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鞘瘤是发生在周围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来源于雪旺氏细胞,在神经源性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纤维瘤。多数为良性,极少数可发生恶变。本文统计了我院1986-1996年收治的34例头颈部神经鞘瘤资料,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性别: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19岁以下2例,20-39岁22例,40-59岁9例,60岁以上1例。部位:颈部15例,占44%,口腔15例,占M%,头皮4例,占12%。临床表现:病史以1月至15年不等,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颈部有1例术前出现Honner’s征,l例触摸时出现呛咳;2例舌部者出现轻微疼痛及不适感。多数为实质性,有4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部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1例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患者年龄7~75岁,平均40岁。24例男性,37例女性。9例行平扫,52例行增强扫描。神经鞘瘤54例,副神经节瘤18例,神经纤维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23例可判断肿瘤的神经起源,来自交感神经6例,迷走神经3例,臂丛6例,颈丛5例,舌下神经、面神经及三叉神经各1例。结果43例位于颈动脉间隙,10例位于椎旁间隙,5例位于咀嚼肌间隙,2例咽旁间隙,椎前间隙、腮腺区及枕部皮下各1例。25例神经鞘瘤(25/28,89.3%)增强扫描呈不均匀高低混杂密度。17例颈动脉体瘤,2例为双侧病变,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17个病灶(17/19,89.5%)使颈内、外动脉夹角增大,11个病灶(11/19,57.9%)包绕颈动脉。4例恶性神经鞘瘤密度不均匀。4例神经纤维瘤增强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解剖部位及增强扫描强化特点对于颈部周围神经源性肿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周围血管或肌肉移位对判断肿瘤神经起源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院1989~1998年9月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25例,报告如下。1临庆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中男9例,女16例,年龄19~69岁,平均43岁。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神经鞘瘤24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肿瘤部位:多发生在颈侧中上部,咽部间隙,颌下,舌下,腮腺及锁骨上区。肿块常以前后移动,而上下活动受限为特征。发生子迷走神经9例,颈丛神经6例,颈交感神经3例,舌下神经2例,舌神经及面神经各1例,3例来源不明。25例中除1例恶性神经鞘瘤首发症状为肿块部位剧痛而就诊外,其余24例均为颈部无痛性肿块,咽部异物感等。本组病例最大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总结并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胰腺神经鞘瘤患者1例及文献报道的7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计72例胰腺神经鞘瘤患者纳入总结和分析。患者平均年龄54岁(范围17~89岁),其中女性40例(56%)。临床表现包括上腹痛、体重减轻,或体检偶然发现胰腺肿物。肿瘤平均大小6.1 cm (1~20 cm)。肿瘤位于胰头部29例(40%)、胰体/尾部32例(44%),沟突部6例(8%)。肿瘤表现为实性肿物27例(38%)、囊性28例(39%)、囊实性10例(14%)。2例通过术前超声内镜下穿刺活检病理确诊,其余均为手术后标本病理诊断证实。手术治疗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3例、局部剜除术16例、胰体尾切除术15例、胰腺中段切除1例。5例(7%)患者术后病理为恶性神经鞘瘤,恶性组肿瘤大小明显大于良性组[(13.8±6.2)cm vs (5.6±4.1)cm,P =0.0004)]。手术切除患者术后随访3~65月,均无肿瘤复发、转移及患者死亡。结论胰腺神经鞘瘤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肿瘤大小与良恶性具有明显相关性,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颅内肿瘤少见.我科1977年7月~1991年7月,收治60岁以上老年人颅内肿瘤5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现就其临床特点作一分析.临床资料一、年龄、性别:男30例,女22例.60~69岁48例,70~75岁4例。二、病理性质:胶质瘤16例(30.8%),转移瘤15例(28.8%).脑膜瘤13例(24.5%).其他良性肿瘤8例(15.4%),计听神经瘤3例,表皮样囊肿2例,垂体腺瘤、三叉神经鞘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各1例.三、部位:幕上肿瘤42例(80.8%),幕下10例(19.2%).胶质瘤均位于幕上,左侧10例,右侧6例.转移瘤幕上12例,左侧9例,右侧…  相似文献   

6.
颈部神经鞘瘤10例报告王菊仙朱力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617023)神经鞘瘤较少见,1988年1月至1995年10月我院收治颈部神经鞘瘤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8~69岁,平均384岁。肿瘤发生于咽旁4例,胸锁乳突肌前3例,颈...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RetroperitonedTurner,PRT)是指发生在腹膜后疏松组织间隙的新生物。临床较少见,我科从1980~1998年收治各类肿瘤人613例,其中腹膜后肿瘤38例,占同期收治肿瘤病人的6.2%。现对诊断和治疗作一初步分析。1临床资料本组38例中男23例,女儿例,男:女=1.4:1。年龄8~80岁。恶性肿瘤24例,占63.2%。其中恶性淋巴瘤12例;平滑肌肉瘤7例;脂肪肉瘤5例;囊肿(畸胎瘤)4例;神经纤维瘤4例;血管瘤3例;黄色肉芽肿2例;神经鞘瘤1例。2讨论2·IPRT的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由于腹膜后间隙的…  相似文献   

