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再论半夏泻心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金匮要略》也有该方剂相关论述.该方是治痞证之名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由于各医家对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施治原则不尽相同,因而对各药在方中功效的解说也有所差异,其中以半夏、干姜较为突出.半夏味辛性平,能行能散,从该方证由寒热互结,中焦升降失常导致痞满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该方主要取半夏辛温消痞开结之功效[1].而以痰饮内生,结于中焦而致气机痞塞为病机关键的医家则强调重治痰涎,取半夏除湿化痰之功[2].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夏泻心汤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临床应用较多的方剂。但历代医家对此方的认识不尽一致。本文对其病机、方药配伍和临床应用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伤寒论》教学和其临床应用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证病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春生  符思 《新中医》2006,38(12):74-75
半夏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关于该方证的病机自清代医家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提出“寒热之气互结”观点后,医家凡言半夏泻心汤大多沿袭柯氏之说,包括目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所选用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方剂学》教材。也有学者对“寒热互结”之说提出质疑,认为寒与热不可能在同一层次、同一位置、同一脏腑出现,提出“胃虚湿热”观点。笔者认为,以“寒热互结”诠释半夏泻心证虽非谬也,但浅尝辄止,只以寒热言病性,未以脏腑定病位,即没有将寒与热落实到具体的脏与腑,这不仅影响对方证的正确理解,易造成纷争和质疑,也势必影响该方的灵活运用。笔者结合多年来的临床体会,提出半夏泻心汤证是脾寒与胃热互结,为太阴与阳明合病。兹不揣知识肤浅,略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仲景用药思维、组方特点及药物煎服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该方证病因病机,旨在深入认识本方,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证原文见《伤寒论》154条(《伤寒论讲义》1964年版)“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历代医家认为半夏泻心汤是治正痞的主方,临床应用很广泛,现就半夏泻心汤方证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证之研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关于《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证,历来解释不一,或以为寒热互结;或以为上热下寒;或以为胃热脾寒、胃热肠寒、肠热胃寒等,实质上是或以病因而言,或以病位而论,或以症状来推测,独执一面,终乏全面系统之论。本文拟就半夏泻心汤证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窃欲裨益于临床。一主症半夏泻心汤证(原文154冬)在叙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系治痞证代表方,按痞证多指湿阻气机,胃脘部(旧指心下)满闷不舒而言,因痞字从病从否,说明病人胃脘难受堵闷痞塞,按之濡软而不痛,有难言之意。痞有虚实之不同,虚痞多由脾胃素虚,或病后气虚,或吐下伤及脾胃,以致中阳不振,运化无权而发生本症。实痞多因食滞、痰热或湿热等邪陷中焦,壅阻于胃而形成本症。伤寒之痞多因表邪误下入里,壅聚于胃,以致中气已虚、寒热互结而成,故多挟虚;而温病多因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而未经误下,或由痰热凝聚,故多成实痞,此与伤寒致痞有所不同。《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治少阳误下伤中而形成痞证。因痞出自误下,损伤脾胃,邪热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或呕或利,寒热错杂,壅阻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证。此证偏虚,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主要是治疗少阳误下,或表邪不解,邪热入里,或误下损伤胃气,表邪内陷,寒热之邪错杂于中,致脾胃升降失职,气机不畅所致的痞症。方药采用半夏、黄苓、黄莲等。文中详述了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脾胃病上的疗效,并列举了惠有脾胃病的患者接受半夏泄心汤治疗后,病情好转的案例。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半夏泻心汤证的分析,认为此证的病机非传统的寒热错杂(互结),而是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认为此方干姜与黄芩、黄连的配伍非热以祛寒、寒以清热,而是辛开苦降、舍性取用。半夏泻心汤证临床可见偏于湿热、偏于寒湿、胃热脾寒及非寒非热四种情况。人参、大枣、甘草的意义在于以补为消。  相似文献   

