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肝功能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107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临床格拉斯评分(GCS)分型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并以43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测定颅脑损伤患者在24 h内纤维蛋白原(FIB)和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后轻、中、重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FIB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和重型组肝功能指标AL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AST水平比较与轻型组、中型组AST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肝功能测定对颅脑损伤程度判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主要肝功能指标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有关研究TBil、PTA、ALB、CHO、CHE、AFP、ALT及AST/ALT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影响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以加权平均数(WMD)作为评价指标,共纳入Meta分析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32篇,累计病例21949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预后影响的敏感程度。结果死亡组TBil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PTA、ALB、CHO、CHE、AFP水平低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ALT及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09)。AFP的ROC值最高为0.943(P<0.01)。结论TBil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TA、ALB、CHO、CHE和AFP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ALT和AST/ALT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AFP对预后的判断最为敏感,其次为PTA和CHO。  相似文献   

3.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将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A组)、肠外营养组(B组),分别于伤后3d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共10d,观察营养状况指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同时观察腹胀、腹泻、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和应激性溃疡出血、静脉炎、呼吸道感染等临床并发症。结果(1)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均无明显改变(P>0.05);(2)营养支持前、后A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红蛋白及FBG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两组患者并发症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B组静脉炎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且费用较低等优点,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消化道功能健全的条件下可代替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肝功能变化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2009年5月~2012年5月入住我院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脓毒症患者126例分成死亡组(A组,n=35)和存活组(B组,n=91),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主要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及主要肝功能指标异常与病情严重度(APACHE-Ⅲ评分)的关系。同时,根据APACHE-Ⅲ评分的三分位数分为Ⅰ组(n=16)、Ⅱ组(n=83)和Ⅲ组(n=27),分析比较不同分值组间肝功能主要指标的差异性。结果①死亡组患者与肝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死亡组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而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②APACHE-Ⅲ评分Ⅲ组的TBIL、ALT、AST、TBA高于Ⅰ、Ⅱ组(P<0.01),而Ⅲ组的ALB、CHE低于Ⅰ、Ⅱ组(P<0.01)。③APACHE-Ⅲ评分与TBIL、ALT、AST、TBA呈正相关(P<0.01),与ALB、CHE呈负相关(P<0.01)。结论与肝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ALB、TBIL、ALT、AST、CHE和TBA的检测对判断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脓毒症患者肝功能变化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00例,将其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为27例和73例,对两组患者主要肝功能指标的差异、主要肝功能指标异常与病情严重度(APACHE-Ⅲ评分)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依据APACHE-Ⅲ评分的三分位数把患者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15例、63例、22例,对各组之间的主要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1)死亡组患者与肝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死亡组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而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2)APACHE-Ⅲ评分Ⅲ组的TBIL、ALT、AST、TBA高于Ⅰ、Ⅱ组(P0.01),而Ⅲ组的ALB、CHE低于Ⅰ、Ⅱ组(P0.01)。(3)APACHE-Ⅲ评分与TBIL、ALT、AST、TBA呈正相关(P0.01),与ALB、CHE呈负相关(P0.01)。结论与肝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ALB、TBIL、ALT、AST、CHE和TBA的检测对判断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合并肝损害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在病程不同时期,动态观察60例SARS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ARS重症组病例与普通组病例的肝损害差异。结果76.7%患者ALT升高(146.3±118.3)u/L、40.0%患者AST升高(81.3±29.8)u/L,30.0%患者Bil升高(35.3±15.6)μmol/L;病程第2周肝损害最多见。SARS重症组ALT,AST和Bil异常升高率高于普通组,但仅AST差异有显著性。激素治疗组与非激素治疗组间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的差异并无显著性。约93.5%患者经常规保肝治疗3周后肝功复常。1例尸检显示肝脏广泛轻度非特异炎症反应。结论SARS病人合并肝脏损伤相当普遍,表现为转氨酶的轻中度升高,少部分病例伴有胆红素的轻度异常,适当保肝治疗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水飞蓟宾胶囊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确诊后均实施常规保肝治疗,对照组加用护肝片治疗,研究组加用水飞蓟宾胶囊治疗。评价两组疗效,检查患者肝功能指标和血脂水平,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固醇(TG)和甘油三酯(TC)五项指标的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7.50%(35/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LT、AST、GGT、TG、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飞蓟宾胶囊治疗酒精性肝病,可提高疗效,改善肝功能指标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下简称甲减)患者转氨酶情况,并对甲减患者的肝功能转氨酶数据进行分析。方法 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甲减患者(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比较不同TSH水平甲减患者转氨酶水平的差异,分析甲减患者TSH与转氨酶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①观察组TSH、ALT、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2 μIU/LP<0.05),TSH 50~100 μIU/L与TSH>100 μIU/L甲减患者ALT、AS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68例甲减患者中17例ALT升高,异常率25.00%;13例AST升高,异常率19.12%。ALT异常患者中男性占比高于ALT正常患者(P<0.05),AST异常患者年龄小于AST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异常、正常者间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SH与ALT、AST均呈正相关(r=0.259、0.345,P<0.05)。结论 部分甲减患者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男性居多,且与TSH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9.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成分,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十二指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樊洪  陈治强 《重庆医学》2007,36(19):2005-2007
