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全身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的主要并发症,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及时发现并发症以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帮助。方法对行全身麻醉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的243例患者,严密观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243例患者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12例(4.9%),其中低氧血症5例,通气异常7例;循环系统并发症31例(12.8%),其中高血压18例,低血压7例,心率异常6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6例(6.6%),其中躁动12例,苏醒延迟4例。结论麻醉恢复期患者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使患者平稳度过高危期。  相似文献   

2.
术中保温对低体温创伤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保温对低体温创伤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择创伤严重度评分介于16~40分之间,且肛温〈36℃需进行手术的创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在室温下手术,保温组采用各种措施保持肛温≥36℃,对照组体温未施加干预。记录两组气管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心律失常、寒战及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保温组气管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缩短(P〈0.01),心律失常、寒战及躁动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术中采取保温措施可以明显缩短低体温创伤患者麻醉恢复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肠梗阻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肠梗阻患者82例,均于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温护理,实验组采用系统化体温护理,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各时间节点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为(78.21±18.56)min,短于对照组的(82.36±19.62)min(P0.05);实验组寒战发生率为7.32%、躁动发生率为14.63%,低于对照组的56.10%、60.98%(P0.05)。结论系统化体温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肠梗阻手术患者,可稳定患者术中体温,降低寒战、躁动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4.
温度干预护理对全麻术后低体温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麻恢复期低体温的护理措施,以避免低体温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54例择期腹部手术后发生低体温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7例。分别监测术前和人麻醉复苏室(PACU)时的体温,记录患者在PACU的复温时间和停留时间。结果温度干预护理后低体温患者复温时间和在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加强对PACU患者的体温护理,可缩短患者在PACU的复温时间、停留时间,减少低体温造成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全身麻醉800例恢复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1~12月,我们对800例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善桂  李元海 《护理研究》2005,19(8):1457-1458
[目的]观察术后加强保暖对麻醉恢复期病人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术后送入麻醉恢复室低体温(肛温〈35.5℃)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在常规状态下自然恢复;实验组40例,术后加强保暖措施。观察两组病人在麻醉恢复期各时间点肛温、心率、平均动脉压、完全清醒时间、寒战和躁动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比常规组体温恢复快,血流动力学稳定,完全清醒时间较短,寒战、躁动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术后应监测体温,加强对低体温病人的保暖措施使体温尽快恢复,减少由于低体温对病人造成的诸多不利影响,使病人安全舒适地渡过麻醉恢复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实行手术麻醉老年患者90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45例采用全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24、72 h 的HR、SpO2、MMSE 评分及术后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麻醉后6、24、72 h 时两组患者 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6、24、72 h 两组患者 MMSE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恢复期出现认知障碍概率明显大于硬膜外麻醉,因此在临床使用时尽量避免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静脉全身麻醉下宫腔镜检查与治疗术后病人恢复期的护理特点。[方法]观察250例在静脉全身麻醉下行宫腔镜术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总结麻醉恢复期的护理。[结果]250例宫腔镜检查与治疗的病人经过术中严密观察,积极处理及恢复期的细致护理,绝大多数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术中有10例出现低钠血症、1例轻度肺水肿,经治疗后恢复。[结论]全身麻醉宫腔镜检查及治疗病人在麻醉恢复期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护理,注意低钠血症和肺水肿发生,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麻醉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68例需要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麻醉护理干预,对两组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应激反应发生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SAS与SDS评分护理后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应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以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采用麻醉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提升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术后加强保暖对麻醉恢复期病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善桂  李元海 《护理研究》2005,19(16):1457-1458
[目的]观察术后加强保暖对麻醉恢复期病人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术后送入麻醉恢复室低体温(肛温<35.5℃)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在常规状态下自然恢复;实验组40例,术后加强保暖措施.观察两组病人在麻醉恢复期各时间点肛温、心率、平均动脉压、完全清醒时间、寒战和躁动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比常规组体温恢复快,血流动力学稳定,完全清醒时间较短,寒战、躁动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术后应监测体温,加强对低体温病人的保暖措施使体温尽快恢复,减少由于低体温对病人造成的诸多不利影响,使病人安全舒适地渡过麻醉恢复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原因和护理策略。方法回顾1500例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类型、麻醉、催醒、术后镇痛方式、不良刺激与躁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500例患者中,发生躁动282例,占18.8%,手术类型中以耳鼻喉手术的躁动发生率最高,为56.1%(101/180),其次是胸部手术,为37.1%(23/62);全凭静脉麻醉的躁动发生率为12.6%(120/956),低于静吸复合麻醉的29.8%(162/544)(P0.05);使用盐酸纳美芬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29.3%(101/345),高于未使用者的15.7%(181/1155)(P0.05);进行术后镇痛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6.9%(20/289),低于未使用者的21.6%(262/1211)(P0.05);躁动相关的各种不良刺激中,以疼痛、气管插管刺激、尿道插管刺激为主,躁动发生率分别是47.8%、24.8%、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躁动的发生与手术类型、麻醉、催醒、术后镇痛方式、不良刺激紧密相关,护理人员需保持患者呼吸,控制疼痛,尽可能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实施心理干预,降低躁动发生率,保证患者在麻醉复苏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麻醉复苏期采用不同保温措施对泌尿外科低体温老年手术患者的影响情况。方法将120例泌尿外科低体温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调节室温加盖棉被的方法保温;观察组除以上护理措施外增加充气式保温毯包裹患者躯干部及双下肢进行保温。通过对低体温老年患者复苏期生命体征、复苏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氧饱和度、苏醒时间和寒战发生指标上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氧饱和度的变化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寒战发生情况上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过保温护理可以明显缩短泌尿外科全麻老年患者的苏醒时间,并能改善患者氧饱和度和寒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吴英  聂发传  赵宝生  曾俊 《护理学报》2005,12(12):25-26
对222例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进行观察,其中88例出现了低氧血症、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躁动、体温过低、呕吐等不良反应,通过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镇痛、镇静、制动、保暖、心理安慰等处理,患者均安全、平稳度过全麻恢复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078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麻醉恢复期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进行总结。结果5078例神经外科患者中,麻醉恢复期发生恶心呕吐798例,发生率为15.7%。其中颅咽管瘤组28.4%(25/88)、脑室肿瘤组26.7%(35/131)、后颅窝肿瘤组24.2%(157/650)、脑血管病组20.8%(87/418)、幕上肿瘤组19.3%(297/1535)、癫痫组15.8%(16/101)、经蝶垂体瘤组8.8%(88/991)、脊髓肿瘤组8.4%(52/619)。全部病例经及时治疗和护理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神经外科不同部位的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的病种、严密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5.
父母陪伴麻醉复苏对小儿全麻苏醒期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父母陪伴麻醉复苏对小儿全麻苏醒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行全麻择期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为患儿术后家长进麻醉复苏室陪同,对照组无家长陪同。观察两组患儿苏醒前后血压、脉搏变化和患儿苏醒后躁动评分及两组家长的心理状态评估。结果:对照组比观察组患儿在复苏期血压及脉搏显著增高,苏醒后躁动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家长的情绪反应和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父母陪伴麻醉复苏不仅减轻患儿苏醒期的燥动,还减轻了家长的焦虑度,提高了患儿及其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我院麻醉恢复室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对162例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其中发生躁动的36例,未发动躁动的126例。对引起躁动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苏醒期躁动的36例患者中,发生1级躁动12例(33. 33%),2级躁动17例(47. 22%),3级躁动7例(19. 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阳性腹痛史、家庭支持、性格、心理状况、麻醉前留置导管、出血量、肌松药物及术后镇痛均为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相关影响因素(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状况、肌松药物及术后镇痛均为引发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引发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影响因素较多,加强对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及危害的认知,减少诱发因素并采取预见性干预措施,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庭关怀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出院前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根据APGAR得分将APGAR≥7分者分为家庭关怀度好组35例,将APGAR<7分者分为家庭关怀度差组31例,患者出院后均接受院外恢复早期护理干预,为期10~12周,12周后对两组再次进行SAQ、SDS的调查.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AQ及SDS评分.结果 与出院时相比,出院12周时两组患者的SAQ得分均有提高,APGAR≥7分组的患者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分别为(66.00±3.65),(78.78 ±4.60),(65.25±5.55)分,均优于APGAR<7分组患者的(63.10 ±3.69),(67.75 ±6.08),(59.94 ±5.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244,9.166,5.838;P <0.05);出院时两组患者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2周APGAR≥7分组患者家庭关怀SDS评分为(0.39±0.04)分,低于APGAR<7分组患者的(0.42±0.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7,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定期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良好的家庭关怀可以进一步提高护理干预效果,并可以与护理干预有效结合从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conduct a pilot study to evaluate the blood levels of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 and S-100B as prognostic markers for neurological outcome 6 months after hypothermia treatment following resuscitation from cardiac arrest.

