(180°14眼(78%)。A组优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术前A组(44.36±4.27)mmHg,B组(47.01±4.35)。术后一周:A组眼压控制在(15.96±3.97)mmHg,B组眼压控制在(16.20±5.56)mmHg;B组术后6月:6眼需加用降眼压药物,5眼青光眼发作行抗青光眼滤过手术。A组优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可有效治疗房角关闭粘连≤180°患者。而对于房角关闭粘连〉180°患者,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效果不佳,可考虑行青白联合手术,或需降眼压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徐雷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81-82
目的 探讨持续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联合前房穿刺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54只眼(46例)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联合前房穿刺术.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54眼手术顺利.其中有47眼术后不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能控制在10~21mmHg,7眼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正常;44眼视力有所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小梁切除联合前房穿刺术是安全有效的,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病例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以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可调节缝线方法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诊断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87例103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54眼)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的基础上,加用巩膜瓣可调节缝线;B组患者(49眼)单纯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以及患者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眼压平均(14.7±0.8)mm Hg,B组患者为(12.9±0.9)mm Hg,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功能性滤过泡45人(83.33%),B组患者39人(79.59%),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无浅前房发生,B组患者8人(20.41%)发生浅前房,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6±2.1)d,B组患者(12.1±3.7)d,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技术,可以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且对患者术后眼压、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何翠蓉  伍帆 《西部医学》2010,22(4):727-728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64例(76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手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形成正常前房,对照组64例(74只眼),在手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平衡盐液。结果观察组术后浅前房12眼,占15.8%,对照组术后浅前房34眼,占45.9%,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眼压被控制在正常范围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可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且眼压控制效果与前房内未注入透明质酸钠相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可调整缝线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机理及疗效评价。方法 :5 2例 6 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8例 36眼和对照组 2 4例 2 7眼 ,治疗组行可调整缝线联合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 ,对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手术成功率及视力进行对照分析 ,随访 6月。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 :治疗组为 13.9% ,对照组为 4 8.5 %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眼压 :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期眼压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术后 3月、6月两组眼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滤过泡 :术后 2周功能性滤过泡治疗组占 97.2 % ,对照组占 74 .1% ;术后 6月分别为 91.7%和 6 2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手术成功率 :术后 2周治疗组为 97.2 % ,对照组为 81.5 % ;术后 6月分别为 91.7%和 6 2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术后视力 :术后 6月对照组视力下降有 10眼 (37.1% )而治疗组只有 4眼 (11.1%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2 5 )。结论 :可调整缝线的应用减少了小梁切除术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羊膜可有效抗滤过道瘢痕 ,长期维持功能性滤过泡 ,两者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闭角型青光眼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芳兴 《河北医学》2006,12(1):56-59
目的:探讨用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的特点,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的42例48眼的术前术后视力、眼压、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成功率。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前后均未出现暴发性脉络膜出血、眼内出血、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浅前房的发生率低(6/48),6眼在高眼压状态下行小梁切除术的眼术后近期反应重,经过适当的处理,手术效果仍然良好;28眼低视力的闭角型青光眼行人工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有1眼出现残余视力丧失(1/28),说明该手术是较安全的,但也有导致残余视力丧失的风险。结论:闭角型青光眼行可松解缝线切除术是安全有效,对高眼压及低视力闭角型青光眼应及时手术治疗,以保持较好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4例70眼闭角型青光眼分成两组,按时间顺序先行的34眼术中用MMC的小梁切除术和后行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36眼为两组.分析两组间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成形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第1d的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9%(P<0.05);观察组术后第5d浅前房发生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17.64%(P<0.05);平均随访8个月,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88.89%,对照组85.29%,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压观察组21mmHg以下者32眼,控制率88.89%,对照组29眼,控制率为85.29%,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不同类型青光眼146例(177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45例(79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结果 本组177眼中术后发生浅前房79眼,占44.68%。其原因滤过过强55眼,结膜瓣漏水5眼,脉络膜脱离9眼,虹膜睫状体炎7眼,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3眼。其中57眼保守治疗、22眼手术治疗恢复前房。结论 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滤过过强是主要原因,应术前控制眼压,术后密切观察,针对不同病因做出相应治疗以及时恢复前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