目的 总结192例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经验,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方法,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 对本院1998~2005年192例GCS 3~8分急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存活151例(78.6%),其中恢复优良82例(42.7%)、中残33例(17.2%)、重残26例(13.5%)、植物生存 10 例(5.2%),死亡41例(21.4%).结论 早期诊断与急诊处理、早期意识的严密观察、手术时机的选择、加强支持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等,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措施.影响急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因素众多,必须全面考虑,才能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秀萍 《海南医学》2007,18(11):105-106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ICP)患者轻重度的划分标准以及妊娠期的临床干预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103例ICP孕妇,根据TBA和ALT、AST水平的不同将ICP分为轻、重两度:轻度68例:TBA<20~40umol/L且ALT、AST<150μ/L;重度35例TBA>40umol/L,和(或)ALT、AST>150μ/L与同期未作任何干预的48例ICP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及围产儿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血清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孕周较长,新生儿体重较重,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围产儿死亡发生率降低.(P<0.01)轻重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体重儿的发生率两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胆汁酸(TBA)水平高于40μmol/L、ALT、AST>150μ/L几组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早产及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胆汁酸水平低于40μmol/L,ALT、AST<150μ/L时,围产儿预后差.地塞米松与熊去氧胆酸治疗前后孕妇血清胆汁酸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清胆汁酸水平、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可反映ICP的严重程度,预测不良妊娠结局;地塞米松与熊去氧胆酸能有效改善ICP症状及肝功能,改善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2.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 A 组:伤后早期使用机械通气(48例);B组:伤后予以吸氧而未使用机械通气(48例).进行两组间呼吸监测指标(PaO2、PaCO2、SaO2)、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以及预后的对比分析.结果:A组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指标较B组有明显改善.A组在使用机械通气前后各呼吸监测指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后按GOS预后判断,A组生存质量优于B组(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改善重型颅脑伤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伤24 h内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并进行有关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探讨其与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新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伤后24 h内检测血cTnI,解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TnI异常升高的发生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高低与cTnI的关系,cTnI升高与颅脑损伤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cTnI预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的统计学意义?结果: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伤后24 h内cTnI异常升高率达25.6%(45/176);3例(7.7%)达0.04 ng/mL,其余正常;② cTnI异常升高患者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心电图异常,超声心动图异常,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300 ng/L;③住院期间共死亡47例(26.7%),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跳呼吸骤停?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心功能衰竭;④如cTnI>0.4 ng/mL,预测敏感度为36.2%?特异度达97.7%?阳性预测值达85.0%且假阳性情况很少;如cTnI测定值超过1.0 ng/mL,则患者全部预后不良?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伤24 h内血cTnI异常升高者其颅脑损伤程度更重并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可作为损伤严重度分层及死亡预测指标;该型患者cTnI异常可能主要出现于外伤早期阶段,其异常升高的机制不清,可能与其他疾病如蛛网膜出血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成分,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十二指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CSHB)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33例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肝功能转氨酶(ALT)、胆红素(TBIL)、凝血功能(PTA)及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恢复情况。结果:经3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病毒载量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5.76%(25/33),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46.67%(14/30)。结论:恩替卡韦在早期慢性重型乙肝肝炎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血脂对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慧 《吉林医学》2011,(18):3628-3628
目的:观察血脂对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高血脂患者作为高血脂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及γ-GT的不同。结果:高血脂组患者的ALT、AST及γ-G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肝功能即有异常,血脂检测有利于脂肪肝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的甲胎蛋白(AFP)及肝功能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例380例,分为3组,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200例,肝硬化组100例,肝癌组80例,选取健康对照组50名。检测4组患者血清AFP、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两两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及对照组间参数的关系。结果对照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肝硬化组相比,AST,GGT,AF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肝癌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相比,AFP、ALT、GG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与肝癌组相比,AST、AFP、GG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与肝癌组相比,AFP、ALT、GG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AST/ALT比值<1,肝硬化组跟肝癌组AST/ALT比值>1。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的AFP升高百分率分别为0%、28%、33%、7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中AFP、ALT、AST、GGT水平均明显增高,AFP、AST、GGT在肝癌组表达最高,其次是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ALT在肝癌组最高,慢性乙型肝炎组其次。慢性乙型肝炎组AST/ALT比值<1,肝硬化组跟肝癌组AST/ALT比值>1,其比值对肝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肝功能、尿铜和血清铜蓝蛋白的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检测解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铜蓝蛋白(CP)的水平以及尿铜(U-cu)的水平。结果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中以转氨酶升高为主,AST和ALT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4.18%和37.2%,血清转氨酶异常程度与尿铜、血清铜蓝蛋白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清转氨酶异常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功能损害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但转氨酶异常与尿铜、血清铜蓝蛋白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患者310例肝纤维化与肝功能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与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10例乙型肝炎病例,根据诊断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检测患者的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做比较,分析各指标在乙型肝炎中的变化特点.结果 各组乙型肝炎患者ALT、AST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急性肝炎组的ALT、AST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及肝炎肝硬化组间ALT、AS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乙型肝炎患者的HA、Ⅳ-C平均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且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的HA、Ⅳ-C指标平均值较急性肝炎明显升高(P<0.01).HA、Ⅳ-C与ALT、AST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异常,肝纤维化指标联合肝功能检测可提高临床对肝纤维化诊断的可靠性,有利于疾病演变的监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陆爱琼  韦焕梅 《广西医学》2012,(12):1726-1728
目的探讨减轻重型颅脑损伤二次脑损伤危险因素的护理措施。方法 1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伤后(或术后)早期出现高热、低血压、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等二次颅脑损伤危险因素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 133例患者中高热(体温≥39℃)34例(25.6%),其中重残及死亡19例(14.3%);低血压(≤90/60 mmHg)25例(18.8%),其中重残及死亡14例(10.5%);低氧血症(PaO2≤90.0%)33例(24.8%),其中重残及死亡20例(15.3%);电解质混乱48例(36.1%),其中重残及死亡26例(19.5%)。结论实施预见性的护理干预,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二次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减轻二次脑损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