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以及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6~12月期间,本院各科住院患者采集血液作生化、免疫、血液细胞学检查的630份血液标本作为统计分析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由临床护士采集。所有检验标本均由护理人员采集、送检。采取严格监管措施,判断标本是否合格,对于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登记,注明不合格标本的原因,针对原因探讨解决方法。结果共收集血液标本630份,其中血清430份,血浆149份,全血51份。其中不合格标本41份,占总标本的6.51%(41/630)。依据不合格标本的不同原因分为5类:即溶血、凝固、错用抗凝、量不准及其他,各自的所占的比例为29.27%、14.63%、12.20%、31.71%以及12.20%。结论医护人员必须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标本采集规范,注意标本采集、送检、处理等事项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和制定相应对策,确保分析前环节的标本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接收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标本5 933例。以不合格率描述不合格标本的情况,采用PearsonX2检验比较不同种类的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块和标本量少的风险。结果 2008年至2012年真空采血系统采集的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49‰、0.76‰、0.52‰、0.50‰和0.47‰,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血液标本的6大不合格原因依次为标本凝块、标本量少、标本抽错管、条码问题、送检超时和重复采血。其中以柠檬酸钠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块和标本量少的情况最多。结论检验科需加强与护理部和临床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沟通反馈不合格标本的情况,寻找原因并制定和实施改善措施,共同努力确保分析前环节的血液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外出体检采集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方法对外出体检的181 247人次中所采集不合格血液标本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合格血液标本105份,表现为血量不足、凝血、溶血和标识不清。原因以采集和运送欠规范为主。结论应加强护理人员检验知识的培训,规范采集和运送环节,提高血液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质量。  相似文献   

4.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了解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方法 检验者对临床送检标本通过观察其外观、检测分析、复查及联系临床医护人员等途径发现和确定不合格标本并详细记录.结果 2004年1月至2006年7月科室共接不合格检验标本874份,其中血标本356份,占40.7%,原因主要是抗凝血凝固或有细小凝块;粪便标本257份,占29.4%,原因主要是标本已干或无标本;尿标本123份,占14.1%,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或量太少;精液标本58份,占6.6%,原因主要是没按要求采集;前列腺液标本43份,占4.9%,原因主要是采集的质量差;其他37份,占4.2%.结论 应采取措施加强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加强医技、医护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做到规范采集、运送标本,从而提高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正确规范地采集送检合格标本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合格的血液标本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现报告我站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体采科送检的360份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发生原因及解决对策,目的是重视标本送检质量,减少并避免送检不合格标本,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检验标本11647份不合格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形成原因,探讨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必要性。方法:对本科2008-05/2008-07所收到的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检验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标本的验收要求进行验收登记,并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标本8 575份,不合格标本215份,占2.51% 尿液标本2 256份,不合格标本107份,占4.74% 粪便标本753份,不合格36份,占4.74% 细菌培养标本63份,不合格标本8份,占12.7%。结论: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标本的采集至关重要,标本采集的合格率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5700份不合格标本的不合格原因、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的不合格率、急诊和非急诊标本的不合格率差异,以及不同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固的比率。结果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溶血、凝固和标本量不合要求,主要与护士采集标本方法不当有关。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科送检标本的不合格率高于其他科室(P<0.05),急诊标本不合格率高于非急诊标本(P<0.05),枸橼酸钠(1∶9)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固的比率最高(P<0.05)。结论检验科应建立完整的不合格标本识别和退回制度,并通过多种方式主动与临床沟通,共同探讨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的措施,保证检验分析前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沧州市中心医院临床检验中心出现的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和原因分析。方法对临床检验中心不合格标本按照类别、数量、拒收原因分别进行计数统计。结果采血量少、溶血、凝血、抗凝管使用错误等是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尿液和粪便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采集量少、标本被污染、送检不及时等。结论分析不合格原因,在标本采集前准备运输、拒收等方面进行整改,做好分析前的质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临床实验室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近年来我院临床实验室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及产生原因,提高我院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南医疗区检验科2004~2007年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和原因,计算其标本不合格率。结果2004~2007年本科标本总数为203185份,不合格标本数为2411份,标本不合格率为1.19%;每年的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1.95%、1.56%、0.99%和0.75%,显示呈逐年降低趋势。结论实验室要想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检验结果,就必须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和合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标本合格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依据原因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方法2018年7月1日-2019年7月1日,我院检验科共有448893份血液标本,其中不合格标本为867份,选择448893份不合格的标本实施研究,以本研究目的深入分析448893份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整理相应的检验过程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经对448893份中的867份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进行分析发现,导致出现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采血位置不当、标本不足、标签错误、血液凝固、乳糜血、容器不合理、标本溶血等,其中,血液凝固为主要的原因。结论在血液标本的检验中,易受标本含量不足、采血位置不当、凝血、容器不合理等影响而发生不合格情况,为保证检验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临床应加强对于检验不合格原因的干预,通过优化措施尽可能提高血液标本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近半年来该院微生物实验室不合格标本的原因。