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剂量丹参治疗银屑病患者后血液流变学改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们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 4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病例和方法 (一 )检测对象: 48例住院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居住地海拔 2 260~ 4 000 m。世居或移居半年以上。观察组男 27例,女 21例;年龄 9~ 66岁,平均 30.5岁;病史 7 d至 28年。进行期 20例,静止期 28例;点滴状 18例,斑块状 20例,混合性 10例。皮损面积 < 10% 9例, 11%~ 40% 31例, >40% 8例。对照组 48例,居住地同观察组,男 29例,女 19例;年龄 10~ 68岁,平均 31.3岁。经全面体检、 X线胸透、心电图等检查,排除系…  相似文献   

2.
3.
银屑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检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血栓调节蛋白是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在血管内凝血的调节中起重要的作用。已证实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sTM)增高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标志 [1]。 Lowe等 [2]的研究表明银屑病患者存在微血管异常,并易合并闭塞性血管疾患 [3]。我们检测了银屑病患者血浆 sTM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旨在探讨血管内皮受损和血液流变学异常与银屑病的发病及其合并症的关系。 一、资料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患者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38例,男 29例,女 9例;年龄 10~ 69岁,平均 (49.2± 16.6)岁;病程 1个月至 40年,其中进行期 26例,静止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9例银屑病和荨麻疹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观察,并与30例健康人进行了对比,结果银屑病者红细胞电泳时间与正常人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荨麻疹患者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纤维蛋白原量较正常人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血浆还原比粘度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球压积、血浆比粘度、血沉及血沉K值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狼毒治疗银屑病的疗效观察及血液流变学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3月以来我们用狼毒粉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近100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为进一步探讨狼毒的作用机理,对其中35例治疗前后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与35例口服制银灵片作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70例均为银屑病专科门诊患者。治疗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16~67岁,平均36.5岁,病程3月~31年,平均8.5年,进行期27例,静止期8例。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2~68岁,平均35岁,病程2月~30年,平均9.2年,进行期25例,静止期10例。治疗方法 治疗组:将狼毒(大戟科植物月腺大戟干品,EuphorbiaebiacteolataHayata)加工成粉剂,装入…  相似文献   

6.
7.
活血化瘀法治疗银屑病疗效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屑病治疗较为棘手,尤其是寻常性静止期斑块状银屑病顽固难愈.笔者采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9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同时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探讨其治疗效果与血液流变学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应用传统治疗方法提供现代医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银屑病中医分型的血液流变学及超微结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银屑病中医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及超微结构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将35例寻常性悄病按中医辩证分型,同步进行动态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及超微结构检测。结果 血热型6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真皮毛细血管腔变大;血瘀型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增主,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毛细血管管腔狭窄;血燥型血沉增快,毛细血管减少。结论 银屑病真皮毛细血管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微循环障碍与银屑病发病有关。并为中医辩证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脓疱型及红皮病型银屑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脓疱型及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及其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尤其对这二型银屑病的处理及治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其中包括维甲酸、MTX、环孢素、钙泊三醇、皮质类固醇等在治疗中的作用,并对光疗及多种方法的联合治疗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银屑病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03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给予银屑病方,每日一剂,水煎服;对照组51例给予阿维A胶囊,每次10mg,每日三次,口服。两组均12周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观察疗效、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瘙痒程度及不良反应。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1%,对照组总有效率1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AS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全血高切粘度(200/s)、全血中切粘度(30/s)、全血低切粘度(10/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全血高切粘度(200/s)、全血中切粘度(30/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低切粘度(10/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屑病方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有效方剂;r6低血液粘稠度可能是银屑病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银屑病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与血液流变学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磷钨酸镁(PTA-Mg)测定法和LiANG-100型血液粘度仪检测30例银屑病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HDL-C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值呈明显负相关。通过检测银屑病患者HDL-C浓度可间接判断其血液粘度;调脂治疗对银屑病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脓疱型及红皮病型银屑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对脓疱型及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及其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尤其对这二型银屑病的处理及治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其中包括维甲酸、MTX、环孢素等在治疗中的作用,并光疗及多种方法的治疗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患者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性变化有一定关系。提示本病可采用调整微循环功能,降低血液粘度和减少血小板聚集性的治疗方法来替代副作用大且有致癌危险性的细胞性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解毒散瘀汤治疗银屑病的机理.方法检测血瘀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载脂蛋白、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疗后血脂、载脂蛋白、血液流变学水平有显著改善.结论解毒散瘀汤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理在于改善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系统性硬皮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张敏综述张谊之审校血液流变学是在宏观、微观、亚微观水平上研究血液的细胞成分、血浆的变形和流动特性,以及与血液直接接触的血管结构的流变特性[1]。由于结缔组织病在临床上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雷诺氏现象和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6.
红皮病型银屑病是银屑病少见且严重的类型,其特点是并发症的发生率高,电解质异常导致的死亡率高,营养状况受损、体温调节异常和潜在的机会感染.随着临床研究不断发展,传统疗法、替代疗法、生物制剂,对于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有效.本文就红皮病型银屑病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红皮病型银屑病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红皮病型银屑病的诱发因素、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2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种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红皮病型银屑病,不规则应用糖皮质激素及中药、外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感染是其主要诱因,占75.83%。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有感染、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等特征。结论加强对红皮病型银屑病的规范治疗可降低其发生率,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可取得较为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29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治疗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9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治疗分析常宝珠①董玉娥②顾恒①陈昆①陈炜①红皮病型银屑病又称银屑病性剥脱性皮炎。以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脱屑为特征,是一种严重且难于治疗的皮肤病。约占银屑病总数的1%[1]。随着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广泛应用,红皮病型银屑病发病率呈上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98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38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红皮病型银屑病的淀粉药浴护理经验。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10月本科红皮病型银屑病86例实施淀粉药浴治疗及护理。结果86例患者中78例基本痊愈(皮损消退>90%),占90.7%;8例显效(皮损消退>70%),占9.3%。结论传统中西医联合淀粉药浴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