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80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通气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保护性肺通气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通气8 h以及通气24 h的PaO2、PaCO2以及PaO2/FiO2与对照组患者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以及病死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护性肺通气能够明显改善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紧急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7例患者因病情需要行气管切开术;在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的同时,及时抗休克,抑制炎症反应,给予高蛋白质的营养支持,防止多功能障碍的发生,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2h、治疗后24h的PaO2、PaCO2、PaO2/Fi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中,治愈37例,死亡5例。死亡原因:胸内大出血、肺栓塞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严重的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率极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地采用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症胸部创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辅助呼吸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选择52例以重症闭合性胸部创伤为主并ARD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通气组及保护性肺通气治疗组,每组各26例;均以PB760呼吸机辅助呼吸(SIMV+PVS+PEEP模式),分别记录机械通气前及通气后8、24h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同时记录每组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时间、治疗有效和无效(死亡)例数。结果保护性肺通气组8、24h后氧合指数、PaO2明显优于常规通气组(P〈0.01),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短于常规通气组(P〈0.01),病死率也低于常规通气组(P〈0.05)。结论保护性肺通气方式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东莨菪碱对重症肺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50例重症肺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氧分压(PaO2),PaO2/FiO2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氧分压(PaO2),PaO2/FiO2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经过常规治疗,总有效率为52.00%;治疗组患者经过东莨菪碱治疗,总有效率为82.67%;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0.80,P〈0.01)。结论:东莨菪碱对重症肺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月进入我院监护室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96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pH、SaO2、PaO2、PaCO3、氧合指数(PaO2/FiO2)等指标。结果:9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经过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原有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pH、SaO2、PaO2、PaO2/FiO2等指标上升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心率、血压、PaCO3等指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能够迅速缓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患者的各项血气指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治疗胸部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该院1999年6月以来胸部创伤合并ARDS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应用HFV,对照组26例应用常频机械通气(conventionalmechnical ventilation,CMV),通过监测氧合指数OI(PaO2/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参数,评估HFV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ARIDS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治疗组应用HFV治疗前后比较,OI、PaO,在应用HFV 4 h后均显著提高(P<0.01).两组患者对比,OI在治疗前及治疗2h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4、8、16、24 h及48 h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PaCO2在治疗前及治疗2 h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4 h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8 h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HFV组病死率为40.0%.结论HFV能够促进胸部创伤合并ARDS患者的肺脏通气,有效改善氧合、纠正低氧血症;同CMV对比,HFV改善氧合、提高OI的疗效更加显著,在应用HFV 4 h后可引起CO2的轻度潴留;HFV有助于胸部创伤合并ARDS患者的急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总结重症的胸外伤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4例并发ARDS的重症胸外伤患者建立机械通气,应用激素和血管扩张剂,积极对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气分析即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的结果。结果经治疗,患者的P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PaO2/FiO2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名患者中18例(83.3%)痊愈,6例(16.7%)死亡,死亡原因均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对于ARDS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积极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救治胸部重症创伤并伴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重症胸部创伤且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ARDS)的患者49例,对其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9例ARDS患者在经治疗后,临床治愈35例,治愈率为71.4%;无效14例,占28.6%.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在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的表现结果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在重症胸部创伤合并ADRS治疗时,在机械呼吸有效保证的基础上,加强患者的自主呼吸,可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3例,根据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应用猪肺磷脂注射液。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2h、24h的PaO2、PaCO2及PaO2/FiO2水平;比较两组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后12h及24h,观察组患儿PaO2、PaCO2及PaO2/FiO2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儿感染、颅内出血、呼吸暂停、肺气漏及死亡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治疗胸部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该院1999年6月以来胸部创伤合并ARDS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应用HFV,对照组26例应用常频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通过监测氧合指数OI(PaO2/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参数,评估HFV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ARDS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治疗组应用HFV治疗前后比较,OI、PaO,在应用HFv4h后均显著提高(P〈0.01)。两组患者对比,OI在治疗前及治疗2h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4、8、16、24h及48h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PaCO2在治疗前及治疗2h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4h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8h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HFV组病死率为40.0%。结论 HFV能够促进胸部创伤合并AR33S患者的肺脏通气,有效改善氧合、纠正低氧血症:同CMV对比,HFV改善氧合、提高OI的疗效更加显著,在应用HFV 4h后可引起CO2的轻度潴留;HFV有助于胸部创伤合并ARDS患者的急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吴道静 《安徽医学》2012,33(10):1276-1278
