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比较脊柱侧凸患者血液中微量元素硒含量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探讨微量元素硒和脊柱侧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4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IS组,手术治疗20例,非手术治疗20例)、2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CS组)及20名体检正常志愿者(对照组),测定其血液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IS组血硒含量为(85.9±36.9)μg/L,其中手术组为(62.6±24.0)μg/L,非手术组为(109.1±32.9)μg/L;CS组血硒含量为(156.8±40.5)μg/L;对照组血硒含量为(182.9±78.4)μg/L。两两比较,IS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血硒含量均低于CS组和对照组,且IS手术组明显低于IS非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S组和对照组血硒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S患者血硒含量与Cobb角呈负相关。结论 IS患者血硒含量显著降低,且血硒含量与Cobb角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脊柱侧凸椎旁肌肌纤维不对称性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特发性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进行比较 ,并探讨其与脊柱侧凸病因学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本实验分三组 ,特发性脊柱侧凸组 :2 0例 ,平均年龄 15 .3岁 ,平均Cobb角为 5 6 .8° ,顶椎位于T7~12 。其中Cobb角 >5 0° 11例 ,Cobb角≤ 5 0° 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组 :11例 ,平均年龄 13.9岁 ,平均Cobb角为 6 6 .7° ,顶椎位于T7~12 。对照组 :取 10例非脊柱侧凸病例作为对照。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取顶椎区两侧椎旁肌 ,对照组取非病变区两侧椎旁肌 ,进行病理分析。结果 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凸侧椎旁肌Ⅰ型肌纤维含量和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凹侧 (P <0 .0 5 ) ,对照组两侧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特发性脊柱侧凸组中Cobb角 >5 0°的病例凸侧Ⅰ型肌纤维含量显著高于Cobb角≤ 5 0°的病例 (P <0 .0 5 )。结论 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不对称系继发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的影像学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的影像学变化,并探讨其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的关系。方法共分三组:特发性脊柱侧凸组39例,男6例,女33例,平均年龄(14.0±1.1)岁。Cobb角40°~108°,平均55.8°±16.7°。KingⅡ型20例,KingⅢ型19例,顶椎位于T6 ̄T11。其中Cobb角>50°者18例,Cobb角≤50°者2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13.6±1.6)岁。Cobb角40°~155°,平均78.9°±32.1°,顶椎位于T5~T12。12例非脊柱侧凸病例作为对照组,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23.2±5.8)岁。脊柱侧凸病例取顶椎区水平位MR像,对照组取上位腰椎非病变区水平位MR像,测量两侧椎旁肌的面积和Balance序列平均信号值。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顶椎区凹侧椎旁肌平均横截面积明显小于凸侧(P<0.05),MRIBalance序列平均信号值明显高于凸侧(P<0.05)。对照组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脊柱侧凸组中Cobb角>50°的病例顶椎区凹凸侧椎旁肌平均横截面积比值和平均信号比值与Cobb角≤50°的病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存在影像学差异,这种差异可能系脊柱侧凸的继发性改变,且对判断脊柱侧凸的进展性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Qiu Y  Wu L  Wang B  Yu Y  Zhu ZZ  Qian BP  Ma WW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2):826-829
目的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肌中褪黑素受体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的关系。方法本实验共分3组:特发性脊柱侧凸组:20例,平均Cobb角56°±16°,顶椎位于T6-11。其中Cobb角>50°10例,Cobb角≤50°1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组:12例,平均Cobb角59°±33°,顶椎位于T7-12。对照组:取10例非脊柱侧凸病例作为对照。采用RT-PCR方法检测所有病例两侧椎旁肌中褪黑素受体两种亚型MT1、MT2mRNA的表达量。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顶椎区凹侧椎旁肌MT2mRNA的表达量明显小于凸侧(P<0·05),MT1mRNA的表达量两侧无显著差异(P>0·05)。特发性脊柱侧凸组中Cobb角>50°的病例顶椎区凹凸侧椎旁肌MT2mRNA表达量的比值与Cobb角≤50°的病例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两侧椎旁肌MT1、MT2mRNA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MT2mRNA的表达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为继发性改变,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He HL  Wu ZH  Zhang JG  Wang YP  Zhou Y  Xu YQ  Yuan JG  Qiu GX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8):513-516
