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有豫 《首都医药》2004,11(8):24-26
(接上期)药动学总的说来,红霉素类口服后均能被吸收,但各个成员吸收多少或吸收是否受空腹或食物的影响的差别;它们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为1~2小时,相差不大。吸收后均能分布到组织中,这是它们的特点之一,但各个成员的组织浓度/血药浓度的比值有所不同。各自的特点,请参阅附表3。静脉注射(因可引起疼痛,不能肌内注射)乳糖酸红霉素(erythromycinlactobionate)500~1000mg,1小时后血浆浓度可高达约10mg/ml。静脉输注阿奇霉素500mg1小时后,血浆药物浓度可达3~4mg/ml。临床应用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口服用药,不能耐受口服者可静脉给药。用药后可缩…  相似文献   

2.
金有豫 《首都医药》2004,11(7):30-32
概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原始天然抗生素是于1952年从红链霉菌(Streptomyceserythreus)的培养液中提取而得的红霉素。其化学结构的是由多元(14元)的内酯环与脱氧糖相连接。随后,对红霉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而半合成了红霉素系列的衍生物。其后,又从其他链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得了许多16元环内酯的抗生素,如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等,遂统称为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红霉素系列抗生素的抗菌谱基本上相似;本类药物之间具有交叉耐药性。药代动力学,特别是在胃肠的稳定性和吸收,是红霉素类抗生素的主要问题;吸收后能分布于各组织为其特点。由于红霉素…  相似文献   

3.
《药学进展》2012,36(2)
由Cempra公司开发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solithromycin(CEM-101,OP-1068)为首个进入临床研究的氟取代酮内酯药物,其抗菌谱广,对耐大环内酯类和酮内酯类抗生素的细菌亦有活性.此外,研究显示,本品对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肠球菌(包括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淋球菌、非典型细菌(如军团杆菌属细菌)、支原体、脲原体、衣原体、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体(包括其耐药株)以及间日疟原虫和镰状疟原虫(包括其阿奇霉素耐药株)亦有抑制作用.Ⅰ期临床研究表明,本品耐受性良好,口服给药后其在受试者血浆、组织和细胞内均呈较高浓度.Ⅱ期临床研究显示,本品治疗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CABP)的疗效与标准疗法相近,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由Cempra公司开发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solithromycin(CEM-101,OP-1068)为首个进入临床研究的氟取代酮内酯药物,其抗菌谱广,对耐大环内酯类和酮内酯类抗生素的细菌亦有活性。此外,研究显示,本品对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肠球菌(包括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淋球菌、非典型细菌(如军团杆菌属细菌)、支原体、脲原体、衣原体、  相似文献   

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卡波糖产生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条件。方法通过溶菌酶破壁的方法制备原生质体,考察影响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因素。结果和结论确认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为:一级培养采用SM2液体培养基,培养时间为33 h,转二级培养的转种体积分数为15%;二级培养采用R2YE培养基,培养时间为20 h,甘氨酸质量分数为0.7%;溶菌酶作用质量浓度为3 g.L-1,作用时间100 min,最大原生质体制备量达到8×1010个.L-1。考察了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的组成,在优化的再生培养基上,再生率达到9.2%。  相似文献   

7.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8.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薄层色谱别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麦白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化学结构很相似,按现行药品标准对其制剂鉴别项进行检验,容易造成各品种之间的混淆[1]。笔者曾用薄层色谱法对上述各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鉴别[2],虽然方法灵敏、稳定、重现好,但方法中所用的展开剂中有试剂苯...  相似文献   

9.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是一类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相近的抗菌药物。按其大环结构含碳母核的不同,分为14、15和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50年代14元环的红霉素因对革兰阳性菌抗菌作用强,对治疗院外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具有良好疗效,而广泛用于临床。但其也有  相似文献   

10.
Clarithromycin系十四圆环红霉素A衍生物。本品抗菌效力与红霉素相等或稍优,对酸稳定,口服后血浓度持续高值。其特点是组织转运及尿中转运均良好。 2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口服本品,每日2次,每次100~200mg,共6~15日,总量1.2~4.5g。结果,显效5例,有效10例,稍有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75.0%。其中肺炎有效率85.7%,慢性呼吸道疾患恶化有效率70.0%,急性支气管炎有效率66.7%。细菌学效果,肺炎链球菌4例全部消失,金葡  相似文献   

