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腋淋巴结无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64.7%)明显高于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0.8%)。肿瘤直径<2cm的患者5年生存率(62.5%)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cm的患者(45.5%)。ER受体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66.7%)明显高于ER受体阴性患者(38.9%)。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取决于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大小以及ER受体是否阳性。其中腋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129例30岁以下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Wang ZH  Xu BH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2):111-113
目的 分析 30岁以下乳腺癌的临床特点、生存率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 1980年 1月至 2 0 0 0年 5月收治的 12 9例 30岁以下乳腺癌的临床资料 ,观察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全组 30岁以下乳腺癌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的 2 .6 %。总的 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 6 1.5 %和 4 6 .7%。肿瘤≤ 3cm和 >3cm患者的 10年生存率分别为6 5 .5 %和 2 7.4 % (P <0 .0 1)。腋淋巴结转移阴性、1~ 3枚阳性和≥ 4枚阳性者 ,10年生存率分别为79 .5 %、4 0 .9%和 31.4 % (P <0 .0 1)。用三苯氧胺 (TAM)治疗组和未用TAM治疗组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6 3.7%和 4 5 .0 % (P <0 .0 1)。妊娠哺乳期乳腺癌占本组病例的 2 4 .8% ,其 10年生存率与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和是否用TAM治疗 ,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 3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 ,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和TAM治疗 ;相同分期的妊娠哺乳期乳腺癌与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癌 ,进行正规的综合治疗后 ,其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3.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 3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腋淋巴结无转移患者的 5年生存率 ( 64 7% )明显高于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 30 8% )。肿瘤直径 <2cm的患者 5年生存率 ( 62 5% )明显高于肿瘤直径≥ 2cm的患者 ( 4 5 5% )。ER受体阳性患者的 5年生存率 ( 66 7% )明显高于ER受体阴性患者 ( 38 9% )。结论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取决于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 ,肿瘤大小以及ER受体是否阳性。其中腋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30岁及以下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30岁及以下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956~1993年手术治疗30岁及以下单侧女性乳腺癌95例。结果腋窝和内乳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9.1%和31.2%。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2%和27.4%,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者占4.2%。伴妊娠及哺乳者21例(22.1%)。腋淋巴结阴性的妊娠哺乳期和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4%和81.40%,而腋淋巴结阳性者则分别为38.10%和73.70%。结论对3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应尽可能清除内乳淋巴结;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无论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预后均较差;对腋窝淋巴结阴性者也应强调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影响乳腺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及生物学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在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中 ,一些关键性决策都和预后因素有关。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乳腺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研究进展的一些重要指标。1 影响乳腺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1.1 肿瘤大小肿瘤的大小是乳腺癌有价值的预后指标之一。许多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因肿块体积的不同而呈台阶式的改变。肿块越大生存期越短 ,所以它是与预后有关的准确地以数量来表示的最重要的变量之一。有观察表明肿瘤大小与最终转移概率是线性对数关系 ,肿瘤越大出现转移的时间越短。1.2 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校正后 ,内侧病变较外侧病变预后差 ,因为内侧病变更易侵犯内乳淋巴结 (而腋淋巴结阴性 ) ,这样一些淋巴结阴性者实际上系淋巴结阳性。Hutter等[1] 认为淋巴结转移以及转移的数目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淋巴结无转移者预后好 ,一旦出现转移则预后差。转移淋巴结的数目越多、预后越差。文献提到转移的位置与预后有关 ,位置越高预后越差。腋上组 (锁骨下组 )淋巴结转移时五年生存率仅 2 8.4 %,腋中组 (胸小肌后组 )转移时为 4 4.9%、腋下组 (胸小肌外侧组 )转移时为6 5 .2 %、腋淋巴结转移伴结外软组织受累时 ...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4例随访5年以上乳腺癌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蛋白表达。结果:TGFβ1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等无显著相关性。与乳腺癌预后呈负相关,TGFβ1阴性患者的术后五年生存率为74.19%,明显高于TGFβ1阳性患者的50.91%(P〈0.05)。将TGFβ1与腋淋巴结转移状况合并,可增大预后  相似文献   

7.
