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演变中的基因表达模式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I型胶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钙素基因的表达情况,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向成骨细胞成熟分化.方法:抽取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骨髓,全骨髓贴壁法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矿化诱导培养基(DMEM/F12、地塞米松1×10<'-8> mmol/L、β-磷酸甘油钠0.01 mol/L、维生素C 0.05 g/L)进行成骨诱导培养,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诱导培养后第一二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I型胶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钙素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对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经矿化诱导培养基诱导培养后,第一二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阶段性表达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I型胶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钙素基因;第1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原CD44阳性率达44.4%.提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矿化诱导培养中逐渐向成骨细胞分化,分别于诱导后第一二代细胞中阶段性顺序表达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因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I型胶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钙素,该细胞己具备成骨细胞特征,为揭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背景:许多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操作繁琐、费用昂贵,且对细胞的活性影响较大,许多研究都致力于寻找有效且价格低廉的培养鉴定方法。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进行成骨诱导和分化,并进行细胞鉴定。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5-11/2007-03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口腔研究室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用20只生后三四周Wistar大鼠,SPF级,雌雄不拘,体质量120~150g,由青岛市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碱性磷酸酶检测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逆转录试剂盒为PROMEGA产品,引物由上海生工公司合成。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2.5 g/L的胰蛋白酶消化后分瓶,以5×10~7L~(-1)的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诱导分化组加入诱导分化培养液,对照组加入等量基础培养液培养。①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诱导分化结果及钙结节形成情况。②采用钙结节Von Kossa染色、钙结节茜素红染色进行诱导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检测。③采用重氮盐法染色观察碱性磷酸酶活性。④RT-PCR检测细胞内成骨细胞转录因子、骨钙素、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因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诱导分化结果。②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③碱性磷酸酶活性。④成骨细胞转录因子、骨钙素、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①诱导分化组加入诱导分化培养液后,9d后开始密集重叠生长,21~28d出现较多散在的致密圆形矿化结节。对照组细胞虽密集重叠生长,但不形成矿化结节。②诱导分化组成骨诱导21~28d形成明显的圆形或卵圆形肉眼可见的钙化结节。Von Kossa染色为黑色沉淀,茜素红染色为橙红色结节状,对照组未见钙结节形成。③诱导分化组诱导2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对照组活性较弱。④诱导分化组经诱导后成骨细胞转录因子、骨钙素、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因mRNA的表达均较强。结论: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全骨髓培养法体外诱导和分化,表现出与典型的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增殖潜能而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及生物活性变化.设计、时间和地点:随机对照实验,实验于2004-07/2006-06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干细胞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清洁级SD大鼠20只,雌雄不拘用于取骨髓.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改良的骨髓培养法分离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以基础培养液(10%胎牛血清 高糖DMEM 100U/L青霉素 100 U/L链霉素 2 mmol/L谷氨酰胺)培养,实验组用条件培养液(基础培养液,10 mmol/Lβ-甘油磷酸纳,10-7 mol/L地塞米松,50 mg/L维生素C)进行诱导培养.一段时间后制备细胞爬片.主要观察指标:①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②采用Gomori改良钙钴法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测定骨钙素的表达.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48 h后,较多细胞贴壁,72 h后增殖,生长良好;7~9 d时细胞融合率可达到80%.透射电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核较大,形态幼稚.经过体外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增殖、聚集、结节和矿化期的阶段性形态特征,诱导1周后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2周后骨钙素表达呈阳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成骨定向诱导1周后进入成骨细胞的转化过程,并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增殖活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背景:成骨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间质干细胞,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高度扩增后,细胞群会出现生长速率减慢等变化,并出现没有分裂倾向的扁平状细胞.