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龙胆泻肝丸肾损害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胆泻肝丸来源于著名古方龙胆泻肝汤,由于该药具有显著的泻火清肝作用,多年来在临床内科、皮科、耳鼻喉科等各科广泛使用,并是我国出口东南亚的主要中成药.然而近年来国内出现多例因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的临床报道[1],引起医务界及全社会的极大反响.为了临床安全用药起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自2003年3月1日起对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严格按处方药管理.笔者收集了有关文献,就龙胆泻肝丸所致肾损害的问题做以下报告.  相似文献   

2.
龙胆泻肝丸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方子,后世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黄芩、栀子、甘革三味,成为龙胆草、山栀、黄芩、木通、车前、当归、生地、柴胡、甘草、泽泻共10味药,用于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龙胆泻肝丸组方严谨,君臣佐使的配伍合理。 早在20多年前,《中药大辞典》(1977)就明确指出,“木通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1990年出版的《中华本草》确定木通的基源“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成药龙胆泻肝丸中木通品种的鉴定。方法:(1)用薄层层析法,薄层色谱摄影仪GOODsee—1、硅胶G板、展开剂为甲苯-醋酸乙酯-水-甲酸(20:10:1:1)、环己烷:丙酮(4:1)分别对马兜铃酸A对照品、齐墩果酸对照品、关木通和川木通的提取物和龙胆泻肝丸提取物进行点样、展开和观察。(2)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HYPERSILC18(200mm×4.6mm5μ);流动相:乙腈—0.5%冰醋酸(85:20),检测波长210nm。(3)用粉末鉴定法,显微镜(OLYMPUS)、Motic成像显微系统,分别对川木通、关木通和龙胆泻肝丸的粉末进行制片和观察。结论:川木通在中成药中的存在性可用理化、粉末、高效液相进行检测,方法简便,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龙胆泻肝丸是中医治疗肝胆实火、三焦湿热的良药。但是近年来不断有龙胆泻肝丸可致慢性肾损害的报道,认为龙胆泻肝丸内木通含有“马兜铃酸”,而马兜铃酸被实验证实可致慢性肾损害,故要求临床停用,淘汰龙胆泻肝丸。  相似文献   

5.
龙胆泻肝汤中关木通配伍的肾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中关木通配伍与大鼠肾损伤的关系。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汤(17.5g/kg)组、龙胆泻肝汤去关木通(11.5g/kg)组、单味关木通(6g/kg)组和正常对照组四组,前三组分别含关木通6g/kg给以相应方药水煎液灌胃,连续12周,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于给药第4、8、12周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肾功能及尿生化指标。结果:单味关木通(6g.kg-1)和含相同剂量关木通的龙胆泻肝汤连续给大鼠灌胃12周,均见有肾损伤表现,其中龙胆泻肝汤组损伤较单味关木通组轻;去关木通的龙胆泻肝汤连续给大鼠灌胃12周,未见肾功能明显损伤。结论:实验剂量的关木通可引起肾损伤,龙胆泻肝汤的肾毒性与方中关木通配伍相关,复方配伍对关木通的肾损伤可能有一定的减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龙胆泻肝丸致慢性肾损害31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青  于永洋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2):724-724
目前氨基糖苷类及其他抗生素对肾脏的毒性已引起重视 ,但对中草药的肾毒性却未得到足够重视 ,现已发现有肾毒性的中草药有 60余种 ,其中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最为常见。中成药如龙胆泻肝丸等其内含有关木通 ,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酸。我院于1 999年 8月~ 2 0 0 2年 6月共收治 31例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所致慢性肾衰竭病人 ,现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31例患者中 ,男 1 0例 ,女 2 1例 ;年龄 35~ 84岁 ;自服药至发病时间为 5个月~ 6年。原发病为神经衰弱 1 9例 ,高血压 6例 ,习惯性便秘 6例 ,多数患者因有头晕、耳鸣、胁痛、口苦、尿黄…  相似文献   

