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听神经病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及时间灵敏度。方法选取听神经病患者24耳,感音神经性聋组26耳,正常组30耳,分别进行间隔觉察阈测试和最大言语识别率测试,运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听神经病组中,听神经病组间隔觉察阈值与最大言语识别率呈部分负相关(r=-0.603,P<0.05),正常对照组间隔觉察阈值与最大言语识别率无相关性(r=-0.026,P>0.05)。结论 1间隔觉察阈测试有助于临床上对听神经病的鉴别诊断。2间隔觉察阈值较高的个体言语识别相对较差。3间隔觉察阈测试可从时域上评估助听器佩戴效果及耳蜗植入后效果。4无法行言语测听时,间隔觉察阈测试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间隔感知测试是一项反映受试者听觉灵敏度的临床测试。本研究主要是对不同类型及程度的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进行间隔感知测试,包括在噪声中的间隔测试及500Hz、1000Hz、2000Hz频率的间隔阈值测试,并探索听力损失及耳鸣对间隔感知测试结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听力正常者20例(40耳),听神经病患者15例(30耳),其中有耳鸣患者18耳,无耳鸣患者12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36例(45耳),其中有耳鸣患者28耳,无耳鸣患者17耳。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时域和频域间隔感知测试,并对其中的耳鸣患者进行耳鸣评估测试。结果①AN组间隔感知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和感音神经性聋组(P<0.01)。②感音神经性聋组中,听损程度≤60dB患者的间隔感知显著小于听损程度>60dB的患者(P<0.01)。③将500Hz、1000Hz、2000Hz频率下的间隔感知测试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对听神经病患者和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分别进行有耳鸣组和无耳鸣组分析,时域和频域间隔感知测试结果显示,有耳鸣组和无耳鸣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⑤不同类型的耳鸣声在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的间隔感知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间隔感知测试结果与有无耳鸣无关,与耳鸣声类型无关,与听力损失程度及病变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性聋患者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老年性聋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非老年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5例以及听力正常青年33例作为对照,分别对其进行纯音测听、最大言语识别率(phonetically balanced maximum,PBmax)测试和听觉时域间隔感知阈值测试(temporal gap detection test,TGDT),获得双耳平均听阈(pure-tone audiometry,PTA)、PBmax和TGDT阈值。结果三组TGDT阈值有显著差异(H=9.163,P<0.01),其中老年性聋显著高于感音神经性聋和正常青年组(H=19.267/24.470,P<0.05)。老年性聋组TGDT阈值与年龄、听力损失呈正相关(rs=0.235/0.268/0.281,P<0.05),其中≥80岁组TGDT阈值明显高于60~69岁和70~79岁组(H=-20.750/-20.812,P<0.05),轻度听力损失程度组TGDT阈值明显低于中度和中重度及以上组(H=-19.846/-17.912,P<0.05)。结论老年性聋患者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显著减弱,且年龄、听力损失为影响因素。TGDT联合言语测听可为老年性聋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感音神经性聋概述 由于耳蜗毛细胞、听神经、听觉通路或各级听中枢神经元受损害,致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传递障碍者,称感音性聋或神经性聋.其中毛细胞病变引起者称感音性聋(耳蜗性聋或终器性聋),病变位于听神经及听觉通路者称神经性聋(蜗后性聋),病变发生于听觉中枢核团或大脑皮层听中枢者称中枢性聋.  相似文献   

5.
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失匹配负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初步研究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短纯音刺激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变化特征.方法 采用美国32导Neuroscan EEG/ERP记录系统对24例(48耳)听力正常受试者和7例(14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MMN测试.采用经典0ddball模式,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分别为500 Hz和1 000 Hz的短纯音测试两组受试者MMN,比较两组MMN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结果 感音神经性聋组MMN潜伏期为145.00±16.11 ms,与对照组130.45±7.31 ms相比,明显延长(P=0.009),两组的波幅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908).而两组的波幅变异系数(CV%)均大于对应潜伏期的变异系数(CV%).结论 感音神绛性聋患者MMN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变化不大.MMN潜伏期相对比较稳定,但波幅个体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单侧听神经病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功能特征及病损部位。方法 报告及分析 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听性脑干反应 (ABR)检测结果。结果  3例单侧患耳纯音听力图分别为上升型、平坦型及下降型 ,听力损失 1例为中度 ,2例为重度 ,另侧听力图正常 ;3例患者双侧DPOAE正常引出 ,而ABR患侧未能引出 ,健侧正常引出。颞骨HRCT未见异常。结论 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功能特征与双侧听神经病的听功能特征相同。诱发性耳声发射及ABR对鉴别一般感音神经性聋与中枢性聋有重要意义。病损部位可能在内毛细胞至听神经的传入通路  相似文献   

7.
