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眼压稳定的青光眼患者视功能影响。[方法]选取青光眼患者68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8例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者随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继续接受原来的降眼压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外予以针刺治疗,取穴如下:主穴风池、太阳、睛明、合谷,配穴:球后、四白、承泣、童子髎、丝竹空,百会等,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12周),观察患眼视力、眼压、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视力均数较治疗前提高(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未见明显改变及差异(P<0.05);3)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视野平均敏感度(MS)值提高(P<0.05),视野平均缺损值(MD)降低(P<0.05);4)治疗12周后两组的P100波峰均提高,潜伏期时间缩短。[结论]针刺治疗青光眼虽不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但可以改善视野光敏度、降低平均缺损值,值得临床作为青光眼的辅助治疗以保护视神经、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FP-7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与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0例7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康柏西普联合FP-7Ahmed引流阀植入术组(A组)36例36眼和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组(B组)34例34眼,术前3天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0.5 mg),待药物起效后分别行两种术式治疗,术后不同时间段随访1年,分别对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视力提高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A组的术后平均眼压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绝对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相对手术成功率及失败率两组间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康柏西普联合FP-7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和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可有效控制眼压,前者对远期的眼压控制及视功能的稳定性更为持久。  相似文献   

3.
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VCO)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0眼采用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治疗,30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TE)治疗。观察两组患眼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12个月,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组视力无1例下降,平均眼压由术前43.15 mmHg改善为出院时11.20 mmHg,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传统小梁切除术组视力下降5例,平均眼压由术前42.77 mmHg改善为出院时11.50 mmHg。术中前房出血4例;术后浅前房5例,脉络膜脱离1例,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能很好地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人的眼压,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术后联合应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4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治疗组23眼,给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术后联合应用5-Fu结膜下注射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26眼,只给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术后不联合应用5-Fu治疗;术后随访半年到两年,观察治疗前后患眼的视力、眼压、滤过泡情况以及低眼压浅前房和角膜损害等指标,对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视力提高5眼(21.7%),视力未提高16眼(69.6%),视力下降2眼(8.7%),术前平均眼压(42.57±4.51)mmHg,术后平均眼压(11.46±3.45)mmHg,发生低眼压和浅前房5眼(21.7%),角膜上皮损4眼(17.4%),前房出血1眼(4.3%),结膜下出血4眼(17.4%);功能滤过泡20眼(87.0%),非功能滤过泡3眼(13.0%);对照组视力提高4眼(15.4%),未提高19眼(73.1%),视力下降3眼(11.5%),术前平均眼压(43.23±5.12)mmHg,术后平均眼压(13.35±4.63)mmHg,发生低眼压和浅前房4眼(15.4%),角膜上皮损害1眼(3.8%),前房出血0眼,结膜下出血1眼(3.8%),功能滤过泡17眼(65.4%),非功能滤过泡眼9眼(34.6%)。结论:MMC和5-Fu作为青光眼滤过术辅助用药都可以减少、预防术后滤过泡的粘连包裹引起的青光眼复发,二者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手术成功率;但术后联合应用5-Fu能加重低眼压浅前房的发生,同时对角膜的损害也相应加大,如果合并全身服用血管扩张剂可致结膜下或前房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应正确、合理地使用MMC和5-Fu,注意用药的时机、药量和浓度。  相似文献   

5.
吴秋云  王保君 《安徽医学》2020,41(9):1061-1065
目的 分析贝伐单抗预防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择期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10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术后不予药物干预,观察组术毕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1次,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个月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滤过泡面积、角膜及结膜状况的变化,统计并随访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①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滤过泡面积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6个月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6个月观察组滤过泡为微囊泡型、平坦弥散型比例高于对照组,瘢痕型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术后6个月球结膜水肿、结膜充血、角膜水肿、分泌物、浅前房、虹膜受累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手术前后差值高于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单抗在预防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方面有重要价值,可降低眼压、改善视力,维持滤过泡形态及功能,对周围结膜及角膜组织影响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郑敏 《四川医学》2009,30(10):1601-1602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47例(6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患者随机被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手术组25例(28眼),对照组22例(32眼)。手术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评价两组眼压变化、浅前房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眼压与治疗前比较下降(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眼压的下降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浅前房发生率(7.1%)显著低于对照组(12.5%),P〈0.05;手术组其它并发症发生率7.1%(2/28)显著高于对照组(18.8%),P〈0.05。结论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6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且分别行单切口(白内障小切口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的眼压、视力和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视力明显改善(P<0.05);两种手术方式对视力、眼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切口组术后前房炎性反应高于双切口组。结论 单切口与双切口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良好的控制眼压和改善视力,对患者术后的视力和眼压没有影响,但双切口术后并发症较单切口少。  相似文献   

8.
