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LRRK2的表达或功能异常对纹状体神经元多巴胺受体D2R含量的影响,以及LRRK2调节纹状体神经元多巴胺受体D2R含量的机制.方法 利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LRRK2基因敲除小鼠、LRRK2 G2019S基因敲入小鼠和R1441C基因敲入小鼠纹状体神经元中D2R含量的改变;并利用Cathepsin D免疫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汉族人群家族性帕金森病的LRRK2基因的突变情况,并考察其存在的遗传差异性。方法收集21例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其中有3例来源于同一家族。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扩增LRRK2基因上的p.K616R、p.R1441G、p.R1441C、p.Y1699C、p.G2019S、p.I2020T及p.G2385R 7种突变位点的目标区域,扩增产物经电泳验证后进行Sanger测序,分析LRRK2基因的7种突变类型在样本中的分布情况。采用123I-IMP SPECT分析来自同一家族的3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脑缺血情况。结果 Sanger测序结果显示,p.G2385R突变型有5例(23.8%),p.R1441G突变型有3例(14.3%),p.K616R突变型有2例(4.76%),而其他突变型如p.G2019S、p.R1441C、p.Y1699C及p.I2020T则未检出(0%)。123I-IMP SPECT结果显示,对于来源于同一家族的3例帕金森病患者,患者2d的123I123I-IMP SPECT结果未见异常;患者1h的123I-IMP SPECT结果则显示患者双侧额叶区血流量明显下降;患者2b的123I-IMP SPECT结果则显示患者右侧基底节区血流量明显下降。结论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发现来自一个家族的3例携带p.R1441G突变基因的帕金森患者,其他基因突变型的分布频率也与以往其他地区和种族的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证实家族性帕金森病携带的LRRK2基因突变型及突变频率均存在区域和种族的差异性。携带p.R1441G突变基因的帕金森患者与先天性帕金森病特征存在差异,原因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背景:LRRK2 基因的许多突变位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散发性帕金森病相关。最近,一个多中心研究发现,LRRK2 基因的两个多态性位点S1647T、R1398H与散发性帕金森相关。 目的:了解 LRRK2 基因多态性位点S1647T、R1398H与我国帕金森病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症状,分析、探讨其对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亚型分析,即通过基因学研究来探讨这两个多态性位点与早发型PD(EOPD)及晚发型PD(LOPD)的关系。 设计:病例-对照研究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华西医院精神科学实验室 对象:该研究纳入了628名帕金森病患者及510名健康志愿者 方法:所有参与者均取外周静脉血约5ml,常规酚/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进行LRRK2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并采用DNA直接测序技术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主要观察指标:基因型 结果:628名帕金森病患者(369名男性,259名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5.42±11.31岁,EOPD被定义为发病年龄<50岁的患者(165名)。510名健康志愿者(289名男性,221名女性)平均年龄52.18 ± 14.51岁。 首先,对S1647T,病例组人群中:T/T基因型频率为38.5%(242/628)、T/A基因型频率为50.0%(314/628)、A/A基因型频率为11.5%(72/628);对照组人群中:T/T型频率为45.5%(232/510)、T/A型频率为42.9%(219/510)、A/A型频率为11.6%(59/510),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进行Χ2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1.33, 95%CI:1.05–1.69, P = 0.018)。在亚型分析中,我们发现EOPD患者中基因型T/A+A/A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OR = 1.46, 95% CI:1.02–2.10, P= 0.040),同时高于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OR = 1.66, 95%CI: 1.08–2.55, P = 0.021)。 其次,对于R1398H,病例组和对照组在TT、TA、A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在亚型分析中,EOPD、LOPD与对照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同时,我们分别对 LRRK2 基因这两个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在性别、首发症状、Hoehn–Yahr分级、UPDRS评分等未见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LRRK2 基因多态性位点S1647T是我国汉族帕金森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该位点多态性增加了早发PD的发病风险。然而,多态性位点R1398H则不影响我国汉族人群PD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理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丧失和路易体(Lewy body)的形成为特点。大多数PD患者无家族史,约15%患者有家族史。研究已发现11个染色体定位以孟德尔遗传方式与PD连锁,其中5个呈常染色体显性(autosomal dominant,AD)遗传,4个呈常染色体隐性(autosomal recessive,AR)遗传(表1)。到目前为止,已有6个致病基因被克隆,它们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综合征)的致病基因α-synuclein基因,UCH-L1基因和LRRK2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PD(综合征)的致病基因parkin基因,DJ-1基因和PINK1(PTEN-induced putative kinase-1)基因。目前的研究发现,PINK1基因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PD(综合征)患者中的突变率仅次于parkin基因,而其编码的PINK1蛋白是第一个将线粒体功能异常与遗传性PD(综合征)联系起来的蛋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INK1基因rs45530340位点及LRRK2基因rs149194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淮海地区汉族人群晚发散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52例晚发散发性PD患者和16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入组者均来自淮海地区汉族人群.