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危害产妇及婴儿。而且影响到婚姻、家庭和社会。为此,本文探讨如何有效降低产褥期抑郁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产褥期精神障碍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对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收集我院住院产后 6周内出现有关的精神和行为障碍者 ,符合 ICD- 1 0产褥期精神病诊断标准者 41例为研究对象。年龄 2 0岁 - 30岁 ,平均年龄 2 5.5±4.5岁。受教育程度小学 7例、初高中 30例、大专以上 4例。职业农民 33例、工人 6例、干部 2例 ,个性特征内向 2 5例、外向 1 6例。精神分裂症组 (以下简称对照组 )共 41例为本院同期住院首发的已婚已产女性 ,年龄 2 1 - 36岁 ,平均 2 7.8± 3.6岁 ,受教育程度小学 4例 ,初高中32例 ,大专以上 5例 ,职业农民 2 9例 ,工人 8例 ,干部 4例 ,个性特征内向 2 3例 ,外向 1 8例。正常产妇组 (以下简…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随机抽取的90例正常孕产妇和56例产褥期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妊娠期心理应激相关问题调查,并对照比较分析,表明两组在心理应激出现时间、频数分布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患病组在心理应激持续时间、影响程度方面较正常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将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按有无家人陪护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的抑郁症发生率和抑郁水平。结果对照组的产后抑郁水平和抑郁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0.05)。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可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5.
产褥期的护理及健康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褥期内母体各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变化很大,其中的子宫变化最大,其次是乳房的变化,因而易发生感染及其它病性改变,为确保母婴健康应做好产褥期护理,医务人员必须为其提供健康咨询服务,针对产褥期不同的生理、心理需要,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1]。 相似文献
6.
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通常发生在分娩后数日或数周,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有的还会危及到婴儿、家庭和社会.因此如何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的一个新课题.现将其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及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名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干预组、非心理护理干预组,治疗6周,分别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和单独使用药物治疗,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20项(TAS-2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D-17)、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进行评定。所有数据输入SPSS17.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治疗前两组间TAS-20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6周心理护理干预组TAS-20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非心理护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86,-3.501,-9.487,-13.152;P<0.01)。治疗后第6周,心理护理干预组TAS-20总分及各因子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67,8.209,16.351,29.000;P<0.01),非心理护理干预组TAS-20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前两组间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6周心理护理干预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非心理护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8,P<0.05)。治疗后第6周,两组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87,14.300;P<0.01);③治疗前两组间CGI-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6周心理护理干预组CGI-SI评分显著低于非心理护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8,P<0.05)。治疗后第6周,两组CGI-S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93,11.696;P<0.01)。结论产后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和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产后抑郁症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后抑郁症最初由Pett(1968)提出,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其病程较产后心绪不良长,但严重程区则不及产褥期精神情[1],它不仅危害产妇本人及婴儿,而且对社会、家庭均不利。为了解我国农村妇女产后的心理健康情况,我们对1996~1997年在河北省赵县妇产医院分娩的287名产妇进行了评定和调查。1一般资料1.1住院产妇年龄21~31岁,平均25岁;农民210例,工人57人,干部20人;小学文化50人,初中164人,高中以上73人。1.2方法于产后第8天对产妇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定,如产妇已出院把量表交产妇,评定后寄回(以自评为主),来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初产妇产褥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产褥期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各90例。比较两组产妇经护理干预之后的泌乳量、产后4周子宫底高度及恶露和食欲。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泌乳量总足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4周,对照组产妇恶露量显著多于观察组,子宫底高度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4周食欲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初产妇产褥期康复中应用效果好,更能加快产妇的身心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褥期感染的护理及预防,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以保障孕产妇安全。方法采集2013年7月~2014年6月喀什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71例产褥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就护理干预在产褥感染治疗上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本组71例产褥感染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产妇死亡。结论导致产妇产褥感染的因素较多,应加强预防,尤其是分娩期和产褥期预防。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探讨产后干预对提升产褥期母乳喂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于我院生产的5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产妇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产妇行系统的产后干预,对照组产妇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乳汁分泌情况与母乳喂养率等。结果实验组产妇乳汁分泌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产后72h、42d实验组产妇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初产妇进行系统的产后护理干预,能够加快母乳分泌进程,提升母乳喂养率,产后干预对产褥期母乳喂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选择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都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与常规心理干预,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地特殊心理干预措施,干预周期为3个月。结果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和84.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经过调查,治疗组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多不佳,积极地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血压,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分析和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三个病程阶段的影响。方法对160例脑梗塞患者三个病程阶段进行心理状态分析,采取有效沟通,适时的心理疏导,指导和支持患者重建心理平衡。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脑梗塞患者的抑郁程度,积极配合治疗,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产褥期产妇发热是产后产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我们对2003年5月~2004年4月我院产科36例产后发热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36例,年龄24~40岁,正常产14例,难产22例,根据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按照文中所用的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结果 实验组196例患者中186例患者成功治愈,其治愈成功率达94.9%,2例患者死亡,对照组的196患者中成功治愈的人数为138人,治愈率为70.4%,28人死亡.结论 对发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的了解和相应的护理干预很有必要,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更好治疗效果,因此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应用心理干预模式对住院接受治疗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住院接受治疗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6例。采用常规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住院期间神经内科护理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内科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接受神经内科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心理干预模式对住院接受治疗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宫外孕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宫外孕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状况,为心理支持提供依据,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对2004年11月-2005年11月在我院行宫外孕手术的100例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状况评估分析,采用交谈及问卷调查方式,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就诊原因、婚姻状况、经济情况、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知和护理的需求等。结果95%以上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87%患者有紧张、恐惧心理,20%患者存在孤独、悲观心理,78%患者对本病认知缺乏。结论通过对宫外孕手术患者心理评估。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并通过护理手段提高患者对本病的认知程度,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2008年6月~2008年12月对32例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前后采用状态焦虑量表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测评.结果 乳腺癌患者术后经心理护理干预,比较手术前后两次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心理困扰程度显著降低,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帮助初次献血者做好自我心理调整,有效降低献血者因对献血环境和献血过程的陌生及恐惧心理,而产生的献血不良反应。方法医护人员针对初次献血者在献血前、献血时、献血后不同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干预,使献血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成功实施无偿献血。结果95.59%的初次献血者顺利完成献血,4.41%的初次献血者出现生理心理不良反应。结论做好初次献血者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血站工作效率,为最大程度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