246例青光眼手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光眼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46例行青光眼手术治疗后眼压不能有效控制者采用局部降眼压药物加中药和针刺治疗。结果术后仍需降眼压辅助治疗198例231眼采用局部降眼压药物加中药治疗,有效率93.93%;术后眼压未能有效控制48例57眼,采用局部降眼压药加针刺治疗,有效率70.83%。结论青光眼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对手术效果欠佳的部分病例采用局部降眼压药物加中药和针刺治疗,疗效可靠,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术对青光眼眼内压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2011年8月~2015年2月选择在笔者医院诊治的青光眼患者92例(92只眼),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组给予超声乳化术,观察两组术后眼内压、角膜水肿程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个月的眼内压分别为12.98±4.33和16.24±3.49mmHg,都明显低于术后1天的23.45±7.21和23.10±6.35mmHg,同时治疗组术后1个月的眼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的角膜水肿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的细胞密度与细胞面积变异系数都低于术后1天(P<0.05),同时治疗组术后1个月的细胞密度与细胞面积变异系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乳化术在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眼内压的降低,减轻对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减少术后角膜水肿程度,应用安全性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联合显微镜下青光眼滤过术对原发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南阳油田职工总医院收治的96例(123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0.1 mg/ml MMC联合显微镜下青光眼滤过术治疗,观察组接受0.2 mg/ml MMC联合显微镜下青光眼滤过术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眼压情况及并发症(角膜上皮点状缺损、眼内炎、浅前房、切口瘘)发生率。结果随访6个月,观察组眼压均恢复正常,且平均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68%)低于对照组(2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2 mg/ml MMC联合显微镜下青光眼滤过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可改善患者眼压,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以及单纯小梁切除术在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背景: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压控制来说,小梁切除术是主流手术方式,而对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不仅可以控制眼压,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视力。本文旨在对两种手术方式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本文为病例对照系列研究。共纳入31例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17例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14名患者单行小梁切除术。对于术后的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进行对比。手术完全成功定义为术后不用降眼压药物时眼压低于21mmHg. 结果:术后共随访10个月,青白联合及单纯小梁切除组在降眼压方面没有显著差异(20.597.94 vs. 24.8514.39 mmHg, P=0.614),完全成功率分别为88.2% 及 71.4%, (P=0.37),滤过泡形成比例分别为64.7% [11/17] vs. 92.9% [13/14](P=0.094),并发症发生的比例分别为41.2% [7/17] vs. 57.1% [8/14],(P=0.38)。两组患者中绝大多数术后停用降眼压药物;单纯行小梁切除组部分患者需要进一步的手术干预,包括前房形成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等。 结论:虽然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有几例因白内障及并发症的存在需进一步手术,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及小梁切除术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降眼压效果、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相当。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梁切除术;白内障。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Surgical interventions are the main treatment for 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 (PCG).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between viscocanalostomy and mitomycin C (MMC)-trabecu...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 is a new filtrating surgery without opening in ternal trabecular structures. This study was to estimate the overall efficacy of 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 for open angle glaucoma. Methods The published articles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were obtained by a computerised Medline and China Biological Medicine Disk search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manual search of the bibliographies of relevant articles. Articles meeting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review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 reported data were aggregated using th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of mete-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37 articles were included in the mete-analysis. The pooled complete success rates of 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 with different techniques were: deep sclerectomy single, 69.7%(95% CI.58.5%-81.0%); deep sclerectomy with collagen implant, 59.4% (95% CI: 47.0%-71.8%); deep sclerectomy with reticulated hyaluronic acid implant, 71.1% (95% CI: 56.8%-85.3%); and viscocanalostomy, 72.0% (95% CI: 57.6%-86.4%). The overall weighted complete success rate of 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 was 67.8% (95% CI:61.4%-74.3%). Conclusions 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 is the best available therapy method for medically uncontrolled open angle glaucoma with a complete success rate of over 60%. But the different techniques cannot belie the complete success rate of 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  相似文献   

