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对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肺心病、糖尿病及甲状腺机能低下等共967例患者作血液流变学检查的同时,观察其甲皱微循环,并以年龄可比的健康人125例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健康人相比,上述各疾病组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明显增高(P<0.001),血液均处于高粘滞状态;甲皱微循环的血流速度显著减慢(P<0.01~0.001)、血管袢排列紊乱、异常血管袢增多且异常程度严重(P<0.01~0.001)。本结果提示:(1)上述各种疾病患者的血液均处于高粘滞状态;(2)高粘滞综合征时微循环出现明显障碍。此外,本结果也为血液流变学疗法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特点,甲皱微循环变化规律与内在联系,从而积极治疗与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并发症,本文观察了20例老年单纯性糖尿病患者及41例同时合并有高血压患者与20例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的对比情况,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50傩急性脑血栓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和血液变性进行了研究,并与相同情况的健康人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急性脑血栓患者甲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各项指标均有改变。在当归治疗的25例中,甲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外周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异常为急性脑血栓发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91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血液流变性测定与正常孕妇、正常非孕妇比较结果,显示红血球压积低,血沉块,血象及全血粘度上升,表明血液处于高凝、浓缩状态。其中20例妊高征作了甲皱微循环检查,显示不同的微循环障碍,以血管张力减弱尢甚。本文通过血液流变性检查和甲皱微循环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指标,供进一步了解病情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王萍  李彗风  宋鲁卿 《齐鲁医学杂志》2004,19(5):423-424,426
①目的 观察血塞通对 2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红细胞流变性、甲襞微循环改变的影响。②方法86例 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4 5例 )口服血塞通 ,安慰剂组 (4 1例 )口服安慰剂 ,疗程为 2个月。观察 2组服药后血液流变学、红细胞流变性、甲襞微循环的变化 ,并与对照组 (38例 )进行比较。③结果  2型糖尿病病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率明显升高 ,红细胞变形性明显降低 ,甲襞微循环血流速度减慢 (F =7.5~ 17.2 ,q =4 .2~ 8.4 ,P <0 .0 5、0 .0 1)。血塞通能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率 ,并能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 ,加快甲襞微循环血流速度 (q =4 .0~ 11.9,P <0 .0 5、0 .0 1)。④结论 血塞通能明显改善 2型糖尿病病人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红细胞聚集 ,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 ,加快甲襞微循环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方法血液流变学采用FL,系列血流变仪,甲襞微循环采用WX-9型多部位微循环仪,检测45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及微循环指标,与40例正常对照。结果高血压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红细胞电冰时间均增高。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周围状态都有改变。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明显高粘倾向,表明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容易导致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道19例妊高征,31例正常妊娠和9例正常妇女进行血液流变学方面检测,并随机抽查48例同时做了甲皱微循环检查,认为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间四项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有增高(P〈0.01),甲皱微循环亦出现异常表现,说明定期检测妊高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的观察,对本病的病情监测,予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40例糖尿病患者与56例对照组甲皱微循环观察表明,糖尿病患者普遍具有较严重的微循环改变:甲皱微血管管袢模糊不清(45%),异型管袢(52.5%),管袢输出支扩张(27.5%),红细胞聚集(37.5%)及微血流显著缓慢。提示甲皱微循环检查可作为糖尿病临床诊断的一项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们把由血液粘滞因素增高(如血浆粘度的增高、红细胞聚集程度的增高、红细胞内粘度与刚性的升高等)所引起的血液流变性异常称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也被称之为高粘滞血症,主要是指血液流变性异常状态而言[1]。正常人其血液流变诸因素处于适度的平衡状态,保证着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使其维持着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而高粘滞综合征是很多疾病形成的重要的中间过程,是血栓性疾病潜在的危险因素。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一方面直接加重心脏负担,同时也使微循环灌注不足,使组织缺血、缺氧、代谢障碍、造成细胞内外酸中毒[2]。有调查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使高粘滞综合征人群的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年龄组确在下降。研究表明,高粘滞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除了人体衰老、遗传因素外,还与不良生活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密切关系,本文对370例公务员及31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检测,对其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公务员370例,其中男230例,女140例,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全部案例均为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市直机关的公务员。对照组310例,其中男220例,女190例,年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ZM—Ⅰ型脉象仪对82例冠心病患者的脉搏图记录显示,冠心病以弦脉类为主,占68.3%。经血流动力学、甲皱微循环检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冠心病弦脉组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甲皱微循环障碍较冠心病其他脉象组更为显著。提示冠心病弦脉者较冠心病其他脉象者更突出表现为心搏输出血量增多,血液粘滞性增高,外周阻力增加,血管紧张度加大及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1.
