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2种尿流改道术式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从2003年05月至2009年12月间126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患者(其中行回肠膀胱术45 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81 例)的临床资料、手术近、远期并发症,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回肠膀胱术组的尿瘘、不全肠梗阻、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对上尿路的损害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都是较好的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但回肠膀胱术因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应为高龄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回肠膀胱术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4月我院接收的符合研究选取标准采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治疗的64例膀胱癌患者,根据切除术后不同尿流改道术式分为研究组(n=29)与对照组(n=35)。对照组行回肠膀胱术,研究组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对比两组手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并于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两组疾病复发率及存活率。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6.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功能损害、切口开裂、肺部感染、不完全性肠梗阻、吻合口狭窄、尿瘘、贮尿囊结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为3.45%、存活率为100.00%,对照组复发率为5.71%、存活率为10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生理职能、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精力状态、情感职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组生理职能、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及社会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肠膀胱术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均可在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中取得显著疗效,且均具有一定安全性,回肠膀胱术手术及住院用时、出血量少,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更加显著,临床实际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易超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8):1406-1408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P53、ki-67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商城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行传统经尿道电切术,观察组行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P53与ki-67蛋白阳性表达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53与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降低P53、ki-67蛋白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术加回肠膀胱术术中保留腹膜完整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孝感市中心医院住院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保留腹膜的完整性分为腹膜完整组与腹膜非完整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时间、止痛剂使用时间、保留胃管时间、排便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完整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0.0%)显著低于腹膜非完整组(83.3%)(P<0.05)。结论全膀胱切除术加回肠膀胱术中保留腹膜完整性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因此在术中应尽量保留腹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施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h死亡1例,出现近期并发症9例,远期并发症7例。57例均获随访6~84个月,平均67个月,5年生存率58.1%。结论:对于复发性、多发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切除膀胱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疗效确切,更符合人的生理特性,患者更易融入社会,生活质量高,推荐为此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6.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对于肌层浸润性和高危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需要进行膀胱全切手术.目前膀胱全切后尿流改道的主要方式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回肠膀胱通道、原位新膀胱等.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我院泌尿外科完成23例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并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统计临床数据并定期随访,以期总结临床经验和了解预后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至2018年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0例为分析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以每组15例分为开放组与观察组,对应用传统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通过比较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数据了解不同术式对该病的疗效差异和推广价值。结果记录两种手术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组间数据均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组间膀胱癌复发例数比较无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治疗相对于传统手术各项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李健 《吉林医学》2013,34(2):237-238
目的:观察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术后行回肠膀胱术与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与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行原位新膀胱术,30例患者行回肠膀胱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位新膀胱术和回肠膀胱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67.6±75.4)min与(409.4±70.6)min、(1146±445)ml与(915±409)ml、(42±6)h与(39±6)h、(48±6)d与(41±8)d、30%与56.67%,原位新膀胱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与回肠膀胱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可首选原位新膀胱术,安全性更高,可自主性控制排尿,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9.
