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采用高强度、高模量可控降解吸收性骨内固定物代替目前临床使用的生物稳定性金属内固定物,可避免金属内固定物弹性模量过高、引起炎症反应、需二次手术去除等弊端。 目的:合成不饱和聚酯酰胺树脂,观察不同引发-促进剂对其室温初凝时间影响及深度交联后的高聚物力学及降解性能。 方法:以顺丁烯二酸酐、邻苯二甲酸酐、乙二醇、1,2-丙二醇、新戊二醇、己内酰胺等为原料,利用熔融缩聚法,合成出一类不饱和聚酯酰胺树脂预聚物,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然后以乙酸乙烯酯为交联剂,加入一定量的引发-促进剂室温预交联,后热处理深度交联出高强度,可完全降解的聚酯酰胺高聚物,观察不同引发-促进剂对不饱和聚酯酰胺树脂室温初凝时间影响及深度交联后的高聚物力学及降解性能。 结果与结论:合成的不饱和聚酯酰胺树脂低聚物具有很好的性能,满足交联需要;不同类的引发-促进剂对室温预交联的不饱和聚酯酰胺树脂凝胶时间影响不同,交联的机制也不同;对热处理深度交联后的树脂高聚物在模拟体液中降解发现它们具有很好的力学强度保持率,初步结果证明此材料可以开发成一种可完全降解骨内固定材料。 关键词:不饱和聚酯酰胺树脂;骨内固定;交联;降解;骨科内植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14  相似文献   

2.
背景:水溶性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是无毒、生物相容性良好的交联剂,可促发胶原发生交联,形成酰胺交联键。 目的:分析交联对胶原生物学和物理性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 2008年9月至11月,在福建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实验室完成胶原交联的实验。 材料:I型牛胶原溶液由广州创尔公司提供。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为交联剂分别由上海吉尔生化公司和上海伯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以N-吗啡林和乙撑磺酸为缓冲剂,由上海源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实验于2008年9月至11月在福建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完成。以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为交联剂,采用冷冻干燥法对胶原进行交联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胶原交联前后显微结构、缩水温度、膨胀动力学特征以及抵抗降解能力。 结果:对胶原交联前后性能的研究表明,交联后胶原分子中自由-NH2官能团转换成N-H官能团,胶原分子内及分子间的氨基链接形成了;当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浓度达到2 g/L时,胶原的交联程度达到最大;交联后,胶原的显微结构从交联前的无序状态变成紧密有序的结构,热稳定性、形态稳定性增强,抵抗降解的能力显著增加。 结论:采用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作为交联剂对胶原进行交联处理,可有效改善胶原作为骨组织工程材料的生物学和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应用的金属内固定材料初始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约为皮质骨的4倍及20倍,其力学性能不能随骨愈合过程动态变化,出现医学上的“应力遮挡效应”,影响骨愈合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 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与聚L乳酸复合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动物体内降解后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在30只新西兰大白兔腰背部左侧皮下植入聚L乳酸可吸收棒状材料为对照组,右侧植入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可吸收棒状材料作为实验组。于术前及术后4,8,12,16,24周观察两组材料的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扭转强度。 结果与结论:降解过程中两组材料的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扭转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步下降趋势;术后12,16,24周实验组材料弯曲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材料(P < 0.05)。术后4,8,12,16,24周实验组材料剪切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材料(P < 0.05)。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材料扭转强度均稍高于对照组材料,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可吸收材料的体内降解速度较纯聚L乳酸慢,其力学强度能维持较长时间,可满足松质骨骨折的固定及骨组织愈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背景:同种异体骨内固定材料已用于临床,但因为强度小仅用于应力较小的部位,如何提高其固定的强度以扩大应用范围是目前研究的关键。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皮质骨板采用不同固定方式的强度差异及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于2005-10/2006-03在南华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防腐尸体上取下股骨27根;同种异体骨板制备成110 mm×10 mm×3 mm的骨板45块;骨螺钉90个。 方法:27根股骨制作骨折模型,分为双骨板嵌合组、双骨板骨螺钉组、单骨板骨螺钉组, 9个/组。双骨板嵌合组:用2块大小为110 mm×10 mm×3 mm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嵌合固定。双骨板骨螺钉组:用2块 110 mm×10 mm×3 mm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和5枚骨螺钉固定。单骨板骨螺钉组:用1块110 mm×10 mm×3 mm骨板和5枚骨螺钉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对以上3组进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其压缩、弯曲及扭转刚度和极限载荷。 结果:不同固定方式显示不同的力学特征。双骨板嵌合组的抗压刚度与双骨板骨螺钉组相似,高于单骨板骨螺钉组,但抗弯和抗扭刚度显著高于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双骨板嵌合组压缩、弯曲、扭转极限载荷大于双骨板骨螺钉组(P < 0.05),显著大于单骨板骨螺钉组(P < 0.01)。 结论: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固定的强度与固定方式有关。双板嵌合固定比骨板骨螺钉固定具强度和刚度更大,可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5.
