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IL1、IL2和IL4在早期T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作者采用从C_(57)BL/6小鼠纯化的CD_4~-CD_8~-胸腺细胞研究了IL_1、IL_2、IL_4在胸腺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在高度纯化的。CD_4~-CD_8~-胸腺细胞中,分别加入IL_1+PMA、IL_2+PMA、IL_1+  相似文献   

2.
近来发现,IL_2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育可诱导产生对多种瘤细胞有杀伤作用的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最近,作者们又发现,具极高NK活性的人Leu7~-11~+颗粒淋巴细胞在重组IL_2(γIL_2)中可增殖并发育为对新鲜瘤细胞有细胞毒的活化杀伤细胞(AK).富含NK细胞的PBMC经IL_2刺激时也能产生IFNγ并发育为AK型细胞毒,表明由IL_2诱导产生AK是需要IFNγ的.为此,本文研究IFNγ在γIL_2诱导产生AK中的作用.结果首先发现,γIL_2与PBMC共育后诱  相似文献   

3.
早在七年前人们就鉴定出白细胞介素6(IL_6),也称为β_2干扰素、B 细胞刺激因子和26KDa 诱导蛋白,但直到近年才对其多种生物活性有所认识。迄今围绕IL_6的主要争议还是IL_6是否确为一种干扰素。日前人们提出了一个更为普遍性的问题: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IL_6是如何参与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网络,而发挥其调节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重要作用的呢?人们对IL_6复杂生物活性的了解是来自  相似文献   

4.
利用生长因子受体靶向传递重组生长因子外毒素融合蛋白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是肿瘤靶向治疗的最新突破。业已表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异常高地表达IL_6R、GM-CSF_R和IL_3R,在白血病异常造血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些高表达的受体作为靶子,选择性地与重组IL_6-PE_(40)、IL_3-pE_(40)和GM-CSF-PF_(40)假单胞菌外毒素融蛋白结合,达到有的放矢的治疗白血病。在这些受体中,IL_6R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它仅表达于人的  相似文献   

5.
人类B细胞的发育、活化、增殖及分化是由各种特异类型的细胞及可溶性生长因子从多个水平上来进行调节的,目前对主宰人类B细胞前体的增殖与分化的生长调节信号尚未阐明。白细胞介素-7(IL-7)是一种能促进淋巴样前体细胞(LPC)生长的基质细胞来源的生长因子,最近编码小鼠及人类IL-7的cDNA已克隆成功,并且发现重组IL-7可促进小鼠前B细胞、原B细胞、T细胞前体及成熟T细胞的生长。本文作者研究了IL-7受体在人类B细胞系淋巴造血的独特阶段中的表达与功能及IL-7介导的跨膜信号的生化本质。  相似文献   

6.
人PBMC在体内与IL_2共孵,可产生杀伤新鲜自身瘤细胞(LAK),后者也能溶解新鲜同种异体瘤细胞及耐NK溶解的建株瘤细胞.小鼠脾细胞经IL_2刺激也能产生LAK.移植肿瘤的小鼠,注射IL_2并被动输注LAK  相似文献   

7.
小鼠脾淋巴细胞可能存在5HT_3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洪彬  许德义 《现代免疫学》2001,21(5):279-281,292
本文用3H TdR掺入法和MTT法观察 5HT3受体激动剂 1 phenylbiguanide(PBG )、 5HT3受体拮抗剂格拉司琼 (granisetron )和托烷司琼 (tropisetron )对体外培养ICR小鼠脾淋巴细胞ConA ,LPS刺激的增殖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BG ( 10 6~ 10 4mol/L )抑制ConA刺激的脾细胞增殖反应和脾细胞IL 2的生成 (P <0 0 5 ) ;增强LPS剌激的脾细胞增殖反应 (P <0 0 5 ) ;格拉司琼和托烷司琼双相影响 ,即在低浓度 ( 10 7~ 10 6 mol/L )促进、在较高浓度 ( 10 5~ 10 4mol/L )抑制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 (P <0 0 5 ) ;二药均浓度依赖抑制LPS刺激的脾细胞增殖效应。PBG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同时加入格拉司琼或托烷司琼拮抗 ,格拉司琼和托烷司琼减弱PBG 10 5mol/L对脾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本实验 5HT3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浓度不明显影响脾NK细胞活性和无丝裂原刺激的增殖反应。结果提示小鼠脾T细胞和B细胞表面可能存在对淋巴细胞增殖有不同影响的 5HT3受体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活化的T、B~([1,3])、LAK~([4])、AK~([4])、Mφ~([10])等细胞都能表达白细胞介素。受体(IL_2R)。IL_2与淋巴细胞膜上的IL_2R结合是其增殖的重要条件。以往报导的活化T细胞膜上所表达的Tac分子是IL_2R~([1,13]),或者是IL_2R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B细胞前体的生长与分化是受到一系列的可溶性因子包括IL-1、IL-3、IFN-γ及B细胞成熟因子的刺激后方可进行。最近已从支持淋巴细胞生长的转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纯化出一种能维持淋巴细胞克隆持续增殖的新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7(IL-7)。尽管已成功地克隆出IL-7cDNA,并进行了测序分析,但是对于IL-7  相似文献   