10.
陈松 《河南中医》2014,34(2):194-195
半夏泻心汤为治痞良方,但痞证作为一种症状却可见于多种疾病,常见于胃肠道疾病与肝胆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脂肪肝、胆囊炎等。临床时如果结合辨病治疗,将会取得更好的疗效。如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除反复发作的痞满外,多有焦虑抑郁倾向,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心理治疗,将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消化道溃疡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目前现代医学治疗疗效虽然肯定,但复发率高,可达35%左右.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临床运用广泛,疗效显著.笔者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62例消化道溃疡,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证由虚、寒、热三证组成.虚主要为脾胃运化水湿能力减弱,气属阳,脾气虚,则脾阳不足,寒从内生,形成中焦虚寒证.肠道菌群紊乱,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则细胞因缺乏能量致功能受损,表现为脾气虚.另外,肠道菌群紊乱,有益菌减少,影响肠道消化、吸收、代谢功能,导致脾胃功能低下.热证是半夏泻心汤证最明显特征,其形成机制是肠道...  相似文献   

13.
李敬华 《河南中医》2013,33(8):1221-1222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溃疡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9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04年以来,我们以<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主方治疗慢性胃炎9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治胃脘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运耀 《福建中医药》1990,21(2):29-30,37
  相似文献   

16.
李广 《河南中医》2020,40(8):1163-1166
半夏泻心汤主要适用于寒热虚实错杂、脾胃升降不利、气机痞塞者,或病机中兼有脾胃升降不利、气机痞塞者。合平胃散治疗寒热错杂、胃失和降引起的痞证;合芍药甘草汤、乌贝散化裁治疗中焦湿热、脾胃升降失常引起的胃痛;合封髓丹、赤小豆当归散治疗湿热引起的口舌糜烂;合赤石脂禹余粮汤、四君子汤治疗上热下寒、脾虚湿盛引起的泄泻;合葛根芩连汤、痛泻要方治疗寒热虚实错杂、肝脾失调引起的腹痛、痢疾;合小承气汤治疗浊气不降、肠燥热结引起的便秘;合左金丸、四逆散治疗肝郁化热、肝火犯胃引起的烧心、嘈杂;合橘皮竹茹汤治疗中焦湿热、脾胃虚弱引起的呃逆、呕吐;合桔梗汤治疗上焦湿热引起的咽喉疼痛;合泽泻汤、升降散治疗水饮内停、郁久化热、气机升降失常引起的耳鸣、耳聋;合防己黄芪汤、乌头汤治疗寒湿为主引起的痹证;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湿热引起的湿疹;合扁鹊三豆饮治疗肺胃湿热引起的痤疮;合黄芪赤风汤治疗湿热兼气虚引起的痔疮;合瓜蒌薤白白酒汤、丹参饮治疗痰湿内蕴、气滞血瘀引起的胸痹心痛;合酸枣仁汤、半夏秫米汤治疗痰热内扰引起的失眠。  相似文献   

17.
历代医家对少阳证误下后的痞证治疗宜半夏泻心汤,不宜小柴胡汤的研究较多。成无己和柯琴从痞证病位的分析比较深入,小柴胡汤用于病位在半表半里之证,半夏泻心汤用于病位比半表半里更深的部位——心下。陈修园从六经病位的角度解释了痞证的原因,开阔了问题思路。方有执认为痞证的病邪是阴邪内伏,虚热上凝,因此半夏泻心汤有"清热倾痞之用"。张璐和程应旄认为痞证是由于邪气入里,内有痰饮,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热涤饮"之剂。黄元御和钱潢认为痞证是由于阴邪痞塞于心下,但黄元御认为痞塞不消会继续郁而生热,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上温下,寒热并用"之方;而钱潢认为痞证只有阴邪,半夏泻心汤方中的黄连、黄芩只起反佐作用,黄连量少姑且说得通,但黄芩的量(与干姜量同)是黄连量的三倍,理解为反佐的作用就太过牵强。徐灵胎和吕震在分析半夏泻心汤组成和用法时更倾向于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半夏泻心汤变换了两味药来治疗痞证。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保国  刘庆芳 《中成药》2011,33(2):318-321
通过检索查阅相关文献,对传统经方半夏泻心汤药效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进行了探讨,为该方深入研究和拓展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中经方,主治因脾胃升降失常、出现寒热错杂、中焦气机不通而造成的恶心、呕吐、下利等急慢性胃炎、十二直肠球炎、消化性溃疡的胃脘部疾患。今在临床应用中,依据其病机特点,治疗其他疾病,已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