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态和两种常用诊断方法(^14C-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的准确性,方法:用培养、组织学、^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和 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四种方法同时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进行Hp感染的诊断,以培养和组织学联合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估^14C-UBT和RUT的准确性,以非手术者作对照,评估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Hp感染率。结果:37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Billroth Ⅰ或17例和BillrothⅡ式20例)的Hp总阳性率为29.7%,BillrothⅠ式(29.4%)和Ⅱ式(30.0%)患者间Hp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RUT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57.7%,准确性为62.2%,^14C-UBT敏感性为63.6%,特异性为100.0%,阴性预示值86.7%,。对照组Hp阳性率为71.4%。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Hp感染率低,RUT特异性低,^14C-UBT敏感性低,因此均不适用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Hp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胃内胆汁反流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胆汁和十二指肠其他内容物的反流和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等是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溃疡乃至肿瘤的重要病因。胃部分切除术后 ,胃肠解剖结构的改变使十二指肠 胃反流危险增加 ,是残胃炎、残胃癌等的发病机制之一[1,2 ] 。然而 ,无手术史病人胃内胆汁反流的研究报道则较少 ,这些病人中胆汁反流与上消化道症状、Hp感染、胃内 pH值以及胃 食管反流病 (GERD)等的关系尚不尽明确。本研究通过胃内pH值和胆汁反流联合动态监测探讨无手术史病人的胃内胆汁反流与上消化道症状、GERD、胃内 pH值等的关系 ,以期加深对胃内胆汁反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患者胃黏膜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胆汁反流变化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方法 对58例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进行24 h胃内胆汁监测,以反流时间百分23.60%为界,将患者分为高反流组(29例)和低反流组(29例).并行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分析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胃黏膜炎性反应、Hp感染、胆汁反流间的关系.结果 高反流组及低反流组的Hp阳性率分别为20.7%(6/29)和48.3%(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反流组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肠上皮化生检出率高于低反流组(P<0.05).胃窦、胃角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Hp阳性组高于Hp阴性组(P<0.05),高反流组高于低反流组(P<0.05).Hp阳性组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低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组短时间反流频率、长时间反流频率、最长反流时间、吸收值最大值、平均值和中位值与Hp阴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和阴性组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与胃窦、胃角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原发性病理性DGR导致胃窦黏膜损伤的主要因素可能为胆汁反流,胆汁反流可抑制HP在胃内定植,Hp感染可能与胆汁反流协同作用导致胃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患者胃黏膜Hp感染与胆色素染色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8例DGR患者进行24 h胃内胆汁监测,行胃镜检查、胃黏膜活检及胃黏膜胆色素染色,分析DGR患者Hp感染与胆色素染色之间的关系。结果高反流组及低反流组(各29例)的Hp阳性率为20.7%(6/29)及48.3%(14/29),两者比较P<0.05;Hp阳性组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低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组短时间反流频率、长时间反流频率、最长反流时间、吸收值最大值、吸收值平均值和吸收值中位值与Hp阴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DGR组中胃窦、胃角和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高反流组胃窦、胃角和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的腺体数高于低反流组(P均<0.05);Hp阳性组胃窦、胃角和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的腺体数低于Hp阴性组(P均<0.05)。结论胆汁反流可抑制Hp在胃内定植。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致病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胃黏膜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便携式胆汁监测仪监测86例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胃内24 h胆汁反流情况;另取胃黏膜组织活检,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改良Giemsa染色和HE染色,判断有无Hp感染,并观察胃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等组织学特征.结果 ①将患者根据有无Hp感染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Hp阳性组胃窦部黏膜病理积分、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均显著低于Hp阴性组(P均<0.05);两组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和胃窦、胃角部黏膜病理积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②将患者根据胆汁反流程度分为高反流组和低反流组,高反流组Hp阳性率显著低于低反流组(P<0.05),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胃窦部黏膜病理积分均显著高于低反流组(P均<0.05).结论 原发性病理性DGR导致胃窦黏膜损伤的主要因素可能为胆汁反流,随胆汁反流程度加重,胃窦黏膜损伤程度加重;胆汁反流可能抑制Hp在胃窦部定植,Hp感染可能与胆汁反流协同作用导致胃体部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测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一种新的酶联免疫法检测老年人粪便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特异抗原的可靠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因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共199例,其中既往无胃手术史者151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者48例。均行胃粘膜活检,作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和组织学检查(W-S染色),以RUT和W-S染色为金标准,两项均阳性(或阴性)诊断为Hp阳性(或阴性)。所有患者均检查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HpSA)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分别与金标准比较,计算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经金标准诊断,无胃手术史患者中Hp阳性81例,阴性70例。HpS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3%和90.0%,^13C-UBT为92.6%和92.9%,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无显著性。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中Hp阳性23例,阴性25例,HpS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3%和88.0%,^13C-UBT为65.2%和92.0%,两种方法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pSA在诊断老年人Hp感染方面准确、快速、简便,值得推广。对于胃大部切除术后的老年患者,其诊断Hp的敏感性明显优于^13C-UBT。  相似文献   

7.
