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微量清蛋白尿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aged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微量清蛋白尿(micro-albumin uria,MAU)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ndothelium-dependentrelaxing function,EDF)及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筛选老年EH患者64例,根据24h尿清蛋白排泄率分成正常清蛋白尿组(NAU组)和微量清蛋白尿组(MAU组)。另设30例非EH老年人为对照组(N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4h尿清蛋白含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其粥样斑块指数(plagueindex,PI)。结果:(1)与NC组EDF[(9.09±1.83)%]比较,NAU组[(6.31±1.14)%]及MAU组[(4.98%±1.35)%]均明显降低(均P<0.05),尤以MAU组明显。(2)MAU组颈总动脉IMT[(0.97±0.19)mm]及NAU组IMT[(0.86±0.10)mm]均较NC组IMT[(0.78±0.13)mm]增厚(均P<0.05),以MAU组增厚更为明显。(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高血压患者尿微量清蛋白尿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总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和收缩压。结论:老年EH患者存在EDF受损和颈总动脉粥样硬化,MAU的发生与EDF的降低及IMT的增厚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徐育红  王建安 《浙江医学》2004,26(6):407-40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CA)与血压及左室重塑的关系.方法 84名EH患者按24h尿微量白蛋白值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MCA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NMCA组),进行动态血压、心脏超声检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值、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左室重塑的特点.结果 MCA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NMCA组(均P<0.01);MCA组LVMI、左室肥厚与向心性肥厚的发生率均高于NMCA组(均P<0.01),正常构型率低于NMCA组(P=0.01).LVMI与尿微量白蛋白值、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均P<0.05).结论合并有MCA的EH患者血压较高,LVMI较大,左室肥厚与向心性肥厚的发生率较高.MCA与血压及左室重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刘漪  唐灵  刘树娇 《四川医学》2012,33(3):434-43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并微量清蛋白尿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尿酸、血脂的关系。方法 1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尿清蛋白水平分为两组,正常组75例,微量清蛋白尿组67例。对两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尿微量清蛋白(MAU)水平、血中尿酸、(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微量清蛋白尿组的IMT、斑块发生率、MAU水平、血UA、TC、LDL-C浓度均高于正常清蛋白尿组(P<0.05);微量清蛋白尿组IMT和血尿酸浓度与MAU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并微量清蛋白尿患者多合并高尿酸及高脂血症,微量清蛋白尿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心脑血管病变早期预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测定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血清肌酐(C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水平,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UA水平。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UA、空腹血糖和血脂的关系。结果: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血UA含量依次增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血UA和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血尿酸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对血尿酸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19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比较三组之间颈动脉内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面积及发生率。应用统计学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与糖尿病患者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血压(blood pressure, BP)、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nglobin, HbAlc)、尿白蛋白(urinary albumin, Alb)、肌肝(creatinine, Cr)、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 TG)、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间的关系。结果C组IMT高于B组(P<0.05),而B组高于A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颈 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79.4%)高于B组(65.67%),B组颈动脉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65.67% )高于A组 (44.24%),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差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年龄、糖尿病病程、BP、尿白蛋白/肌酐、TC、TG正相关,与BMI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加。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分级、Alb、TC、TG是影 响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83例高血压病(EH)患者及72例糖尿病(DM)患者的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总面积,并判断斑块的性质。结果:DM组比EH组斑块总面积增多,斑块性质严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均可导致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其中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比高血压患者更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微量清蛋白尿(MAU)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EH病人92例,按照尿微量清蛋白(UmAlb)水平分为两组,MAU组38例,正常组(NAU组)54例,应用超声检查两组病人颈动脉IMT,并检测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UmAlb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AU组病人的尿Cr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率均高于NAU组,差异有显著性(t=22.598、21.730,χ2=4.165,P<0.05)。EH病人颈动脉IMT与MAU呈正相关(r=0.415,P<0.01)。结论 EH病人MAU水平可能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危险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颈总动脉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对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中层厚度(MT)、颈总动脉内径(CCAD)和血流参数的影响,了解EH和CCA损害之间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选择31例EH病人作为高血压组,31例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匹配的非高血压病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例CCA各参数有无差异;两组病例均观察双侧CCA及分叉处有无斑块,只要一处有斑块就计为有斑块,计算两组斑块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IMT及MT高于对照组(P<0.05),CCAD及血流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9%vs6.4%,P<0.05)。结论:CCA可做为EH动脉病变的超声观察窗口,高频彩色超声能直观动态地了解CCA病变程度及是否有斑块形成,对临床了解EH病人动脉硬化情况和预防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与糖尿病或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心、肾损害的差异,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心脏左室重构及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Alb),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发生率,并根据Crouse方法计算斑块积分;测定心脏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期内径,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的ISI、血尿β2-MG、尿Alb、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均较糖尿病组、高血压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高(P<0.05);将糖尿病组、高血压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的资料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及斑块积分)与年龄、体重指数、ISI、TG、 LVMI及血和尿的β2-MG、尿Alb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均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肾损害,当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时,靶器官损害更明显;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年龄、肥胖及心脏左室重构、肾功能损害有关,其中胰岛素抵抗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98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有高脂血症分成两组,分别观察比较其尿微量白蛋白(MA)、α1微球蛋白(α1MG)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指数(PI)。结果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组的MA、α1M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间IMT、P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组内MA、α1M阳性患者IMT及PI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或0.01)。结论高脂血症是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高危因素,检测尿微量蛋白可以预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1.
