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鉴于瘤型麻风患者对各种抗原所产生的抗体正常或增高,而对麻风分枝杆菌缺乏特异性的细胞免疫(简称CMI),提示对麻风分枝杆菌的体液免疫反应可能不需要协助T细胞(Helper T cells)的作用,而免疫封闭可能对CMI的缺陷起作用。为阐明这些可能性,作者对用麻风分枝杆菌感染的5组经过免疫抑制处理的小鼠(分别采用胸腺摘除;胸腺摘除加用硫唑嘌呤和考的松;胸腺摘除加用抗胸  相似文献   

2.
企图把人麻风病转移到热血动物或冷血动物体内的实验,已做过很多,直至1960年夏普氏的小白鼠足垫接种才获得麻风菌的繁殖。Rees 和 Water 随即试用免疫抑制方法,把这种局部有限的繁殖变成全身性感染。Fiedsteel 和 Mc Intosh 进而试用胸腺摘除的新生路易斯鼠。其后 Kohsaka、Mori、Ito、Nakamura、Yogi 和 Colstan 氏等,更用先天性无胸腺的裸鼠做实验。正常小鼠仍然是重要的实验动物之一,它结合生化试验以鉴定麻风分支杆菌。最近,在印度南部,小白鼠足垫技术已经用于节足动物传播麻风的实验。Kazda、Irgens 和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1968年~1977年用利福平治疗了100多例瘤型麻风患者,本文报道这方面的短期和长期的临床试验以及鼠足垫接种的细菌学研究的结果。细菌学研究:采用正常的CBA鼠和经过胸腺摘除和X线照射而致成免疫缺陷的CBA鼠(T/R),将麻风杆菌接种于后足垫。取10株麻风杆菌(4株取自未经治疗的患者,6株取自耐砜类药的瘤型麻风),接种分4组(每组6只正常鼠)。3组分别用含利福平浓度为0.01%,0.005%,0.0025%的饲料喂养,第4组不治疗,检测利福平的最低有效量。用取自治疗前和治疗期间患者的组织,制成菌悬液,接种于正常的或T/R鼠,以检测麻风杆菌的存活率。临床研究:包括下述试验。  相似文献   

4.
作者自1965年以来对几百只正常或免疫缺陷(胸腺摘除后全身照射 X 线900R)的 CBA 小鼠在足垫(偶而在耳部、静脉内以及腹膜内)接种人麻风杆菌后于6个月~2年半进行细菌学及组织学检查,本文系报告小鼠实验性感染的鼻部资料。麻风杆菌接种于小鼠足垫后,播散到鼻部的比播散到耳部更为常见。在56只小鼠中,播散到鼻部  相似文献   

5.
虽然各型麻风中巨噬细胞有差异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但某些因素如遗传、功能变异、表面膜改变和T细胞特异致敏作用不足等可能与此有关。作者在经过不同处理的小鼠足垫中感染麻风杆菌之后,研究了它们的腹膜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小鼠分为4组:(1)正常小鼠对照组(NC);(2)正常小鼠感染组(NI);(3)胸腺摘除并经照射的小鼠的对照组(TRC)和(4)胸腺切除加照射的感染小鼠组(TRI)。小鼠在足垫中接种菌后3个月开始检查,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用细胞总数中吞噬2  相似文献   

6.
各型麻风巨噬细胞行为不同的原因尚不清楚,但遗传、功能改变、膜表面变化、特异性致敏T细胞不足等可能与其有关。尽管鼠足垫模型与人麻风有差异,但对研究巨噬细胞的功能非常有利。用瑞士小鼠分为4组,每组50只。(1)正常对照组(NC),(2)正常感染组(NI),(3)胸腺摘除加放射对照组(TRC),(4)胸腺摘除加放射感染组(TRI)。射线照射两次,间隔一周,每次皆为亚致死量(450拉德)。两感染组小鼠以取自  相似文献   

