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训练与特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康复护理组、早期康复护理组和晚期康复护理组各50例,超早期康复护理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24小时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早期康复护理组在神经症状不再进展、生命体征稳定72小时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以病程3~4周的脑梗死恢复期为晚期康复护理组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前、后1个月、3个月3组患者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HAMA焦虑量表和HDRS抑郁量表的评定。结果 3组患者康复护理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HAMA焦虑量表和HDRS抑郁量表评分则明显下降。超早期康复护理组和早期康复护理组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护理组,且超早期康复护理组疗效亦明显优于早期康复护理组(P<0.05)。结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与特殊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332-3333
目的 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观察对其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康复组在接受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仅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而不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结果 康复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溶栓和神经保护剂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12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插管、闭塞动脉内直接注入 5 0~ 10 0万u尿激酶并同时分别加用神经保护剂 (硫酸镁、GM1 和 2 1 -氨基酸类固醇 )和常规治疗 ,应用神经保护剂的各组均接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法。治疗前、后 3个月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综合康复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 (BI)、运动功能Fugl -Meyer评分显著提高 (分别P <0 .0 1) ,且疗效高低顺次为GM1 组 >2 1 -氨基酸类固醇组 >硫酸镁组。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神经保护剂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障碍 ,提高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06年6月~2008年7月首次发病在2d内的脑梗死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心理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早期同时实施康复护理。通过对两组患者功能独立性测评的比较,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恢复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但实验组在运动功能方面的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认知分两组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继发障碍中足内翻的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O.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方面有一定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早期康复组,50例脑卒中后2~4周为晚期康复组。早期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48h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晚期康复组入院后即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1,3月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1和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显著提高,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下降。结论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早期康复组,50例脑卒中后2~4周为晚期康复组。早期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48h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晚期康复组入院后即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1,3月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1和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显著提高,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下降。结论 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天云  袁虎 《中国康复》2004,19(1):46-46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160例首发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 80例 ,均接受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康复组同时配合康复训练。结果 :治疗后康复组各项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何时开始康复,目前尚有争议,为探讨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作此对比研究。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h),每组34例,以2~4周康复者为晚期康复组。3组患者入院时、康复训练后1,3月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定。结果3组患者康复训练后ADL评分均显著提高,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下降。超早期和早期康复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晚期康复组,超早期康复组治疗效果优于早期康复组,而且无一例病情加重。结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庭成员辅助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 6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3 0例 ) ,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的同时 ,观察组实施家庭成员辅助干预康复训练 ,通过治疗前后Fugl Meyer运动评分 (FMA)、修订的Barthel指数 (MBI)评分的变化对两组患者功能康复进行评价。 结果 8周后两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前有明显提高 (P <0 0 0 1) ,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中家庭成员积极合理辅助干预对偏瘫运动功能康复、尤其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住院及社区运动功能康复的连续护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前 3个月是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1]。因此 ,社区运动功能康复不容忽视。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4月 ,我们对 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在住院期间由康复治疗师指导 ,出院后转入社区时 ,康复方案由康复治疗师制订 ,社区护士具体指导 ,并调动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 ,积极配合 ,将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注意事项、日常生活动作作为康复的主要内容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选择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12例。全部病例符合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5例,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还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采用VFSS于治疗前、治疗2、4周后检查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4周,2组VF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吞咽功能训练,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影响因素及康复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78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临床资料,于溶栓后3个月内统计认知功能恢复异常率;加强认知功能异常患者观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认知功能相关因素;根据相关因素制定康复护理策略。结果认知功能恢复异常11例,异常率14. 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溶栓时间、梗死部位、NIHSS评分、代谢综合征是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是保护性因素(P 0. 05)。结论静脉溶栓能有效保护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但溶栓时间、梗死部位、NIHSS评分、代谢综合征等因素能够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加强上述风险因素防控及早期采取认知功能康复护理,利于进一步保护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以及预后的差异性。方法 对134例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梗死类型分为前循环组85例,后循环组49例,统计溶栓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早期症状改善率、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以及病死率,评估前后循环溶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溶栓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后循环组低于前循环组(P<0.05)。结论 与前循环梗死比较, 后循环脑梗死虽然病程差,但及时接受阿普酶静脉溶栓能明显获益,且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成综合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综合组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程序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程序进行康复训练。结果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能力比较,综合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 4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康复组及对照组 ) ,康复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 ,于发病 1周内生命体征稳定时进行系统康复训练 ,而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 ,不进行系统、正规的康复训练。采用脑卒中病损评估法(StrokeImpairmentAssessmentSet ,SI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康复组患者运动功能、肌张力、关节活动范围 (ROM)、疼痛、躯干控制能力及健侧肢体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均P <0 .0 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致急性假性球麻痹的早期康复护理6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是引起急性假性球麻痹最常见的原因。假性球麻痹可导致病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常导致吸入性肺炎 ,甚至窒息死亡。因此 ,提高对假性球麻痹患者的护理水平 ,最大程度的促进功能恢复是非常必要的。我科 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6月对 6 4例脑梗死致急性球麻痹患者分组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 ,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的 6 4例脑梗死致急性假性球麻痹病例 ,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将其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 (康复组 )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 )。康复组 34例 ,男 2 4例 ,女 10…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和临床效果。方法通过被动与主动锻炼相结合的方法对48例脑梗死患者实行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采用Brunnstrom偏瘫上下肢功能评价法以及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改善了肢体的运动功能,并且ADL能力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有助于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积极提倡。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结合组合针刺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组合针刺,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定1次.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 Assessment(FMA)、修订Barthel指数(MBI)和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均有提高(P<0.05),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结合组合针刺疗法可改善急性脑梗性死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和肢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和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9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训练组 ,训练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和康复训练 ,并分别观察 2组患者吞咽及运动功能恢复状态。结果 :训练组总有效率为 77.4 % ,与常规治疗组 4 7.5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康复组明显优于常规组 (P <0 .0 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 ,指导患者开展康复训练能明显促进脑梗死患者吞咽及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分阶段康复护理指导,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经过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升高(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