李宏波  欧阳畅 《当代医学》2010,16(30):86-8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关系。方法 215例高血压患者分别测定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并行颈动脉超声等检查。按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分为两组,正常组11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99例。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病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 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明文剑 《中国医药导报》2012,(31):104-105,110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型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分为两组,92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为DM组和10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DM+EH组;另选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硬化斑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狭窄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DM+EH组及DM组颈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DM+EH组颈动脉IMT均高于DM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DM+EH组、DM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DM+EH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出现在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③DM+EH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总检出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50%的检出率DM+EH组及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的早期防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K469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及血清中的ICAM-1(sICAM-1)对其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例高血压患者和106例对照者的细胞间黏附分子K469E基因多态性及血清中sICAM-1水平检测。结果:高血压组ICAM-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高血压患者中KK基因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比E基因携带者高血压患者的厚。高血压患者血清中sICAM-1水平及IMT较对照组增加,并且血清中sICAM-1水平随着高血压患者IMT增厚而增加。结论:在高血压人群中,ICAM-1 K469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E等位基因可能是颈动脉硬化遗传易感性基因,而且sICAM-1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马孝湘  郑书展  刘玉萍 《四川医学》2012,33(9):1542-1544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IMT值及斑块形成与血浆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DLS)浓度的变化,探讨颈动脉硬化和血浆EDLS浓度在老年EH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50例老年EH患者和60例血压正常的老年健康者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检出率,同时测定血浆EDLS含量。结果①对照组、EH1级组、EH2级组、EH3级组的血浆EDLS含量呈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值或斑块检出率也均随血压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关分析表明IMT值与血浆EDLS水平呈正相关(r=0.872,P<0.01)。结论老年EH患者存在颈动脉硬化和血浆EDLS水平升高,EDLS与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00例T2DM患者按病程分为三组:病程〈5年(A组)36例;5~10年(B组)31例;〉10年(C组)33例;正常对照组(D组)30例。利用高频超声探测T2DM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C组的IMT、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其他组(C组的IMT、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分别为(0.99±0.22)mm、75.76%、(2.16±0.82)mm;A、B、D组的为(0.79±0.15)mm、(0.80±0.17)mm、(0.64±0.14)mm;36.11%、51.61%、20.0%;(1.65±0.73)mm、(1.89±0.69)、(1.23±0.62);P〈0.05);A组 、B组也明显高于D组(A、B组的为(0.79±0.15)mm、(0.80± 0.17)mm;36.11%、51.61%;(1.65± 0.73)mm、(1.89±0.69);D组的为(0.64±0.14)mm、20 .0%、1.23±0.62,P〈0.05);C组中血管受累条数及有多枚斑块的血管条数均高于其他组(C组中血管受累条数及有多枚斑块的血管条数分别为40、22;A、 B、D组的分别为17、3;26、7;9、 1;P〈0.05);各组中软斑检出率高于硬斑及混合斑(A、B、C、D组中软斑检出率分别为:66.67%、58.82%、55.56%、70.0%;A、B、C、D组中硬斑及混合斑检出率分别为:9.52%、23.80%;11.76%、29.41%;10.0%、20.0%;P〈0.05);各组间斑块类型所占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2DM患者的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与病程密切相关。高频超声是检测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10例经头颅CT、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用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颅外段血管,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10例脑梗死患者中81例(73.64%)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降低高血脂、高血糖等相关的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