10.
Thy-1是一功能尚未确定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它大量表达于小鼠胸腺细胞,外周T细胞及神经元细胞,并广泛作为表面标志应用于区分小鼠外周T 细胞及B 细胞。体外研究资料表明,抗Thy-1单抗与Thy-1交联可诱导小鼠T 细盹活化并联合刺激T 细胞增殖及IL_2分泌;抗Thy-1单抗还可导致神经细胞的功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获得性免疫缺陷症(AIDS)病人的各种细胞介导免疫功能均有缺陷,目前尚无有效疗法,而IL_2是维持这些免疫功能所必需的;过去已报道,致分裂原刺激淋巴细胞上清液的IL_2制剂可增强AIDS病人的某些免疫缺陷,但尚难确定这些作用是IL_2抑或其  相似文献   

12.
常用依赖IL_2的T细胞增殖反应来测定IL_2的含量。所用的T细胞为细胞毒T细胞克隆(CTLL2)或辅助T细胞克隆(HT-2)。近来研究表明此两种T细胞克隆不仅能同IL_2反应,还可同IL_4反应。作者用一种只能与IL_2反应,不与IL_4反应的T细胞克隆可以克服在IL_4测定中的非特异性问题。实验用的T细咆克隆为CTLL2和  相似文献   

13.
早年知道,1,25-二羟基维生素D_3〔1,25(OH)_2D_3〕参与钙磷骨骼代谢;近年又发现,1,25(OH)_2D_3具有更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正常人单核细胞及恶性淋巴细胞均有1,25(OH)_2D_3受体;然而休止T、B细胞并无此受体,但被致分裂原活化或EB病毒感染后即可表达.本文报道,1,25(OH)_2D_3抑制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与IL_2生成.正常成人PBL、1%PHA及浓度递增的组胺(16~(-13)~10~(-8)M)在37℃共孵48小时,上清液中IL_2含量采用Smith等的生物测定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以~3H-TdR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技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随着WBC总数及淋巴细胞的变化对外周血B细胞BCR H-CDR3受体库进行分析,探讨化疗对其的影响。分别采集和分离3例进行TAC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前、中、后的PBMC,提取其总DNA并采用多重PCR建库和制备BCR H-CDR3受体库后Illumina检测CDR3序列并分析。结果发现:1.TAC化疗前患者WBC、淋巴细胞绝对值均正常,而化疗中、后WBC、淋巴细胞绝对值虽仍正常,但较化疗前下降;2.P2化疗中较化疗前受体库多样性有所下降,化疗后较化疗中稍升高,但仍明显低于化疗前;P1、P3化疗中多样性都比化疗前高;化疗后,P1较化疗中降低,但高于化疗前,而P3化疗后较化疗中明显升高;3.3例患者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IGHV取用丢失。由此提示:1.化疗后随着WBC、淋巴细胞绝对值的下降,P2乳腺癌患者在化疗中及化疗后受体库的多样性在整体水平上较化疗前有所下降,考虑是TAC对受体库的多样性造成损伤;而P1、P3化疗中与化疗后B细胞受体库多样性整体上都较化疗前高,可能是机体对化疗药物产生的应激反应不一致,TAC杀伤了高频克隆的B细胞,间接增加了CDR3受体库的多样性;2.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IGHV取用丢失,提示化疗可能对B细胞IGHV表达和取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IGHV-IGHJ家族取用和配对在不同时间点存在优势配对(0.03)现象,可能与乳腺癌相关抗原诱导有关;3.HTS检测化疗前后B细胞H-CDR3受体库变化可为揭示化疗对患者B细胞应答的影响及B细胞的免疫状态提供辅助。  相似文献   

