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压迫和刺激,导致椎基体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1].椎动脉负责大脑的颞叶、枕叶、丘脑、间脑、脑干、小脑、脊髓上部以及内耳的血液供应,如果供血不足,就会出现诸多症状,病情也比较复杂.内耳的血液主要由基底动脉的内听支供给,一旦缺血,就会出现内耳症状:眩晕、耳鸣和耳聋.近年来人们发现颈性眩晕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利用疗养院特点采用非药物疗法对22例颈性眩晕的老年疗养员进行综合治疗,旨在研究非药物疗法在颈性眩晕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性眩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眩晕的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它涉及耳鼻喉科、神经科、骨科、眼科、内科等多个学科.若患者主诉以眩晕为主并伴有颈部不适,则应考虑并排除颈性眩晕、良性发作性体位眩晕症(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 vertigo,BPPV)、外淋巴瘘、耳蜗迷路震荡、偏头痛性眩晕、中枢性和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1],可见其复杂性.本文就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做一个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针药并用治疗本病15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48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推拿方法治疗,平均治疗21.8次,总有效率达91.7%,提示手法推拿确有消除无菌性炎症,纠正关节错位,改善交感神经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之清  潘旭东 《中国康复》1990,5(3):136-139
颈部疾患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近几年本症十分多见。本文以我们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参考有关文献,予以综述。一、命名问题。“颈性眩晕”的命名尚不统一。有的称之为“外伤性颈性头晕”、“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或“巴一刘氏综合征”(Syndrome of Barre-Lieou)。多  相似文献   

6.
颈椎眩晕症是由于颈背部软组织病变导致颈椎节段性失稳而引起的椎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的眩晕为主症,常伴有头痛、耳鸣、视物疲劳、体位性猝倒等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表现。近三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加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症68例,疗效颇为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秀禧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6):3649-3649
目的探讨采用以旋转复位为主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因颈椎环枢关节紊乱所致的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门诊和住院的颈性眩晕患6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采用以旋转复位为主配合手法按摩。对照组32例采用颈部牵引配合物理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有显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愈显率90.62%。结论因颈椎侧弯、后突、错位造成环枢关节紊乱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颈性眩晕以旋转复位为主加手法按摩治疗,具有操作便利、轻巧、可靠、疗效迅速的特点。对颈件眩晕的治疗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以旋转复位为主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因颈椎环枢关节紊乱所致的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门诊和住院的颈性眩晕患者6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采用以旋转复位为主配合手法按摩。对照组32例采用颈部牵引配合物理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愈显率90.62%。结论因颈椎侧弯、后突、错位造成环枢关节紊乱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颈性眩晕以旋转复位为主加手法按摩治疗,具有操作便利、轻巧、可靠、疗效迅速的特点。对颈性眩晕的治疗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关系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分析130例环枢关节紊乱患及46例颈性眩晕患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环枢关节紊乱患多数有颈性眩晕(占60%),而颈性眩晕患多数有环枢关节紊乱(占89%).经纠正环枢关节紊乱后临床症状太多消失或减轻。结论:提示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发生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认为环枢关节紊乱很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应重枧纠正环枢关节紊乱.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或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颈椎牵引是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探讨不同角度颈椎牵引对颈性眩晕的影响,我们对60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了分组对照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刺配合冰片贴耳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症候群之一,随着人口老年化,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已受到医务人员的广泛重视。现代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机械压迫及交感神经刺激,体液因子、血管病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之一,针刺颈椎夹脊穴可有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并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造成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笔者从1998年采用针刺配合冰片贴耳穴治疗颈性眩晕患者262例,并进行了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对眩晕患者椎动脉颅外段检测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69例眩晕患者椎动脉颅外段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1)椎动脉供血不足与年龄呈正相关。本组40岁以下患者13例,有异常者2例(15.4%),41岁以上患者56例,出现异常者50例(89.3%)。(2)脉冲多普勒检测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敏感性高于B型切面显像及彩色多普勒。(3)眩晕患者椎动脉供血不足发病率明显高于颈总和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针剂灯盏花素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08年11月至2011年8月留观的颈性眩晕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胞二磷胆碱和维生素B6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用灯盏花素静脉点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结论:灯盏花素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供血的功效,对颈性眩晕有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观点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引起颈性眩晕伴头痛的原因,然而该理论无法解释许多临床现象,一些严重的颈性眩晕患者不伴随头痛,患者眩晕的程度与头痛的程度也常常不一致。本文通过对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讨颈性眩晕伴头痛的病因机制。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连续收集2010年3月—2011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颈性  相似文献   

15.
颈性眩晕为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由于颈椎退变,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表现以阵发性头晕、目眩、转动头部即发眩晕、甚至猝倒为特点。近年来,我们采用推拿加穴位注射治疗该病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属椎动脉型颈椎病范畴,其临床特点是发作性眩晕,并与颈部活动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临床实践证实,对该症采取综合性治疗优于单纯性治疗,但仍存在治疗手段单一、显效慢、远期效果欠佳以及  相似文献   

18.
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中西医对照治疗寰枢关节紊乱,观察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寰枢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通过针刀松解术松解寰枢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痉挛、挛缩,配合针刀医学手法,以针刀医学特有的寰枢关节紊乱临床分型方法为依据,整复寰枢关节紊乱,并与西药组进行随机对照,以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及X线张口位片及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来评估其疗效。结果:用针刀治疗27例,其中治愈13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4例,治愈率为48.15%,显效率为22.22%,有效率为85.19%;西药对照组28例,其中治愈1例,显效4例,好转6例,无效17例,治愈率为3.57%,显效率为14.28%,有效率为39.29%.说明针刀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P〈0.01)。治疗前后的寰枢关节的寰椎与齿突轴线差值及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具有显著差异(P〈0.01),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针刀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显著,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刀是治疗此病较有效的方法,与西药对照组进行比较具有很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针剂红花黄色素联合甘露醇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09年10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胞二磷胆碱和维生素B6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用红花黄色素和甘露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5%vs 72.5%,P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联合甘露醇治疗颈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颈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与颈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0/2002门诊和住院的84例VBI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颈椎X线检查,在过伸过屈位X片上测量椎体间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在自然侧位X片上记录颈椎曲线。结果:VBI组有68例(81%)共74个节段有颈椎不稳,其中C5-6 19例,C3-4 16例,C2-3,C6-7各1例;正常对照组有4例(13%)共4个节段有颈椎不稳,其中C4-5 2例,C3-4,C5-6各1例。两组颈椎不稳例数比较,检验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43.44,P&;lt;O.01)。VBI组颈椎曲线异常39例(46%),正常对照组颈椎曲线异常4例(13%),两组比较,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0.31,P&;lt;0.01)。结论:VBI眩晕与颈椎不稳密切相关,颈椎不稳很可能是导致临床VBI眩晕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