7.
龙胆泻肝汤对大鼠肾毒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和研究龙胆泻肝汤对大鼠肾毒性的影响 ,为该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取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各组相应处理后观察大鼠第 1,2 ,3,4周末 2 4h尿蛋白定量 (MTP)、MTP与尿肌酐 (Cr)比值、血尿素氮 (BUN)、血肌酐 (Cr)及肾皮质丙二醛 (MDA)含量 ,肾皮质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活性等指标。通过光镜、电镜观察大鼠肾小球 ,肾小管结构的改变。结果 :灌服龙胆泻肝汤的大鼠 ,在给药后 1~ 3周内尿蛋白明显上升 ,MTP ,MTP/尿Cr与对照组比P<0.01;血BUN与对照组相比 ,P<0.05 ;血Cr、肾皮质MDA、肾皮质SOD与对照组相比 ,P>0.05。光镜检验显示 :2组各有一处局灶性间质性肾炎 ,其余各肾脏组织学结构均未见异常。电镜检查显示 :灌服龙胆泻肝汤样本均见基底膜有节段增厚外凸 ,但未见沉积物。部分样本见足突小部分融合 ,肾小管上皮未见异常 ,少数小管腔内可见脱落细胞。结论 :该药对大鼠肾功能有一定损伤。  相似文献   

8.
朱青  程明 《江西中医药》2005,36(9):55-56
龙胆泻肝丸是中医传统名方,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柴胡、甘草等组成.主要适应证是:由肝胆实火引起的头晕目眩、目赤口苦、胁痛、耳聋、耳肿,肝脾湿热下注所致小便淋浊、阴肿阴痒等.龙胆泻肝丸配方严谨,泻肝而不伤肝,利湿而不伤阴,其配伍相辅相成,疗效为医家和患者所称道.但近年来国内出现多例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的临床报道,引起医务界及患者的极大关注.本文试就龙胆泻肝丸的肾损害病例特点及肾毒性原因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9.
龙胆泻肝丸方出自金元《兰室秘藏》,有清肝利胆、利湿热作用,临床应用治疗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等症有较好疗效,现代临床应用研究表明,本品尚有以下新的用途。  相似文献   

10.
周永全  顾佳莹  张宁 《中成药》2012,34(9):1674-1679
目的研究龙胆泻肝丸中4种成分的溶出,评价该制剂的溶出特性。方法建立龙胆苦苷、黄芩苷、栀子苷和阿魏酸HPLC测定方法以考察龙胆泻肝丸、龙胆泻肝胶囊的溶出特性,并进行对比;拟合其溶出模型,求算溶出参数。结果 4 h时,丸剂中栀子苷、龙胆苦苷溶出较完全,黄芩苷、阿魏酸分别溶出66.51%、61.68%;Weibull模型拟合龙胆泻肝丸中上述4种成分的溶出情况效果最好,Ritger-Peppas模型、Higuchi模型、一级反应模型的拟合效果亦佳。结论丸剂中上述4种成分的溶出速率明显慢于胶囊剂;龙胆泻肝丸中栀子苷、龙胆苦苷溶出较黄芩苷、阿魏酸充分;该过程兼有Fick’s扩散机制和骨架溶蚀机制。  相似文献   

11.
田书霞  蒋晔  郝福 《中成药》2006,28(11):1578-1581
目的:建立了以龙胆苦苷、黄芩苷和栀子苷为指标成分,测定龙胆泻肝丸(龙胆、黄芩、栀子等)溶出度的方法。方法:照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溶出度测定法中的小杯法,以100 mL 0.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为溶出介质,转速100 r/m in。取样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Krom asil C18(250 mm×4.6 mm,5.0μm),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1%的冰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 in,以外标法计算龙胆泻肝丸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度。结果:三批样品4 h时龙胆苦苷、黄芩苷和栀子苷的溶出百分数均超过了75%。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作龙胆泻肝丸溶出度测定的方法,用以控制中药复方质量。  相似文献   