7.
先天无胸腺小鼠(Nude mouse)由于它的细胞免疫缺陷,对感染的抵抗力弱并对异种组织移植无排斥反应。一般饲养容易死亡,只有在无菌条件下饲养方能长期生存。先天无胸腺小鼠接种人麻风菌后,置于维尼龙隔离器内饲养观察结果如下:上次曾报告足垫接种组的接种菌量为1.0×10~4/0.03毫升,8个月后对照组KK小鼠的增菌量为4.6×10~4/足(4.6倍),而先天无胸腺小鼠的增菌量分别为4.6×10~5(46倍)、3.3×10~5(33倍),并且后者的腹股沟淋巴结涂片查菌阳性。此次报告的是一只先天无胸腺小鼠在接种麻风菌后13个月死亡,剖检结果:接种足垫组织制成的乳剂中,其菌量为2.4×10~6(240倍),在乳剂的组织块内含有多数菌块,有的聚集形成大菌块,呈明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从1980年就进行实验性猴麻风的研究,开始时用取自天然感染猴麻风的西非产Mangabey狠的细菌接种Mangabey犷岌、罗猴及非洲绿猴现在已可甩人麻风瘤中  相似文献   

9.
作者将麻风杆菌(ML)以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菌量感染黑长尾猴(SMM)。用来源于SMM的ML(猴ML)感染31只动物,又用来自人麻风的ML(人ML)感染4只SMM,并对它们进行了4~12年的观察。 24只SMM经隐静脉(IV)和皮内(IC)(每耳两个部位、鼻尖、外前臂、外腓肠部和眶周)两种途径联合接种猴ML(MI=5%~10%),其中22只在接种后2个月到7年发展成麻风。以较大剂量(大于10~(10))人ML,从IV和IC两种途径接种SMM,也能发展成麻风,但约需要7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患儿女,1岁4个月。因全身反复起丘疹、水疱2个月,口腔溃疡1周,发热5d就诊。患儿起病前2周曾接种过水痘疫苗。实验室检查:抗弓形体IgM抗体阳性,CD4淋巴细胞计数(0.13~0.42)×109/L,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阴性,胸腺CT示胸腺发育不良。组织病理检查提示疱疹病毒感染,符合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由于某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高的地区,也是麻风流行的地方,故有人认为HIV和麻风杆菌感染之间存在联系,而又有学者否认此观点.因为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在遗传学、抗原性、生物学等方面类似于HIV,所以作者用感染SIV的孟加比猴的麻风杆菌接种罗猴进行研究.本文报道了其中3只罗猴的尸体解剖的详细的病理学发现.  相似文献   

12.
已知末梢神经的麻风损害早期有神经束内水肿,据认为是由于受周围的腱膜或韧带压迫所致。作者从天然感染猴麻风的Mangabey猴收集麻风菌,接种子罗猴和非洲绿猴,待其发生实验性麻风后再检查其尺神经及它的分枝,发现束内水肿主要见于神经走行中易受机械性压迫  相似文献   

13.
发现麻风菌后花了约120年还是不能使它在人工培养基上繁殖,改用组织培养仍不成。1971年Kirchheimer等发现犰狳对麻风菌敏感,后来用裸鼠和蒙加贝猴接种亦获成功。从这些动物能获得麻风菌,便开始了对其基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具有免疫缺陷的先天性无胸腺小鼠(又称裸鼠)作麻风杆菌接种,期望产生病变并得到比正常小鼠更明显的麻风杆菌繁殖。先天无胸腺小鼠由于全身虚弱,大多数在生后2周内死亡,25周终于全部死亡,通常死子3~14周龄时。但若将其放在无菌或无特殊病原体的条件下饲养,能延长其寿命。因此,为了防止先天性无胸腺小鼠发生消耗性疾病及感染其他微生物,作者置小鼠于乙稀基塑料隔离间的无特殊病原体条件下饲养。本文介绍了  相似文献   