残胃病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探讨残胃病变与Hp的关系.方法将残胃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并对不同手术方式、有否胆汁反流及不同手术年限的残胃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残胃组与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25.35%,57.7%(P<0.01).Billroth-Ⅰ式和Billroth-Ⅱ式残胃胆汁反流发生率分别为4.34%,60%(P<0.01),术后4mo~5a,6a~10a,>10a者Hp检出率分别为29.2%,23.5%,0,前二个年龄段与后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另有吻合口线结残留5例,胃息肉3例,残胃再生癌3例、后二者的Hp阳性均为0.结论残胃的Hp感染有其自身的特点,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病因.Billroth-Ⅱ式较Billroth-Ⅰ式的胆汁反流率为高(P<0.01).而伴有胆汁反流者的Hp感染率却较低.另外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年限越长,其Hp的感染率也越低.  相似文献   

8.
背景:胃黏膜肠化生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表现之一,对其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有助于减缓萎缩性胃炎向胃癌发展的进程。目的:探讨胃黏膜肠化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9月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的60 386例患者的胃镜及其病理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胃黏膜肠化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5 318例(25. 4%)患者发生胃黏膜肠化生,6 218例(10. 3%)伴有胆汁反流。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胆汁反流、Hp感染均为胃黏膜肠化生的影响因素(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汁反流对胃黏膜肠化生无明显影响(OR=1. 04,95%CI:0. 97~1. 11,P=0. 25),性别(OR=1. 13,95%CI:1. 08~1. 17,P 0. 01)、年龄(OR=1. 59,95%CI:1. 56~1. 61,P 0. 01)、Hp感染(OR=1. 25,95%CI:1. 19~1. 31,P 0. 01)为胃黏膜肠化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年龄和Hp感染为胃黏膜肠化生的危险因素,尚不能认为胆汁反流对胃黏膜肠化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2月~2011年8月171例经胃镜证实的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0例、溃疡并出血81例,采用免疫印迹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两种方法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并行对比分析.结果 免疫印迹试验和14C-UBT试验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92.2%和70%,以免疫印迹实验Hp阳性检测率高,两种方法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0).171例患者中检出Hp Ⅰ型菌株者占94.4%,Ⅱ型菌株者占5.6%,Ⅰ型较Ⅱ型感染率更高.结论 免疫印迹试验阳性率高于14C-UBT,尤其在溃疡并出血时假阳性率较14C-UBT试验要低,且它能确定Hp感染类型,虽操作方法较14C-UBT试验繁琐,但它的准确性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用 ~(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残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准确性。方法:残胃32例及对照组40例病人先用金标准(胃镜检查时于胃窦和胃体各取两块粘膜活组织,作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常规病理切片5张,Giemsa 染色镜检 HP)定性,再用(~14)C-UBT 检测 HP。用 X~2检验两组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用金标准检测的残胃和对照组的阴性病人(分别为20例和14例)再用~(14)C-UBT 检测未出现假阳性,而残胃组的12例和对照组的26例阳性病人用~(14)C-UBT 检测各出现一例假阴性。两种方法检测的准确性无显著性差别,X~2=0.315,P>0.5。结论:残胃对用~(14)C-UBT 检测 HP 的准确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相关致病因素协同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消化性溃疡患者相关致病因素(主要是服用NSAIDs与Hp感染)的协同致病作用.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对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及52例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及同一时期就诊的206例非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进行NSAIDs服用情况的调查和Hp感染的检测. 