通过45名Ⅱ型糖尿病人服用研制的芎归滴丸前后自身对照,观察到有关血液粘度检查指标及甲皱微循环有显著差异和改变(P<0.01),结果表明,芎归滴丸是降低Ⅱ型糖尿病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预防并发症的理想中成药。在降糖药的治疗基础上,配合服用疗效更好。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报告了105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观察结果,表明EHF在病程早期血液粘稠性增高,全病程血液粘稠性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晚期血液凝固性有所增加。提示血液粘度的异常可能是EHF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态观察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似可作判断EHF的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了5例肿瘤患者半身经一次800radx—射线照射后甲襞微循环的观察和照射部位、非照射部位容积脉波的测量,照后6小时和3天,照射部位容积脉波显示微血管舒张,局部组织血流量增加。照后25~35天局部组织血流量明显减少,非照射部位容积脉波出现类似变化,甲襞微循环观察在照后3天显示微血管舒张,血管运动性增强。照后25~35天,微血管管径变细,管袢变短等血管构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茶色素防治糖尿病(DM)并发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对85例口服茶色素胶丸的 DM患者头发进行微量元素、血β2-微球蛋白(β2-MG)、血流变学与甲襞微循环检测,观察其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服用茶色素胶丸后患者头发铁、锰含量显著增高(P <0.01);发锌、铜含量呈现增加趋势,但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 DM 患者发镉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DM 患者治疗后β2-微球蛋白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1);血流变学检查 DM 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黏度比、全血还原黏度、血沉方程 K、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5);DM 患者服药后甲襞微循环显著改善(P <0.05)。结论茶色素对 DM 患者的“三微”有显著的调节和改善作用,可防止 DM 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The study of the micro and macro-hemorrheologic changes and theflow conditions of the nail-fold microcirculation in 30 patients with severe viralhepatitis was reported.Normal individuals,and patients with acute icterichepatitis or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were employed as the controls.The changes observed in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viral hepatitis were asfollows:The reduced viscosity of the whole blood and the plasma viscosityincreased markedly;the dispersion rate of the values of blood viscosity increasedas the clinical state of the patient became worse;and the factors increasing theblood viscosity(i.e.increase of the immuno-globulin level,prolongation of theerythrocyt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time,and increase of RBC sedimentation rate)and those decreasing the blood viscosity(i.e.decrease of hematocrit reading,fibrinogen level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existed simultaneously in thepatient.The changes of the flow conditions of the nail-fold microcirculation werein clos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blood viscosity and the severity of thedisease.The etiology and mechanism of the above mentioned change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截瘫患者下肢微循环的变化,对32例远期截瘫患者下肢甲襞微循环进行测定,显示微血管轮廓模糊、排列紊乱、血色淡红、血流缓慢、红细胞聚集,袢周渗出等改变显著,提示截瘫患者存在着严重的微循环障碍,患肢功能锻炼对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血瘀证血细胞参数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56例血瘀证患者(血瘀证组)及6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血细胞参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配宽度(RDW-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配宽度(PDW)及全血比粘度(BV)、红细胞变形能力(ED)、血小板聚集率(PAP)、甲皱微循环速度(NMS)。结果血瘀证组显著差异于对照组。相关分析表明:血瘀证组前4项指标与血液流变学呈直线相关性,探讨其内在联系,提示MCV、RDW-cv、MPV、PDW增高是血瘀证形成的红细胞与血小板形态学基础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观察了140例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及55例健康人的甲襞循环变化,结果显示NIDDM患者甲襞微循环在管袢清晰度,变异程度,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及袢周状态均较正常人有非常显著差别(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病程在5年以上的与5年内的患者比较,有微血管病变的与无微血管病变的患者比较,在形态,流态,袢周状态均有非常显著差别(P<0.01)。治疗前后比较,在形态,流态有显著差别。提示:NIDDM患者存在明显的微循环障碍,甲襞微循环的观察有助于了解NIDDM患者的病情,改善微循环可能为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9.
比较从未练气功组练功20d前后,或坚持练功1年以上者,或坚持练功者再练功2h前后的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淋巴细胞电泳率,血清醋纤膜蛋白电泳、脑血流图、甲皱皮肤微循环、血液流变学与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以微机作统计分析。结果提示:气功锻炼,能有效地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改善人体脑血流和微循环,减少体外血栓形成,降低全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组分HDL_2含量。实验结果为气功健身,防病治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