8.
纵隔病变40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纵隔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967-1997年外科切除的405例纵隔病变组织进行分析。结果:男216例,女189例,中位年龄26岁;肿瘤及瘤样病变230例(56.8%),重症肌无力(MG)172例(42.5%);在肿瘤性病变中,胸腺肿瘤113例(49.1%)居首位,平均年龄40岁;生殖细胞瘤36例(15.7%),神经源性肿瘤30例(13%),淋巴瘤仅6例(2.6%),囊肿29例(12.6%)。前纵隔肿瘤165例(71.7%),主要为胸腺肿瘤;中纵隔肿瘤6例;后纵隔肿瘤30例,主要系神经源性肿瘤。非肿瘤性病变中,MG胸腺淋巴滤泡性增生145例(84.3%),无增生者27例(15.7%);MG伴胸腺肿瘤38例(22.1%),其中微小胸腺瘤12例(6.9%)。结论:MG胸腺伴有淋巴滤泡性增生者,预后好于胸腺非增生和胸腺瘤者,MG胸腺病理诊断对于发现微小胸腺瘤具有一定重要性。纵隔内胸腺肿瘤几乎占肿瘤病变的半数,国人淋巴瘤发病率较低,多数(84.3%)MG患者胸腺表现淋巴滤泡性增生。  相似文献   

9.
神经鞘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良性肿瘤,来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细胞,故亦称雪旺瘤,也称神经鞘膜瘤。此瘤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常沿周围神经、颅神经或交感神经等大神经纵轴生长。我院1978年9月~1997年8月共收治28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6岁,其中25~45岁21例,占75%。发生部位:颈部19例,颌后、颌下6例,口内3例。其中发生在神经干12例:迷走神经4例,下颌神经3例,颈丛神经2例,舌神经、舌下神经及耳大神经各卫例。本组病例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查,27例为良性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10.
颈部神经鞘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在临床工作中 ,根据其发病年龄、临床体征及影像学检查不难做出诊断。笔者随访了我院近 2年来手术后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 ,对其中 7例误诊病例进行回顾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搜集 2 0 0 0年 1~ 9月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病例共 7例。其中男 2例 ,女 5例 ;年龄 2 2~6 6岁 ;5 0岁以下者 5例 ;病史短于 1年 4例 ,1~ 8年 3例 ;均以逐渐长大、无痛性肿块就诊 ;肿块位于右侧 5例 ,左侧 2例。无伴随症状 ,检查时见肿块多为中等硬度 ,压之不痛 ,2例肿块左右活动大 ,上下活动小。1.2 …  相似文献   

11.
颌面颈部恶性神经鞘瘤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生于颌面颈部的神经鞘瘤一阵经纤维瘤(病)不少见,但发生于该部位的恶性神经鞘瘤(Malign3ntperipheralnervesheathtumor,MPNgr)却并不多见。我科曾收治2例,现报道如下。例1,男,47岁,工人。发现左颈部渐大无痛性肿块1月余。口腔科检查:左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线处及左咽旁扁桃体窝处分别有约5cmX4.5cmX3cm及2cmX2crnX回.5cm隆起肿块。均质硬,光滑,界不清,活动度欠佳,压痛(-),细胞学检查示恶性细胞,遂行颈部肿块活切术。术中见肿瘤较易分离,内为灰白色鱼肉样物。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MPNST。再次手术完整…  相似文献   

12.
1000例脑肿瘤及瘤样病变快速病理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00例脑肿瘤及瘤样病变快速病理诊断的回顾性分析表明:该类病变发病年龄5个月~72岁,中位年龄36.3岁。男女比1.32:1,快速诊断正确率为99.5%,其中最常见肿瘤依次为胶质瘤(35.6%)、垂体瘤(20.5%)、脑膜瘤(10.8%)、髓母细胞瘤(4.2%)和神经鞘瘤(4.0%)等,这些肿瘤诊断正确率为96.1%。对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瘤(Ⅰ级)的鉴别诊断作了讨论,并提出重复多次送检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细胞瘤 ,是周围神经中常见的良性肿瘤。颈部的神经鞘瘤 ,一般发生于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者较多 ,发生于臂丛神经者罕见。若误诊或手术处理不当常导致臂丛神经损伤。 1998~ 2 0 0 1年我院收治颈部臂丛神经鞘瘤2例 ,现报告于下。1 临床资料病例 1:男 ,4 5岁。因左下颈部缓慢增大的肿块半年余 ,近月阵发性左上肢抖动入院。检查 :左下颈部 ,相当于胸锁乳突肌下 1/3胸锁骨头间扪及约 3cm× 3cm大小肿块 ,光滑 ,可推动 ,无触痛。术前MRI示C5神经鞘瘤。左胸锁乳突肌之锁骨头前 ,距锁骨上方 4cm处发现一 2 .8cm× 3.0cm大小肿瘤 …  相似文献   