目的比较肺开放式通气治疗与常规通气治疗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0例在治疗的SAP合并ARDS患者,按照通气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6例采用肺开放式通气治疗,对照组24例采取常规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动脉血气变化。结果①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治疗方式下通气治疗,PaO2,PaCO2和SaO2在治疗8、16、24、48 h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②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PaO2、SaO2和PaO2/FiO2在治疗后16、24 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在治疗48 h后PaO2,PaCO2,pH,SaO2,PaO2/FiO2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肺开放通气治疗方式相对于非开放式通气治疗在短时间内更为有效。③在小潮气量、低PEEP水平维持下,逐步提高PEEP,VT和FiO2水平,观察组16例患者中12例首次肺开放通气即改善明显,3例患者2次开放通气有效,1例患者失败,操作过程中患者HR,MAP均较为稳定;另外,无气胸、纵膈气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肺开放通气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呼吸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死腔分数 (dead space fraction, VD/VT) 是否可以作为判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患者行俯卧位通气 (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 PPV) 治疗有效的指标.方法30例重度ARDS患者 (PaO2/FiO2<100 mm H) g纳入本研究.按不同病因分为肺内源性ARDS组 (ARDSp) 和肺外源性ARDS组 (ARDSexp) , 记录仰卧位和俯卧位通气2 h、4 h、6 h、8 h、10 h的PaO2/FiO2和VD/VT.结果PPV使VD/VT下降和PaO2/FiO2升高, 在PPV不同时间点PaO2/FiO2、VD/V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VD/VT的最大变化发生在PPV 4 h, 而PaO2/FiO2在PPV 6 h后才出现最佳变化 (PaO2/FiO2上升>20mm H) g.VD/VT与PaO2/FiO2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关系 (t=0.67, P<0.001) .ARDSp组与PPV前比较, PPV 2 h PaO2/FiO2和VD/VT无明显变化, 通气4 h PaO2/FiO2明显升高 (t=2.37, P=0.03) 、VD/VT明显下降 (t=5.26, P=0.001) , 通气6 h PaO2/FiO2和VD/VT较通气4 h无明显变化;ARDSexp组与PPV前比较, PPV 2 h PaO2/FiO2明显升高 (t=4.65, P=0.04) 、VD/VT明显下降 (t=3.56, P=0.009) , 且4 h较通气2 h无明显变化, 通气6 h PaO2/FiO2和VD/VT仍维持在相同水平.结论 VD/VT可作为评价ARDS患者行PPV治疗有效的指标, 在评价PPV疗效上比PaO2/FiO2更灵敏, 可以指导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CHVHF)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高要市人民医院2006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83例重症ARDS患者,均行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对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例行CHVHF治疗的重症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3~15d,平均(4.9±3.7)d;患者呼吸窘迫症状有效改善,双肺湿啰音显著下降,氧合功能显著提高,胸部X线检测示斑片状阴影逐步消除;死亡11例,死亡率13.3%。观察83例患者治疗3、6、12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气氧浓度与动脉血氧饱和度比值(PaO2/FiO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重症ARDS,具有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机械通气时长、提高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率等优点,积极促进患者治疗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种不同机械通气模式治疗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重症胸部损伤合并ARDS老年病人90例均给予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并且根据病人自身情况选择3种不同的通气模式。30例采用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SIMV+PEEP组),30例采用连续性气道通气(CPAP)+压力支持(PSV)模式(CPAP+PSV组),余30例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PCV组)。对比3组临床疗效、呼吸模式参数和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结果:3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MV+PEEP组和CPAP+PSV组治疗后各病死1例,PSV组无死亡病例。CPAP+PSV组分钟通气量(MV)、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水平均高于SIMV+PEEP组和PCV组(P<0.05~P<0.01),吸气末峰压(PI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均低于SIMV+PEEP组和PCV组(P<0.05~P<0.01)。3组PaO2、PaCO2、Sa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CPAP+PSV组病人PaO2/FiO2均高于SIMV+PEEP组及PCV组(P<0.01和P<0.05)。结论:3种机械通气模式均能改善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ARDS病人的低氧血症,CPAP+PSV模式在降低PIP方面比其他2种通气模式有优势,更适于连枷胸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俯卧位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的有效性。方法纳入42例ARDS患者,早期给予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仰卧位、俯卧位1h、2h、3h、4h以及治疗后8h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PaO2/FiO2)、胸肺顺应性(C)、气道阻力(Raw)的变化。结果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有效率为66.7%。俯卧位1h后FiO2及PaO2/FiO2增加至峰值,其后略有下降,但直至治疗后8h,患者的FiO2及PaO2/FiO2仍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h RR下降,低于治疗前(P<0.05),而后又有所回升;治疗后1h Raw显著升高(P<0.05),而后又有所下降,而PaCO2、pH值、C和HR、MAP、CVP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a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儿行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ARDS并 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110例,记录患儿的基线资料、血气分析指标、实验室检测指标、呼吸机参数及小儿危重 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PCIS)和PEWS。参考患儿通气治疗结果,出现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患儿纳入试 验组(n=20),根据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同队列状态良好的患儿作为对照组(n=4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儿通气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氧合指数(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PaO2/FiO2)、二氧化 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尿素氮 (blood urea nitrogen,BUN)、机械通气时间、平均动脉压(mean article pressure,MAP)、潮气量(tidal volume,VT)、呼气 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PCIS和PEWS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 归分析进一步提示MODS,PaO2/FiO2,PaCO2,VT,PEEP和PEWS对ARDS患儿机械通气后发生并发症均存在影响(均 P<0.05)。结论:MODS,PaO2/FiO2,PaCO2,VT,PEEP和PEWS对ARDS患儿机械通气后发生并发症存在影响。PEWS 联合其余指标可评估ARDS患儿机械通气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综合治疗手段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综合治疗手段治疗34例SAP合并ARDS患者,包括常规治疗、血液净化和机械通气。观察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早期X光摄片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SAP患者中59.65%并发ARDS。随着PaO2的降低,合并ARDS患者的比率越高;PaO2不同的三组患者并发ARDS比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合并ARDS患者中有55.88%出现X光胸片变化。SAP合并ARDS患者中治愈22例,治愈率64.71%;死亡12例,死亡率35.29%。接受机械通气后SAP合并ARDS患者的PaO2/FiO2、PaCO2比机械通气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动脉血气和胸肺部影像改变,尽早地发现SAP的并发症,有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