1听力障碍与听力康复概况听力障碍是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听神经或/和其各级听中枢发生病变,听功能出现障碍,发生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听力障碍病因包括先天性、中毒性、感染性、老年性、噪声性和特发性等。听力障碍相当一部分为感音神经性聋。而绝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聋的病理基础源于毛细胞的丧失或功能缺陷,实可称为感音性聋;只有少数是听觉中枢通路或皮层上的病变,此为真正的神经性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评估儿童中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可靠性。方法所有患者经纯音测听(PTA)检查筛选出中度感音神经性聋30例5~6岁儿童(共40耳),然后口服10%水合氯醛镇静睡眠后,行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ASSR)检测,其阈值与纯音听阂阈值进行比较,分析不同频率处听力阈值分布情况及其相关性。结果分别比较语言频率ASSR阂值与纯音听闽阈值,结果显示,0.5kHz处相关性较差,其差值为2-18dB,而在4kHz处相关性最好。结论可以应用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评估中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的听力阈值,但需要注意0.5kHz处的相关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听神经病患者安静与噪声下言语识别率的差异并与正常受试者、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听神经瘤组进行比较。方法测试在符合国家标准的隔声室内进行,纯音测试及言语测试应用校准后丹麦耳听美Conera听力计Otosuite(版本号4.82)联结计算机输出言语声,受试者佩戴头戴式耳机TDH-39、B71骨导振动器测试纯音。言语识别测试材料采用解放军总医院郗昕编制的《普通话言语测听—单音节识别测试》词表,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分别测试听神经病患者10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1例、听神经瘤患者11例和听力正常受试者10例患者在平均听阈、阈上10dB、20dB、30dB处的言语识别率以及信噪比为-0、-5、-10、-15dB的言语识别率得分。结果听神经病患者在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明显低于听神经瘤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以及正常听力组(P<0.05);具有相似听力阈值及听力曲线的AN患者,给予安静及不同噪声强度测试,可呈现较差及较好二级分化的SRS曲线;正常组在信噪比为-0、-5、-10、-15dB的环境下,信噪比为10dB时对比自身安静环境言语识别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听神经病组、听神经瘤组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在-10 SNR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听神经病患者在安静环境下随刺激声强度的升高会出现"回跌"现象。听神经病患者总体水平在安静与噪声环境下纯音听阈与言语识别得分均与无相关性(R2=0.07),其他三组呈现负的弱相关或强相关。结论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较好的听神经病患者在噪声环境中下降程度更为显著,相对于安静环境言语识别测试更加敏感;采用平均阈上30dB及-10dB信噪比测试,所得言语识别得分可作为临床评价言语功能的敏感指标,且对于听神经病诊断和病变定位及程度分析更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更全面评估听神经病患者的言语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二次治疗有无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7年9月~2019年2月收治的29例(30耳)突发性耳聋且接受过二次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行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畸变产物耳声发射、颞骨CT及内耳磁共振检查。根据纯音测听结果将患者分成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及全聋型4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身与局部联合应用激素治疗,高压氧治疗及中医针灸治疗。此外,还接受营养神经及改善微循环治疗。治疗结束后1周复行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查。以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低频下降型及全聋型因耳数较少,未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频下降型(14耳)、平坦下降型(9耳)病例,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42.9%、55.6%;言语频率平均听阈治疗前为70.36±12.63 dBHL、62.78±11.21 dBHL,治疗后为53.21±11.54 dBHL、46.67±7.91 d 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002; P<0.01);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治疗前通过率为14%、11%,治疗后为36%、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 2.49; P>0.05);听性脑干反应治疗前I波波潜伏期为1.78±0.14ms、1.74±0.12ms,治疗后为1.61±0.11ms、1.60±0.1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 P<0.01);V波治疗前潜伏期为5.78±0.19ms、5.74±0.15 ms,治疗后为5.56±0.16 ms、5.54±0.1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0.002; P<0.01)。低频下降型2耳及全聋型5耳中各有1例治疗有效,因病例数少,未作统计学分析。结论经首次治疗后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二次治疗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