背景:海藻酸钠水凝胶具有与真皮基质成分蛋白多糖类似的结构,是较为理想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材料,但以往制备海藻酸钠水凝胶大部分都是以CaCl2为交联剂,这一体系存在严重不足。 目的:利用碳化二亚胺作为催化剂、乙二胺作为交联剂制备新型海藻酸盐水凝胶支架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形态学描述及自身对照实验,于2005-10/2006-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自制乙二胺溶液,碳化二亚胺和海藻酸钠购自Sigma公司。 方法:利用碳化二亚胺作为催化剂、乙二胺作为交联剂,采用共价交联及冻干法制备新型海藻酸盐水凝胶支架,对照为用传统交联剂CaCl2制备的样品。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海藻酸钠的理想反应浓度;用扫描电镜观察藻酸盐组织工程支架的微观结构,排液法测定其孔隙率及含水量;并观察其体外降解规律。 结果:成功制备了海藻酸盐水凝胶真皮支架,该支架材料的海藻酸钠理想反应浓度为2%,其含水量为(95.32±1.24)%,孔隙率为(85.55±0.98)%,均高于对照材料;2周后海藻酸盐水凝胶的体外降解率为(12.26±2.25)%。 结论:新型海藻酸盐组织工程真皮支架克服了传统以钙离子作为交联剂的诸多缺点,其吸水性、孔隙率、降解性能满足真皮支架材料的物理性能所需,能够做为成纤维细胞的三维培养系统。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外聚左旋乳酸微型接骨板和螺钉的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目的:观察国产聚左旋乳酸微型接骨板在家犬体内的力学衰减过程及其降解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体内实验,于2005-01/2006-12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聚左旋乳酸接骨板和螺钉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初始分子质量约7.5×104,杨氏模量3.3~3.6 GPa,强度48~55 MPa。 方法:在12只成年杂种犬下颌骨建立双侧骨折模型,采用聚左旋乳酸接骨板螺钉固定系统行骨折内固定。然后按取材时间随机分为术后1,3,6,12个月4 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3只。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时间点接骨板大体降解情况,测试接骨板三点弯曲强度,检测接骨板黏均分子质量并计算其降解率。 结果:12只犬均进入结果分析。降解过程中接骨板最大抗弯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术后6个月,衰减率已达到初始强度的82.31%,各个时间点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随着降解时间的逐渐延长,接骨板黏均分子质量呈现下降趋势,至术后12个月,分子质量降解率已达91.80%,各时间点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将接骨板最大抗弯强度衰减率与接骨板黏均分子质量降解率间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性(r = 0.876,P < 0.05)。 结论:随时间的变化聚左旋乳酸微型接骨板逐渐降解,其力学强度逐渐减弱,分子质量逐渐降低,其降解过程与下颌骨骨折的愈合过程基本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背景:为改善羟基磷灰石强度低、韧性差的缺点,尝试将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聚羟基丁酸戊酯和高亲水性材料聚乙二醇与之共混制备复合材料。 目的: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二醇(Nano-HA-PHBV/PEG)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并与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相比较。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分析,体内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及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自制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和Nano-HA-PHBV/PEG人工骨。 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中段制成15 mm节段性骨缺损,左侧植入Nano-HA-PHBV/PEG人工骨为实验组,右侧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为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及材料降解情况;术后2,4,8,16,24周分别处死6只兔子取材,用骨密度测量仪测量缺损修复区骨密度;术后4,8,16,24周在骨密度测试结束后切取完整桡骨标本,行三点抗弯试验测量弯曲强度。 结果:X射线显示4周后两组骨缺损处植入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骨缺损处均有新骨形成;实验组新骨密度在材料植入8周后开始高于对照组(P < 0.05);16,24周时实验组桡骨弯曲强度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Nano-HA-PHBV/PEG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其成骨能力优于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  相似文献   

8.
