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SPECT/CT检查在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74例骨外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行99Tc^m-MDPSPECT/CT检查,获得全身骨显像、断层显像、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融合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生和1名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作出最终诊断。结果:74例脊柱单发病灶中,30例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占总病灶数的40.5%;44例诊断为良性病变,占总病灶数的59.5%。脊柱单发病灶的良恶性不仅与病灶的位置相关,而且与病灶的形状相关。全身骨显像与同机CT互补,可以提高脊柱单发病灶诊断的准确率。结论:SPECT/CT检查对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SPECT/CT骨融合显像在骨骼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99mTc-MDP全身骨显像所示单发或少发病灶进行(≤3处/例)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探讨其在骨骼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可疑转移性骨病变和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进行99mTc-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后,随机选取62例单发或少发骨病灶共107处病灶进行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师和1名CT诊断医师共同阅片,交换意见后作出诊断。结果 SPECT/CT融合图像诊断恶性骨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7.92%(47/48)、96.61%(57/59)和97.20%(104/107)。结论 99mTc-MDP SPECT/CT骨融合显像可提高骨单发或少发病灶的准确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良恶性病灶诊断和处理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良恶性病灶诊断和处理决策的影响。方法:对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6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74个病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由2名经过放射学培训的核医学科医师对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独立分析,评价病灶性质(恶性、良性),意见不一致时共同讨论后得出一致意见。同时评价SPECT/CT融合显像的诊断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影响。所有病灶均以病理、磁共振结果或一年以上的随访为最终诊断结果。结果:62例患者的74个病灶中,恶性病灶24个,良性病灶50个。19例患者经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为恶性病变,采用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良恶性病灶诊断和处理决策有明显影响,应当成为肿瘤骨转移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PECT/螺旋CT融合显像鉴别诊断颅骨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骨扫描(WBS)显示颅骨放射性浓聚的21个病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生独立阅片。患者同期接受MRI和/或CT检查,各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两周,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平均随访约9个月,随访结果主要根据随后的影像学检查(MRI、CT或随后的骨扫描)及临床信息。结果:根据同期影像及随访检查共10个病灶诊断为恶性病变,11个病灶诊断为良性病变。SPECT/CT融合显像检出全部10个恶性病灶及8个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85.71%。1个病灶在SPECT/CT融合显像中诊断为恶性,而同期MRI及随访检查显示良性病变。另有两个病灶在SPECT/CT中难以确定其性质,同期影像及随访检查亦显示为良性。SPECT/CT融合显像在肯定性诊断为良、恶性病灶中诊断颅骨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88.89%、90.91%、100.00%。结论:SPECT/螺旋CT融合显像对鉴别诊断颅骨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99Tcm-MIBI SPECT与定位CT同机融合显像对肺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为肺部病灶的良恶性鉴别建立一种高性价比方法。方法:对2008年12月—2011年6月45例可疑恶性肺部病灶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受检者均于注射后10 min、2 h分别进行早期和延迟SPECT/CT断层同机融合显像。对良、恶性肺部病灶摄取比值(早期:EUR, 延迟:DUR)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并分别对EUR、DUR的诊断效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30例原发性肺癌,15例良性肺部病灶。99Tcm-MIBI SPECT与定位CT同机融合显像定性分析对肺部单发病灶诊断灵敏度96.7%、特异性73.3%、准确性88.9%、阳性预测值87.9%、阴性预测值91.7%。恶性肺部病灶EUR为2.80±2.21(95%CI:1.97,3.62),良性肺部病灶为1.56±0.71(95%CI:1.17,1.9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P=0.041)。恶性肺部病灶DUR为2.93±1.86(95%CI:2.24,3.63),良性肺部病灶为1.64±0.81(95%CI:1.20,2.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14)。半定量ROC分析显示:以早期摄取比≥1.50为界值,对应灵敏度96.7%,特异性73.3%。以延迟摄取比≥1.459为界值,灵敏度100%,特异性66.7%。结论:99Tcm-MIBI SPECT与定位CT同机融合显像对肺部病灶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中小城市中低收入肺部病灶患者较为实用的早期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癌骨转移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的特征。 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经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确诊的乳腺癌资料。