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未经过任何治疗的初诊宫颈癌患者与健康人群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the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the platelet-to-lymphocyte,PLR)进行比较,探讨各项指标在宫颈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1名宫颈癌患者的初次检查血常规结果及病理资料,同时收集同年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人群的血常规结果。以宫颈癌患者年龄为基础,与健康人群进行1∶1配对。对两组人群血常规结果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对通过计算得到的NLR及PLR进行配对秩和检验。结果:宫颈癌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NLR值和PLR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宫颈癌组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以上血常规指标在年龄分组中均呈现相同趋势。随着肿瘤罹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NLR值及PLR值均升高,而淋巴细胞计数下降。结论:宫颈癌的发生与免疫状态低下和炎症反应有关,NLR和PLR可能成为宫颈癌的早诊指标。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 分析引起食管癌调强放疗患者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和剂量学因素,为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食管癌调强放疗患者118例,采集放疗前和放疗期间每周1次的外周血,根据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RTOG)急性血液学毒性进行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分级,比较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Ⅱ度和≥Ⅱ度两组的临床和剂量学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118例患者中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0度、Ⅰ度、Ⅱ度、Ⅲ度分别为70.33%、16.10%、12.71%、13.56%。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Ⅱ度和≥Ⅱ度两组患者的病理分期(χ2=15.545,P=0.001)、是否化疗(χ2=19.279,P<0.001)等临床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PTV平均剂量(t=5.677,P=0.019)、肋骨V20(t=6.209,P=0.014)、胸骨V20(t=5.992,P=0.016)等剂量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与≥Ⅱ度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显著性相关(OR=0.088,95%CI:0.016~0.476)(P<0.05)。[结论] 食管癌调强患者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较高,临床中应密切关注临床分期晚、同步化疗的患者;同时计划设计时应关注肋骨V20和胸骨V20受量。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 评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4例接受新辅助化疗(NAC)乳腺癌患者治疗前血液NLR、PLR分布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评估NLR、PLR对NAC疗效达病理完全缓解(pCR)的预测价值。[结果] NAC后pCR率为17.0%,pCR组NLR、PLR分别为1.64±0.5、120.7±37.7,非pCR组分别为2.4±1.1、142.0±4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LR、PLR鉴别pC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0.64;NLR(≥1.6)、PLR(≥120.7)预测乳腺癌NAC后pCR率的敏感性分别为76.8%、62.6%,特异性分别为60.3%、62.6%;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水平是NAC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治疗前外周血高水平NLR预示乳腺癌NAC后的pCR率更低。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及小剂量普通肝素对其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 以35名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浆凝血指标及血小板作为正常参照。 94例确诊为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小剂量普通肝素+化疗)和单纯化疗组,所有化疗均采用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观察三组的凝血指标变化、血小板、血栓发生情况及毒副作用。[结果] 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升高达50.4%,最高达7.52g/l(正常范围:2~4g/l),D-二聚体升高达24.3%,最高达2.18mg/l(正常范围:0~1mg/l)。D-二聚体、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群(P<0.05)。NSCLC经过小剂量普通肝素处理后,Fib、D-二聚体及血小板均有明显下降(P<0.01),APTT时间有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NSCLC患者存在凝血异常,血浆D-二聚体、Fib、APTT的水平可作为预测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小剂量普通肝素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未见普通肝素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分析术前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与可切除的肢端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223例Ⅰ~Ⅲ期肢端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前血常规各项指标。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对组间差异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S评分、溃疡、肿瘤分期、术前LDH及血小板水平是肢端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溃疡、肿瘤分期、术前LDH及血小板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Ⅱ期(P=0.006)和Ⅲ期(P=0.028)患者中,不同术前血小板水平者生存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溃疡、肿瘤分期、术前LDH和血小板水平是可切除的肢端黑色素瘤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常规评估血小板水平有助于临床医师判断患者预后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热型肝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3年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40例,分为发热组及普通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AFP阳性率、癌性疼痛率、IL-6因子水平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发热组与普通组相比存在较高的白细胞计数[(7.32±2.5)×109/L vs (4.08±1.14)×109/L,P<0.01]、中性粒细胞比率[(79.3±5.7)% vs (56.7±11.5)%,P<0.01]、AFP阳性率(100% vs 60%,P=0.04)、癌性疼痛率(60% vs 10%,P=0.03)、IL-6因子水平[(116.6±15.1) ng/ml vs (104.9±12.6) ng/ml,P<0.01],普通组肝癌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40%及20%,发热组肝癌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5%、10%及5%,二者的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发热型肝癌存在较高的癌性疼痛率及AFP阳性率,存在白细胞增高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的特点,且发热型肝癌的预后较普通型肝癌更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进展期实体恶性肿瘤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凝血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寻找敏感的凝血功能监测指标。