目的 研究Ⅸ型胶原基因在椎间盘内分布,探讨其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间盘标本14例,已知病因脊柱侧凸标本13例,采用3例突然死亡的正常青少年的6个椎间盘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R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研究Ⅸ型胶原基因mRNA在椎间盘内不同部位的分布,对其mRNA含量进行半定量分析,比较Ⅸ型胶原mRNA含量在不同部位的分布。结果 Ⅸ型胶原主要分布于内层纤维环、髓核及终板软骨内,以内层纤维环与软骨终板内较高。Ⅸ型胶原主要由小圆形类软骨细胞分泌,在肥大的软骨细胞内无表达。Ⅸ型胶原mRNA含量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凹侧与已知病因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已知病因组端椎两侧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余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Ⅸ型胶原在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间盘内分布无异常。Ⅸ型胶原mRNA含量在特发性侧凸患者顶椎椎间盘凹侧内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而已知病因的侧凸患者则无明显下降,提示Ⅸ型胶原可能与特发性侧凸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脊柱侧凸患者对自行设计的滑动式脊柱侧凸牵引床应用的依从性。方法将4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自身悬吊牵引,观察组应用自行设计的滑动式脊柱侧凸牵引床牵引。结果观察组对牵引认知、牵引舒适情况、牵引耐受时间、牵引方式选择和主观评价优于对照组。观察组100%患者按计划完成牵引,而对照组仅为21.1%。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应用自制滑动式脊柱侧凸牵引床可提高患者牵引依从性,为脊柱侧凸的术前准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纤维分型及群化的特征,探讨其与脊柱侧凸发病的关系.方法病例分为三组: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SS)组2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组16例,非脊柱侧凸(NS)组10例.术中切取两侧椎旁肌组织,统计三组的椎旁肌肌纤维分型及群化,并进行对比.结果SS组凸侧Ⅰ型肌纤维比例和横截面积均小于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S组凸侧Ⅰ型肌纤维比例和横截面积均显著高于凹侧;NS组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显示:(1)凸侧Ⅰ型肌纤维所占比例,SS组和AIS组均高于NS组;凹侧Ⅰ型肌纤维所占比例,SS组高于AIS组和NS组.(2)凸侧Ⅰ型肌纤维横截面积,SS组低于AIS组;凹侧Ⅰ型肌纤维横截面积,AIS组低于NS组.(3)凸侧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SS组<AIS组<NS组;凹侧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SS组和AIS组均低于NS组.SS组中11例观察到椎旁肌Ⅰ型肌纤维群化,凹侧群化程度大于凸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S组中8例观察到凸侧Ⅰ型肌纤维群化,无凹侧肌纤维群化和Ⅱ型肌纤维群化.NS组左、右两侧均未见肌纤维群化.结论SS组患者椎旁肌肌纤维分型及群化的特征与AIS组明显不同,提示椎旁肌存在原发性失神经支配,可能与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区椎间盘纤维环中多聚蛋白多糖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集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间行前路松解或矫形手术的40例脊柱侧凸患者侧凸顶椎区椎间盘组织。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25例,胸椎椎间盘11例,腰椎椎间盘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congenital scoliosis,CS)15例,胸椎椎间盘6例,腰椎椎间盘9例。利用RT—PCR扩增多聚蛋白多糖(Aguecan),琼脂糖凝胶电泳,在UVP(紫外光测定法)成像系统进行扫描.GelWork图像分析系统中进行灰度测定半定量分析。分别计算AIS组和CS组凹侧、凸侧纤维环中Aggrecan含量,并对CS组和AIS组胸椎和腰椎以及椎间盘的凹侧和凸侧进行比较。结果:AIS组和CS组椎间盘凹侧纤维环中Aggrecan含量低于凸侧.差异有显著性(P〈0.01),胸椎椎间盘纤维环中Aggrecan的含量低于腰椎,但无统计学差异。AIS组Aggrecan的含量和CS组相应部位Aggrecan的含量无明显差别。结论:AIS椎间盘纤维环凹凸侧存在Aggrecan代谢差异.并且可能是脊柱侧凸所致的继发改变.但也可能是脊柱侧凸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青少年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合并脊柱侧凸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对侧凸情况做术后随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行滑脱复位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28例青少年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滑脱节段均为L5,依据Meyerding滑脱分度将其分为重度滑脱(Ⅲ、Ⅳ、Ⅴ度)组与轻度滑脱(Ⅰ、Ⅱ度)组。以术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估两组患者有无脊柱侧凸(Cobb角≥10°诊断为脊柱侧凸)、滑脱情况(滑脱程度、Dubousset腰骶角)以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青少年腰椎滑脱合并的脊柱侧凸分为特发性侧凸和痉挛/疼痛性侧凸两大类,其中痉挛/疼痛性侧凸又分为单纯痉挛性侧凸和"滑脱性"侧凸两种,"滑脱性"侧凸主要由滑脱椎体的旋转造成。对有侧凸的患者测量其末次随访时的侧凸角度以了解侧凸改善情况。