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重型中间综合征(IMS)患者呼吸支持过程中选择不同气道开放方式对病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入住ICU的重型IMS患者73例,按气道开放方式分为:经口气管插管组22人,常规气管切开组25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组26人,比较各组患者阿托品用量、氯解磷定用量、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时间、留置人工气道时间、ICU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常规气管切开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9.2±2.5)、(8.6±2.5)d,留置人工气道时间分别为(13.6±2.5)、(13.7±2.1)d,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5.1±2.6)、(15.0±2.1)d,均明显低于经口气管插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IMS患者尽早行气管切开术有利于其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益口含漱液对机械通气(MV)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细菌学的影响,探讨有效预防VAP的措施.方法 对ICU收治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3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162例,对照组应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试验组应用益口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均4次/d,疗程10 d;插管后每天进行声门下滞留物、气管插管内分泌物细菌学检查,比较两组VAP发生、机械通气及住ICU时间、口腔护理前后口腔细菌培养菌株数.结果 VAP发生率:<4 d对照组23.4%、试验组14.8%,4~10 d对照组27.2%,试验组1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V时间:对照组(14.2±2.37)d,试验组(8.96±1.09)d,住ICU时间:对照组(15.62±3.06)d,试验组(10.65±2.21)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护理前后口腔内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数,试验组护理前55株、护理后30株,对照组护理前68株、护理后53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P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培养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 益口含漱液对气管插管MV患者进行口腔护理能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对恒温湿化系统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于医院ICU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法干预,观察组给予恒温湿化系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痰痂形成例数、治疗前后平均吸痰次数,并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构成比及病原菌种类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Ⅰ度和Ⅲ度患者减少,Ⅱ度患者增加,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痰痂形成率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18.60%(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吸痰次数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吸痰次数(5.10±1.36)次低于对照组(7.78±1.84)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23.26%,显著低于对照组44.18%(P<0.05);共检出6种多药耐药菌72株,观察组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恒温湿化系统可明显降低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且该类患者的感染病原菌较多,需加强护理,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气管内插管和喉罩麻醉两种气道管理方式对手术儿童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医院择期进行手术的10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气管内插管和喉罩麻醉后感染情况;将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儿置入气管内插管,观察组患儿置入喉罩;术后3d比较两组患儿中咳嗽、发热、肺部闻及粗湿啰音发生情况;术后10min观察并统计两组患儿中恢复自主呼吸的患儿数量及比例,术后20min统计两组患儿中拔管患儿数量及比例;统计气管内插管和喉罩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采集感染患儿临床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鉴定。结果术后3d对照组咳嗽5例(9.43%)、发热9例(16.98%)、肺部闻及粗湿啰音6例(11.32%);观察组咳嗽1例(1.89%)、发热3例(5.66%)、肺部闻及粗湿啰音2例(3.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min后恢复自主呼吸患儿数量及比例为对照组45例(84.91%),观察组48例(90.57%);20min后拔管患儿数量及比例为对照组24例(45.29%)、观察组23例(43.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例患儿中共有23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21.70%;其中对照组15例(28.30%),观察组8例(15.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占75.56%,革兰阳性菌7株占15.55%,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分别占31.11%、20.00%、13.33%。结论气管内插管和喉罩麻醉两种气道管理方式均会引起一定的下呼吸道感染,且气管内插管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率高于喉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的有效性,以保证呼吸道通畅,降低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继发性肺部感染发生风险。方法将106例胸部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盐酸氨溴索加入0.45%氯化钠250ml持续气道内滴注,对照组采用传统湿化液(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加入生理盐水)持续气道内滴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及继发性肺部感染率。结果试验组气道湿化满意58例,痰液黏稠度Ⅰ度51例,对照组气道湿化满意36例,痰液黏稠度Ⅰ度25例,试验组气道湿化效果、湿化痰液特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气管切开天数与拔管时间分别为(14.5±5.0)d与(15.9±3.2)d,对照组分别为(18.7±8.2)d与(23.0±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住院期间发生继发性预防感染6例,较对照组15例明显减少(P<0.01)。