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于我科住院行同步放化疗且治疗有效的Ⅲ-Ⅳ期实体恶性肿瘤患者共93例,对比放化疗前、中、后凝血标志物: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D-二聚体(D-D)和血栓前体蛋白(TpP)的数值变化。结果:治疗前33.3%(31/93)的患者D-D升高,72.0%(67/93)的患者TpP升高,D-D与TpP呈线性相关(P=0.00)。治疗前、中、后D-D值[(1.22±1.43),(1.28±1.13),(1.59±1.46) mg/L]和TpP值[(5.89±3.55),(7.18±3.71),(8.33±4.22) mg/L]均呈逐步上升趋势(治疗前、后对比P<0.05),而PT、APTT、FIB无显著变化(P>0.05)。亚组分析显示治疗前D-D升高的31例患者群疗程中D-D值[(2.75±1.61),(1.72±0.99),(2.53±1.71) mg/L]先下降(治疗前、中对比P<0.05),后再升高(治疗中、后对比P<0.05)。结论:(局部)晚期实体恶性肿瘤治疗前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D-D、TpP升高,同步放化疗引起D-D、TpP进一步动态升高,治疗期间应重点监测该指标,及时抗凝干预以降低静脉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8.
高文君  杨守梅  吴丹  刘杏 《肿瘤学杂志》2022,28(10):833-840
摘 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肺癌营养不良患者与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 2021年12月222例住院原发性肺癌患者应用PG-SGA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并根据PG-SGA评分将患者分成3组:无或可疑营养不良组、中度营养不良组及重度营养不良组。分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营养指标及外周血多项炎症指标的关系。[结果] 22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中,无或可疑营养不良者占34.2%(76/222),中度营养不良者占36.0%(80/222),重度营养不良者占29.8%(66/222)。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组织学类型及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营养不良程度加重,患者的临床分期较晚,其体质指数、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前白蛋白、白蛋白、预后营养指数呈逐步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营养不良患者更易出现血小板和D-二聚体的升高,且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水平更高,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指标前白蛋白和预后营养指数预测营养不良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3 mg/L和43;炎症因子指标CRP、IL-6、NLR、PLR和LMR预测营养不良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1.5 mg/L、13.5 pg/mL、4.2、177.4和1.9。经营养支持治疗后,中重度营养不良患者营养指标PAB、AL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炎症因子CRP、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肺癌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PG-SGA评分与炎症因子水平及营养指标相关性较好。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肺癌患者营养状况,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与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系统回顾126例胆道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PLR分组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The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GPS )中对PLR定义的界值,将PLR分为低PLR组(PLR<150)和高PLR组(PLR≥150)。分析PLR水平与胆道系统肿瘤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探讨PLR与胆道系统肿瘤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高PLR组胆道系统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与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均低于低PLR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与胆道系统肿瘤患者的OS和PFS的均有相关性(P<0.05);年龄、PS评分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与PFS有相关性(P<0.05);肿瘤部位、TNM分期与OS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FG是胆道系统肿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分组中,PLR与OS和PFS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目前样本分析结果表明PLR不能作为胆道系统肿瘤预后的一个指标,但仍需继续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味花生衣提前干预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引起血小板降低的疗效及费用。方法:选取我院180例行GP 方案化疗第一疗程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第二疗程开始时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对照组92例,两组均给予 GP 方案(吉西他滨 1 g/m2,d1、8;顺铂 30 mg/m2,d1~ 3;21 天为 1 周期);观察组患者进行肿瘤化疗前1~2天开始给予加味花生衣;对照组无任何预防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后4~14 d血小板的变化情况、血小板计数<75×109/L的时间、患者住院天数、干预血小板减少的费用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KPS评分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2周期化疗后血小板计数第4 d[(113.48±41.99)×109/L和(96.70±32.63)×109/L,P≤0.05];第14 d[(88.48±40.88)×109/L和(70.97±26.72)×109/L,P≤0.05];血小板<75×109/L的持续时间为[(4.97±5.36) d和(8.07±6.90) d,P<0.05]。使用白介素的数量观察组比对照组少,使用白介素的费用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住院天数为(15±5) d,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加味花生衣提前干预,可以降低抗肿瘤药物化疗引起的血小板降低的程度、缩短恢复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节约有限的医疗保险资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