膀胱癌是泌尿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以及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治疗方案;原位新膀胱术目前已经成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首选的尿流改道方式,因术中需使用不同肠段,术后可能出现不同的代谢相关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也成为降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原因之一。现对原位新膀胱术后代谢并发症的主要类型以及处理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及复发率。方法:选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4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对比其两组手术指标和复发概率。结果:观察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复发概率5.00%,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十分好,且复发概率低,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史彦彬  陈志文  诸禹平 《重庆医学》2015,(6):755-757,760
目的:比较膀胱全切术后行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术与传统回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全切术后的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术治疗42例及传统回肠膀胱术46例),对比分析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肿瘤进展情况。结果两种术式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远近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组术后控尿生活质量较之传统手术组明显提高(P <0.05)。结论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对于不适合原位新膀胱术且要求控尿者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膀胱部分切除术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两种不同术式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经过治疗且术后能随访到的13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按术式分为两组,I组膀胱部分切除术64例,II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71例,通过分析其在术后两年内的复发程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程、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Ⅰ组和Ⅱ组的两年内复发率分别为37.5%和3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在手术时程、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比I组短,且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上,Ⅰ组易出现膀胱痉挛症状,Ⅱ组易出现膀胱穿孔与闭孔神经反射。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相对于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恢复快、创伤小的特点,其临床疗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原位回肠膀胱术与Indiana膀胱术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2007~2012年在宜第第一人民医院及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原位回肠膀胱术与Indiana膀胱术治疗的患者各2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原位回肠膀胱术组患者在出血量为(750±25)ml、手术时间为(380±30)min、住院时间为(33±2)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各项指标均低于Indiana膀胱术组,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膀胱全切术后行原位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脆癌具有疗效确切,出血量少,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膀胱癌的有效方法,值得在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T1T2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组行TURBT术,并对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52.0±11.4)m L,手术时间(42.6±5.9)min,导尿管留置时间(2.2±0.4)d;对照组为(98.7±30.1)m L,(88.8±6.2)min,(4.7±1.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3例复发,复发率为26.0%,对照组14例复发,复发率为2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膀胱部分切除术与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率相当,但TURBT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LRC)后2种尿流改道术式的早期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行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的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6例行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回肠膀胱术作为回肠膀胱组,40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作为新膀胱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90 d内返院率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根据Clavien-Dindo分级系统分析2种尿流改道方式术后90 d内并发症情况.结果 回肠膀胱组手术时间为(298.86±31.73)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5.34±5.18)d,与新膀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肠道恢复时间、术后90 d内返院率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轻中度、重度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RC术后两种尿流改道方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推荐的膀胱替代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两种尿流改道术式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回顾分析57例膀胱癌患者,其中行回肠膀胱术35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22例,对两组患者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回肠膀胱术组的手术出血量l000(650,1400)ml较原位回肠薪膀胱术组500(300,6001ml为多,而在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方面,回肠膀胱术组则少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分别为25d和39d,21078.74(18840.13,28140.02)元和36483.13(33496.01,45464.16)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在手术时间[(393±74与416±113)min】、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62.9%与63.6%)、围手术期死亡率(2.9%与4.6%)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都是目前较好的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二者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南勇 《海南医学》2014,(23):3539-3540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与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 8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CPT组(42例)采用羟基喜树碱行膀胱灌注治疗,THP组(41例)采用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 h内灌注,之后每周1次,持续8周,随后每个月1次,连续8个月规律膀胱灌注化疗;观察两组患者膀胱癌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随访观察2年,A组和B组2年复发率分别为26.19%和21.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和B组分别为40.48%和63.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基喜树碱与吡柔比星均为术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的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但是羟基喜树碱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8.
杨庆  汪朔  吴汉  沈艳  朱再生  陈良佑  刘全启 《浙江医学》2015,37(20):1693-1695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放性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疗效,探讨两种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膀胱癌患者82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手术组(35例)和开放性手术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行新膀胱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用时、盆腔淋巴结清扫阳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均少于开放性手术组(均P<0.05)。腹腔镜手术组日间尿控率、夜间尿控率、最大尿流率均高于开放性手术组(均P<0.05);新膀胱容量、新膀胱内压、剩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手术组低于开放性手术组(P<0.05)。结论相比开放性手术,腹腔镜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较少等优势,但其手术用时长于开放性手术,且在肿瘤根治和新膀胱功能等方面与开放性手术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回肠新膀胱术(简称"腹腔镜回肠新膀胱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手术技巧.方法 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6例采用腹腔镜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手术技巧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6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出血80~300 mL,手术时间5~7 h,随访4~23个月,无一例出现术后复发及严重并发症.6例患者白天控尿均正常,4例夜间偶尔伴有尿失禁.结论 腹腔镜回肠新膀胱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疗效确切等特点,是浸润性膀胱癌治疗的安全、可靠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琳  朱明 《医学综述》2012,18(10):1591-1593
目的研究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性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施行的40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18例和开放组22例。比较两种术式的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新膀胱功能及肿瘤控制效果等指标。结果腹腔镜组1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放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新膀胱功能在膀胱容积、膀胱内压、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日间/夜间尿控率相当(P>0.05)。随访12~24个月,开放组1例尿道复发,腹腔镜组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不仅具有出血少,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术后控尿效果及近期肿瘤根治效果与开放手术相当,但手术时间仍较长,远期肿瘤根治效果需要进一步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