结果 服用NSAIDs合并Hp感染者患胃溃疡的OR值为19.11,明显高于单纯服用NSAIDs者(OR值5.93)和单纯Hp感染者(OR值5.74)患胃溃疡的OR值之和;服用NSAIDs合并Hp感染的胃溃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为3.73,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为0.93,均低于单纯服用NSAIDs和单纯Hp感染的胃溃疡患者(OR值分别为3.9和0.56)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OR值分别为4.7和0.42)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之和;与无溃疡未服NSAIDs者比较,间断服药者溃疡出血的OR值为3.99,短期服药者的OR值为2.89,长期服药者的OR值为3.39,三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患十二指肠溃疡的老年患者为33/120(27.5%),与非老年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服用NSAIDs和Hp感染在胃溃疡的形成中存在协同作用;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中并无协同作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服用NSAIDs的时间长短无关;年龄因素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胃内酸化减少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病人尿素呼气试验假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 (Hp)的14 C 尿素呼气试验 (UBT)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近年发现 ,上消化道出血等因素可造成 10 %~ 4 0 %的假阴性率。本研究探讨胃内酸化后是否能降低14 C UBT在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中的假阴性率。一、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 :十二指肠溃疡 (DU)并出血的住院病人 2 8例。男 2 3例 ,女 5例 ,年龄 19~ 75岁 ,平均 33岁。全部病例均为急诊胃镜诊断。下列病例不纳入研究 :年龄小于 18岁 ,怀孕期及哺乳期妇女 ,残胃 ,生命体征不稳定。2 .研究方法 :病人住院后 ,常规H2 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对急诊胃镜发现DU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表现,中医证型,胃镜胃黏膜病变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方法对符合诊断的93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中医证型,胃镜胃黏膜病理及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3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率为36.6%,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萎缩,肠化生等病理改变有关。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率低于非胆汁反流性慢性胃炎。Hp感染率在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较高。胆汁反流性胃炎肠化生和萎缩性病变在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中较高,而异型增生的发生在脾胃虚寒型中较高。  相似文献   

14.
背景: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发病率低,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05年10月-2013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患者96例。选取无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患者27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入选患者Hp感染情况。分析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中,Hp阳性者75例,Hp感染相对比例为3.57(75/21);对照组中,Hp阳性者160例,Hp感染相对比例为1.45(160/110)。病例组与对照组Hp感染相对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7,P=0.001),Hp感染是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危险因素(OR=2.46,95%CI:1.44~4.19)。结论:Hp感染可能与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p粪便抗原检测(HpSA)检查与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疑似有Hp感染的初诊及治疗后患者各150例。分别归入初诊组和治疗后组各150例,将治疗后组以数字法随机分成a、b、c三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在空腹条件下行14C-UBT检查,另行HpSA检查,其中初诊组同时行14C-UBT检查及HpSA检查,治疗后a组1w后行HpSA检查,4w后行14C-UBT检查,治疗后b组2w后行HpSA检查,4w后行14C-UBT检查,治疗后c组3w后行HpSA检查,4w后行14C-UBT检查。对比HpSA与14C-UBT诊断Hp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效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经细菌培养联合检测后发现,初诊患者中Hp感染阳性140例,阴性10例;治疗后阳性107例,阴性43例。初诊患者的诊断敏感度为91.43%,诊断特异度为40.00%,诊断效率为88.00%,阳性预测值为95.52%,阴性预测值为25.00%。治疗后的诊断敏感度:a组88.57%,b组94.29%,c组87.18%;诊断特异度:a组86.67%,b组73.33%,c组72.73%;诊断效率:a组88.00%,b组88.00%,c组84.00%;阳性预测值:a组93.94%,b组89.19%,c组91.89%;阴性预测值:a组76.47%,b组84.62%,c组61.54%。初诊组与治疗后的a、b、c三组在诊断敏感度、诊断效率、阳性预测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84,P=0.128)。但初诊组的诊断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均显著小于治疗后的a、b、c三组(均P0.05)。治疗后的a、b、c三组在诊断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学意义(F=0.369,P=0.265)。结论HpSA检测Hp的准确度较高,价值较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探讨残胃病变与Hp的关系.