12.
龙胆泻肝丸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郭桢  凌昳  张继稳  葛卫红  石森林 《中草药》2010,41(11):1806-1808
目的研究龙胆泻肝丸的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方法按《中国药典》桨法100 r/min测定龙胆泻肝丸的释放度,运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结合Kalman滤波法对龙胆泻肝丸物质组进行定量,并绘制释放曲线,获得龙胆泻肝丸的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和多维释放特征。结果 龙胆泻肝丸的缓释特征明显,动力学特征符合Weibull和Higuchi释放模型。结论龙胆泻肝丸的释放机制可能属于骨架溶蚀型,提示传统丸剂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龙胆泻肝汤(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性。方法:通过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国内中文数据库中自建库到2015年3月,公开发表的用龙胆泻肝汤(丸)治疗带状疱疹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通过Rev Man 5.3统计学软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统计数据。结果:15项符合纳入标准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危险度(RR)及95%可信区间(CI值)为[1.16(1.12,1.21)];症状及体征积分中止疱、结痂、止痛、治愈时间比较MD(95%CI)分别为[-0.83(-1.47,-0.18);-0.47(-0.76,-0.18);-0.62(-1.08,-0.16);-1.25(-2.07,-0.44)];治疗后出现后遗神经痛指标比较OR(95%CI)值为[0.13(0.05,0.36)]。结论:龙胆泻肝汤(丸)治疗带状疱疹与西药相比,具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并在症状体征改善、后遗神经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所纳入的临床研究质量相对偏低,使该评价的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龙胆泻肝汤对小鼠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龙胆泻肝汤的镇痛作用。方法 :(1)扭体法 :腹腔注射 0 .6 %的醋酸使小鼠产生剧烈疼痛而出现扭体反应。记录腹腔注射醋酸后 15 min内小鼠的扭体反应数。 (2 )热板法 :将筛选合格的小鼠在给药后 0 .5 ,1,2 h置于热板〔温度为 (5 5 .0± 0 .5 )℃〕上 ,记录小鼠因热刺激产生疼痛反应的潜伏期。结果 :龙胆泻肝汤能明显减少小鼠的扭体反应数 ;显著延长给药后 (热板法 ) 1,2 h小鼠疼痛反应的潜伏期。结论 :龙胆泻肝汤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与胆汁分泌有关的转运蛋白及中性粒细胞CD18分子的角度探讨龙胆泻肝丸(LD)清肝胆,利湿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LD 5.0,2.5 g.kg-1(按生药计算)组。给药组每日ig给药1次,连续8 d,对照组和模型组ig等体积的蒸馏水。其中第5天给药1 h后,除对照组ig花生油外,其他各组大鼠按100 mg.kg-1 1次性ig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花生油。第8天摘取大鼠肝脏,提取肝脏总RNA,RT-PCR检测多药耐药蛋白MDR1a,MDR1b,MDR2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 mRNA,MRP2 mRNA的表达;眼眶静脉取抗凝血,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8表达,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白细胞及粒细胞总数。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MDR1a,MDR1b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MDR2 mRNA,MRP2 mRNA分别有表达增加或降低的趋势,MRP1 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LD 5.0,2.5 g.kg-1对胆汁淤积大鼠的肝组织MDR1a,MDR1b,MDR2,MRP1,MRP2 mRNA表达均无明显影响。LD各给药组白细胞总数以及粒细胞总数有下降趋势,CD18荧光强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龙胆泻肝丸对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类肝胆湿热证)具有利胆保肝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其抑制白细胞黏附,降低胆管炎症反应,减轻胆管损伤,从而有利于胆汁排泄有关,而与胆管上皮的转运体蛋白分子MDR,MRP关系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16.
RP-HPLC法测定龙胆泻肝丸中栀子苷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进一步改进龙胆泻肝丸中栀子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ShimadzuC18柱,流动相为异丙醇-醋酸乙酯-水(1:0.8:92.2),在240nm波长处检测。结果:栀子苷线性范围为:0.1996-3.9920μg,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RSD=1.9%(n=5)。结论:建立的栀子苷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灵敏。稳定可靠,可用于龙胆泻肝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由肝胆湿热所致的男科疾病的疗效观察。本文对肝郁湿热型阳痿、湿热下注型遗精、下焦湿热型血精等作为观察对象,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38例慢性胆囊炎患者:治疗组70例,对照组68例,对照组按常规静点抗炎药,治疗组加服龙胆泻肝汤加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4.3%,对照组总有效率80.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9.
白塞病与脏腑关系密切,结合全身伴随症状和口腔溃疡表现,辨为肝胆湿热证,病程长者因木克土而见脾虚症候,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清热解毒利湿治法,随证加减,使火降热泄,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症得愈。  相似文献   

20.
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慢性前列腺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用龙胆泻肝汤加味内服外用,对照组用前列康片口服,温水坐浴治疗,2组均以2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有显著性差异(x^2=6.35,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