目的:进一步验证在一定诱导条件下,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定向分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3/10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实验室完成.材料:4周龄SD大鼠3只.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成骨诱导过程所使用的抗坏血酸、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法体外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融合后用EDTA及胰蛋白酶消化,按1:3传代培养.取生长良好的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数量为1×107L-1,分为2组: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MEM-LG培养基,诱导组加入成骨诱导液进行培养,成骨诱导液为含50 mg/L抗坏血酸、0.1 μmmol/L地塞米松、0.5 mmol/L β-甘油磷酸钠、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MEM-LG培养基.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成骨诱导前后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诱导后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刚接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圆形;原代培养24 h后大部分细胞贴壁生长,呈短梭形、三角形、多边形;72 h时贴壁细胞分裂增殖,逐渐呈长梭形;至第5天可见明显细胞集落形成:第9~10天细胞达80%以上融合;传代后细胞贴壁和增殖速度加快.呈有规则的方向性排列.与诱导前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7d后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提高(P<0.05).连续成骨诱导20 d后.诱导组可见多个散在分布的圆形不透明钙化结节,对照组未见矿化结节沉积.结论:在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和地塞米松联合诱导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取材方便、对机体损伤小,是目前最为合适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但其体外培养的具体方法及生物特性仍无定论.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成骨诱导方法,并探讨其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提纯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细胞后,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对照组)和成骨诱导培养基(实验组)中培养10 d,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于培养第4,7,10,13,16天检测两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并对细胞爬片行Von kossa染色.结果与结论:采用贴壁法获得了均一性较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实验组细胞.对照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细胞Von kossa染色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说明贴壁筛选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6.
背景:既往研究倾向于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以及分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涉及成骨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在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于2007-01/08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细胞室完成。材料:1d龄清洁级SD乳鼠10只,购自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3月龄SPF级SD大鼠6只,购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Transwell双层细胞培养板为Corning公司产品。方法:取SD乳鼠颅盖骨,胰蛋白酶 胶原酶多次消化分离培养扩增成骨细胞。取SD大鼠股骨和胫骨,用DMEM培养液冲洗骨髓腔,冲出液体过滤后按l:1滴加于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层,离心吸取液面交界处的单个核细胞,调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浓度为1×105/cm,接种后胰蛋白酶消化扩增。Transwell双层细胞培养板的隔膜孔径为0.4μm,共培养组于培养上室接种成骨细胞,对照组培养上室未接种细胞,两组培养下室均于预处理的盖玻片上接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20d。主要观察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含量、骨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含量及钙化结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第15天共培养组上清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第20天共培养组上清中骨碱性磷酸酶含量、骨钙素含量及钙化结节数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体外构建的成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模型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体内成骨环境,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7.
背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方案已基本成熟,但是诱导过程中影响分化效果的因素仍处于探索阶段.目的:观察诱导时机的选择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的观察实验,于2006-08/2007-01在苏州大学江苏省干细胞重点实验室完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SD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150~200 g.方法:采用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5×107 L-1密度分组培养,诱导组分别于接种当时、细胞达50%~60%融合时、细胞达85%~95%融合时加入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的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非诱导组采用普通培养基培养.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后7,14 ,21,28 d行钙钴染色、Von-Kossa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成骨细胞能力.定期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状况.结果:经钙钴染色后,诱导组大部分染色的细胞呈阳性反应,胞浆中可见浅棕色至棕黑色的细胞颗粒,大多数多角形细胞呈阳性,如铺路卵石样排列,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见片状强阳性细胞,以细胞达85%~95%融合时诱导培养组数量最多,结节体积最大.