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肖文霞  马秀菊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86-1387
目的:通过对自然流产妇女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维生素E(V itE)的测定,分析三个指标在自然流产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用化学比色法对30例自然流产妇女及20例正常早孕组妇女血清中SOD、MDA及V it E进行测定。结果:与正常早孕妇女相比,自然流产妇女血清中MDA水平升高(P<0.05),SOD、V it E水平却下降(均P<0.05)。结论:上述三个指标对于预防及治疗自然流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IL-2受体和IL-6在复发性自然流产绒毛、蜕膜组织中的含量变化,探讨IL-2和IL-6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2例正常早孕及33例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绒毛、蜕膜组织中IL-2受体、IL-6含量变化。结果: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绒毛、蜕膜组织中IL-2受体的含量高于正常早孕妇女(P<0.05),IL-6含量低于正常早孕妇女(P<0.05);在不同流产次数中,IL-2受体、IL-6含量在绒毛、蜕膜组织中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生与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自然流产妇女蜕膜组织中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探讨氧化应激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广州3家医院收集进行流产刮宫术的孕妇蜕膜,选取正常早孕妇女为对照组。用化学比色法对蜕膜组织中MDA、H2O2、SOD、CAT、GSH—Px进行测定。结果共收集流产刮宫术的孕妇蜕膜124例,包括62例自然流产妇女及62例正常早孕的对照组妇女。自然流产组与正常早孕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8.63±6.08)、(25.16±5.41)岁,BMI分别为20.99±3.82、19.32±2.17。在自然流产组和正常早孕组中,无流产史妇女分别占41.9%、66.1%,流产1次以上的分别占24.2%、12.9%。自然流产妇女蜕膜中MDA、H202水平分别为(1.23±0.65)、(35。68±22.48)mmol/gprot,而正常早孕妇女分别为(0.96±0.41)、(26.42±11.74)mmol/gprot,自然流产组均高于正常早孕组(P〈0.01);自然流产妇女蜕膜中SOD活力为(18.42±7.90)U/mgpro,而正常早孕组为(21.02±6.00)U/mgpro,自然流产组低于正常早孕组(P〈0.05);2组CAT、GSH—Px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A与H202、CAT呈正相关(r=0.533、0.477,均P〈0.01),而与SOD呈负相关(r=-0.199,P〈0.05)。H202与CAT呈正相关(r=0.475,P〈0.01),与SOD呈负相关(r=-0.324,P〈0.01)。结论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存在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增加和抗氧化酶活力减弱可能与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亚芹  刁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2999-3002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及其受体(PAF-Receptor,PAF-R)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30例早期自然流产妇女(研究组)和30例同期正常早孕要求人工流产的妇女(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AF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上PAF-R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AF-R在子宫蜕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研究组血清中PAF含量、PAF-R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上和在子宫蜕膜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早期自然流产妇女PAF-R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上和在子宫内膜上的表达呈正相关(r=0.938,P<0.01)。结论:早期自然流产妇女血清PAF水平明显降低,PAF-R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上和子宫蜕膜组织中的表达降低,可能是导致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外周血单核细胞上PAF-R的表达可间接反映子宫蜕膜组织中PAF-R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5.
徐又先  陈广莉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277-3280
目的:检测早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氧化应激产物和机体的微炎症状态,探讨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方法:以50例早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为研究组,50例同期正常早孕要求人工流产的妇女(正常早孕组)和20例健康妇女(健康非孕组)为对照组。检测血浆TNF-α、hs-CRP、IL-6等炎症反应产物和8-isoprostane、MDA、ox-LDL等氧化应激产物的浓度。结果:研究组血浆8-isoprostane、ox-LDL的浓度分别为(148.27±39.35)pg/ml、(689.15±152.06)μg/L,均高于对照组(正常早孕妇女和健康非孕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MDA为(5.13±0.12)μmol/L,研究组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NF-α、hs-CRP、IL-6的浓度分别为(23.53±11.35)pg/ml、(3.84±1.26)mg/L、(28.72±17.38)pg/ml,均高于正常早孕组〔(11.45±6.82)pg/ml、(1.82±1.25)mg/L、(16.79±11.19)pg/ml,P<0.05、P<0.01、P<0.05〕和健康非孕组〔(8.86±1.39)pg/ml、(1.46±1.02)mg/L、(13.35±4.01)pg/ml,P<0.05、P<0.01、P<0.01〕;正常早孕组也稍高于健康非孕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流产患者8-isoprostane及ox-LDL均与hs-CRP、IL-6、TNF-α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MDA与hs-CRP、IL-6、TNF-α无相关性(P>0.05)。结论:正常妊娠存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失衡和微炎症状态的加剧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在早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干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可能有利于控制早期不明原因流产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稽留流产妇女和正常早孕要求人工流产的妇女绒毛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维生素E(Vit E)的测定,探讨氧化应激及稽留流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12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稽留流产妇女28例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同时期本院门诊就诊的正常早孕要求人工流产的妇女30例为对照组,两组妇女年龄均为20~40岁,孕周均为8~10周,两组均无妊娠合并症及内外科合并症,无宫内感染及其他临床发热征象。