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35岁以下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8年1月~1992年12月收治的205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同期中老年乳腺癌病例作对照分析。结果 青年乳腺癌患者治疗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61%、47.80%;中老年乳腺癌患者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3.60%、50.70%,2组5年、10年生存率相近,无显著性差异。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水平是影响青年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本组青年乳腺癌预后与中老年乳腺癌预后相近,综合治疗可能改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青年女性乳腺癌1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存期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35岁以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和统计分析。结果155例患者中激素受体阳性占61.6%(77/125),激素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19.0和51.3个月(P〈0.01),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68%和33%。辅助他莫昔芬(TAM)治疗占47.1%(73/155),中位生存时间182个月,较未辅助TAM者显著延长生存期(P〈0.05)。全组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期2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91个月,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9%、60%和5.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辅助内分泌治疗和Her-2过表达。激素受体阳性可能是预后的参考因素。结论≤35岁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是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辅助内分泌治疗和Her-2表达情况。青年乳腺癌患者只要经过系统的综合治疗预后不差,仍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9.
王思愚  吴一龙  戎铁华 《肿瘤》1999,19(2):75-77
目的探讨月经生育史对可手术乳腺癌病人的预后的影响。方法以1977~1983年期间我院可手术412例乳腺癌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年龄、绝经已否、初潮及绝经年龄,及生育与妊娠次数分别计算其十年生存率,然后用Cox模型法对病人生育因素及传统的预后因素(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未曾妊娠及生育的妇女预后较好(64%比54%P=0.01,62%比53%P=0.005),生存率随妊娠及产次的增加而降低。多变量分析结果提示生育次数与传统预后因素一样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众所周知,生育因素是乳腺癌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其作用表现为生育次数与乳腺癌的危险性呈负相关,但对已患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是否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对预后至关重要。如无淋巴结受累,其10年生存率平均为74%,一旦淋巴结受累则下降到30%。瘤肿大小与腋窝淋巴结受累有直接关系,当肿瘤直径为1.0cm或更小时,仅有26%的病人淋巴结将受累;而当肿瘤面积大于10cm~2时,则80%的病人淋巴结受累。另外,年龄也同腋窝淋巴结受累有关,年龄大的妇女,其腋窝淋巴结转移较少。作者发现过去妊娠次数也与腋窝淋巴结受累有关。本组选择了1988~1991年间的186位接受放疗的乳腺癌病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1~T2期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疗效及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96例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早期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行放射治疗者210例,未行放疗者286例。术后随访满5年,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影响复发率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92.3%(458/496),5年局部复发率7.3%(36/496),远处转移率12.1%(60/496)。术后放疗组与未放疗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3%和9.4%(χ2=4.780,P=0.029)。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后复发与是否行肿瘤局切术[Exp(B)=3.420,P=0.004]、月经状况[Exp(B)=0.336,P=0.032]、肿块位置[Exp(B)=4.744,P=0.000]、淋巴结清扫个数[Exp(B)=5.507,P=0.000]相关。结论术后放疗可降低T1~T2期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肿瘤局切术后、绝经前、肿块位于中央区或内象限、淋巴结清扫数〈10个等为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高危因素,对这部分患者应积极考虑行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12.
张明  宁连胜 《中国肿瘤临床》2006,33(2):91-92,95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性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989年1月至1994年6月收治的781例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数和腋尖淋巴结转移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被筛出,提示,淋巴结转移数分级与淋巴结分组对预后的影响有一定的重叠,但腋尖淋巴结出现转移是独立于淋巴结转移数分级之外另一个对预后有着独立影响的预后危险因素且与10年生存期相关(RR=1.570)。结论:腋尖淋巴结转移为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湿疹样乳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因素,提高对湿疹样乳腺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在韩国首尔峨山医院进修进时收集的85例湿疹样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入组85例患者,女性83例,男性2例。乳腺有湿疹样表现79例(92.9%),伴乳腺肿块52例(61.2%),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27例(占本组85例的31.8%及伴乳腺肿块病例的51.9%),均为伴有乳腺肿块的病例。52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30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3例行局部切除术。单纯乳头及乳晕湿疹样乳腺癌11例(12.9%),均为无乳腺肿块的病例,其余74例(87.1%)均合并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本组5年生存率为82.1%,其中无乳腺肿块者5年生存率为93.9%,合并肿块者5年生存率为75.0%(P〈0.05),无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者5年率为96.6%,有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51.9%(P〈0.01)。结论湿疹样乳腺癌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但易误诊,病灶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伴乳腺肿块者应选择乳癌改良根治术,无乳腺肿块者可选择乳腺单纯切除术,预后与乳腺肿块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合并派杰氏病34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乳腺癌 (BC)合并派杰氏病 (PD)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点、诊治和预后。方法 统计 195 8~ 199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合并派杰氏病 34例 ,从发生率、发病年龄、发病趋势、临床表现、分期和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加以分析。