初诊时即发现骨转移的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疑骨转移或不明原因骨痛部位行SPECT/CT融合显像。分析三阴乳腺癌(TNB)与非TNBC骨转移病灶分布情况,总结乳腺癌骨转移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的特点。 结果 共检出46例患者204处病变,脊柱62处(30.39%),是转移最常见部位,其次肋骨57处(27.94%)、胸部骨31处(15.20%)、骨盆骨28处(13.73%)、颅面骨15处(7.35%)、四肢骨11处(5.39%)。三阴乳腺癌与非三阴乳腺癌、TNBC与非TNBC骨转移在脊柱、肋骨、胸部骨、骨盆骨、颅面骨及四肢骨的病灶分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1,P=0.988)。三阴乳腺癌骨转移占整个乳腺癌骨转移的28.26%(13/46)。13例TNBC骨转移共51处病灶,放射性浓聚占90.20%(46/51), 混合型病灶占7.84%(4/51),放射性稀疏病变1.96%(1/51), 且主要为多发骨转移病变, 占84.62%(11/13)。 结论 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TNBC骨转移好发与脊柱、肋骨、胸骨,以多发性、放射性浓聚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图像较SPECT图像在脊柱单发病灶鉴别诊断方面的增益价值。方法:193例恶性肿瘤患者在全身骨显像发现脊柱单发浓聚病灶后行SPECT/CT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师结合全身骨显像分别对SPECT图像和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分析,对脊柱病灶诊断分为:肿瘤骨转移、良性病变、不能确定诊断。并按SPECT/CT融合图像比SPECT图像对诊断是否具有增益价值分为:有帮助、不确定、无帮助。将观察指标分为肯定组和否定组,分别计算其百分率及95%可信区间。结果:对193处病灶的分析结果显示,SPECT图像能确定诊断(肿瘤骨转移和良性病变)的病灶共59处,占30.6%(59/193),其95%可信区间为24.1%-37.1%;不能确定诊断的病灶共134处,占69.4%(134/193),其95%可信区间为62.9%-75.9%。SPECT/CT融合图像能确定诊断的病灶共175处,占90.7%(175/193),其95%可信区间为86.6%-94.8%;不能确定诊断的病灶共18处,占9.3%(18/193),其95%可信区间为5.2%-13.4%。与SPECT图像对比,SPECT/CT融合图像对诊断有帮助者173处,占89.6%(173/193),其95%可信区间为85.3%-93.9%;不确定18处和无帮助2处共20占10.4%(20/193),其95%可信区间为6.1%-14.7%。结论:在对脊柱单发病灶是否为肿瘤骨转移的鉴别诊断方面SPECT/CT融合图像较SPECT图像具有增益价值,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99)TC~m-MDP SPECT/CT图像融合对非典型骨转移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静脉注射~(99)TC~m-MDP的106例全身骨扫描为单发病灶的非典型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行SPECT/CT图像融合显像,对所成的SPECT、SPECT+CT、SPECT/CT影像进行分析总结,将诊断结果与最终病理及其他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中共发现病灶124个,较全身骨显像多发现18个病灶,其中SPECT、CT、SPECT/CT的阳性率分别为91.1%、84.7%、100.0%,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8.7%、82.3%、92.7%。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可以明显提高非典型骨转移肿瘤诊断准确性。为发现早期骨转移肿瘤灶提供了很好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99 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ethylene diphosphonate,MDP)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所显示的肺癌骨转移病灶的图像特点及SPECT/CT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3例病理证实为肺癌、初次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显像诊断为肺癌骨转移的患者的骨转移病灶的SPECT/CT图像特点,经病理诊断或再次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显像随访确认,分析SPECT/CT显像所示肺癌骨转移病灶的部位、数量、放射性分布及CT表现的特点。结果:113例患者共482处病灶纳入本研究,肺癌骨转移病灶429处。肺癌骨转移病灶中位于脊柱者占50.6%(217/429),胸廓者占29.1%(125/429),骨盆者占17.0%(73/429),四肢者占2.1%(9/429),颅骨者占1.2%(5/429)。肺癌骨转移病灶SPECT/CT图像表现为放射性异常浓聚者占90.7%(389/429),无放射性分布异常者占9.3%(40/429);CT图像表现为成骨性转移者占41.0%(176/429),溶骨性转移者占50.3%(216/429),混合性(兼有溶骨和成骨)转移者占4.0%(17/429),骨质形态学正常者占4.7%(20/429)。113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同时伴有良性病灶,共53处。结论:肺癌骨转移的部位以脊柱居首,胸廓次之;肺腺癌患者容易发生骨转移,以成骨性转移多见。SPECT/CT诊断肺癌骨转移病灶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CT联合SPECT骨显像对脊柱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0例脊柱骨病患者行CT联合SPECT异机检查,同时获得骨CT图像、局部断层骨显像、全身骨显像以及前两者的异机融合图像。2名经验丰富的CT诊断医生、核医学医生分别对每个病例的CT图像、SPECT图像及CT联合SPECT异机融合图像在工作站显示器上进行独立、盲法读片,然后对病变做出良性、可能良性、可能恶性和恶性的判断。诊断不一致时,以2人协商结果为准。4种图像的印象诊断与最后诊断符合者,判定为"符合";病变性质待定或印象诊断与最后诊断不一致,判定为"不符合"。结果:骨CT图像、局部断层骨显像、全身骨显像以及CT联合SPECT异机融合骨显像对36例恶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9%、91.7%、50%和100%,对64例良性骨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75%、62.5%、32.81%和93.75%。这表明骨CT联合SPECT异机融合骨显像解决了常规骨显像对阳性病灶精确解剖定位难的问题;明显改善了对骨良性病变的诊断能力,降低了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假阳性率;对诊断骨转移的类型,如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有一定的价值;当断层骨显像与骨CT结果不一致时,两者信息互补,有助于对骨病的正确诊断。