背景:课题组已成功利用左旋聚乳酸的有限固定强度和可吸收的特性制成了新型颈椎可吸收固定板。 目的:进行动物体内降解和力学实验,以测定新型可吸收颈椎左旋聚乳酸固定板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将长30 mm, 宽5.5 mm, 厚度为2.0 mm的试样经环氧乙烷消毒后,植入至15只兔的背部肌肉内,分别于术后1,3,5,7个月取出,观察材料的降解变化和机械性能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植入1~5个月,外观观察材料植入体内后未发生明显改变。植入1~7个月材料体积和质量均未发生明显改变。植入1个月冲击强度未发生明显变化,植入3个月略有下降,后又逐渐上升,至7个月时达到甚至超过术前水平。植入后随着时间延长左旋聚乳酸板的弯曲强度呈逐渐下降趋势,但7个月内下降幅度并不显著。术后3~7个月扭转强度略有下降,但并不明显。结果表明,左旋聚乳酸的生物力学强度足够维持骨性融合的全过程,用其制成的颈椎前路固定板可以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植骨融合固定。 关键词:左旋聚乳酸;可吸收;固定板;颈椎融合术;生物相容性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2.025  相似文献   

9.
背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心肌是当今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支架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是心肌组织工程的关键环节,但目前仍未找到理想的心肌支架材料。 目的:对新型可降解材料聚氨酯进行体外评价,初步探讨其作为心肌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以赖氨酸基二异氰酸酯为硬段,以赖氨酸为扩展链合成新型聚氨酯(PU-Lys)。在拉力机上测试材料的缝合强度和拉伸强度;在37 ℃,pH=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检测聚氨酯的降解性能;采用细胞培养MTT法、细胞形态学观察方法,分析该聚氨酯的细胞毒性。 结果与结论:力学性能检测得出该聚氨酯的拉伸强度为(8.1±0.1) MPa,缝合强度为(12.2±0.8) N;体外降解8周后质量损失为(13.1±0.3)%;MTT比色法结果显示细胞毒性为0~1级;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L929细胞在聚氨酯材料浸提液中呈梭形或三角形,贴壁良好。提示此种新型解聚氨酯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降解性,细胞相容性良好,符合组织工程心肌支架材料的应用要求。 关键词:聚氨酯;生物医学工程;细胞相容性;水解降解;心肌支架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04  相似文献   

10.
背景:羧甲基壳聚糖膜降解快,降解率不容易测量,体外模拟与动物实验的相关性尚存在较大问题。 目的:找出适合体内降解的体外模型,并通过体内实验观察3种羧甲基壳聚糖膜的生物降解性与生物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9/2008-08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完成。 材料:1号样品:纯的羧甲基壳聚糖膜;2号样品:羧甲基壳聚糖︰纤维素︰聚乙烯醇=80︰10︰10︰3号样品:羧甲基壳聚糖︰纤维素︰聚乙烯醇=90︰5︰5,所有防粘连膜均采用水流延成型的方法制备。 方法:体外模拟:采用模拟体液和溶菌酶磷酸盐缓冲溶液作为降解介质;分别将3种膜样品定量后,浸泡于上述两种模拟介质中(质量︰体积< 1︰30)。定期取样,计算膜的降解百分率。体内试验:①取SD大鼠15只,背部皮下植入3种样品,样品间隔为1 cm以上,分别于7,15,33 d大体观察样品降解情况。②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将样品放置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管子中植入各组大鼠背部皮下,分别于7,15,22,33,77 d处死,每个时间点2只,从背部取出管子,计算降解率。③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皮下埋植3种样品,分别于7,15,30,100 d处死,每个时间点2只,取埋植点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通过大体观察和质量损失率进行降解性能的研究。②观察植入后的组织病理情况。 结果:①两种体外降解模型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羧甲基壳聚糖膜的降解,酶解较模拟体液降解速度快,模型较为符合体内降解的真实情况。②添加少量纤维素和聚乙烯醇的羧甲基壳聚糖膜并不能很好地改善其降解性,但可以稍微改善降解后膜的完整性。③羧甲基壳聚糖由于降解快,会产生大量吞噬细胞和纤维细胞,导致出现一定的炎症;添加纤维素和聚乙烯醇的膜不仅不能够减小炎症,而且会延长愈合期,尤其是2号样品,炎症稍重。 结论:①利用溶菌酶模拟体内降解效果更好,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②纯羧甲基壳聚糖防粘连膜炎性周期短,愈合快。  相似文献   

11.