非诱导组未见片状强阳性细胞.Von-Kossa 染色后可见深棕色致密结节.以细胞达85%~95%融合时诱导培养组形成结节较早,同期相比数量较其他组多.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表明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与同期非诱导组相比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提高,表现细胞成骨分化特点.结论:初始接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细胞间相互接触程度越高,成骨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定向诱导分化条件下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泸州医学院心肌电细胞实验室完成。日本大耳兔10只,经兔髂嵴无菌抽取骨髓,采用Percoll液进行梯度离心法和体外细胞贴壁分离培养法相结合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将获得的原代和传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含成脂诱导剂和含成骨诱导剂的改良的伊格尔培养基进行实验组(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定向诱导培养,对诱导培养后的细胞进行生长形态学特征观察),对照组(采用不加成脂、成骨诱导剂的伊格尔培养基),两组进行成脂及成骨诱导后的苏丹脂肪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胞外矿化基质测定,并进行细胞成脂和成骨率比较。结果:从10只实验动物中均成功提取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中有2只动物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原代培养时出现污染,8只获得成功进入结果分析。①在经过2ld成脂诱导培养后实验组的许多细胞胞浆内均出现较多的高折光性的脂滴,苏丹脂肪染色呈橘红色,同时Kossa法也检测出少许成骨分化,其比例为70%(28/40)干细胞可转化为含有脂滴的脂肪细胞;10%(4/40)干细胞转化为含有钙结节的成骨细胞。②经过21d向成骨诱导培养后实验组出现一些细胞基质逐渐堆积、并出现基质矿盐沉积,Von Kossa法测定形成的钙结节,同时苏丹脂肪染色也检测出少许向脂肪细胞分化,其比例为40%(16/40)干细胞可转化为成骨细胞,20%(8/4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转化为脂肪细胞。③对照组用苏丹脂肪染色后显示5%(2/4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用Von Kossa法测定矿化结节形成比例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成骨率10%(4/40)。结论:在适当诱导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一部分转化为脂肪细胞,另一部分转化为成骨细胞,两者分化存在一定关系:分化的脂肪细胞多,则成骨细胞少;分化的成骨细胞多,则脂肪细胞少。  相似文献   

9.
背景:国内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成骨诱导分化研究手段、测定指标均不够全面。目的:建立并完善一整套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探讨其体外成骨分化能力。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表型。传至第3代时更换成骨诱导培养基进行成骨分化诱导。结果与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旺盛,传代后增殖旺盛,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表型CD44、CD73、CD90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诱导后的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Gomori、Vonkossa、茜素红染色均阳性。RT-PCR检测诱导后细胞有Ⅰ型胶原、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唾液酸蛋白、骨桥蛋白及骨连接蛋白基因的表达,证明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功向成骨方向分化。表明实验建立了一整套稳定、成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扩增方案。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的超微结构观察的报道甚少.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并染色鉴定,利用电镜观察诱导前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特点.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成骨染色鉴定向成骨方向诱导分化,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成骨诱导前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培养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活力强,成骨诱导后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染色、钙化结节染色均呈阳性.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经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铺展,不规则,其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空泡明显增多,表明细胞功能活跃.  相似文献   

11.
背景:理想的骨细胞支架材料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外,还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诱导骨组织再生,各种细胞支架材料单独使用时的成骨能力是有限的。目的:观察复合有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与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设计:对比观察。材料:珊瑚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珊瑚羟基磷灰石,将其分别切割成4mm×4mm×3mm和10mm×10mm×3mm大小块状物,高压灭菌后,完全培养基浸泡4d后备用。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成骨细胞培养。②将成骨细胞分别和珊瑚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组)、珊瑚羟基磷灰石(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组)混合培养,并设空白对照。③混合培养后2,4,6,8d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指数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主要观察指标:①成骨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②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扫描电镜观察结果。③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④各组细胞增殖指数测定。结果:①成骨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细胞呈梭形、扁圆形及多角形外观,有数量不等、长短及粗细不一的突起,细胞通过突起相互间接触。②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材料表面呈颗粒状,具有微孔。