Design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Setting

One intensive care unit at Uppsala University Hospital.

Patients

Thirty-one unconscious patients resuscitated after cardiac arrest.

Interventions

None.

Measurements and main results

Unconscious patients after cardiac arrest with 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were treated with mild hypothermia to 32-34 °C for 26 h. Time from cardiac arrest to target temperature was measured.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intervals of 1-108 h after ROSC. Neurological outcome was assessed with Glasgow-Pittsburgh 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y (CPC) scale at discharge from intensive care and again 6 months later, when 15/31 patients were alive, of whom 14 had a good outcome (CPC 1-2). Among the predictive biomarkers, S-100B at 24 h after ROSC was the best, predicting poor outcome (CPC 3-5) with a sensitivity of 87% and a specificity of 100%. NSE at 96 h after ROSC predicted poor outcome, with sensitivity of 57% and specificity of 93%. BDNF and GFAP levels did not predict outcome. The time from cardiac arrest to target temperature was shorter for those with poor outcome.

Conclusions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S-100B at 24 h after ROSC is highly predictive of outcom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mild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社区卫生机构中护士对护士角色功能认知的现状,以便找出社区护士对其角色功能认知的局限与不足,为社区护理管理者更好地提高护士认知度和护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以本市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2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护士对自身角色功能的认知及现阶段护士主要的工作内容.结果:调查发现社区护士绝大部分(83.33%)能够认识到自身承担的照顾者角色,对其他角色的认知度偏低,依次为教育者、代言者、管理者、合作者及研究者,且对角色功能的了解程度偏低.结论:社区卫生机构中护士对护士角色功能的认知严重缺乏全面性,对自身角色功能的发挥程度较低,需要加大投入对护士进行培训,提高护士对自身角色功能的认知度,以充分发挥护士在社区医疗中的角色功能,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丙泊酚序贯给药提高全麻苏醒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丙泊酚序贯给药方式对全麻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48例ASAI~Ⅲ级经腹手术成人患,实施气管内全麻,按麻醉维持用药和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三组:全丙泊酚、全异氟醚和异氟醚—丙泊酚序贯给药组。监测从麻醉停药至拔管后30min期间,SBP、HR、SpO2和血糖水平,评价麻醉后苏醒、呼吸、循环和精神状况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序贯给药组拔管后15mim内,SBP、HR、SpO2更平稳(P<O.05),苏醒评分明显高于另两组(P<O.05),且恶心呕吐、寒战和躁动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异氟醚组。结论:丙泊酚序贯给药可改善全麻后苏醒质量,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