背景:生物高分子纳米纤维膜极不稳定,易水解,所以需要进行交联改性。而以往所采用的交联剂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降低了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用生物交联剂京尼平对静电纺明胶纤维膜进行交联处理,观察交联产物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3/10在东华大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实验室完成。 材料:将交联剂京尼平按质量比为0.0%,2.5%,5.0%,7.5%,10%加入明胶溶液中共混,通过静电纺制备纳米纤维膜。 方法:扫描电镜样品经表面喷金后在10 kV加速电压下观察纤维表面的形貌。在万能材料测试机测试其拉伸力学性能。采用MTT法测试猪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在纳米纤维膜上的黏附与增殖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共混静电纺明胶纳米纤维的形态结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 结果:通过扫描电镜观测发现京尼平共混交联的明胶纳米纤维尺寸略有增大,当京尼平含量为5.0%时,纤维直径最大,增大了约200 nm;力学测试显示材料的力学性能在添加京尼平之后有了明显提高,当京尼平含量为5.0%时,应力达到了(2.45±0.09)MPa,应变达到了(3.85±0.57)%;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猪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在经京尼平处理过的明胶纳米纤维膜上能有效地黏附与增殖。 结论:含有京尼平的明胶纳米纤维膜各项理化性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与猪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羟基磷灰石具有接近自然人骨的强韧度和优越的生物相容性,但其力学性能却较差。 目的:制成并研究一种新型生物活性材料(羟基磷灰石/单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质。 方法:利用原位合成法制备羟基磷灰石单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对其红外光谱、微观结构及XDR衍射分析,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对不同SWNT含量的SWNT/HAp复合材料弯曲强度与断裂韧性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成功制备出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单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其抗弯强度最大增幅将近50%,达到73 MPa;而断裂韧性的最大提高幅度为3倍,达到2.6 MPa•m1/2。随着单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与断裂韧性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单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显著提高了接近自然人骨的纳米级磷灰石骨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从而克服传统支撑骨材料的力学性能缺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交锁髓内钉是目前国内外应用于长管状骨骨折内固定的主流,但其静力性固定特性将有可能导致材料的力学失败,引起相关并发症,基于此,设计了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 方法:实验于2006-10/12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①自制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的结构:由锁钉和髓内钉组成,髓内钉的近端增加了2个夹角为60°轴向控制板,轴向控制板正面为梯形,斜角为10°,厚0.8 mm,高度为8 mm。②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与交锁钉生物力学比较:将8对新鲜尸胫骨标本用线锯在胫骨中段制成OTA分类A1型骨折模型,分别用胫骨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与交锁钉固定,安装在MTS858实验机上,进行抗压缩、弯曲及扭转测试分析,施加的轴向负荷为700 N,测试速度0.1 mm/s;弯曲负荷为300 N,速度0.1 mm/s,扭矩4 Nm,速度0.3 (°)/s。 结果: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压缩应变值明显小于交锁钉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抗的扭转刚度、冠状面和矢状面弯曲刚度与交锁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在抗弯曲和抗扭转方面能达到或接近交锁钉的强度,在抗压缩方面强于交锁钉。说明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能起到动力性固定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是治疗胫骨骨折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新型髓内固定器械,能够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体外模拟膝关节腔的静压力环境,观察静压力是否对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聚乳酸-羟基乙酸(bFGF-PLGA)缓释微球的降解规律产生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5在四川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采用复乳法制作bFGF-PLGA缓释微球,冷冻离心,干燥后保存备用。自行研制压力加载装置,分别可以提供0.065 MPa和5.0 MPa的大气压力,保压效果良好。②实验方法:将微球分为0.065 MPa实验组,5.0 MPa实验组和常压对照组进行实验。37 ℃恒温下,以磷酸盐缓冲液作为缓释微球降解和释药介质,分析静压力对bFGF-PLGA缓释微球降解规律的影响。 结果:①0.065 MPa和5.0 MPa实验组, bFGF-PLGA缓释微球未发生突然性的变形破裂,微球表面光滑,球形良好。②0.065 MPa实验组与常压对照组体外聚合物重均分子质下降和质量丧失趋势一致。