结果:发育不良性重度腰椎滑脱15例,年龄12.5±2.6岁,男2例,女13例;轻度滑脱者13例,年龄14.5±2.6岁,男6例,女7例,两组年龄、性别比例及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滑脱组的Dubousset腰骶角明显小于轻度滑脱组(55.6°±17.0°vs.83.3°±18.4°,P0.05)。28例患者中合并脊柱侧凸者14例,其中重度滑脱组合并脊柱侧凸13例,轻度滑脱组中仅1例符合脊柱侧凸诊断,两组合并侧凸比例有统计学差异(86.7%vs.7.7%,P0.001)。重度滑脱患者术前冠状位平均Cobb角明显大于轻度滑脱患者(18.1°±13.0°vs.4.6°±3.7°,P=0.001)。重度滑脱组中脊柱侧凸的构成情况:特发性侧凸5例,Cobb角11.6°~52.6°,平均30.2°±17.0°;痉挛/疼痛性侧凸8例,其中单纯痉挛性侧凸4例(Cobb角12.5°~17.5°,平均14.8°±2.1°),"滑脱性"侧凸4例(Cobb角11.2°~12.6°,平均11.9°±0.6°)。对13例重度滑脱伴侧凸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其中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00个月(23.8±28.7个月),末次随访时单纯痉挛性侧凸的平均矫正率为92%,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平均矫正率为7.5%,"滑脱性"脊柱侧凸的平均矫正率为4%。结论:青少年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中,重度滑脱患者合并脊柱侧凸的比例高于轻度滑脱者,发育不良性重度腰椎滑脱与脊柱侧凸可能具有相关性,其中单纯痉挛性侧凸在滑脱复位固定融合术后可大部分自发矫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降钙素原(PCT)对危重患者感染的监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院ICU病房收治的98例危重患者,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68例)和病毒感染组(30例)两组,对其PCT和CRP含量进行测定。并将细菌感染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动态监测其治疗前后PCT和CRP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患者的PCT平均含量分别为(3.64±0.58)μg/L和(0.37±0.35)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7,P〈0.05)。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患者的CRP平均含量分别为(38.27±20.55)mg/L和(37.91±20.63 m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4,P〉0.05)。观察组治疗后PCT的平均含量由治疗前的(3.68±0.62)μg/L下降为(0.53±0.21)μg/L,相比于对照组由治疗前的(3.59±0.51)μg/L下降为(2.67±0.43)μg/L,下降幅度更大;观察组治疗后CRP的平均含量为(13.81±5.64)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53±5.38)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24,P〈0.05)。结论 PCT和CRP含量的动态监测在临床应用时各有优势,二者联合应用,在对危重患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急性布氏菌病(布病)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含量。方法采用特种蛋白分析仪检测急性布病患者血CRP含量,与健康人进行比较;并对CRP升高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76例急性布病患者中有45例CRP升高(A组),31例CRP不升高(B组),两者CRP测定值分别为40.44±10.21mg/L和7.02±1.88mg/L,有显著性差异(P0.01);另有40例对照(健康人)CRP测定值为6.68±1.44mg/L,与A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患者治疗后CRP测定值为5.64±2.73mg/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部分急性布病患者CRP明显升高,可能与急性炎症反应有关,经有效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采用经后凸顶椎椎弓根Ⅴ形截骨,凸侧采用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16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14~22岁,平均17.4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1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5例。截骨部位均位于胸椎。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26±32)min,术中出血量(1360±265) ml,平均随访28个月(24~36月),术前主弯侧凸Cobb角83°±11.7°(75°~106°),后凸角91°±13.2°(82°~102°),术前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1.45±0.26)cm;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至27.4°±11°(矫正率67%);后凸Cobb角25.5°±9.5°(矫正率72%)。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0.48±0.13) cm。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后凸顶椎椎弓根V形截骨,凸侧采用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特发性胸椎左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通过对病史、查体、X线、全脊髓MRJ等检查,回顾性分析11例特发性胸椎左侧凸患者(A组)的临床资料,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并将相关指标与特发性胸椎右侧凸患者(B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特发性胸椎左侧凸以男性多见,男:女为7:4。11例患者弯型分布为:三弯1例,双弯(胸主弯/代偿性腰弯)2例,单胸弯8例。主弯的上端椎分布于T5-T8,下端椎分布于T11~L3,平均跨度达7.1+1.4节,顶椎分布于T8~T11,单胸弯(75%)型患者中6例顶椎位于T9。与右侧凸型相比,特发性胸椎左侧凸型患者胸椎后凸角(T5-T12)较大(31.20±21.8°VS12.8°±9.