提取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扩增包含多态位点的目的 基因片段,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AGE)检测PCR产物.对PCR产物分别用DNA限制性内切酶NlalV和SmlI进行酶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硝酸银染色检测酶切产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技术分析基因型,计算所有研究对象两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1)PINK1基因rs45530340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晚发散发性PD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基因型:χ2=1.572,P=0.456;等位基因:χ2=1.318,P=0.251).(2) LRRK2基因rs1491942 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晚发散发性PD组与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χ2=6.802,P=0.033;等位基因C:χ2=7.448,P=0.006,OR=1.571,95%CI=1.135~2.176).结论 (1)PINK1基因rs45530340 多态位点可能不是淮海地区汉族人群晚发散发性PD患者的危险因素.(2)LRRK2基因rs1491942多态位点C等位基因可能是淮海地区汉族人群晚发散发性PD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性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LRRK2基因突变.方法 对16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史的PD患者LRRK2基因的外显子5、13、31、32、35、37、41、48进行测序检测.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所发现的新突变c.1432 G>TAsp478Tyr在240例散发性PD患者及214名健康者中的发生频率.结果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PD患者与散发性PD患者比较临床特点以晚发为主,首发症状以静止性震颤(9例,56.25%,t=0.558,P=0.679)和动作迟缓(9例,56.25%,t=0.369,P=0.454)最为常见,其次是肌强直(6例,37.50%,t=1.324,P=0.735)和姿势障碍(5例,31.25%,t=2.369,P=0.956),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良好,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少见.LRRK2基因突变检测发现6个突变:c.457 T>C Leu153Leu、c.1432 G>T Asp478Tyr、c.5457 T>C Gly1819Gly、c.7153 G>A Gly2385Arg、IVS31+28 T>G、IVS37+162 T>C.其中,c.1432 G>T Asp478Tyr是未报道过的新突变.在240例散发性PD患者及214名健康者中均未发现有此突变.未发现与PD相关的LRRK2基因突变Arg1441Cys/Gly/His、Arg1514Gln、Tyr1699Cys、Ile2012Thr、Gly2019Ser和Ile2020Thr.结论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患者临床特征表现为典型的PD临床特征,存在LRRK2基因Asp478Tyr和Gly2385Arg突变.Asp478Tyr是未报道过的新突变.  相似文献   

7.
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PD)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已经发现a—synuclein、Parkin、UCH.L1、DJ-1、Nuurl、PINKl、LRRK2等基因突变与家族性PD有关。随着越来越多的PD致病基因的发现,研究者们开始怀疑:PD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实体还是一组有相似临床表现但具有不同病理生理过程的疾病群?然而在a-synuclein、UCH-L1、Parkin、DJ-1等蛋白的功能被逐渐认识后,  相似文献   

8.
目前帕金森病(PD)治疗的主要方法是以改善运动症状为核心的多巴胺替代治疗,但潜在的疾病进程难以被打断或者延缓。随着PD遗传研究的跨越式发展,一系列单基因突变和患病风险位点被陆续发现,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得以进一步阐明,也为PD患者个体化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PD相关基因LRRK2作为潜在治疗靶点,受到广泛关注。文中旨在对LRRK2基因的结构功能、致病机制、最新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leucine-rich repetitive kinase2,LRRK2)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PD患者90例,根据是否腔隙梗死将患者分为腔梗患者25例,无腔梗患者65例;根据空腹外周血高同型半胱氨酸(hyperhomocysteine,Hhcy)将患者分为:Hhcy血症患者29例,正常Hcy患者61例;按Hoehn-Yahr(H-Y)分级修正量表将患者分为:PD1-2级36例、PD2.5-3级34例、PD4-5级20例。另外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老人90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LRRK2、α-synuclein表达水平,并对PD患者各个亚组进行比较,分析LRRK2、α-synuclein表达水平和PD患者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Pearson分析LRRK2、α-synuclein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PD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的LRRK2、α-synuclein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与无合并高血压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压患者LRRK2、α-synuclein水平较高(P0.05)。与无腔隙梗死患者相比,合并腔隙梗死患者LRRK2、α-synuclein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Hhcy血症患者相比,Hhcy血症患者LRRK2、α-synuclein水平较高(P0.05)。与1~2级相比,2.5~3 级、4-5 级 LRRK2、α-synuclein 表达水平升高(P 0.05);与 2.5-3 级相比,4-5 级 LRRK2、α-synuclein表达水平升高(P 0.05)。LRRK2、α-synuclein 之间均呈正相关(r=0.246,P=0.019)。结论 LRRK2、α-synuclein在PD患者血清高表达,且与患者严重程度有关,为临床PD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曹立、张婷、陈生弟等介绍了中国汉族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LRRK2基因Gly2385Arg突变与中国PD的相关性,2007年已发表在Movement disorders[1]上.  相似文献   

11.
