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后路侧块和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  徐荣明  马维虎 《中国骨伤》2007,20(4):253-255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侧块和椎弓根螺钉徒手置入技术(无须术中影像技术引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应用AXIS和VERTEX内固定系统(美国枢法模公司)对17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后路侧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共置入螺钉68枚。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7~71岁,平均43.5岁。AndersonⅡ型11例(陈旧性骨折4例,新鲜骨折7例),Ⅲ型5例(陈旧性骨折1例,新鲜骨折4例);上颈椎肿瘤1例。AXIS治疗15例,VERTEX治疗2例。结果:术后X线片及CT显示寰枢椎侧块和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2枚螺钉螺纹轻微穿破寰枢椎侧块(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螺钉螺纹轻微穿破寰椎后弓上侧皮质,但不影响固定强度,也未发现与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对寰枢椎X线和CT解剖结构了解的情况下,徒手置入寰枢椎侧块(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3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施行经椎弓根AXIS钢板螺钉同定术,应用动力位X线片及CT检查寰枢椎稳定稃度,记录每一例患者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等术中并发症。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13例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无加重患者,唯旋转功能较差。X线片复查内同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断裂,4例已骨性融合。结论:经椎弓根钢板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有效方法,但技术要求高,需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后路椎弓根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04年8月~2007年7月收治的16例因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导致的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行后路植骨融合.观察术后寰枢椎复位及植骨融合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3.8年,平均2.2年,寰枢椎脱位复位程度均达90%以上,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断裂、移位.结论 后路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治疗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5例枢椎椎弓根细小的寰枢椎脱位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了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枢椎椎板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棘突两侧椎板交界处,交叉置人对侧椎板内;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枢椎侧块中线上,距寰椎后弓上缘最少3 mm,内斜10°,上斜5°.螺钉直径3.5 mm,枢椎椎板螺钉长26~32 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8~32 mm,结合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患者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7.5个月.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 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效果满意,是又一可供选择的寰枢椎后路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5.
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给椎弓根钢板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3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施行经椎弓根AXIS钢板螺钉固定技术,并结合动力位X线片及CT确证寰枢椎稳定程度,记录每一例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13例病例疼痛均明显减轻,唯旋转功能较差;未发生术中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钢板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有效方法,安全性好,但技术要求高,需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采用C1-C2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1~52岁,平均43岁。其中寰椎侧块粉碎性骨折1例;齿状突AndersonⅡ型骨折7例,其中3例为陈旧性;寰枢椎脱位2例;联合损伤3例。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5.7个月。根据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评价,好转8例,无改变5例,加重0例;9例骨性融合,4例齿状突骨不连,2例术后1年拆除内固定,未发现内固定断裂、松动、退钉。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安全、牢靠,是治疗创伤性环枢椎不稳的一种很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手术方法、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术中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 32例128枚螺钉成功置入,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全部获327个月定期随访,螺钉位置良好,钉棒无松动、断裂,术后36个月均获植骨融合。术前JOA评分(8.6±2.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14.9±1.8)分,恢复率76%92%,平均83%。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有利于稳定寰枢关节及脊髓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寰枢椎失稳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可操作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11年3月对16例儿童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9例,女7例;年龄5~13岁,平均9.1岁。均有枕颈部疼痛、颈部僵硬;3例有高位颈脊髓病表现,ASIA分级:D级2例,C级1例。