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影像学参数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特发性胸椎左侧凸患者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冠状面上,特发性胸椎左侧凸的侧凸模式与右侧凸型相似,呈“镜像”模式;但在矢状面上,特发性胸椎左侧凸型患者胸椎后凸角趋于正常,甚至呈过度后凸,与右侧凸型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照性研究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青少年胸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效果。方法:按照同一标准,从1998年1月~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23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选出胸腰段脊柱侧凸61例。A组前路手术,28例。B组后路手术,33例。结果:随访2~6年(平均3.5年)。手术时间A组4.5h±0.8h,B组3.1h±1.0h(P〈0.01)。出血量A组1400ml±350ml,B组1100ml±230ml(P〈0.05)。术后引流量A组380m1±190ml,B组250ml±150ml(P〈0.05)。固定节段A组4.5±0.6个椎体,B组7.1±1.2个椎体(P〈0.01)。平均矫正率A组75%,B组74%(JD〉0.05)。剃刀背矫正度A组3.8°±2.4°,B组4.1°±2.6°(P〉0.05)。2年后矫正度甲均丢失A组4.3°±1.4°,B组5.4°±2.1°(p〉0.05)。随访2年尢假关节及内固定失败病例。术后交界性后凸角B组发生率高(P〈0.01)。结论:畸形的矫正、剃刀背的改善、矫正度的丢失前路和后路相当。后路手术有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后路手术容易产生PJK。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骨洗方联合持续被动活动(CPM)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24例(24膝)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关节僵硬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B组),每组12例,A组给予中药骨洗方(由薄荷、桂枝、半枫荷、两面针、红花、宽筋藤等组成)熏洗联合CPM训练,B组仅进行CPM训练,定期随访,以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估系统(0-100分)和膝关节活动度(ROM)分别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B组随访时间7-12个月,平均10.5个月。A组ROM由治疗前78.6°±16.2°(62-95°),提高到治疗后125.5°±12.1°(112-13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8.035,P〈0.001)。B组由治疗前80.2°±13.7°(65-91°)提高到治疗后115.4°±10.1°(102-13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7.164,P〈0.001)。A、B组治疗前ROM无统计学差异(t=0.261,P〉0.05),治疗后ROM有统计学差异(t=2.220,P〈0.05)。A组Lysholm评分由治疗前74.3±5.8,提高到治疗后86.7±6.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931,P〈0.001)。B组Lysholm评分由治疗前72.7±6.3,提高到治疗后81.5±5.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645,P〈0.001)。A、B组治疗前Lysholm评分无统计学差异(t=0.647,P〉0.05),治疗后Lysholm评分有统计学差异(t=2.116,P〈0.05)。两组无一例患者出现皮肤过敏等并发症。结论中药骨洗方熏洗联合CPM训练对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关节僵硬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效果优于单纯行CPM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锌含量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NIHSS评分和MRS分别给予评分;选取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抽取空腹血测定血清锌水平。结果脑梗死组锌平均含量为(0.68±0.29)mg/L,TIA组锌平均含量为(0.76±0.18)mg/L,脑梗死组低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5)。脑梗死预后差的患者中锌含量为(0.63±0.27)mg/L,而预后较好的患者锌含量(0.73±0.25)mg/L,预后差者低于预后较好者(P〈0.05)。NIHSS评分≤8和锌≤65mg/L与预后不良有关联(P〈0.05)。结论血清锌的降低与脑梗死预后密切相关,且能够较准确判定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移植肾丢失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2013年5月在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肾移植透析中心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26例慢性移植肾丢失患者作为移植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及透析维持时间相匹配的26例普通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原发病均以不明原因的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记录移植组患者移植肾状况,记录两组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治疗情况.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切概率法.结果 移植组再次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中位时间为39个月(1~186个月),对照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中位时间为37个月(1 ~192个月).移植组患者留存1个移植肾者20例,留存2个移植肾者2例,完全移植肾切除4例.留存移植肾的22例患者中,6例完全停用免疫抑制剂,16例维持小剂量免疫抑制剂.