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贴壁生长,初为单层,随着细胞的进一步分化、增殖,细胞开始叠层生长,细胞周围出现高密度颗粒,排列方式绝大多数呈一定取向,随着钙盐结晶的增多,最终形成骨结节。细胞被包埋在基质中。③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显示:混合培养后2,4,6,8d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A值)明显高于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组和对照组(4d:101.6±7.7,93.7±6.8,94.4±5.0;8d:120.1±8.2,108.3±8.8,110.4±7.5;P<0.01或0.05)。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④各组细胞增殖指数测定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的细胞增殖指数均有所增加,但相互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内部呈珊瑚状,微孔数量多,细胞在其表面附着良好,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另外由于其复合了骨形态蛋白可以增强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故有一定的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3种物质作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基本辅剂,定向诱导犬第2代BMSCs,探讨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和成骨细胞的特征性鉴定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行犬髂骨穿刺,采集骨髓15~ 20 mL,全骨髓10% FBS DMEM培养液进行原代培养.将第2代纯化的BMSCs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1×105/mL)接种于含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的DMEM/FI2培养液的培养瓶(皿)中,体外扩增培养、传代.对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骨桥素以及Ⅰ型胶原相关蛋白免疫荧光化学检测鉴定细胞性质.结果:原代培养的BMSCs形态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呈均匀分布生长.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形态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呈均匀分布生长,传代后细胞体积略变大;BMSCs成骨诱导增殖后电镜下细胞呈多边形,可见ALP染色阳性;经成骨细胞诱导培养14 d后,细胞骨桥素以及Ⅰ型胶原相关蛋白表达阳性.结论:BMSCs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体外定向诱导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成骨细胞,且所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背景以往的许多研究仅采用一个综合的自评指标(优、好、中、差)来测量自测健康,这种测量未能反映自测健康的真正内涵.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不同国家对自测健康的内涵界定也就存在差异.目前,中国尚未建立适合自己的自测健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因此,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自测健康定量化测量方法研究势在必行.目的基于WHO的健康定义,顺应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测量从一维到多维、群体到个体、负向到正向的转变,致力于自测健康的定量化测量方法研究,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筛选自测健康评价指标,研制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克服以往自测健康测量的不足,力求比较全面、具体、准确地反映自测健康的真正内涵.设计横断面调查研究.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暨南大学统计系.对象本研究于2002-01/2003-12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暨南大学统计系完成.在广东省广州市、海南省海口市选取2000个个体进行现场测试.在首次回收量表中,随机抽取335个个体,其中广州市地方高校学员60人,军队高校学员90人,海口市解放军187医院皮肤科皮肤病患者50人,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30人以及广州军区疗养院军队退休干部50人及广州市东山区妇幼保健院产前参与首次测试55名孕产妇.纳入标准年龄≥14周岁且≤65周岁的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者、病情轻度的患者及正常孕产的健康妇女,文化水平为初中以上.排除标准年龄<14周岁或>65周岁的病情中、重度的患者(疾病对本人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较大或很大)、存在原发或继发疾病的孕产妇女及精神病患者或有精神疾病症状的人群,文化水平为初中以下.方法其中广州市地方高校学员60人,军队高校学员90人,海口市解放军187医院皮肤科皮肤病患者50人,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30人以及广州军区疗养院军队退休干部50人,在首次测试之后间隔1,4周进行重测;广州市东山区妇幼保健院产前参与首次测试55名孕产妇,在产后1周及产后42 d进行重测.采用专家集体咨询法(Delphi法)对自测健康评价预选指标进行3~5轮征询50名专家意见.采用现场调查和统计分析技术,对自测健康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确定.采用心理测量学技术如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对量表进行考核.采用模拟线形评分法实现对各个评价指标的量化自评.主要观察指标SRHMS V1.0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结果在高校学员、中医科住院患者、皮肤病患者和军队退休干部中,SRHMS V1.0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99,0.980,0.875和0.915(P均<0.01).SRHMS V1.0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9311;SRHMS V1.0的分半信度Equal-lengh Spearman-Brown为0.7399,Guttman Split-half为0.731 7.SRHMS V1.0的条目分与其维度分相关系数较大,而与其他维度分的相关系数较小;维度分与其子量表分相关系数较大,而与其它子量表分的相关系数较小(P均<0.01).因子分析得到的10个因子与SRHMS V1.0的理论构想基本一致.SRHMS V1.0总分与SF36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526;SRHMS V1.0量表总分以及3个子量表分与其1个条目的得分均存在密切关联(P均<0.01).SRHMS V1.0总分在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不同人群等方面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均<0.01);而在性别、民族、住地等方面差异不存在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SRHMS V1.0是可靠的、有效的、灵敏的.它从定量化的角度,较为全面、具体、准确地反映了自测健康的真正内涵,且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是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健康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4.
