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3例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10例为折返性,2例为自律性增高,1例为心房扑动。分布于冠状静脉窦口附近8例、右房侧壁2例、右心耳部1例、左上肺静脉口部1例。房速时标测心房最早激动点A波较体表心电图领先30ms处消融房速终止。心房扑动患者于三尖瓣峡部消融成功。随访3~24个月,1例复发后重复消融再次成功。 相似文献
2.
总结5例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探讨提高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率的标测与消融方法。男1例、女4例,平时心电图正常,心动过速发作时心室率150~220bpm,RP>PR。大头电极在右房内标测到最早的心房激动点,在心动过速时放电。2例在冠状窦口附近、2例在右房侧壁(双大头法标测)消融成功,靶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的P波提前29ms以上;1例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失败。结果表明:激动标测是最基本的方法,结合拖带或隐匿性拖带、起搏标测、机械阻断等选择靶点的方法可以提高成功率;适当选择双大头法标测能够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新发左房房性心动过速和/或心房扑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新发的左房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可发生于几乎所有的房颤消融术式,电生理检查表明大部分的房速、房扑为大折返机制,另一些为局灶性房速。初次消融的消融线出现缝隙可能是出现大折返性房速、房扑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些新发的左房房速、房扑再次行消融术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心脏病外科术后右房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标测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共入选27例心脏外科术后持续性右房房速患者,在心动过速状态下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建立右房激动标测图和电压图,标示出疤痕区及双电位区,并揭示心动过速的机制。根据标测结果选择心动过速的关键峡部或起源点进行消融。结果心动过速机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单环折返包括右房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15例)和切口折返性房速(5例);双环折返性房速(3例);两种以上机制(包括局灶性)的复杂房速(4例)。术中即时手术成功率100%。随访过程中5例复发房速,3例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心脏外科术后右房房速多数与外科手术切口疤痕相关,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融术中规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消融与持续性心房颤动远期复发率的相关性。方法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出现规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81例分为房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组和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心房颤动远期复发率。结果 49例房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组15例(30.61%)心房颤动复发,32例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失败组12例(38.40%)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组与失败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融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出现的规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可降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起源于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的房性心动过速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报道起源于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13例房速均被证实起源于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并射频消融成功。影像学消融靶点位于三尖瓣环,局部电图可见A波和V波,且A∶V<2,V波的振幅>0.5 mV。结果9例消融成功部位位于三尖瓣环下侧壁,4例位于三尖瓣环上侧壁,靶点局部A波激动时间领先体表心电图P波起点41±15 ms,AV比值0.5±0.4。三尖瓣环下侧壁起源的房速P波特点:Ⅰ、aVL、aVR导联P波正向,Ⅱ、Ⅲ、aVF导联P波负向,V1~V6导联P波负向。三尖瓣环上侧壁起源的房速P波特点:Ⅰ、aVL导联P波正向,aVR导联P波负向或呈等电位线,Ⅱ、Ⅲ、aVF导联P波低幅正向波或呈等电位线,V1导联负向,胸前导联由右向左P波逐渐移行为正向。结论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是右房房速的一个重要起源点,其体表心电图有明确特征。 相似文献
7.
8.
9.
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是目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单纯电隔离肺静脉的患者中有20%~40%的复发率,为了提高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在成功电隔离肺静脉后,加左心房关键部位线(如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的消融提高了房颤消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机制及射频消融的方法.方法 慢性房颤消融术后房速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50~70(62.6±7.2)岁.在三维标测系统和环状标测导管联合指导下,对无心房-肺静脉电传导者的房速经标测在关键峡部消融;对存在心房一肺静脉电传导者的房速,在原消融径线上的裂隙处消融.结果 3例为无心房-肺静脉点传导的折返性房速,于关键峡部线性消融后房速终止;6例为存在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对原消融径线裂隙消融后,4例房速终止,余2例附加左心房峡部线性消融后房速亦终止.消融术时间为90~295(211.7±75.4)min,X线曝光时间为11.5~67.6(25.5±16.5)min.消融术后各种刺激亦均不能诱发房速,没有出现肺静脉狭窄和其他相关并发症.随访4~8(6.2±1.4)个月,9例患者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仍为窦性心律.