移植组患者再次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和/或“爬行肌酐”、重度水肿,血浆白蛋白平均值为(34 ±6) g/L,与对照组比较低蛋白血症程度更严重(t=-2.420,P <0.05);平均血清肌酐(654±272) μmol/L,低于对照组(t=-3.979,P<0.05);用MDRD公式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对照组(t=2.656,P <0.05),但用血清胱抑素C计算的GF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95,P>0.05).至2013年5月,移植组和对照组患者体质量指数分别为(20.1±2.3)kg/m2和(22.6±4.2)kg/m2,血浆白蛋白分别为(41 ±6) g/L和(45 ±4) 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5和-2.512,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血红蛋白水平较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和EPO抵抗指数(ERI)较高.移植组和对照组血红蛋白分别为(100±17) g/L和(115 ±18) g/L,血红蛋白达标的患者分别为9例和17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8,x2=4.923,P均<0.05);平均每周EPO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切口短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LDS)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小切口短节段TLIF治疗26例LDS患者。按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的差异,评估末次随访VAS评分改善率、Cobb角矫正率及腰椎前凸角改善率,计算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结果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12.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3.0±0.8)分和(3.0±1.1)分,较术前的(8.0±0.9)分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VAS评分改善率为62.5%。末次随访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7.7±2.8)°vs(17.3±5.5)°,P〈0.05],矫正率为55.5%;末次随访腰椎前凸角明显优于术前[(36.8±4.5)°vs(18.1±4.6)°,P〈0.05],改善率为103.3%。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达100%。结论小切口短节段TLIF治疗LDS早期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纠正侧凸并改善腰椎前凸,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乡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矿物质代谢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提高本地区MHD患者生存质量.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新乡地区4家综合性医院466例MHD3个月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钙离子、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分析MHD患者矿物质代谢现况及其与年龄、透析龄、营养不良、透析充分性的关系.结果 466例患者血钙平均值为(1.95±0.34) mmol/L,血磷平均值为(2.54± 1.38)mmol/L,iPTH平均值为(409±346)ng/L;钙、磷、iPTH达标率分别为34.3%(160/466)、20.4%(95/466)和25.5% (119/466).年龄≥60岁组(n=159)患者的血磷[(2.27±0.95)mmol/L比(2.68± 1.54) mmol/L]、iPTH[(344±235) ng/L比(437±383)ng/L]、ALP值[(49.0±36.4)mmol/L比(77.1±78.5) mmol/L]均低于年龄<60岁组(n=307)(P均<0.01).iPTH> 300ng/L组(n=242)的血磷、ALP、透析龄明显高于iPTH≤300 ng/L组(n=224)(均P<0.01).透析龄≥24个月组(n=228)患者的血磷[(2.70±1.49) mmol/L比(2.35±1.20) mmol/L]、血钙[(1.88±0.35) mmol/L比(2.03±0.31) mmol/L]、iPTH[(493±384) ng/L比(301±249) ng/L]、ALP值[(74.3±73.3) mmol/L比(52.0±51.0)mmol/L]与透析龄<24个月组(n=23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该地区MHD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矿物质代谢紊乱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透析龄长的患者及年轻透析患者高磷血症、低钙血症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C反应蛋白(cRP)对其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测定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4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NSE和CRP水平,并分析观察组NSE和CRP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及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NSE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重型者NSE和CRP水平[(35.63±7.12)μg/L、(13.82±3.57)mg/L]显著高于轻、中型者[分别为(17.24±5.32)μg/L、(5.61±2.35)mg/L和(26.08±5.91)μg/L、(9.07±2.14)mg/L](P〈0.01)。不同梗死部位患者血清NSE、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SE和CRP是反映脑内神经元损伤或坏死的客观指标,可作为脑梗死早期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