学术背景:尽管一些实验已提出细胞膜可能是电磁生物效应的靶细胞部位之一的证据,但揭示电磁辐射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认识电磁辐射细胞生物效应的报道仍较少。目的:探讨低功率毫米波辐射与人白血病HL60细胞膜通透性及细胞凋亡的关系。设计:辐射组4组与非辐射组对照实验。单位:实验于2006-11/2007-04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人白血病HL60细胞株由解放军广州军区医学实验中心提供,HD-413.2HPSG100毫米波辐射装置由西安恒达微波技术开发公司研制。方法:应用频率为41.32GHz、平均功率密度为2mW/cm2的毫米波辐射HL60细胞,根据辐射时间分为辐射0,15,30,45,60min组。主要观察指标:镧示踪法观察各组细胞内外镧颗粒分布,评价细胞膜通透性变性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细胞形态特点;原位标记法行细胞凋亡阳性定量分析。结果:①毫米波辐射HL60细胞45min和60min可见少量镧颗粒进入细胞质内,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细胞凋亡易见。②TUNEL法染色显示辐射15,30,45,60min组凋亡率较0min组有增加的趋势,尤以45min和60min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结论:低功率毫米波辐射HL60细胞,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是促进细胞凋亡及产生系列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传统观点认为高压氧可以防治脑梗死,但在高压氧治疗中有诱发脑梗死的病例报告.目的分析高压氧过程中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病例分析.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高压氧科.对象观察对象为1996-12/1998-03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行高压氧治疗的的192例住院患者,男127例,女65例;年龄9~78岁.接受高压氧治疗中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共6例,男女各3例;年龄51~76岁.方法对192例行高压氧治疗患者及其中发生的6例脑梗死患者的背景因素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头颅CT或MRI变化.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92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高压氧治疗过程中脑梗死发生率为0.3%(6/192).②发现高压氧诱发脑梗死以年龄≥60岁、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原有脑梗死(或脑出血)、高黏血症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为危险因子,危险因子簇集4个以下者不发病,4个或4个以上者发病率大为增加.结论危险因子的簇集性水平与高压氧诱发脑梗死发生概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骨唾液蛋白基因在矿化组织以外的易发生骨转移的人乳腺癌中表达.临床观察显示骨转移处的乳腺癌细胞骨唾液蛋白的表达量要高于原发部位的乳腺癌细胞,因此骨唾液蛋白有可能与肿瘤特异性骨转移的关系密切.研究乳腺癌骨转移可为将来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目的建立骨唾液蛋白的稳定表达乳腺癌细胞系,观察骨唾液蛋白在乳腺癌骨转移的整个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对照实验.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11/2004-03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室完成.质粒、菌种和细胞pIRES2-EGFP载体质粒,E.Coli.Top10、含有人骨唾液蛋白基因全长的克隆载体pB-hBSP和发生特异性骨转移以及脑转移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BO和MDA-MB-231BR.方法将人骨唾液蛋白基因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从构建好的pB-hBSP载体中亚克隆出来,在其5'和3'端分别引入BglⅡ和Pst Ⅰ限制性酶切位点,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构建重组载体pIRES2-hBSP-EGFP.利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入特异性脑转移和骨转移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BR和MDA-MB-231BO中.主要观察指标pIRES2-hBSP-EGFP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IRES2-hBSP-EGFP转染乳腺癌细胞.结果①成功构建人骨唾液蛋白和绿色荧光蛋白非融合表达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hBSP-EGFP.②成功转染特异骨转移和脑转移的乳腺癌细胞株,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荧光蛋白标记,人骨唾液蛋白得到相应表达.