结论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能达到满意湿化,能有效预防继发性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选择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 400例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并发医院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吸烟史、既往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既往糖尿病史、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留置鼻胃管时间等指标。结果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医院感染率为4.29%,感染组中吸烟患者、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患者及术前低蛋白血症患者分别占48.33%、53.33%和23.33%,未感染组分别占13.43%、9.78%和10.8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留置鼻胃管时间分别为(5.53±1.29)d、(154.28±30.28)min、(128.31±12.36)min、(3.01±1.21)min和(7.28±2.18)d,未感染组分别为(3.01±1.12)d、(118.36±23.40)min、(89.16±10.14)min、(1.28±0.39)min、(5.13±1.78)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史、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住院时间较长、手术时间较长、术中气管插管时间较长、使用呼吸机和术后长时间留置鼻胃管均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后人工气道患者呼吸道标准化管理在临床的应用.方法 选择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ICU)人工气道患者76例,观察组38例,采用呼吸道标准化管理,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管理.结果 标准规范的加温湿化管理、口咽部管理、气管套管管理、插管操作、无菌操作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的比例、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非常满意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呼吸道标准化管理可提高术后气道患者呼吸道的有效性和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人工气道给患者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建立人工气道时限与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感染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3月入住ICU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进行培养、分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7例患者均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收集痰液标本258份,检出病原菌384株,其中G-菌293株,G+菌63株,真菌28株;感染居前4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鲍氏不动杆菌;分类比较显示建立人工气道第2周内检出多药耐药(MDR)病原菌高于第1周,且前者MDR G-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低于后者.结论 气道开放患者MDR病原菌感染率高,延长人工气道滞留时间增加MDR病原菌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固定器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82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分为简易针筒胶带固定组32例、口含管胶带固定组22例和气管插管固定器组28例,进行人工气道受压率、自行拔管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 气管插管固定器组人工气道受压发生率(0)、自行拔管发生率(3.57%,1/28)及并发症发生率(0)与简易针筒胶带固定组的50.00%(16/32)、21.88%(7/32)、15.62%(5/32)比较均明显减少(P<0.01或<0.05),且自行拔管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口含管胶带周定组的22.73%(5/22)、13.64%(3/22)(P<0.05).结论 气管插管固定器能降低气管插管的移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护理干预减少全麻手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将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外科行全麻手术的25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125例,术中空气采用空气克菌片消毒、气管插管前用无菌生理盐水漱口、拔管前麻醉师用较细吸痰管深部(26~28 cm)充分吸痰,对照组125例,术中无空气消毒措施,气管插管前患者不漱口,拔除气管插管之前常规吸痰,吸痰深度约24~25 cm;观察两组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12.8%,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2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全麻手术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超长期留置气管插管的预后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6月-2008年6月214例气管插管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204例,女10例,年龄68-105(85.3915.45)岁,以插管时间30 d为界分为超长期组80例和常规组134例,两组性别、年龄、插管时呼吸衰竭类型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对两组气管导管相关性肺炎、并发症、拔管率、气管切开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分析超长期留置气管导管的原因.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超长期组气管切开率显著高(35.00% vs 20.90%,P<0.05)、病死率显著低(43.75% vs 61.94%,P<0.05).两组气管导管相关性肺炎发生频次[(0.78±10.14)次1/(月·例)vs (0.81±0.25)次1/(月·例)]、并发症发生率(2.50% vs 3.73%)、拔管率(21.25% vs17.16%)、气管切开后生存时间[(350.75±39.88)d vs (468.92±316.42)d]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例长期置管原因:长期病情不稳定,不能行气管切开12例(15.00%);对导管耐受良好,病情好转,预期可拔管26例(32.50%);拒绝气管切开31例(38.75%);原因不清11例(13.75%).结论 老年气管插管患者行气管切开的时机应个体化,不应受时间限制.在良好的医护条件下,适当地推迟气管切开的时机具有可行性,并能使老年患者受益,对一些特殊情况也可长期留置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预防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时肺部感染的效果,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医院收治的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80例患者为干预组,采取集束化管理进行干预,另选择2011年1-12月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6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干预组肺部感染率及持续时间分别为60.00%及(10.55±5.54)d,均低于对照组的75.00%及(12.11±5.3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化管理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时肺部感染率,缩短肺部感染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3.