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CT和MRI检查,均诊断为寰枢椎脱位,其中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1例,先天性齿状突畸形12例,寰枢椎固定旋转半脱位2例;颈脊髓受压5例。寰椎后弓(椎弓根)高度2.5~3.8mm,平均3.0mm;寰齿前间隙6~14mm,平均9mm。术前常规行牵引1~2周复位,完全复位7例,部分复位5例,不能复位4例。术中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随访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定期行颈椎X线片及CT复查,了解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6例均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过程顺利,6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无术中、术后神经和血管并发症。术中出血150~650ml,平均300ml;手术时间100~190min,平均130min。12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后3~6个月寰枢椎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颈枕症状明显改善,3例术前有脊髓功能损害者均好转,2例术前ASIA分级D级者恢复到E级,1例术前ASIA分级C级者恢复到D级;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未发现曲轴现象。结论: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操作性强,置钉安全性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颈椎标本,按随机顺序,对每一标本先后行C1-C2椎弓根螺钉、Magerl螺钉、Brooks钢丝以及螺钉联合钢丝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结果:Magerl螺钉或C1-C2椎弓根螺钉联合Brooks钢丝组成的固定系统的三维运动范围最小。C1-C2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前后屈伸运动范围与Brooks钢丝固定无差异,但大于Magerl螺钉;其左右侧屈运动范围小于Brooks钢丝固定,大于Magerl螺钉;其轴向旋转角度明显小于Brooks钢丝固定,但与Magerl螺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1-C2椎弓根螺钉的三维稳定性与Magerl螺钉相当,联合Brooks钢丝固定可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固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临床上在创伤性或病理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常采用寰枢椎内固定术及融合术。此类手术的方法众多 ,但以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的融合率最高 ,超过 95 % [1~ 3 ] 。该术式由Magerl于 1979年首先介绍 ,生物力学研究表明此固定技术较钢丝、椎板夹等常规固定方法在抗扭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4,5] 。国内目前已有成功应用该术式的临床报道[6~ 8] 。本文从解剖学、手术技术、生物力学以及手术适应证和并发症等方面对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作一综述。1 相关的解剖学研究后路固定时 ,螺钉轨迹依次经过枢椎关节突后部、椎弓根峡部、枢椎侧块上关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4年3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5~57岁,平均39.5岁;齿突陈旧性骨折5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6例(Aderson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术前JOA评分5.1 ̄10.9分,平均7.6分。术前行颅骨牵引。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18 ̄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6mm。应用Vertex7例,Axis3例,Cervifix5例。结果15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30枚。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6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87.5%。骨折的齿突均骨性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寰枢椎不稳。  相似文献   

12.
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8,自引:11,他引:38  
目的:探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寰枢椎脱位并有高位颈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其中1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经口腔前路松解,一期后路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融合。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42例8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36例获3-42个月随访,平均18.6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其中4枚螺钉穿入椎动脉孔内缘1mm,但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31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5例好转。结论: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脱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3.
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的临床初探   总被引:63,自引:17,他引:63  
目的:初步报告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近期疗效。方法:用特制螺钉经寰椎后弓根部沿寰椎侧块纵轴置入,固定枢椎的螺钉沿枢椎椎弓峡部进入椎弓根,用连接板将寰枢椎固定螺钉的尾端相连接,用螺母锁定,使寰枢椎得到稳定。在寰枢椎后弓间植入松质骨颗粒。结果:治疗10例因齿状突不连而寰枢不稳定的患者,平均随访194个月,1例固定失败而改用枕颈固定,其余9例均获得了骨性融合。1例术后8个月出现了连接板断裂。6例脊髓功能明显改善,3例略有改善,1例无变化。结论:利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通过连接板锁定可以使寰枢椎得到坚强的三维固定。此方法更适用于因鹅颈畸形而难以施行Magerl术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枢椎椎弓根及椎板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儿童颈椎薄层CT影像资料32套,其中年龄2~5岁(幼龄组)及5~10岁(学龄组)各16套32侧。测量枢椎椎弓根虚拟钉道宽度、长度、内倾角,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宽度、长度及外展角数据。