结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hBSP-EGFP的构建及转染可为骨唾液蛋白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的体内、外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背景: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动态平衡在脑梗死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的:观察东菱克栓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后血浆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老年病四科。材料:实验于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老年病四科完成。选择普通级新西兰老龄兔15只,兔龄18-20个月,平均体质量(3.5±0.5)kg,雌雄不拘。方法:将15只兔子通过改良自体血栓法制备兔脑梗死模型,选模中死亡1只,余1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于栓塞后2h耳缘静脉缓慢注入东菱克栓酶,对照组缓慢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脑梗死前后血浆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术前1h,术后2h(注药前),术后6h(注药后4h)的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变化。结果:纳入兔子15只,选模中死亡1只,其余14只兔子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兔急性脑梗死术后2h内皮素明显上升(P<0.05,P<0.01),术后6h出现回调下降(P<0.01,P<0.01),其中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急性脑梗死术后2h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明显下降,术后6h出现回升,治疗组回升幅度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机体对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平衡失调存在自身调节机制,早期使用东菱克栓酶溶栓治疗可使内皮素回调幅度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高压氧可诱发脑梗死形成,但以何种药物预防以及药物的预防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比较硝酸酯类及钙拮抗剂对高压氧诱发脑梗死形成的预防作用.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的回顾性观察.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的高压氧科和神经内科.对象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行高压氧治疗的的192例住院患者及其中发生脑血栓形成的6例患者,其中男127例,女65例,年龄9~78岁.方法将192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分为3组①硝酸酯类组34例.②钙拮抗组49例.③未特殊用药组109例.以年龄≥60岁、原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脑梗死(或脑出血)、高黏血症和糖尿病为危险因子,在不同危险因子簇集水平上分析药物的预防作用.干预对192例行高压氧治疗的3组患者在使用常规治疗药物的前提下,硝酸酯类组口服消心痛或硝酸甘油,钙拮抗剂组口服西比灵或络活喜等,未特殊用药组则没有预防性使用药物.主要观察指标危险性指标为脑血栓形成危险因子.结果簇集4个以下危险因子者无一例发生脑血栓形成,在簇集4个及以上危险因子的水平上,硝酸酯类药物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而钙拮抗剂组中有33.3%发病,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硝酸酯类药物有显著的预防作用,而钙拮抗剂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膜成骨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成骨潜能,而且取材方便,但以往常规培养方法时间较长,如伺能够缩短培养时间,是骨膜源性成骨细胞成为理想种子细胞的关键之一.目的:应用改良酶消化法培养兔骨膜原代成骨细胞,观察其在喷砂钛片上的黏附及增殖情况.方法:切取雄性日本大耳白兔胫骨近端前内侧面骨膜0.5~1.0 cm~2:①常规方法:以0.25%胰蛋白酶在37℃消化30 min后,用0.1%Ⅰ型胶原酶在37℃消化30 min,不断振荡,弃掉胰蛋白酶后植入培养瓶,干涸培养2 h,加入含体积分数15%胎牛血清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②改良方法:将Ⅰ型胶原酶消化时间由30 min改为1 h.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染色鉴定成骨细胞.将原代培养成骨细胞与喷砂钛片联合培养,采用扫描电镜、MT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成骨细胞在喷砂处理钛片上的黏附及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培养第5天,改良法培养的骨膜成骨细胞从组织块周围爬出,第25天细胞汇聚成单层,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传代培养1个月后,可见细胞成复层生长,并有黑色钙结节生成,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染色呈阳性.常规法培养的细胞爬满单层时间推迟12 d左右.在喷砂处理的钛片表面上成骨细胞立体感强,有伪足伸出,伪足嵌入小的孔洞内,细胞表面有基质分泌.两种方法培养的成骨细胞在钛片表面的黏附及增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改良消化法可明显缩短成骨细胞培养时间,对成骨细胞的黏附及增殖能力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