结果 乳腺癌合并派杰氏病在乳腺癌中的发生率为 0 .9% ,可分为乳头病变组和乳腺肿块组 ,高发年龄 35~ 5 5岁 ,近年来就诊人数下降 ,治疗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乳头病变组经病理证实 ,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转移率均为 2 6 .7% ;5 ,10 ,2 0年生存率分别为 93.1%、78.1%和 6 7.0 %。乳腺肿块组经病理证实 ,腋窝淋巴结阳性率 5 2 .6 % ,远处转移率 42 .1% ;5 ,10 ,2 0年生存率分别为 6 0 .5 %、5 3.8%和 5 3.8%。结论 乳腺派杰氏病作为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可与乳腺癌同时存在 ,病变局限于乳头的患者的预后优于合并乳腺包块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转移情况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三阴性乳腺癌患者3、5年无瘤生存率与绝经前、后发病,原发病灶大小,是否保乳,病理类型,化疗方案均无关(均P〉0.05);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均有相关性(均P〈0.05)。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与家族史、与放疗均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均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保乳与否及常用的化疗方案与预后均无关;放疗可提高3年无瘤生存率,但不能提高5年无瘤生存率。术后转移者预后差,生存期〈2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0岁以下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30岁以下青年女性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157例同期随机选取的中老年乳腺癌患者作对照,分析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腋淋巴结状况、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状况。结果青年乳腺癌误诊率为45.71%;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但浸润性小叶癌占27.9%,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39);腋淋巴结转移率、C—erbB2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ER、P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0岁以下青年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点,且误诊率高,进展快,转移早,提示预后差;患者年龄不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早期诊断是提高青年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唯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The results of extended radical mastectomy for breast cancer in 180 randomized patients treated at this department between 1965 and 1984 are reported. About 18% of the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had 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incidence of metastasis in 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s increased from 9.5% when the tumor was locate in the outer half to 24.7% when it was in the center or inner half.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five-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no 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 involvement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involvement (81% versus 47%). But when the internal mammary nodes alone were involved without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83% of the patients survived for five years.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Luminal A型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亚型,具有细胞分化程度高、侵袭力低的特点.研究发现,Luminal A型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仍可达到26.3%,且淋巴结转移数量越多,其5年生存率越低,所以有相当数量的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会有较差的预后.本文...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he NIH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breast cancer has highlighted the paucity of outcome data in non-Caucasian women. Treatment outcome and factors determining it in a large cohort of ethnic Indian women treated with breast conserving therapy (BCT) at Tata Memorial Hospital are reported here. MATERIALS AND METHODS: During 1980-2000, 1,022 pathological Stage I/II breast cancer patients (median age 43 years) underwent BCT (wide excision, complete axillary clearance, whole breast radiotherapy with 6 MV photons plus tumor bed boost, +/-systemic therapy). Median pathological tumor size was 3 cm (1-5 cm). Axillary node metastases were found in 39% women. Of the 938 patients with IDC, 70% were Grade III and in patients where receptor status was known, 209/625 (33%) were ER positive and 245/591 (41%) were PR positive. RESULTS: The 5- and 10-year actuarial overall survival was 87% and 77%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was 76% and 68%, respectively. Actuarial 5-year local and locoregional control rates were 91% and 87%, respectively. Cosmesis was good or excellent in 78% women. Independent adverse prognostic factors for local recurrence were, age<40 years, axillary node metastasis, lymphovascular invasion (LVI), and adjuvant systemic therapy; for locoregional recurrence-inner quadrant tumor, axillary node metastasis, and LVI; for survival-LVI and axillary node metastasis. CONCLUSION: Compared to Caucasians, these Indian women undergoing BCT were younger, had larger, higher grade, and receptor negative tumors. Comparable local control and survival was obtained by using stringent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tocol. BCT, a resource intense treatment is safe for selected and motivated patients undergoing treatment at centers with adequate facilities and expertise even in countries with limited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