方法将残胃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并对不同手术方式、有否胆汁返流及不同手术年限的残胃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残胃组与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25.35%、57.7%(P<0.01).Billroth-Ⅰ式和Billroth-Ⅱ式残胃胆汁返流发生率分别为4.34%,60%(P<0.01)术后4月~5年,6~10年,>10年者Hp检出率分别为29.2%、23.5%、0,前二个年龄段与后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另有吻合口线结残留5例,胃息肉3例,残胃再生癌3例、后二者的Hp阳性率均为0.结论残胃的Hp感染有其自身的特点,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病因.Billroth-Ⅱ式较Billroth-Ⅰ式的胆汁返流率为高(P<0.01).而伴有胆汁返流者的Hp感染率却较低.另外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年限越长,其Hp的感染率也越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ESE)诊断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假阴性结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因疑似稳定性冠心病(SCAD)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进行ESE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605例患者。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SE诊断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假阴性结果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因素。结果:以CAG为金标准,ESE诊断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出现41例假阴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ESE阴性患者中,男性(OR=5.066,95%CI:1.663~15.436,P=0.004)和糖尿病(OR=3.493,95%CI:1.414~8.629,P=0.007)为假阴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在CAG阳性的冠状动脉血管中,冠状动脉狭窄70%~90%(OR=5.331,95%CI:2.616~10.865,P0.001)、伴有侧支循环(OR=3.867,95%CI:1.485~10.073,P=0.006)和左前降支病变(OR=0.490,95%CI:0.286~0.838,P=0.009)为假阴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男性、糖尿病、冠状动脉狭窄70%~90%、伴有侧支循环和左前降支病变为ESE诊断SCAD患者的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假阴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诊断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体外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方法47例Hp阳性和32例Hp阴性患者接受测试,用口服微量胃液采集胶囊的办法收集胃液标本于一10mL无菌试管内,加入生理盐水0.5mL和18.5kBq14C-尿素后立即加橡皮塞密封试管,室温放置反应3h,注射器经橡皮塞注入2MH2SO41.0mL,使14CO2释出.同一注射器回抽气体并立即注入装有6.5mL的14CO2搜集闪烁剂液闪瓶内搜集14CO2,最后在液体闪烁计数仪上作14C放射性测定.结果47例Hp阳性患者14C放射性几何均数为530dpm,而32例Hp阴性者结果为21dpm,二者相差23倍(Wilcoxon秩和检验,u=5.5976,P<0.01).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法得出判别阈值为75dpm,对H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2%(43/47)和91%(29/32).结论体外14C-UBT诊断Hp感染具有高度的准确性,无放射性损伤之虞,可适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夜间酸突破(NAB)的相关性。方法85例经活检胃窦组织快速尿素酶法及14C呼气试验法进行Hp检测确诊为Hp阳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予根除Hp治疗,对照组(42例)单用泮托拉唑钠治疗,疗程共7 d,两组治疗前后行24 h胃pH值监测及反流诊断问卷评分(RDQ),并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夜间酸突破的发生率为62.79%,对照组为3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RD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减少NAB的发生,可能对GERD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在残胃患者中诊断Hp感染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94例残胃患者(残胃组)和100例非残胃患者(对照组)进行13C-UBT检测,残胃组根据病程再分为残胃1组(≤5年)29例、2组(6~10年)33例和3组(>10年)32例.对照组和残胃组手术前诊断Hp感染均依据13C-UBT或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手术后诊断依据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评价13C-UBT在残胃患者中的应用价值.13C-UBT检测与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结果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结果 残胃组术后Hp感染率(37.2%)明显低于术前(79.8%;x2=35.058,P<0.01)和对照组(77.0%),毕Ⅱ式术后Hp感染率(24.4%)低于毕Ⅰ式术后(47.2%;x2=5.133,P=0.023).各残胃亚组术前Hp感染率相似(P>0.05),随着术后病程的延长,残胃各亚组间Hp感染率逐渐降低(残胃1组58.6%,2组36.4%,3组18.8%;x =7.839,P=0.021).评判时残胃组和对照组的分界点分别设置在2.0‰和3.5‰时,诊断准确率最高(92.6%和96.0%),13C-UBT与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检查相比一致性较好(Kappa=0.84,P<0.01).结论 13C-UBT若检测方法得当、评判标准合适,在残胃患者中应用仍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