结论 慢性房颤消融术后恢复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66.7%)占大多数;无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多为折返机制;针对恢复传导部位的补点式消融和对折返环关键峡部的线性消融,可以成功终止并发的房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率,探讨其电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375例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男性201例,女性174例,平均年龄(56.9±12.4)岁。其中阵发性房颤289例,持续性房颤86例;左心房内径34~56(38.3±9.4)mm。消融终点为完成环状消融线并实现肺静脉电隔离。术后采用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随访房速发生情况。术后2个月内发生的房速采用药物治疗;2个月之后发生的房速在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激动顺序标测和再次消融。结果 术后2个月内出现房速发作45例(12.1%),23例随访中自愈。2个月后房速发作22例,其中阵发性房速13例,持续性房速9例。再次消融20例,其中3例典型心房扑动,1例右心房局灶性房速,消融均获成功。16例为左心房起源房速,其中肺静脉起源房速6例,再次消融成功。局灶性房速3例,分别位于左心房顶部、前壁中上部、前壁右上部,均消融成功。7例为大折返性房速,其中2例消融成功,另5例消融失败行电转复。房速消融术后随访3~11(6.5±2.2)个月,14例(70%)患者无房速发作。1例频繁发生房速终止后长间歇而晕厥,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 本研究房颤消融术后房速发生率为12.1%,约半数术后2个月内可以自愈,再次消融房速多为肺静脉起源或大折返性,少数为局灶性起源,针对机制消融有较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持续性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前后的抗凝治疗。方法2004年7月到2006年1月连续收治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64例,导管射频消融前需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4例。所有患者术前华法林抗凝治疗使国际标准比率2.0~3.0维持至少3周。术中完成房间隔穿刺后,静脉给予肝素5000~8000U或75~100U/kg,以后每小时追加1000U或12U/kg。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结果持续性房颤患者中1例术中心腔内超声发现消融时消融导管顶端血栓形成,术后无血栓栓塞表现,3例术后出现血栓栓塞表现,血栓栓塞发生率4.7%。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未见血栓形成和栓塞表现。两组病例血栓形成和栓塞比较有显著差异(4/64vs0/84,P=0.033)。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易血栓形成和栓塞,应加强术中及术后肝素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电生理现象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EnSite/NavX系统指导下,结合单Lasso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分析消融过程中肺静脉前庭电生理现象。方法入选2004年10月~2005年12月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143例,男85例、女58例,年龄60.7±10.3(35~80)岁,房颤病程5.5±6.7年(21天~50年),左房内径36.9±6.4(24~54)mm。在EnSite-NavX系统引导下行环肺静脉消融达到肺静脉电隔离。结果143例完成环肺静脉隔离术,手术时间157±30(90~240)min,放射线时间25.8±8.8(9.8~60.1)min。环单侧左、右肺静脉前庭消融电隔离率分别为81.2%、78.3%,其余病例结合节段性消融(SOA)达到肺静脉电隔离。房颤终止的比例为69.7%(23/33例),第一次消融63.6%(91/143)可记录到肺静脉内自发电位,2.1%(3/143)可记录到肺静脉内快速的自主节律,而体表心电图为稳定的窦性心律。房颤复发患者第二次消融时,所有21例均有肺静脉电位(PVP)恢复,其中第一次消融时结合SOA达到肺静脉隔离的患者:57.1%左侧PVP恢复,55.6%右侧PVP恢复。第二次消融时,85.7%(18/21)例存在肺静脉内自发电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15例(10.5%),12例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11例消融成功。术后随访10.7±4.9(4~18)个月,包括第二次消融术后患者在内,共90.2%(129/143)在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下无房颤发作。心包积液2例,Ensite/NavX电极贴片故障1例。结论心房-肺静脉传导存在优势传导径路,且传导方式并非“全或无”;结合SOA的消融方法复发率较高;多数患者肺静脉隔离后可记录到自发肺静脉电位,复发患者的肺静脉通常具有较高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109例接受CPVA治疗的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环绕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PVI)。通过对10项临床和消融过程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单次CPVA术后早期(<3个月)复发和晚期(≥3个月)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其中59例为通过单一CPVA法(简称强化CPVA法)实现PVI,50例为通过CPVA联合肺静脉口节段性消融法(简称改良CPVA法)实现PVI。49例(45.0%)在术后早期复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法是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经多因素分析后仅有改良CPVA是独立的预测指标(P<0.001;RR4.670;95%CI1.996~10.927)。随访9.1±3.5(4~15)个月,33例(30.3%)在术后晚期复发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同时也是晚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亦仅有改良CPVA是经多因素分析确定的独立预测指标(P=0.036;RR0.391;95%CI0.613~0.941)。严重并发症包括1例心脏压塞和1例脑卒中。