PD-ECGF、HG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胶质瘤组织中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了30例胶质瘤和6例正常脑组织的PD-ECGF mRNA水平,用NIH Image软件量化分析目标PCR条带的面积与吸光度;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GF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胶质瘤组织中PD—ECGF基因呈过度表达.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组织中PD—ECGF 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0.73±0.18)显著高于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0.47±0.33)及正常脑组织(0.11±0.17),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生存时间≥2年组中PD—ECGF mRNA的表达水平(0.47±0.29)低于生存时间〈2年组(0.81±0.11),差异有显著性(P=0.001)。HGF mRNA在正常脑组织均未见表达,在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35.7%和75.0%,差异有显著性(P=0.030);生存时间≥2年组中HGF mRNA的阳性表达率(27.8%)低于生存时间〈2年组(83.3%),差异有显著性(P=0.003)。MVD在正常脑组织、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分别为(8±4)个、(20±7)个和(29±6)个,差异有显著性(P=0.000);MVD和PD—ECGF mRNA、HGF mRNA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1=0.390,P1=0.033;r2=0.514,P2=0.004),PD-ECGF mRNA和HGF mRNA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70.P=0.044)。结论 胶质瘤中MVD比正常脑组织显著增高,显示了胶质瘤丰富血供的肿瘤血管生成特征。PD—ECGF、HG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显著增强,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共同调节胶质瘤的血管形成.可用于判断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并对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INK1基因rs45530340位点及LRRK2基因rs149194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淮海地区汉族人群晚发散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2例晚发散发性PD患者和16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入组者均来自淮海地区汉族人群。提取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扩增包含多态位点的目的基因片段,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AGE)检测PCR产物。对PCR产物分别用DNA限制性内切酶NlalV和SmlI进行酶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硝酸银染色检测酶切产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技术分析基因型,计算所有研究对象两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1)PINK1基因rs45530340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晚发散发性PD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基因型:χ2=1.572,P=0.456;等位基因:χ2=1.318,P=0.251)。(2)LRRK2基因rs1491942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晚发散发性PD组与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χ2=6.802,P=0.033;等位基因C:χ2=7.448,P=0.006,OR=1.571,95%CI=1.135~2.176)。结论 (1)PINK1基因rs45530340多态位点可能不是淮海地区汉族人群晚发散发性PD患者的危险因素。(2)LRRK2基因rs1491942多态位点C等位基因可能是淮海地区汉族人群晚发散发性PD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mIL-2R)和肿瘤坏死因于-α(TNF-α)与多发性硬化(MS)免疫学发病机制、病程及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ELkA法检测了临床确诊的48例MS患者血清、28例CSF中sIL-ZR水平,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8例MS患者血中mIL-2R的表达,用生物活性测定法检测28例MS患者PBMCs体外诱生TNF-α水平。结果MS患者组激素治疗前血清及CSF中sIL-1R和血中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NC组)(P<0.01),其中急性复发组MS显著高于缓解组(P<0.01);治疗后血清SIL-2R及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二者水平仍显著高于NC组(P<0.01)。而缓解组TNF-α水平低于NC组(P<0.05)。MS组血中mIL-2R表达,急性复发期MS患者显著高于缓解期(P<0.01)及NC组(P<0.01),缓解期MS患者则又显著低于NC组(P<0.01)。MS患者血中sIL-2R及TNF-α水平与病情显著相关而与病程无关,sIL-2R与TNF-α显著相关。结论sIL-2R,mIL-2R、TNF-α在MS免疫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为探讨MS免疫发病机制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发生抑郁的临床分析和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帕金森病(PD)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的老年冲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病率在欧美为(65.6~187.0)/10万人,国内报道(15.0~119.0)/10万人。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发现PD患者有较高的抑郁发生率。笔者回顾分析了本院2000—03~2004—03确诊为PD的患者4l例,抑郁发生率占29.3%,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4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目的:分析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治疗经验。