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X线钡剂检查16例,小肠造影3例,内窥镜检查35例,B超检查38例,CT检查37例。37例GIST行手术切除,1例GIST术中活检,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手术切除率97.37%,3例胃部GIST患者分别于术后5、9、11个月死于肿瘤转移,5例胃部GIST患者分别于术后4、7、10、11、12个月出现肝转移。30例病人随访至今仍无瘤生存。结论:目前GIST的治疗以手术与药物综合治疗为主,胃部GIST发生转移的机会大于其它部位的GIST,转移的脏器多位于肝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3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GIST20例,交界性10例,恶性6例。在30例获随访2~3年的当中,有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1例术后28个月复发再行手术治疗,其余病例均存活。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也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GIST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仅7例源于胃者术前超声内镜考虑GIST,CDll7阳性100%(32,32)和CD34阳性75%(24/32)。肠GIST与胃GIST高度风险率分别为61.54%、26.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2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姑息性切除9例,根治性手术23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带瘤生存5例,死亡12例(37.5%),3例患者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例带瘤生存。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最终确诊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只有彻底切除肿瘤才有好的疗效,使用伊马替尼有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GIST患者中病灶位于胃9例,小肠5例,结肠2例;多以腹痛、腹部肿块及反复黑便等症状就诊,均行手术治疗,1例出现腹腔内感染,经保守治疗后恢复;随访4~72个月,3例肿瘤复发和转移,其中2例死亡,1例行二次手术。结论 GIST缺乏临床特异性,确诊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结果,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38例行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术前经CT或消化道造影诊断为GIST,8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5例经肠系膜血管造影证实,2例经胶囊内镜证实,1例经急诊手术证实。按风险分级标准极低风险6例、低风险10例、中风险7例和高风险15例。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率为86%、CD34阳性率为82%。术后25例得到随访,其中10例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3~24个月。结论CT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术前诊断帮助较大,而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是诊断GIST所必需的;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格列卫为GIST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67例患者中,12例保守治疗成功,55例手术治疗,其中,穿孔修补术18例,大部切除术37例(毕Ⅰ式13例,毕Ⅱ式24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无死亡发生;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倾倒综合征、碱性反流性胃炎及肠梗阻各1例,均经积极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6个月~3年,3例复发,2例胃癌患者分别亡于术后第6个月及13个月。结论:准确采取病史并综合利用各种辅助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外科干预在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术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45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位年龄60.5岁。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出血、腹部肿块和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45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3-60个月,死亡2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结论 GIST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12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8.6岁.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和腹胀,消化道出血,12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6例,恶性5例,交界2例,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术后随访:良性GIST 6例,平均随访时14.3个月,4例无局部复发、转移,3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5例,平均随访16.2个月,2例局部复发再手术,2例肝肺转移,1例死亡.2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镇海第二医院45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中消化道出血25例,腹胀、腹痛20例,不完全肠梗阻7例,贫血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25例良性,13例交界性,7例恶性.均随访2~4年,3例肿瘤复发转移死亡,1例术后24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目前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患者的外科治疗和生存分析的研究,探讨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3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21例行肿物完全切除,主要为胃大切术和肠段切除术,11例行姑息切除或单纯活检术。3例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均取得部分缓解(PR),其中1例得以行手术治疗.对不同侵袭危险性病例各组以随访结果作生存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检查,包括CD1l7及CD34免疫组化检查,并根据Fletcher标准进行肿瘤恶性分类判断。32例患者中31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96.87%,在随访的31例患者中12例死亡,死于肿瘤扩散、复发或转移;在肿瘤完整切除21例中7例复发,复发率33.3%,中位复发时间为手术后7个月。结论:GIST的诊断依赖于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的结果;螺旋CT有助于术前诊断;Fletcher分类标准符合GIST的生物行为特性并可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伊马替尼的新辅助治疗给GIST的患者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视宫腔镜电切术在子宫纵隔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7例子宫纵隔患者采用宫腔镜电切术进行诊治。结果37例子宫纵隔中,4例为完全性子宫纵隔,33例为不完全性子宫纵隔。37例均在腹腔镜及(或)B超监视下完成宫腔镜子宫纵隔电切术,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阴道排液不多,排液时间1—3周,平均住院6天。术后随访,23例妊娠,其中12例足月妊娠分娩,3例早孕、1例中孕、2例晚孕,5例自然流产;6例原发不孕;8例无生育要求避孕。结论B超或腹腔镜监护下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术后宫内放置IUD3个月并应用人工周期3个月是目前治疗子宫纵隔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对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相关腹部肿瘤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1例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并有小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的NF1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检索相似病例,对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男,37岁,CT示右肾上腺占位.因小肠穿孔急诊行剖腹探查,切除部分小肠,病理示小肠GIST.药物准备4周后行腹腔镜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病理示组合性PHEO.文献检索到18例,共19例病例,男9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岁;肾上腺PHEO9例(9/19)为双侧,5例(5/19)为组合性PHEO;GIST累及胃4例(4/19),小肠16例(16/19),结肠2例(2/19),且大多为多发性病变(13/17),7例(7/7)检测均无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手术治疗后多无复发.结论 NF1可同时合并PHEO和GIST,GIST多为多发性病变,患有GIST的NF1接受手术前应排查有无PHEO,PHEO可导致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高风险.此类疾病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0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6例,小肠9例,结肠2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平扫: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密度均匀;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心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或呈高、等、低混杂密度。增强:轻度均匀强化,不均匀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明显强化。30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轻度均匀强化;恶性23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部分边缘见分叶状,22例肿块有坏死,其中4例见钙化,3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8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敏感性高,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也很有价值,但对体积较大的GIST确定肿瘤组织来源较困难,需结合钡餐造影及内镜检查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8例(25%),交界性7例(21.8%),恶性17例(53.2%)。CD117阳性31例(96.9%),CD34阳性27例(84.4%)。随访时间5个月至5年,8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包块表现为主。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诊间质瘤的唯一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提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陈岚  白广平 《河北医学》2009,15(1):75-77
目的:探讨蝶窦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慢性蝶窦病变13例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经过鼻窦CT扫描或MR检查明确诊断后,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随诊6个月至2年,全部治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CT或MR能早期明确诊断慢性蝶窦病变,鼻内镜下蝶窦手术治疗蝶窦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合17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GIST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59.2岁。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42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6例。瘤细胞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丰富,弱嗜酸性,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巢状。免疫组织化学:39例表达CD117,36例表达CD34,9例表达SMA,6例表达S-100蛋白。50例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为:GIST 13例,潜在恶性GIST 14例,恶性GIST 23例。17例GIST有随访资料。随访率34%,随访时间10~42个月,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比较,P=0.361 3。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9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胃肠恶性间质瘤27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27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5例,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16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6例。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阳性24例,CD34阳性19例。结论胃肠恶性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为主。病理检查是确诊恶性间质瘤的惟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