11.
本品是红霉素衍生物,旨在改善红霉素的抗菌活性和药动学性质。合成由化合物Ⅰ与化合物Ⅱ在二(?)烷中环合而成[DE 2515075]。抗菌活性本品具有类似于红霉素的抗菌谱。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杆菌,本品的活性(MIC_s=0.03~2μg/ml)低于红霉素2~4倍。对百日咳杆菌,本品的活性强于红霉素4倍。在实验性感染的小鼠测定了本品对金葡菌(27.19mg/kg×2P.0.和0.99mg/kg×2s.c.)、化脓性链球菌(34.24mg/kg×2p.o.和0.63mg/kg×2s.c.)和肺炎链球菌(22.87mg/kg×2p.o.和<0.62mg/kg×  相似文献   

1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菌药物之一.本文介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抗感染以外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索利霉素的合成工艺。方法以克拉霉素为起始原料,经O-酰化、羟基活化、环合、糖苷键水解、氧化、氟代、Huisgen环加成及脱保护基共8步反应得到目标物索利霉素。中间体4-叠氮基-1-丁胺草酸盐是由1,4-二溴丁烷经亲核取代、还原及成盐制得。结果与结论确定了索利霉素的合成路线并对多步反应进行了优化,总收率为16.3%(以克拉霉素计),纯度为96.3%(HLPC法),其结构经MS、~1H-NMR和~(13)C-NMR谱确证。该路线所用原料廉价易得、收率较高,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抗生素特点:①具有14、15及16元环的大环内酯系列是由氧桥连接的苷类化合物,已用于临床者达20种之多。②难溶于水,碱性,组织浓度高于血浓度,在细胞内起制菌作用。③主要应用于革兰阳性菌感染,对军团菌,包括幽门螺杆菌在内的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  相似文献   

1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涛 《上海医药》2000,(12):5-7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一样,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抗感染药。1952年问世的红霉素是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当时由于它极少有严重副反应,抗菌谱较广而得到推广使用。几十年来随着新的抗生素的不断问世,红霉素的抗菌作用相形见绌,且由于它对胃酸不稳定,副反应较多,因此一度受到冷落。近来,随着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等常见病原体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上升,以及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增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再度受到青睐,并促使人们去研制更加优良的大环内酯类药  相似文献   

16.
Aventis制药公司开发的 telithromycin(RU 66647,HMR3647,商品名 KETEKTM)是第三代大环内酯酮类抗生素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 ,属半合成红霉素衍生物。化学名为 :3-脱 [(2 ,6-二去氧 - 3- C-甲基 - O-甲基 -α-L -核糖 -吡喃己糖基 )氧基 ]- 11,12 -二去氧 - 6- O-甲基 -3-氧 - 12 ,11- [氧代羰基 - [[4 - [4 - (3-吡啶基 ) - 1H-咪唑基 - 1]丁基 ]亚氨基 ]红霉素。分子式 :C43H6 5N5O10 。分子量 :812 .0 1。由法国 Roussel- Uclaf公司于 1994~ 1995年针对红霉素耐药菌而开发。1 药物动力学特性对强酸稳定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统计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总结不良反应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作参考。方法通过对铁岭市423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的特点,统计分析。结果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肝损害、过敏反应、血栓性静脉炎、耳聋等,多数不良反应可治愈,对原患者疾病无影响,个别不良反应造成较严重后果。结论胃肠道反应多发;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静脉滴注时应注意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高度警惕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8.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析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和特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以一个大环内酯为母体,通过羟基,以苷键和1~3个分子的糖相联结的一类抗生物质。 多氧大环内酯抗生素,按大环内酯环的组元数,又分为12、14、16和17元环4类。它们都是多功能团的分子,大部分都联结有二甲氨基糖,因而显示碱性。有的不含二甲氨基糖,只含中性糖,因而显示中性。作为医疗使用的多数是属于碱性大环内酯抗生素,重要的有14元环的红霉素(erythromycin)、竹桃  相似文献   

19.
20.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新品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大环丙酯类抗生素问世以来,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了,其间由于红霉素(EM)对某些日益流行的致病原(军团菌、弯曲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显示出有效活性,以及一些棘手的新致病原(弓形体、分枝杆菌、包柔螺旋体等)的威胁,近十年来,对于以EM为中心的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研究,又再度受到重视而重趋活跃,从而促进了新大环内酯抗生素的迅速发展.如今,除了研制较早,业已用于临床的柱晶曲白霉素(LM)、交沙霉素(JM)、麦迪霉素(MDM)、螺旋霉素(SPM)等之外,又有一系列新衍生物被陆续开发出来,已经或行将上市,步入临床实用阶段.本文拟对新大环内酯抗生素中几个主要品种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