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Bell麻痹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丽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4,(1)
引起面神经麻痹的疾病多达89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耳鼻喉科门诊多见,其中Bell麻痹发病率最高,据东京大学耳鼻喉科门诊1987~1991年5年的统计,Bell麻痹占全部面神经麻痹的41%,Hunt综合征占15%。Bell麻痹原因虽不明,但因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Hunt综合征的预后比较好,自愈者不少。Bell麻痹治愈率约占70%。还有约30%预后不良,部分可残留联带运动和面肌痉挛等后遗症。目前大致可分为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理疗、神经封闭及针刺治疗。1.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面神经松解术治疗Bell麻痹后痉挛性面瘫后遗症的效果及可能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32例接受面神经松解术治疗Bell麻痹后痉挛性面瘫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术前House-Brackmann分级(简称H-B分级)Ⅱ级26例, Ⅲ级6例, 病程>1年者8例, ≤1年者24例。术后1年采用HB分级评估患者术后面瘫程度是否恶化, 以评价手术的安全性;采用痉挛性面瘫后遗症总体缓解度自我评分方法评估总体缓解程度, 并将评分<5分视为无缓解(无缓解组), ≥5分视为有效缓解(有效缓解组), 分析可能影响总体缓解程度的因素;采用痉挛性面瘫后遗症症状缓解度自我评分方法评估面部紧束感、面部僵硬感、联带运动、面肌抽动、睁眼困难及眼裂变小六大症状的缓解程度并计算有效缓解率。结果 32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出院时HB分级Ⅱ级23例(71.9%), Ⅲ级9例(28.1%)。6例(18.8%)患者术后出现耳后区域及耳廓皮肤麻木, 5例(15.6%)患者出现耳后皮肤隐痛。术后1年32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 H-B分级Ⅱ级28例(87.5%), Ⅲ级4例(12.5%);术后存在耳部皮肤麻木或隐痛患者的症状均消失;26例(81.3%)患者的痉挛性面瘫后遗症总体得到有效缓解, 6例(18.7%)无缓解, 有效缓解组与无缓解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侧别、术前面瘫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而病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痉挛性面瘫后遗症六大症状的有效缓解率按上述顺序依次为93.8%(30/32)、90.6%(29/32)、81.3%(26/32)、75.0%(24/32)、50.0%(16/32)、46.9%(15/32)。结论面神经松解术可有效缓解痉挛性面瘫后遗症症状, 而早期手术可能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秦家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0,(6)
作者通过六例面神经麻痹的病人,由乳突后进路开颅,对Bell氏麻痹的病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例开颅探查发现在距脑干1厘米处,有一动脉成环状将面神经拉直,未予处理.第二例开颅探查发现在距脑干1厘米处,小脑前下动脉环状跨越压迫面神经并将之拉长,将此动脉环拉开,以解除面神经压迫,术后功能恢复80-90%.第三例因左侧面肌痉挛三年开颅发现左侧推动脉跨越压迫面神经根部,将椎动脉移开并在动脉和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面神经麻痹237例。男性138例,女性99例。左侧面瘫113例,右侧面瘫120例,双侧面瘫4例。采用长春光机学院生产的半导体激光穴位治疗仪,工作物质为砷化镓。波长9000(A),脉冲输出,平均功率4~6mw,脉冲峰值8mM。脉冲波宽>500ms,光束直径<2mm,照射穴位:医风、四白、阳白、地仓。剂量:1~3mw,每穴照射50~60秒,每天一次。7~10次一疗程,一般一疗程,少数病例2~4疗程,疗程间隔不短于两周,治疗结果: 病人经激光照射1~2次后多有自觉症状改善,如患侧脸部胀、紧感减轻或消失,口唇与额肌可主动活动,颜面部麻感消失。一般一疗程面肌功能恢复,面部外观正常。平均治愈天数11.7天。治愈率88. 相似文献
6.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76,(4)
“发泡疗法”治疗403例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观察一般资料:男241例,女162例。最小5岁,最大7,5岁,以15~25岁为多。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6小时,最长12年,以1~25天左右为最多。治疗方法:取班蟊3只,巴豆3枚(去壳)共碾成粉,用麻油或豆油调制成糊状,儿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高压氧对Bell's麻痹患者进行治疗,并分单纯高压氧治疗,配合针灸以及配合药物治疗的三个组进行疗效的对照观察,结果提示在疾病早期以高压氧配合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5)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情绪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2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运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变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2组干预后运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MA焦虑评分、HDRS抑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情绪改善及功能恢复产生积极作用,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近 6年间 ,我院共接待面神经麻痹 93例 ,其中 7例表现特殊 ,占 7.6 % ,尚有 4例系母子 (女 )关系 ,现报告如下 ,并就其病因加以讨论。一、临床资料1.一侧周围性面瘫同时合并对侧面肌抽搐 :例 1,女 2 0岁 ,就诊前 3天出现右耳后疼痛 ,次日晨起洗刷时发现口角左偏、右眼闭合不全。第 3天左眼裂以下至口角之间肌肉不自主抽动 ,遂来就诊。查 :右呈周围性面瘫表现 ,左眼裂至口角之间阵发性面肌抽动。既往无面瘫及面肌抽搐病史。诊断 :右Bell's麻痹合并左面肌痉挛症。治疗 :经用卡马西平、强的松、B组维生素、青霉素、消炎痛等 ,一周后面肌抽搐止…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麻痹常导致一系列功能和心理障碍。外科治疗的目的 :重建眼睑的保护功能 ,防止角膜暴露 ;重建口唇至下眼睑间的功能 ;重建微笑功能。决定重建的因素 :面神经麻痹的原因 ,麻痹和功能缺失的范围 ,面神经麻痹恢复的可能性 ,是否合并其它颅神经麻痹 ,麻痹时间的长短 ,是否满足患者生活的愿望 ,患者的要求和面神经功能重建的期望。理想的方式是在面神经中断处恢复面神经的连续性 ,但往往是不可能的。面神经的功能是可以重建的 ,但需要用组合的方式重建面神经的动态和静态功能。动态功能的重建可以通过神经替代、神经桥接和肌肉转移的方法实现 ,静态功能的实现可以眼眉上提、下眼睑缩减、软骨植入等方法。面神经麻痹的外科治疗越早越好 ,上眼睑和下眼睑应分别进行解剖重建 ,应结合动态和静态的重建技术 ,针对每个患者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彭秀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4)