14.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4例70眼闭角型青光眼分成两组,按时间顺序先行的34眼术中用MMC的小梁切除术和后行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36眼为两组.分析两组间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成形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第1d的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9%(P<0.05);观察组术后第5d浅前房发生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17.64%(P<0.05);平均随访8个月,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88.89%,对照组85.29%,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压观察组21mmHg以下者32眼,控制率88.89%,对照组29眼,控制率为85.29%,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青光眼的近期疗效。方法 25眼(20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眼底、视野、术后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5眼(20例)术后平均眼压(11.42±2.14)mmHg,眼压在6~21 mmHg者23眼,眼压控制成功率为92.0%;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5眼(60.0%),术后功能性滤过泡24眼(96.0%),6眼(24.0%)发生浅前房,1眼出现(4.0%)前房出血,2眼(8.0%)脉络膜脱离,眼底及视野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联合全视网膜光凝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住院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的20例(20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率等,术后随访12~18个月。结果全视网膜光凝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后1周内20眼虹膜新生血管均不同程度消退。术后最后一次随访发现,20眼中仅有3眼联合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mmHg,其余17眼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成功率达到85%.最后一次随访,平均眼压(15.31±4.27)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49.03±12.87)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视力提高者8眼(40%),保持不变者10眼,下降2眼。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早期的短暂性浅前房、高眼压及晚期的滤过道瘢痕纤维化。结论 Ahmed引流阀植入联合全视网膜光凝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有利于保护残留的视功能,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以作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 0例开角型青光眼 5 6只眼行小梁切除术 ,并在巩膜瓣下植入保存羊膜。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视野等情况。术后随访 1 2~ 30个月 ,平均随访 2 0个月 ,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术后与术前眼压比较 ,均有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视力、视野保持不变或改善 ,随访期间眼压、视力及视野维持良好 ,手术有效率为 92 .5 4% ,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可较好地预防术后组织瘢痕形成 ,是安全、经济、有效地治疗青光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1年12月-2006年4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治疗的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4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房角镜情况:房角结构全部可见13眼,可以看到巩膜突25眼,只能看到全部小梁和光切线移位9眼。②首次就诊确诊16眼,误诊31眼。误诊情况如下:误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4眼,误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的9眼,误诊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4眼,已行周边虹膜切除后残余性青光眼4眼。③有急性发作者17眼,没有急性发作者30眼。④入院时的眼压平均为(49.54±4.48)mmHg,随访2年后的平均眼压为(16.25±4.86)mmHg,均没有用药。经统计学处理,手术前后的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具有窄房角,眼压升高时小梁网开放;可以有急性发作,容易误诊;临床的确诊要靠房角镜检查;要按开角型青光眼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可调整缝线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机理及疗效评价。方法 :5 2例 6 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8例 36眼和对照组 2 4例 2 7眼 ,治疗组行可调整缝线联合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 ,对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手术成功率及视力进行对照分析 ,随访 6月。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 :治疗组为 13.9% ,对照组为 4 8.5 %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眼压 :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期眼压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术后 3月、6月两组眼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滤过泡 :术后 2周功能性滤过泡治疗组占 97.2 % ,对照组占 74 .1% ;术后 6月分别为 91.7%和 6 2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手术成功率 :术后 2周治疗组为 97.2 % ,对照组为 81.5 % ;术后 6月分别为 91.7%和 6 2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术后视力 :术后 6月对照组视力下降有 10眼 (37.1% )而治疗组只有 4眼 (11.1%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2 5 )。结论 :可调整缝线的应用减少了小梁切除术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羊膜可有效抗滤过道瘢痕 ,长期维持功能性滤过泡 ,两者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