③5.0 MPa实验组与常压对照组相比,聚合物重均分子质量下降、质量丧失均加快。 结论:静压力对bFGF-PLGA缓释微球体外降解的各项指标产生较大影响,以5.0 MPa的静压力下效果最明显。bFGF-PLGA缓释微球在临床上直接用于膝关节腔给药时,必须考虑关节腔压力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脱细胞真皮(Acellular Dermal Matrix, ADM)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易于修剪,制成微粉状皮内或皮下注射后,可见到成纤维细胞的移入及胶原的沉积,目前己被广泛应用于整形修复临床实践。 目的:验证脱细胞真皮经改建后作为软骨细胞移植载体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3-08/ 2007-02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 材料:新生小牛的真皮层由北京元亨圣马生物研究所提供;体质量250 g的SD健康成年大白鼠24只,雌雄不限。3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36只。 方法:①取新生小牛背部真皮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分别用戊二醛和水溶性交联剂进行交联;再用生长因子对其进行纤维表面修饰。②取SD大白鼠,于大鼠脊柱两侧各设计3个长方形皮瓣,分别植入两组交联后的脱细胞真皮基质。术后2,6,12周取出植入物。③取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从其左侧关节面取原代软骨,分离软骨细胞并接种于复合后的ADM上进行培养。将实验组兔右侧后肢造成软骨缺损,植入含有自体软骨细胞的ADM,再将生物胶滴加于载体表面;对照组兔右侧后肢造成软骨缺损后分层缝合伤口。分别于第4,12,24周取材,对照组每次取2只,实验组每次取5只。 主要观察指标:①交联效果的比较。②兔软骨缺损修复结果。 结果:①经戊二醛交联后的ADM植入大鼠皮下后有强烈的炎症反应,并有组织出血坏死;而经水溶性交联剂交联的ADM的组织相容性较好。②在植入接种有自体软骨细胞的ADM24周后大白兔股关节的软骨缺损修复完好,附和的细胞能够存活且有增殖,ADM本身基本降解。 结论:经脱细胞及纤维改建和交联及生长因子修饰的ADM孔隙均匀,组织相容性好,适于细胞黏附及长期生长。ADM胶原支架在兔体内可基本降解,未见排异反应,移植24周后见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生物降解材料(聚左旋乳酸)存在初始强度低和降解速率快等局限性,利用纳米技术有望解决生物降解材料的力学性能缺陷。制备纳米碳酸钙/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并评价其力学性能。 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01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实验室完成。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纳米碳酸钙/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将聚左旋乳酸、10%和30%的纳米碳酸钙/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加工成60 mm×6 mm×2 mm的条形试样,在Instron-1121型材料试验机上测试弯曲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加载速度为1 mm/min;用XCJ-4简支梁式试验冲击仪测试无缺口冲击强度。 结果:力学测试显示10%,30%纳米碳酸钙/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均高于聚左旋乳酸材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30%纳米碳酸钙/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均高于10%纳米碳酸钙/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纳米碳酸钙与聚左旋乳酸复合后力学性能有所提高。30%纳米碳酸钙/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病灶彻底清除后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移植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治疗效果,并与单纯使用自体骨植骨比较。 方法:①实验对象:2003-01/2005-1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24例,随机选择40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分析,对治疗和实验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材料:Osteoset-T人工替代骨: 由美国瑞特(Wright)医疗技术公司生产的骨移植替代材料。③实验方法:实验组20例,病灶彻底清除后带妥布霉素的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内固定;对照组20例,病灶彻底清除后单纯自体骨植骨内固定。④实验评估:根据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脊柱X射线正侧位片及CT扫描对两组患者的骨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进行评定和分析。 结果:①患者平均住院19.5 d(12~27 d)。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全身并发症状,术后1周平均白细胞计数8.2×109。②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影像学资料提示钢板位置良好,内固定无松动;结核病灶均无复发,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Cobb角15°,畸形矫正角度没有丢失。③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40%(8/20);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5%(17/20),单纯自体骨植骨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10%(2/20例),术后6个月达55%(11/20)。术后1年两组的融合率均为100%。 结论:Osteoset人工骨在胸腰椎脊柱结核骨融合术中可以补充植骨量,与单纯使用自体骨植骨相比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8.