针对问题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对2011年1~6月送检的不合格微生物标本进行统计及原因分析。结果不合格标本数为142例,标本总不合格率为2.35%,主要原因为痰标本不合格,占不合格标本的41.93%,尿标本污染占18.31%,条形码不清楚占14.93%,血培养污染占13.38%。结论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对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等分析前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和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送检标本的质量,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临床检验不合格静脉血标本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对策,为今后临床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11月检验科登记在案并退回临床科室的住院病人不合格静脉血标本408份,对不合格原因进行追踪分析,并拟定护理对策。结果 2017年1—11月住院病人共采集静脉血标本154 157份,其中登记不合格标本408份,不合格率为0.26%,不合格标本主要表现为:标本溶血110例,标本凝固87例,试管应用不当52例,未扫码记录24例,送检不及时44例,标本脂血36例,其他55例。结论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应重视临床工作的质量控制培训,工作责任心培训,规范标本采集和送检流程,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调查本院各临床科室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的产生原因并研究解决方法.方法 先对2005年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的产生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向医护人员提供标本采集指南,并进行培训,于2006年实施.结果 与2005年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数量相比,实施改进措施后2006年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的数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 向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标本采集指南、在全院进行宣教培训、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总结分析并予以改进,可有效地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使检验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规范护士采血工作,保证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方法 通过对近年检验科标本接收工作的临床观察,收集和总结了各种临床不合格标本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提高了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结论 在护理工作中注意采血规范和要求十分必要,是提高检验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5.
临床送检标本合格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床检验工作中,送检标本的合格率将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首检的阳性率,保证送检标本的合格是检测工作中分析前质控的主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标本采集留取是由临床护士和患者自己来完成。由于对检验标本留取送检知识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在送检的不同类型标本中,彼此间合格率相差较大。特别是送检的尿标本和粪便标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中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以便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结果。方法统计该院2011年住院患者送检的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分布,并分析其中的原因。结果全年24006份微生物培养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数为311份,不合格率为1.3%。微生物室不合格标本的主要类型是痰液、尿液、大便等。不合格的原因,标本留取质量不合格(59.2%)、申请信息不全或错误(19.3%)、容器使用错误(6.1%)等。结论加强微生物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及时沟通,针对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定期向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宣传、培训,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使其认识到合格的标本是整个检验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不合格血标本1752份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临床不合格血标本的主要原因及改进措施。方法收集2008年1—6月的22418份血标本,按检验质量标准评价标本质量,对不合格标本逐一登记。结果22418份血标本中有1752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7.8%,其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抗凝血凝固或有细小凝块、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妥、溶血、脂浊、血液释稀、血标本与检测项目不符等。结论应通过以下途径提高临床血标本的合格率:加强护理质量控制,与检验科联合建立血标本护理质量控制体系;重视护士继续教育,尤其是检验知识的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护理技能训练,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等。  相似文献   

18.
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中的缺陷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嘉英 《当代护士》2007,(11):67-69
总结了45例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过程中发生的护理缺陷.认为需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血液标本采集、送检规范的知识及操作培训;改进不合理的工作流程;建立不合格标本登记本;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等措施,对血液标本采集的全过程进行安全管理,提高标本采集合格率,确保标本送检质量,降低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268例标本,分析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对策。结果:268例送检微生物检验标本中有27例样本不合格,不合格率占10.07%;其中6例尿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1.42%;8例痰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8.57%;4例分泌物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4.28%;1例无菌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57%;5例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7.85%;3例粪便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0.71%;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标本主要原因是标本受污染、采集时间错误以及送检不及时。结论: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确保标本采集、送检过程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微生物标本合格率,进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的前馈控制对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提高血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将我院骨外科2016年1-2月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30例,分别由干预组的护士与对照组的护士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干预组实施前馈控制,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血标本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血液标本质量的合格数215例(合格率为93.5%),不合格数15例,其中,标本凝固5例,标本溶血4例,标本脂血3例,标本采集量不足3例。干预组血液标本质量的合格数225例(合格率为98%),不合格数5例,其中标本凝固2例,标本溶血1例,标本脂血1例,标本采集量不足1例。两组标本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向患者讲解、指导采血前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及时送检是血液标本分析前的重要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