方法:统计本院七年来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总数、发病率及病因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1988年至1995年共收治急性颅内血肿1441例,硬膜外血肿549例(38.1%),死亡50例(9.1%),硬膜下血肿439例(30.5%),死亡120例(27.3%),脑内血肿453例(31.4%),死亡86例(19.0%),总死亡256例(17.8%)。手术和保守治疗死亡率分别为25.5%和3.2%。结论:CT的使用使颅内血肿发病诊断率提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Parkin基因R/W366及V/L380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Parkin基因V/L380及R/W36 6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 (PD)的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 12 0例散发性PD患者为研究对象 ,12 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所需DNA片段 ,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测定所研究对象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结果 PD组R/W36 6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连续校正χ2 =4 0 76 ,P <0 0 5 ) ;而V/L380多态性与女性散发性PD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 (χ2 =4 4 5 ,P =0 0 3,OR =2 4 9) ,与发病年龄不相关。结论 Parkin基因R/W36 6和V/L380多态性可能与散发性PD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脑胶质细胞瘤病人外周血中自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表达以及红细胞免疫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55例脑胶质瘤病人及55例健康献血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IL-2、sIL-2R含量,免疫黏附法测定红细胞免疫活性及其调节功能,链亲和素一过氧化物酶(SP)一步法测定CD3、CD4、CD8细胞数。结果 脑胶质细胞瘤组IL-2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0.01),sIL-2R则显著性升高(P〈0.01);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红细胞免疫调节促进因子(RFER)亦显著性降低(P〈0.01),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R)、红细胞免疫调节抑制因子(RFm)则显著性升高(P〈0.01);CD3、CD4细胞数显著性降低(P〈0.001),而CD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胶质细胞瘤病人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检测血清IL-2和sIL-2R含量、红细胞免疫功能及T细胞亚群活性,对脑胶质细胞瘤病人的免疫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1,ABCA1)基因第6外显子D→A(R219K)多态性位点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 Alzheimer disease,SAD)易患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68例SAD患者和215名健康对照的ABCA1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SAD组ABCA1基因第6外显子G—A多态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7.8% vs 48.1%,)(X^2=8.204,P=0.004);SAD组AA基因型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4.3% vs 22.8%,)(X^2=8.230,P=0.016)。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校正年龄、性别和ApoEe4等位基因的影响后,携带A等位基因者(G/A+A/A基因型)比携带GG基因型者AD发病风险降低43.0%(OR 0.57,95%CI 0.36—0.91,P=0.019),而AA纯合子比携带GG基因型者AD发病风险降低60.0%(OR 0.40,95% CI 0.21—0.77,P:0.006)。结论 ABCA1基因第6外显子D—A多态性与SAD相关,携带A等位基因或者AA基因型对SAD发病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RAB7L1基因启动子区位点rs1572931的多态性与中国西南地区汉族帕金森病(PD )的关联。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4年12月于川北医学院就诊的243例PD患者(PD组)和455名年龄匹配、无PD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 -RFLP)方法进行基因分型,探讨RAB7L1基因 rs157293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西南地区汉族PD的关系。结果 rs1572931的 T 等位基因频率在 PD 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27.98%和3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OR=0.748,95% C I=0.588~0.952);T T基因型频率在PD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4.94%与1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OR=0.421,95% C I=0.220~0.806)。结论 RAB7L1基因 rs1572931位点的 T T基因型可能在中国西南汉族人群 PD的发生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病患者Parkin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Parkin基因缺失在早发性和晚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在不同亚型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63例PD患者分为早发性PD组和晚发性PD组。以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arkin基因2~5号外显子,然后行琼脂糖电泳,观察外显子的缺失分布。结果 63例PD患者中发现外显子2、4缺失各1例,外显子3缺失2例,这些缺失均出现于早发性PD组。结论 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可能是我国早发性PD患者的致病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