结果幼龄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宽度>3.5 mm为15侧、学龄组为26侧;幼龄组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宽度>3.5 mm为24侧、学龄组为31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幼龄组和学龄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平均宽度、平均长度,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平均宽度、平均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内倾角、椎板虚拟钉道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5~10岁的学龄期儿童,可根据情况选用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内固定方式;而对于年龄<5岁的低龄患儿,术前需基于患儿颈椎薄层CT扫描螺钉内固定相关解剖参数的精确测量和评估,合理选择枢椎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或混搭式固定,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内固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临床置入寰枢椎椎弓根钉如何避免损伤椎动脉寻找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头颈部尸体标本10具20侧,解剖观察椎动脉V3段走行特点并研究其相对寰枢椎椎弓根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 椎动脉V3段在椎动脉沟内走行时,椎动脉与椎动脉沟底部距离从外向内逐渐增大,最窄处为椎动脉沟外缘,此处与相应椎动脉下缘的距离为(1.46±0.98)mm,距中线为(20.45±2.19)mm。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处椎动脉下缘距椎动脉沟底部的距离为(1.99±0.85)mm。枢椎横突孔內缘与椎动脉內缘的距离为(2.3±0.4)mm。发现寰枢椎椎弓根处VA变异不适合置钉者各一侧。结论 大部分寰枢椎椎弓根钉进钉点是安全的,但由于寰枢椎发育及椎动脉V3段变异并不少见,椎弓根钉置入时应尽量个体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寰枢椎前路侧块螺钉和前路钛网、前路钢板内固定后颈椎标本的稳定性,分析不同前路内固定方法对寰枢椎各个方向运动的控制作用,为临床选择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5具新鲜冷冻保存的尸体标本,快速分离出C0~T1节段,去除表面肌肉组织,放射测定,排除骨溶解、骨折及有其他病变的标本,以自凝型牙托粉包埋C2~7节段。包埋好的标本以特殊夹具固定于三思牌测力机上进行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刚度的测试。旋转刚度在自制的测力机上测定。结果与正常组和损伤组相比,三种内固定方法均能明显提高寰枢椎各向活动的刚度,统计检验P<0.05;术式间的比较前路螺钉组的活动刚度明显高于前路钢板(各个方向P<0.05)和前路钛网(各个方向P<0.05);前路钢板的活动刚度明显高于前路钛网(各个方向P<0.05)。结论体外颈椎标本的生物力学实验表明,无论与正常组或损伤组相比前路双侧块螺钉、前路钢板和前路钛网内固定均能提高寰枢椎的稳定性,其中前路双侧块螺钉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性最强,与简单外固定配合使用可满足临床需要,当必须行寰枢椎前路内固定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前路钢板和前路钛网单独使用稳定性较差,虽与后路内固定术式联用或改进设计可提高稳定性,但提高了并发症风险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100对中国成人干燥寰、枢椎配对标本上,对与临床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相关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并对11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患者施行了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在齿状突与寰椎前结节后方置入颗粒状松质骨.结果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冠状面上螺钉植入最小外偏角(5.5±2.0)度,最大外偏角(23.6±2.1)度,矢状面上螺钉植入最小后倾角(14.9±2.6)度,最大后倾角(25.6 ±2.5)度,内侧钉道距离(16.58±1.49)mm,外侧钉道距离(26.44±1.75)mln.11例患者中,1例颈脊髓完全损伤患者,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余10例病例获得随访,时间7个月~3年,平均17个月,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所有病例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操作简便,损伤脊髓或椎动脉的风险较小,为寰枢椎不稳定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固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寰椎椎弓根髓腔大小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行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的患者中,筛选出年龄≥20岁、术前影像学测量寰椎椎弓根高度>4mm的患者97例,男41例,女56例,年龄20~79岁,平均41.6岁术中选择内固定方法时,寰椎首先选择椎弓根螺钉固定,若椎弓根螺钉置钉失败则改用椎板钩或侧块螺钉固定.其中145个椎弓根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49个椎弓根因无法形成椎弓根螺钉通道,改用椎板钩或侧块螺钉固定.用CT 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所有患者寰椎椎弓根髓腔的高度.根据髓腔高度将寰椎椎弓根分为3型:Ⅰ型,髓腔高度≥2mm;Ⅱ型,髓腔高度<2mm;Ⅲ型,无髓腔.统计每型椎弓根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比率,比较其差异.结果:椎弓根螺钉固定组中,Ⅰ、Ⅱ、Ⅲ型椎弓根个数(比率)分别为104个(71.7%)、39个(26.9%)、2个(1.4%);非椎弓根螺钉固定组中,Ⅰ、Ⅱ、Ⅲ型椎弓根个数(比率)分别为2个(4.1%)、28个(57.1%)、19个(38.8%).Ⅰ、Ⅱ、Ⅲ型椎弓根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比率分别为98.1%(104/106)、58.2%(39/67)、9.5%(2/21),Ⅰ型明显高于Ⅱ型和Ⅲ型,Ⅱ型明显高于Ⅲ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寰椎椎弓根髓腔大小对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有一定影响.寰椎椎弓根髓腔高度≥2mm时建议行椎弓根螺钉固定,髓腔高度<2mm时可根据术者情况选择固定方法;无髓腔时建议不行椎弓根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19.
经寰椎侧块和枢椎峡部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目的:对寰枢椎进行应用解剖学测量,为临床应用寰椎侧块和枢椎峡部螺钉的植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50例(100侧)C1和C2干骨标本。结果:C1侧块的外缘高度为19mm,内缘高度9.5mm;上下关节面的宽度分别是10mm和15mm,长度是23mm和27~28mm;侧块角22°;椎弓根宽度为10.6mm;椎弓根中点至后弓结节的距离为25mm;侧块外缘至后弓结节的垂直距离为22mm。C2峡部的宽度为8mm,高度8.5mm;峡部纵轴角15°;峡部-侧块长度22mm。结论:解剖学测量结果提示寰椎侧块和枢椎峡部行螺钉置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