目的 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及情绪改善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01-2016-06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9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3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76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在入组时与干预后4周应用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定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DS、SAS量表分别评定抑郁、焦虑状况.结果 2组入组时C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周,2组C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较入组时均明显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消除其不良情绪,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升生活质量与预后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12—2011-12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3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53例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训练。观察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康复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左宁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8例合并偏瘫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观察和比较护理8周后2组肌力恢复情况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干预组治疗后肌力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上、下肢肌力Ⅱ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安全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我们对 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首次发病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的脑梗死 ;(2 )经CT证实 ;(3 )在发病后 48h内入院 ;(4 )FMA(Fugl-MeyserAssessment)的上下肢运动总分≤ 5 0分 ;(5 )在发病后 7d内已意识清醒 ,病情稳定 ;(6)排除有严重合并症及双侧病变者、有认知功能障碍者。1 2 研究对象 为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住院的符合标准的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 :早康组 (7d内…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上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上肢及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损伤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进行常规作业疗法训练、上肢机器人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疗法.2组患者训练时间均为2次/d,5 d/周,共2个月,同时2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运动疗法训练和针灸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偏瘫上肢功能评价法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评定.结果 通过常规的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及传统针灸康复治疗,2组患者Brunnstrom分级都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P<0.05.结论 通过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重复训练,使大脑发生神经结构可塑性的改变,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功能有所提高,结合复合运动训练,从而改善了上肢的功能障碍,加强上肢多关节肌的力量和肌间协作能力,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立,最终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预后的相关指标。方法对10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行面神经病变定位、House-Brackmann(H-B)分级及神经电生理检查。随访半年,以H-B分级法评估预后,分为预后好组(1~2级)及预后差组(3~6级),两组的临床及电生理指标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根据H-B分级法,将患者分为预后好组89例,预后差组20例。与预后好组比较,预后差组年龄及入院时H-B分级4级的比率显著升高,入院时H-B分级3级的比率显著降低(均P0.001)。预后好组及预后差组膝状神经节、面神经管镫骨神经以上、面神经管镫骨神经以下、茎乳孔以外病变比率依次增高和降低,且预后差组膝状神经节病变比率显著高于,茎乳孔以外病变显著低于预后好组(均P0.001)。预后差组患侧面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MAP)潜伏期、波幅下降比及F波消失率显著高于,波幅显著低于预后好组(均P0.001)。年龄(OR=2.545,95%CI:1.155~5.608,P0.05)、面神经病变部位(OR=0.178,95%CI:0.075~0.426,P0.01)、患侧面神经CMAP潜伏期(OR=1.843,95%CI:1.574~9.271,P0.05)及波幅下降比(OR=2.447,95%CI:0.577~5.631,P0.05)是预后差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面神经病变部位、患侧面神经CMAP潜伏期及波幅下降比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广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7,(4)
本文测定了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l6~61岁)Bell 氏麻痹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成分及淋巴细胞亚群,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Bell氏麻痹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为正常(2,360±742/mm~3)。其T 淋巴细胞总数和活性的平均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则明显地减少(12±7和43±15对27±5和68±9,P<0.001)。B 淋巴细胞,E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腔癌患者通过高选择性地动脉血管内化疗后发生面神经麻痹的风险及相关预后。方法选择2008-12—2016-12郑州人民医院收治并明确诊断的180例口腔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逆行动脉内化疗及每日同时的放化疗治疗,通过Yanagihara评分标准观察评估治疗后患者出现面神经麻痹并发症的概率及相关临床预后,同时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对现有文献中的相关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0例口腔癌患者发生面神经麻痹12例,发生率6.67%,稍低于文献中报道的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上颌动脉插管操作,4例表现为三叉神经的第三分支麻痹,接受动脉化疗后5~13(7.9±2.0)d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所有患者于6~21(12.4±3.3)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Yanagihara评分显示,轻-中-重度面神经麻痹病例分别为4例(33.3%)、7例(58.3%)及1(8.3%),分数(13.3±5.2)分。结论通过上颌动脉(MA)及脑膜中动脉(MMA)内给予抗肿瘤药物有使口腔癌患者发生面神经麻痹的风险,临床诊疗中应引起注意及提前对患者家属予以告知。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基于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参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发病机制的概念 ,将以改善微循环为主并用激素疗法与传统的单纯激素疗法进行对比研究 ,观察两种疗法疗效的差异。方法 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 1 1 2例分为 A、B组。A组 5 9例 ,为单纯激素疗法组 ;B组 5 3例 ,为以改善微循环为主并用小剂量激素疗法组。两组间性别、年龄相匹配。于治疗后 3 0 d分别统计两组的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总有效率及无效率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显效率、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 A组 ,无效率显著低于 A组。结论 提示以改善微循环为主并用激素疗法优于传统的单纯激素疗法 ,并有进一步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