段利雅  张鹏 《现代保健》2012,(22):18-19
目的:对气管切开患者分别采用持续气管内滴药与传统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护理,统计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将132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A组66例,采取持续气管内滴药法对气道进行湿化;B组66例,采取传统雾化吸入法对气道进行湿化,对照研究两组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在气管切开后3、6、12d对患者进行痰液细菌培养,A组阳性例数少于B组(P〈0.05)。在所有痰液细菌培养标本中,G-菌占75.23%,G+菌占24.72%,较常见的细菌为: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结论:传统雾化吸入法与持续气管内滴药法比较,后者能明显缩短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下经鼻气管插管在危重病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的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并且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纤维支气管镜下经鼻气管插管,对照组经口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插管所用时间、导管管径、留置时间、口腔护理时间及并发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插管所用时间、导管管径、留置时间、口腔护理时间[(52.4±5.8)s、(6.1±0.4)mm、(20.3±5.1)d、(1.5±0.5)min/次]与对照组[(48.2±5.2)s、(7.5±0.5)mm、(12.1±3.9)d、(3.1±0.8)min/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5.0%,对照组1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下经鼻气管插管与经口气管插管相比,虽然插管所用时间较长,但导管管径小、留置时间长、口腔护理所用时间短,值得在危重病患者抢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可视喉镜在困难气道患者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型气管插管的90例困难气道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普通喉镜)和观察组(可视喉镜),两组均包含45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插管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观察组患者平均插管时间为(41.5±10.6)s,对照组为(68.7±11.4)s,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②观察组患者1次插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6%(43/45)、2.2%(1/45),对照组分别为82.2%(37/45)、15.6%(7/4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困难气道的气管插管中,与普通喉镜相比,可视喉镜1次插管成功率高,时间短,且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集束化管理措施在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5月医院接受治疗的PICC肿瘤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PICC导管及集束化管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集束化组,各75例;常规组为传统管理法,集束化组为PICC导管集束化管理法,观察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与PICC导管的利用率。结果集束化组患者置导管时长(236.43±10.12)d,短于常规组的(238.67±9.3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80,P=0.1612);集束化组患者的导管平均用时为(136.43±10.49)d,大于常规组的(88.45±9.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36.43±8.49)d,常规组患者为(257.02.02±10.3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组患者仅有4例出现CRBSI,其发生率为12.70‰,常规组患者出现18例CRBSI,其发生率为33.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组患者的导管利用率为53.12%,常规组患者为33.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化管理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可以显著提高PICC导管的利用率和降低血流感染,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麻醉与喉罩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医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期间诊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婴幼儿中抽取88例作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应用喉罩麻醉方式,对照组采取气管插管麻醉方式,比较两组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婴幼儿插管后的呼末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峰压分别是(39.2±0.7)mm Hg、(21.5±1.8)cm H2O,不良反应发生率是6.82%;对照组婴幼儿插管后的呼末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峰压分别是(36.3±2.1)mm Hg、(28.9±1.2)cm H2O,不良反应发生率是20.45%。两组婴幼儿插管后呼末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峰压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气管插管麻醉相比,喉罩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更佳,且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进行序贯脱机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重症呼吸衰竭的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试验收集COPD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患者,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当出现肺部感染控制(PIC)窗时,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拔管实施BiPAP作为序贯通气组,另一组实施SIMV PSV作为常规通气组.观察两组脱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死亡率、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及序贯通气组血气指标、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的变化.[结果]序贯通气组VAP发生率、死亡率、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少于常规通气组(P<0.05).脱机成功率高于常规通气组(P<0.05),再插管率与常规通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通气组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BiPAP脱机优于SIMV PSV,对于COPD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脱机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对恒温湿化系统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于医院ICU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法干预,观察组给予恒温湿化系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痰痂形成例数、治疗前后平均吸痰次数,并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构成比及病原菌种类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Ⅰ度和Ⅲ度患者减少,Ⅱ度患者增加,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痰痂形成率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18.60%(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吸痰次数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吸痰次数(5.10±1.36)次低于对照组(7.78±1.84)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23.26%,显著低于对照组44.18%(P<0.05);共检出6种多药耐药菌72株,观察组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恒温湿化系统可明显降低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且该类患者的感染病原菌较多,需加强护理,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前鼻腔干预措施对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效果,为预防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6月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治疗的9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前准备,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35~38℃温生理盐水进行悬挂式鼻腔冲洗,0.1%聚维酮碘行鼻腔消毒等鼻腔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和病原菌分布。结果观察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4.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8,P0.05);观察组2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检测出病原菌25株,对照组3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检测出病原菌49株,两组均以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观察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下呼吸道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给予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鼻腔冲洗及消毒等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