结论在以PVI作为房颤CPVA治疗的消融终点时,无论是术后早期复发或晚期复发,改良CPVA法均是其独立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CPVAI)术中终止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 85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首次接受CPVAI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在房颤心律下进行,终点为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对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及未终止者20项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确立对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具有预测价值的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者28例(32.9%),其中12例直接恢复为窦性心律,16例转为房性心动过速,57例CPVAI后仍为房颤。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持续时间、既往有阵发性房颤病史、短病程(1年)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病史+短病程持续性房颤是预测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的指标,但经多因素分析后仅有阵发性房颤病史+短病程持续性房颤是预测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的指标(P0.001;RR∶0.100;95%C I∶0.033~0.307)。结论由阵发性房颤进展而来的短病程持续性房颤是CPVAI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肺静脉间嵴消融在环肺静脉线性隔离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共12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在电解剖标测和CT图像整合技术的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手术的终点为肺静脉隔离。环肺静脉消融线完成后,在原消融线径上寻找可能存在的传导"gap"进行补充消融,如反复消融依然无法达到肺静脉隔离者,根据环状标测电极显示的最早肺静脉电位,在消融环线以内肺静脉口处进行节段性消融以实现肺静脉隔离。结果共41.1%的左侧肺静脉和11.3%的右侧肺静脉需在消融环线以内行节段性消融才达到电学隔离,其中左肺静脉节段隔离部位多见于左侧肺静脉间嵴前部;右侧肺静脉节段隔离部位多见于右侧肺静脉间嵴中后部。结论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患者中,一部分需要在肺静脉间嵴处消融以提高肺静脉隔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以电隔离为终点的环肺静脉导管消融过程中,消融达终点部位的分布规律,并探讨相应的标测策略和消融技巧。方法入选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心房颤动患者452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均采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为基本术式,使用单个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电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在环肺静脉消融过程中,用CARTO标记出消融达终点部位,即肺静脉心房肌束连接部位,通常表现为消融后肺静脉电位明显延迟、频率明显减慢或消失。结果在452例的消融过程中共记录到消融达终点部位1520处,包括环左侧肺静脉813处,最常见于左前上(201处,24.7%)、左前中(180处,22.1%)和左前下(132处,16.2%);环右侧肺静脉707处,最常见于右后中(207处,29.3%)和右后上(162处,22.9%)。所有单圈未隔离而在环肺静脉消融线上补点消融的病例中,961个消融达终点部位(82.99%)与环状电极指示区域一致,通过在消融线上大头仔细标测进一步确定消融达终点部位,并根据不同的部位分别采用增加消融时间、冷盐水灌注的流速以及改变导管贴靠方式等方法可有效地达到肺静脉电隔离的消融终点。结论环静脉导管消融术达到电隔离终点的常见消融达终点部位分布有一定规律,最多见于左侧消融线前壁和右侧后壁,环状电极可有效提示消融达终点部位的大体位置,采用改变导管贴靠方式以及增加消融时间、冷盐水流速等方法可以有效阻断消融达终点部位,达到电隔离终点。 相似文献
19.
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评价EnSite-NavX系统引导下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结合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入选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60例,男性4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9.2±13.6(39~77)岁,平均房颤持续时间4±6年(6个月~24年)。左心房内径43.2±6.4(42~58)mm。在EnSite-NavX系统引导下行环肺静脉消融达到肺静脉电隔离,并进行左心房后壁和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结果6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70±34(150~240)min,X线透视时间23±10(12~45)min。环左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率为83.3%,环右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率为78.3%,其余病例结合节段性消融达到肺静脉电隔离。消融终止房颤7例;转变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5例,其中2例消融终止。48例电转复成功,术后房扑/房速10例(16.7%),8例自愈,2例再次消融成功。术后平均随访6.5±3.2(4~11)个月,43例(71.7%)无房颤发作(其中18例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发症: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EnSite-NavX系统引导下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结合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安全性好,疗效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联合复杂碎裂电位(comp 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 s,CFAEs)消融及环肺静脉电隔离(c ircum ferential pu lmonary ve in isolation,CPVI)治疗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持续性AF患者36例,首先进行环肺静脉消融,然后进行左房CFAEs消融,消融中恢复窦性心律则予以诱发AF;结束CFAEs消融未恢复窦性心律者进行电复律。结果 36例患者完成CPVI及CFAEs消融,5例恢复窦性心律;4例于消融中转为房扑;27例患者完成左房CFAEs消融后仍为房颤节律,31例患者进行了电复律,2例患者电复律失败继续进行了线性消融。平均随访12±2个月,CFAEs+CPVI组32例患者一次手术成功率67.6%。结论联合CFAEs+CPVI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