结论:CT联合SPECT异机融合骨显像对脊柱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18F FDGSPECT/CT显像与99Tcm MDP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同期进行18F FDGSPECT/CT显像和常规99Tcm MDP骨显像。结果  19例患者 8例有骨转移 ,共发现 47个转移灶。18F FDGSPECT/CT发现 8例骨转移 ,99Tcm MDP骨显像发现 7例骨转移 (P >0 .0 5 ) ;18F FDGSPECT/CT发现 45个转移灶 ,99Tcm MDP骨显像发现 2 6个转移灶 (P <0 .0 1)。18F FDGSPECT/CT探测骨转移的灵敏度 95 .74% ,特异度 89.47% ,准确度93 .94% ;99Tcm MDP探测骨转移灵敏度 5 5 .3 2 % (P <0 .0 1) ,特异度为 94.74% (P >0 .0 5 ) ,准确度 66.67% (P <0 .0 1)。结论 在探测肺癌骨转移方面 ,18F FDGSPECT/CT显像较常规99Tcm MDP骨显像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对99Tcm MDP骨显像阴性、单一病灶及可疑脊椎转移患者 ,应进一步行18F FDGSPECT/CT显像 ,可起到信息互补、明确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PECT/CT骨定量分析获得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对老年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我院158例确诊前列腺癌患者的99mTc-MDP SPECT/CT骨显像资料。对异常放射性浓聚灶及182个正常椎体行SPECT/CT检查及骨定量分析,比较良恶性病灶与正常椎体之间SUVmax的差异性。选取2019年1~4月46例患者的144个异常浓聚灶,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到SUVmax的最佳临界值;选取2019年5~12月293个异常浓聚灶,使用SUVmax的最佳临界值比较SPECT/CT骨定量分析与常规SPECT/CT的诊断效能。  结果  以病理或随访作为判断标准,所有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共437个异常浓聚灶(恶性254个,良性183个),恶性病灶的SUVmax明显高于良性病灶(43.93±19.09 vs 15.26±6.81,P < 0.01)和正常椎体(6.54±1.19,P < 0.01)。通过ROC曲线得到SUVmax≥19.2为诊断恶性病灶的最佳临界值,常规SPECT/CT与SPECT/CT骨定量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81.6%和94.5%、93.0%和96.5%、65.2%和91.7%、79.2%和94.3%、86.8%和94.9%,SPECT/CT骨定量诊断的准确度、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均明显高于常规SPECT/CT。  结论  SPECT/CT骨定量分析在老年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王娜  阚英  王巍  杨吉刚 《新医学》2022,53(8):561-564
目的 探讨基于x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儿童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疑似骨转移瘤的152例患儿行全身骨显像、xSPECT/CT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比较和分析其xSPECT/CT和SPECT/CT断层融合图像以及核医学医师对2种方法的诊断信心,评估x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儿童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x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儿童骨转移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3%、91.5%、92.8%;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儿童骨转移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7%、85.1%、85.5%。x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能提高核医学医师诊断信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2~5)分vs.3(2~4)分,P <0.05]。结论 x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能有效提高对儿童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有助于早期明确患儿骨转移情况,从而进一步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4.
SPECT/CT融合显像在肋骨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评价SPECT/CT融合显像在肋骨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1年3月-2005年4月间在我科行肋骨融合显像的患者进行随访。下列两种情况不纳入研究:广泛骨转移(包括超级骨显像)和最后没有明确诊断的患者。结果43例患者符合研究标准,男28例,女15例,年龄(64.75±12.04)岁。43例融合显像中,15例诊断肋骨转移,8例骨转移可能;4例性质待定;12例良性病变,4例良性可能。随访诊断总符合率74.42%;但在融合显像肯定性诊断为骨转移或良性病变者,诊断符合率96.30%。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可以提高肋骨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研究肺灌注SPECT/CT对可疑肺栓塞(PTE)的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1日—2013年12月1日于我科进行肺灌注SPECT/CT显像可疑PTE的恶性肿瘤患者5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肺灌注SPECT/CT图像。SPECT/CT栓塞肺段判断标准:沿肺段或亚肺段分布的楔形或片状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CT图像上相应部位无其他导致肺段血流灌注减低的病变。综合患者临床资料作出有无PTE的最终诊断。计算恶性肿瘤患者经肺灌注SPECT/CT诊断PTE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对恶性肿瘤患者肺灌注SPECT/CT诊断结果与综合患者临床资料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McNemar检验)。结果:55例恶性肿瘤患者肺灌注SPECT/CT诊断为PTE 42例,经综合临床资料诊断为PTE 40例,与肺灌注SPECT/CT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恶性肿瘤患者经肺灌注SPECT/CT诊断PTE的灵敏度为95.1%,特异性为78.6%,阳性预测值为92.9%,阴性预测值为84.6%,准确性为90.9%。结论:肺灌注SPECT/CT能够较准确的诊断恶性肿瘤患者的PTE,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可靠的PTE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