背景:聚乳酸-乙醇酸广泛应于医用植入物与药物缓释载体,由于影响其降解过程的因素较多,使得其失重性能难以模拟。 目的:对聚乳酸-乙醇酸膜失重性能进行数值模拟,观察模拟与实际测量的相关性。 设计:重复测量。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重均分子量分别为63 000, 115 000和400 000的实验用的聚乳酸-乙醇酸 50/50,70/30 和75/25,购自山东省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1,4-二氧六环为天津化学试剂一厂生产,用作溶剂。 方法:实验于2006-04/06在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①将聚乳酸-乙醇酸分别按质量比50∶50,70∶30及75∶25溶于1,4-二氧六环,溶液浇铸成10 mm×10 mm×1 mm的聚合物膜。②聚乳酸-乙醇酸膜在37 ℃的Hank's模拟体液(pH 7.4)中浸泡,每周取出1次(质量比为50:50的聚乳酸-乙醇酸为每5天取1次),试样清洗并干燥之后使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量其数均与重均分子量,计算降解速率。同时使用电子天平测量其失重性能,并与Monte Carlo法改进后实际测量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① 不同质量比聚乳酸-乙醇酸的降解速率。② 模拟结果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关系数。 结果:①质量比50:50,70:30和75:25的聚乳酸-乙醇酸降解速率分别为0.058 5,0.016 6和0.010 1/d(数均分子量)或者0.061 0,0.017 5和0.008 5/d(重均分子量)。②聚乳酸-乙醇酸 50/50,70/30和75/25的模拟结果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 6,0.987 4 和0.990 3。 结论:数值模拟聚乳酸-乙醇酸膜失重性能与实验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椎体成形中常用的充填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因其过高的强度会引起临近节段骨折,新型材料磷酸钙骨水泥具有骨传导性,但其在体内的生物力学情况尚不明确。 目的:模拟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力学环境,观察磷酸钙骨水泥填充后椎体的力学变化情况,评价其在椎体成形中的适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体内生物力学实验, 于2007-02/12在苏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成年雌性山羊12只,双侧去卵巢法制备骨量减少动物模型。 方法:以直径4.0 mm钻头横向钻通模型山羊L2~5腰椎椎体双侧皮质,两两随机向骨缺损内注入磷酸钙骨水泥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L1和L6椎体为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生物力学测试仪测试术后2,6,12,24周各组椎体的强度和刚度。 结果:磷酸钙骨水泥组椎体强度从2周起逐渐增强,在24周时最强,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当,但均低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磷酸钙骨水泥组椎体刚度从2周开始下降,12周达到最低,24周时上升,但各时间点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265);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刚度2~24周也无明显降低(P =0.815);各时间点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但都低于对照组。 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填充后椎体具有更合适的生物力学强度,有望替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椎体成形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为避免单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出现的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合并植骨时出现的骨折不愈合、后凸畸形丢失,而发展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合并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已有应用,但其生物力学方面鲜有研究。 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12个冻存的新鲜胸腰段脊椎(T12~L2)标本,用于制备胸腰椎骨折模型,备测试。分为3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给予经单侧椎弓根注入低黏度的含对比剂骨水泥5~7 mL;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于T12、L2椎弓根置入螺钉;强化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同时行伤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测试各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 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最大静态抗压强度与刚度均小于强化组最大强度和刚度(P < 0.0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较小强度下出现弯曲,而强化组在达到极性轴向压缩强度时才出现弯曲。提示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提高了固定的强度及刚度,并且维持了复位伤椎高度,提高了稳定性,减少了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