15.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NTLR对麻风杆菌的易感性高于免疫正常小鼠;也证实在加热处死的10~7麻风杆菌中只要含有5条活菌,接种在NTLR足垫中即能出现有规律的生长。上述研究表明,NTLR或先天无胸腺大鼠(AR)对进行了初期化疗的瘤型麻风病人皮肤活检中活菌的检测比常规用小鼠可能更  相似文献   

16.
通常认为胸腺的功能与免疫力的发展(如血清抗体的形成、细胞免疫、迟发超敏反应和异体移植排斥)是密切相关的。本试验目的在于从新生期胸腺摘除小鼠的网状内皮系统的主要脏器即肝、脾、肺、肾中连续收获的麻风杆菌来测定此种感染的范围,并测定由鼠足垫反映出来的低温度是否为麻风杆菌繁殖所确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8只麻风分支杆菌实验接种的黑长尾猴的血清抗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IgG 和IgM 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8只接种猴中,5只发生瘤型(LL)麻风,其中3只在接种后的4~6个月,1只在10个月和1只在26个月出现临床症状;2只发生少菌型(未定类和结核样型)麻风,其中1只在接种后的12个月和1只在35个月出现临床症状;1只未发  相似文献   

18.
以10只Rowett裸大鼠做眼内麻风菌接种。菌悬液的浓度为1.19×10~7条/毫升盐水(有6×10~5条活菌)。接种前超声振荡2分钟。在全身麻醉下,1~6号鼠用0.01~0.03毫升,7~10号鼠用0.01毫升,于右侧角膜外下方向前房接种;每只鼠均于左眼向玻璃体内接种o.03毫升.前者接种后有接种液由针眼溢出,其溢出量无法确定.接种后有1只死去,其余9只分别于第4~10周取其双眼,做石腊切片,用HE及Fire—Faraco染色.由于大鼠的晶体很大,有9只眼于按种时伤及晶体,引起晶体源性眼内炎,其中前房接种者6只,玻璃体接种者3只.在这些眼内晶体囊破裂,可见漏入玻璃体的晶体物质周围有致密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间有巨细胞和中性白细胞;在浸润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形成,一直延伸到睫状体和视网膜;网膜有水肿、摺皱或萎缩;有些慢性炎性细胞侵及虹膜和睫状体.在9只晶体完整的眼内可见少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未见肉芽肿损害,其中3只为前房接种,6只为玻璃体接种。在所有的眼中均找到抗酸菌,几乎全为颗粒状。鉴于此,看来这种裸鼠不适于用来做眼内接种的眼麻风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1只6月龄雄性恒河猴(Macaca Mulatta)在接种麻风杆菌56个月杀死后的尸体解剖结果.此猴用自然获得麻风的黑长尾猴麻风瘤研制成的菌匀浆作静脉(菌量约1.5×10~8)及左、右耳,唇和额部的皮内(每个部位菌量为1.5×10~8)感染.肉眼,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表明该猴发生了全身性瘤型麻风.肉眼可见,在皮肤、周围神经、鼻粘膜和周围淋巴结有明显损害.额、手背、足及尾部的皮肤增厚,干燥有鳞屑.阴囊和上唇出现弥漫性肥厚.耳轻度增厚,沿边缘有结节.前臂及下肢末端有浸润性红斑,趾甲延长而变形.手的桡神经和胫神经的足底分支及腓浅神经肿大并呈黄色.鼻粘膜肿胀.  相似文献   

20.
有机会在此发言,实感荣幸。今天我只谈动物实验麻风的化学治疗。1960年Shepard在正常小鼠足垫中接种麻风菌取得成果,首次打开了麻风动物实验研究的大门。小鼠足垫的温度约为33℃,适合麻风菌生长。此后又报道了另外几种麻风实验动物。1968年Rees用切除胸腺并经照射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