对两组妇女绒毛组织中的SOD、MDA及Vit E进行测定,以评价两组妇女绒毛组织中的氧化应激状态。结果与正常早孕妇女相比,稽留流产组SOD、Vit E明显下降,MDA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绒毛组织中的氧化应激状态与稽留流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清中8-OHdG、MDA、SOD和T-AOC对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缺血性脑卒中(IS)102例、出血性脑卒中(ICH)98例和正常对照组95例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菲啉类物质比色法检测三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用ROC曲线下面积分析8-OHdG、MDA、SOD和T-AOC在脑卒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IS和ICH组血清8-OHdG和MD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OD和T-AOC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S组血清8-OHdG、SOD和T-AOC水平高于ICH组(P<0.05),而两组之间MD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8-OHdG与MDA、SOD和T-AOC水平呈正相关(P<0.01),MDA与SOD无相关性(P>0.05),MDA与T-AOC呈正相关(P<0.05)。8-OHdG、MDA、SOD和T-AOC诊断IS与健康者的特异性分别为84%,82%,89%,91%。8-OHdG、MDA、SOD和T-AOC诊断ICH与健康者的特异性分别为71%,84%,79%,72%。8-OHdG和T-AOC与脑卒中密切相关且是脑卒中的保护性因素;MDA和SOD与脑卒中密切相关且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结论血清8-OHdG、MDA、SOD和T-AOC是脑卒中患者发生氧化应激的灵敏指标。8-OHdG、SOD和T-AOC水平与脑卒中病情有明显相关度,对脑卒中患者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米非司酮对早孕蜕膜组织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表达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分子免疫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蜕膜组织中LIF的表达,其中正常早孕人工流产组20例,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22例。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孕妇血清孕酮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结果:LIF在正常早孕蜕膜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主要在蜕膜组织腺体和内膜细胞染色较明显。LIF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表达强度较人工流产组明显降低(P<0.01);药物流产组血清孕酮及HCG水平显著低于人工流产组(P<0.01)。结论:米非司酮明显降低LIF在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引起HCG及孕酮分泌下降,从而影响胚胎发育引起流产,达到终止早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和正常早孕妇女绒毛、蜕膜中STAT3的测定,探讨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患者的流产病因和胚胎、胎盘的生长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RSA患者及20例对照组的绒毛和蜕膜组织中STAT3含量。结果:STAT3在RSA患者和正常妊娠妇女孕早期的绒毛和蜕膜中均高表达。RSA组与对照组绒毛中STAT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A组与对照组蜕膜中STAT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检测了RSA患者和正常早孕妇女绒毛、蜕膜中STAT3的表达,在胎盘形成过程中STAT3参与、促进滋养细胞的存活、生长和浸润,胚胎生长具有肿瘤的特征。STAT3在RSA患者和正常妊娠妇女孕早期绒毛和蜕膜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AT3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妇女蜕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和血清中可溶性受体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技术,检测3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和30例同期正常妊娠要求人工流产者蜕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的表达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血清可溶性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 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间质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表达高于正常妊娠人工流产者,腺体上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表达低于正常妊娠人工流产者(t值分别为2.442和-2.130,均P<0.05).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血清可溶性受体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妊娠人工流产者(t=-2.033,P<0.05).结论 早期自然流产妇女蜕膜基质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的表达明显增高,腺体上皮细胞的表达明显降低.这种改变可能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有关.血清可溶性受体水平的升高可能对自然流产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胎膜早破孕妇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及维生素E的测定,分析3个指标在胎膜早破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用化学比色法对30例正常孕足月妇女及20例胎膜早破孕妇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及维生素E进行测定。结果与正常孕足月妇女相比,胎膜早破孕妇血清丙二醛水平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E水平下降(P<0.05,P<0.05)。结论上述3个指标对于胎膜早破的预防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与早期自然流产相关性,为临床上防治早期自然流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早期妊娠妇女62名及未孕育龄妇女63名,分为自然流产组(31名)、正常早孕组(31名)、正常未孕组(31名)和有自然流产史未孕组(32名),采用原子吸收法检测4组妇女外周血铜、锌、钙、镁、铁元素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4组妇女血清中钙及铁水平存在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2.73、4.76,均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发现,正常早孕组血清中钙的水平明显高于早期自然流产组(P<0.05),且血清铁水平明显高于早期自然流产组和有流产史的未孕妇女组(均P<0.05),正常未孕组妇女血清铁水平则明显高于有流产史的未孕组妇女(P<0.05),4组妇女血清中铜、锌和镁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F值分别为0.16、1.23、1.30,均P>0.05)。结论血清钙及铁水平低与早期妊娠自然流产有一定的相关性,妇女在妊娠前和妊娠期应注意保持营养平衡。  相似文献   

13.