14.
迷走神经鞘瘤多发生于颈前颈动脉三角区,多数并无神经损害症状。我科自1985年6月~1995年6月收治19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工.l一般资料19例病人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右侧颈部6例,左侧颈部13例,以左侧颈部多发;发病年龄10~75岁;肿块直径2~3cm为最多,最大者为4cmXscm;病程最长14年,最短为1周。1.2I6床表现19例病人因颈部1个肿块就诊的16例,无任何不适;3例伴有疼痛。肿块位于颈动脉三角区内,呈圆形或梭形,质韧,压之无明显不适,而病史短,肿块突增者有轻度压痛。少数病人压之可有咳嗽。肿块与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重新认识食管、胃、肠道闻叶源性肿瘤的组成。方法:用CD117、CD34、SMA、S100蛋白4种抗体对45例食管、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确诊食管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18例,平滑肌瘤2例,神经鞘瘤1例;小肠间质瘤14例,平滑肌瘤1例;结肠间质瘤6例。食管内胃肠道间质瘤少见,胃、肠道间质瘤较多见(88.1%),但仍有平滑肌瘤(7.14%)和神经来源的肿瘤(4.76%)。结论:食管、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需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CD34是诊断间质瘤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6.
姚培炎 《上海医学》2003,26(11):855-856
198 6年 6月~ 2 0 0 2年 2月 ,我院共收治原发性纵隔肿瘤 82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共 82例 ,男 37例 ,女 4 5例 ;年龄 8~85岁。肿瘤类型 :①胸腺瘤 35例 (42 .7% ) ,男 2 0例 ,女 15例 ;年龄 14~ 85岁 ,平均 5 1岁。其中恶性胸腺瘤 4例 ,胸腺癌 1例。并发重症肌无力 8例 (2 2 .9% )。②神经源性肿瘤 11例 (13.4 % ) ,男 4例 ,女 7例 ;年龄 14~ 6 4岁 ,平均 4 4岁。其中神经鞘膜瘤 9例 (恶性 1例 ) ,节细胞神经瘤及恶性副神经瘤各 1例。③胸内甲状腺肿 10例 (12 .2 % ) ,男 2例 ,女 8例 ;年龄 38~ 71岁 ,平均 …  相似文献   

17.
腰骶椎结核8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1981~1993年收治腰骶椎结核82例,占同期脊柱结核住院病人10.7%。稍高于文献报告[1]。本文对腰骶椎给核治疗方法、激素应用、预防复发加以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2例,男39例,女43例(1:1.1)。年龄5~18岁11例(13.7%),19~39岁62foJ(75.4%),40~64岁9例(10.9%)。支持工福定门统计。病变椎体破坏2个及2个以上者56例(69.3%),其中长期服用激素者(l个月以上)43例;有脓肿者69例,有明显神经症状合并脓肿者43例(53%),单纯出现神经症状者问例(12.8%),合并窦道者15例(18.2%);合并骨关节以…  相似文献   

18.
1998年9月~2006年3月,我科共收治2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现将诊疗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5~67岁,平均42.5岁;髓外硬膜内肿瘤21例,其中神经鞘瘤10例,脊膜瘤5例,神经胶质瘤4例,脂肪瘤2例;硬膜外肿瘤4例,其中脊膜瘤1例,脂肪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弥散成像及ADC值对良、恶性周围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神经源性肿瘤DWI影像表现及ADC值,其中良性15例,包括神经鞘瘤10例,副神经节瘤2例,神经节细胞瘤5例。恶性8例,包括恶性神经鞘膜肿瘤5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2例,神经纤维肉瘤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b=0,800s/mm^2的EPI序列,选取肿瘤组织最大层面,测量全部肿瘤组织的平均ADC值及弥散受限最显著区域ADC值。结果良性及恶性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平均ADC值分别为:(2.08±0.37)×10^-3mm^2/s及(154±047)×10^-3mm^2/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及恶性周围神经源性肿瘤弥散受限最显著区ADC值分别为:(1.54±0.35)×10^-3mm^2/s及(0.98±0.36)×10^-3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弥散受限最显著区ADC〈1.50×10^-3mm^2/s为阈值,诊断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0%,准确性为739%。结论3.0T MRI弥散加权成像可应用于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ADC值有助于对良、恶性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从1990-06~1996-04共追踪观查了28例眶内神经源性肿瘤病人,均经过核磁共振(MRI)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并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现将有关资料。对MRI与CDFI检查对比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病例中,男15例,女13例,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8岁,平均年龄34岁。28例病人中,经手术病理证实:视神经胶质瘤8例;视神经脑膜瘤13例,神经鞘瘤7例。1.2MRI扫描使用西门子公司1.0T,Magnetom超导型机。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T1加权像(T_R/T_E)500/15ms,T_2加权像2500/25~90ms。全部病例均行横断及冠状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