15.
自1981年Uchiyama等建立第一株抗白细胞介素 2受体(IL_2R)杂交癌抗Tac以来,国外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多。在早期,研究者门试图得到以下几种类型的抗iL_2R的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1)可以阻断IL_2对IL_2R的作用。(2)有类似于IL_2作用。(3)不同于前两种作用的抗体。目前,所获得的抗IL_2R的杂交瘤细胞系主要是小鼠抗人IL_2R、大鼠抗小鼠iL_2R及小鼠抗大鼠IL_2R。应用这些杂交瘤细胞系分泌的McAb对上述三个种源的IL_2R的分子结构、基因组成及定位、受体的分布与疾病的关系,以及某些免疫学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并且展示了远大的发展前景。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 自从1976年Morgan等人发现TCGF(1979年改称IL2)以来,人们很快证实了它在激活和增强免疫反应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它不仅诱导T杀伤细胞的产生,是T细胞克隆生长因子,而且可以激活B细胞和LGL细胞的增殖反应,并使后者转化成有效的 NK、LAK细胞,同时参与介导T和B细胞的其它生物学功能。人们对于IL2的这些生物学作用的机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79年,Bonnard等人发现激活的T细胞均能吸收IL2这一现象,从而提出了“IL2受体(IL2R)”假设。直到1981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逍遥散(XYS)含药血清对高浓度皮质酮(CORT)环境下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XYS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薄荷、煨生姜、甘草组成。采用体外无血清培养海马神经前体细胞,以120 μmol/L CORT建立高浓度CORT环境,制备XYS不同灌胃剂量含药血清,选取10%含药血清和10%血清,以CORT拮抗剂RU38486作为阳性对照药。MTT法检测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率,BrdU和TUNEL免疫荧光双标、β-tubulin-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分别和TUNEL免疫荧光双标的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结果:120 μmol/L CORT能显著降低海马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RU38486能够逆转高浓度CORT所致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率的下降(P<0.05),10%XYS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均能显著增强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或P<0.01)。经高浓度CORT处理后,海马神经前体细胞BrdU/TUNEL染色荧光强度比值显著下降(P<0.01),经RU38486和10%XYS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干预后,BrdU/TUNEL比值明显升高(P<0.01)。高浓度CORT环境下,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形成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凋亡率明显提高(P<0.01),RU38486及10%XYS含药血清各组均能明显抑制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形成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凋亡(P<0.05或P<0.01)。结论:XYS能促进高浓度CORT环境下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抑制其分化形成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凋亡,发挥抗应激时高浓度CORT损伤海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槲皮素(Quercetin,Qu)对大鼠缺氧损伤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增殖的作用。方法:取新生1~2 d Sprague-Dawley(SD)大鼠大脑皮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振荡分离后纯化3 d行Olig2和A2B5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纯化的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缺氧9 h)和Qu处理组(3,9,27,81μmol/L)。缺氧后3 d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Olig2免疫荧光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数。结果:纯化培养3 d的细胞胞体呈圆形,有双极或三极突起。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绝大部分细胞为A2B5和Olig2阳性,A2B5/DAPI阳性细胞率为98.54%。缺氧9 h后,模型组很多细胞出现突起皱缩或崩解,细胞密度较Qu处理组明显降低;培养至3 d,光镜下计数和CCK-8检测结果均表明9μmol/L和27μmol/L Qu处理组细胞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P<0.05);Olig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进一步表明9μmol/L和27μmol/L Qu处理组OPCs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P<0.05)。结论:9μmol/L和27μmol/L Qu有促进缺氧损伤OPCs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重组白介素—4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和抗辐射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重组人白介素-4(rhIL-4)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促增殖和对离体照射淋巴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MTT、碱性磷酸酶免疫组化和TUNEL方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T、B淋巴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凋亡。结果(1)在适当浓度PWM存在下,一定浓度的rhIL-4能明显促进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其中以无血清体系和培养后24h的作用较强;(2)rhIL-4的促增殖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TH、Ts细胞亚群和B细胞的增殖;(3)一定浓度的rhIL-4能明显抑制6Gy γ-线照射引起的淋巴细胞总数、TH,Ts细胞亚群和B细胞数量的减少;(4)rhIL-4能明显抑制急性照射引起的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可能是减轻淋巴细胞辐射损伤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原因。结论rhIL-4能使正常人外周血T、B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对致死剂量照射引起的淋巴细胞减少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生后大鼠脑室下层神经元前体细胞离体培养时的神经活性物质特征和形态学特征 ,本研究以细胞特异性的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反应并测量了这些细胞的形态学指标胞体平均直径和胞体椭圆率 (胞体最小径与最大径的比值 )。取脑室下层细胞接种于覆有多聚赖氨酸的 2 4孔培养板 ,培养液为 Neurobasal Medium( Gibco) /B2 7,培养条件为 5 % CO2 ,3 7℃。结果如下 :在培养 1d时 ,绝大多数 (大于 90 % )脑室下层源细胞呈 β-3型微管蛋白阳性 ,且这些细胞也都表达多唾液酸神经粘连分子。此时 ,大多数β-3型微管蛋白阳性细胞胞体呈椭圆形 (胞体平均直径为 8.42± 1.0 3μm;胞体椭圆率为 0 .5 7± 0 .12 ) ,且在其两极各长出一短的、无分支的突起 ;并有近 2 0 %者为球形无突起细胞 (胞体平均直径为 7.2 0± 1.0 4μm) ,且它们大多呈细胞与细胞相连接状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这些细胞亦呈上述椭圆形有突起样细胞变化 ,但仍可见它们呈串珠样连接。培养至第 3~5 d,这些脑室下层源细胞的体积增大 (胞体平均直径为 9.0 7± 1.0 7μm)、突起较前增长但仍几无分支。免疫细胞化学反应显示 ,此时培养中的脑室下层源细胞仍大多呈β-3型微管蛋白阳性和多唾液酸神经粘连分子阳性。至培养的第 7d,这些β-3型微管蛋白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