母胎界面MCP-1表达异常与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绒毛、蜕膜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异常与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UERSA)的关系。方法:选取UERSA患者30例(UERSA组)以及同孕龄正常早孕妇女30例(正常早孕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两组绒毛、蜕膜组织中MCP-1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两组血清中MCP-1蛋白的含量。结果:早孕绒毛、蜕膜组织均有MCP-1mRNA的表达;UERSA组绒毛、蜕膜组织中MCP-1mRNA的表达量(1.96±0.39,3.67±0.98)均较正常早孕组(1.42±0.28,1.90±0.85)显著升高(P<0.01);UERSA组血清MCP-1蛋白含量为85.74±12.31pg/ml,较正常早孕组(59.41±9.70pg/ml)显著升高(P<0.01);血清MCP-1蛋白的含量与绒毛、蜕膜组织中MCP-1mRNA的水平分别呈正相关(r=0.595,0.655)。结论MCP-1表达于早孕母胎界面,绒毛、蜕膜组织MCP-1mRNA高表达可能与UERSA的发病机制有关,提示血清MCP-1升高在胚胎停育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透明带抗体(AzpAb)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用ELISA间接法测定197例自然流产妇女血清中AzpAb,其中162例为早期流产,35例为中期流产。47例正常妊娠妇女做对照。结果:162例早期自然流产妇女中阳性者9例,阳性率为5.56%;35例中期流产者阳性2例,阳性率5.71%;47例对照组阳性1例,阳性率为2.13%。早期自然流产组与对照组比较P>0.5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中期自然流产组与对照组比较P>0.2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早期自然流产组与中期自然流产组比较P>0.5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zpAb与自然流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在早期自然流产和正常早孕者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自然流产者30例作为研究组和正常早孕人工流产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两步法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对象绒毛组织中NGF及其受体高亲和型酪氨酸蛋白激酶类受体(TrkA)和P75的表达差异。结果:P75在绒毛组织染色阳性标本中的平均染色分值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NGF及其受体TrkA在绒毛组织染色阳性标本中的平均染色分值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NGF及其受体TrkA,P75在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中异常表达可能与自然流产的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原因不明自然流产(unexplained spontaneous abortion,USA)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西安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孕早期妇女1 045例为观察对象,统计其年龄、文化程度、既往孕产史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SA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研究分析发现年龄、文化程度、既往孕次、既往胎次、自然流产史、人工流产史、怀孕季节、产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围孕期服用叶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血清叶酸等对USA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自然流产史、人工流产史、既往胎次、孕前BMI偏低、文化程度、年龄及孕期服用叶酸、高Hcy血症、血清叶酸高水平与USA的发生有统计学关联(P0.05),OR值分别为12.180、10.988、6.448、2.109、1.749、1.054、0.629、2.598、0.237。其中,围孕期服用叶酸和血清叶酸高水平是降低孕妇USA发生率的有利因素。结论孕妇年龄30岁,文化程度较低,有自然流产史,有人工流产史、孕前BMI过低,血清Hcy水平较高,血清叶酸水平较低易发生USA。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和正常早孕妇女绒毛、蜕膜中Survivin、Stat3的测定,探讨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的流产病因和胚胎、胎盘的生长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RSA患者及20例对照组的绒毛和蜕膜组织中Survivin、Stat3含量。结果:RSA患者孕早期绒毛中Survivin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表达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RSA组与对照组蜕膜中Survivin、Stat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过表达可能与反复自然流产有关,而Stat3与反复自然流产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 γ,PPARγ)激动剂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小鼠体内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 7周C57bl/6J小鼠建立GDM模型,选取24只随机均分:GDM模型组和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干预组。选12只孕鼠作空白对照组。记录受孕日期(gestation day,GD)及GD10~GD18孕鼠体重及血糖。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测定血糖;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RIA)测血清胰岛素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孕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WST-1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微量测定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含量。结果 不同时间段的孕鼠体重(F=306.53,P<0.001),血糖(F=31.2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组别交互效应的影响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各组孕鼠胰岛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33,P=0.009);各组孕鼠血清SOD、GSH-Px水平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8)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可升高GDM小鼠血清SOD、GSH-Px水平,降低TNF-α水平,改善GDM小鼠体内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