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探讨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损伤后仍存在一定的再生能力,有效的再生是构筑重建、代谢再现、功能修复的综合体现.再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行使功能的胞体存在,二是具有能够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常见创伤.随着工农业、建筑业及交通运输的发展.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据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SCI的患病率为233-755/百万,年发病率为1014-83/百万.  相似文献   

3.
胚胎脊髓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胚胎脊髓移值修复成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的能力。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孕14d胚胎脊髓(FSC组)、游离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P+F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8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V+F组胚胎脊髓与受体融合佳,体积增长速度、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P+F、FSC组(P<0.01),细胞分化比较好,突触较成熟,界面区也无明显的胶质增生。结论带血管蒂周围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FSC的生长发育、对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5.
脊髓损伤(SCI)后的中枢神经再生是生物医学界研究的前沿课题.脊髓损伤的修复主要面临两大难点:①如何预防脊髓损伤引起的脊髓细胞死亡,以及如何替代已死亡的脊髓细胞;②如何抑制损伤局部疤痕形成,创造适合神经再生的微环境,促进诱导神经生长.近年来,研究者试图通过药物、神经营养因子、组织细胞移植以及转基因细胞移植等方法达到治疗脊髓损伤的目的.以下就目前国内外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刘雷  裴福兴 《华西医学》2003,18(1):128-129
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发展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已成为骨科领域中常见的疾患 ,据统计 ,发达国家脊髓损伤发病率为 2 8 3~45人 /百万人 /年 ,我国发病率虽低 ,每年也有 1万人遭此损伤 ,且以中青年为多。脊髓损伤治疗困难 ,终身残疾率高 ,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脊髓损伤以往传统治疗方法较单纯。近 2 0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益成熟 ,不少学者在脊髓损伤方面进行了潜心研究 ,为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寻找到新的途径。现综述如下。1 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再生的影响因素成熟神经元再生轴突的能力依赖于以下几个因素 :(1 )再表达生长相关…  相似文献   

7.
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神经生物学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使通过细胞移植增加脊髓神经数量、减少胶质瘢痕和空洞的形成成为可能.目的:复习相关文献,就神经干细胞的鉴定及特性、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方法:以 "neural stem cells,transplant,spinal cord injury"为英文检索词,以"神经干细胞,移植,脊髓损伤" 为中文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1997/2010 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神经干细胞鉴定、特性、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等方面的文章.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对2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有产生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并替代受损的神经细胞功能等.文章从神经干细胞的鉴定及特性,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关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移植后的长期生存及表型稳定性,以及逃脱分化及选择性程序的很少部分胚胎干细胞,可能会自在移植后的移植位点扩增并形成肿瘤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8.
背景:神经生物学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使通过细胞移植增加脊髓神经数量、减少胶质瘢痕和空洞的形成成为可能。目的:复习相关文献,就神经干细胞的鉴定及特性、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方法:以"neural stem cells,transplant,spinal cord injury"为英文检索词,以"神经干细胞,移植,脊髓损伤"为中文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1997/2010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神经干细胞鉴定、特性、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等方面的文章。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对2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有产生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并替代受损的神经细胞功能等。文章从神经干细胞的鉴定及特性,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关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移植后的长期生存及表型稳定性,以及逃脱分化及选择性程序的很少部分胚胎干细胞,可能会自在移植后的移植位点扩增并形成肿瘤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9.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45):8351+8394+8407+8486
脊髓损伤后修复困难主要有如何维持细胞的存活、轴突再生、再生轴突生长方向的准确定位以及重新构建有功能的突触联系等问题。近年来,神经生物学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使通过细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是脊柱外科中严重的损伤,通过细胞移植方式来修复脊髓损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移植上,如许旺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嗅鞘细胞移植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等.这些细胞的移植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轴突髓鞘的再生,细胞的移植也从单一细胞移植发展到多种细胞联合移植,联合移植较单一细胞移植有更好的效果.另外,一些影响细胞正常生长的因素,如环境和分子反应过程也有可能为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Nogo及其受体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体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髓磷脂可影响神经的可塑性并抑制神经纤维的再生。Nogo-A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抑制轴突生长最关键的一种髓磷脂抑制分子。在脊髓损伤(SCI)动物模型中,抑制Nogo-A的活性可明显促进轴突再生及功能改善。Nogo-A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日益成为SCI修复过程中的研究热点;Nogo-A及其信号转导分子特别是Nogo-66受体(NgR)、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和LINGO-1成为损伤后促进轴突再生、抑制生长锥塌陷的主要治疗靶点。抑制Nogo-A及其受体NgR/p75NTR/LINGO-1可能有助于SCI的修复,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的修复治疗策略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李民  李强  伍亚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9):3990-3991
脊髓损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危重疾病。脊髓损伤患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是极其严重的。因此,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成为了目前世界各国科研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目前研究的成果认为:脊髓损伤后限制神经轴突生长或再生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神经营养因子和支持引导神经生长的基质成分缺乏;二是脊髓断端产生的囊腔和瘢痕组织以及一些抑制性生长因子等抑制轴突生长。近年来,围绕这两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特别是在脊髓移植治疗、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阻断抑制性因子的作用、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的实验结果令人鼓舞,为截瘫患燃起了希望。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的修复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脊髓损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危重疾病。脊髓损伤患者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是极其严重的。因此,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成为了目前世界各国科研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目前研究的成果认为:脊髓损伤后限制神经轴突生长或再生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神经营养因子和支持引导神经生长的基质成分缺乏;二是脊髓断端产生的囊腔和瘢痕组织以及一些抑制性生长因子等抑制轴突生长。近年来,围绕这两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特别是在脊髓移植治疗、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阻断抑制性因子的作用、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的实验结果令人鼓舞,为截瘫患者燃起了希望。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的再生与修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损伤的脊髓神经元已失去了分裂和再生能力,但轴突可向靶区延伸、生长并形成轴突联系.这种有利于受损神经元再生与修复微环境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经细胞本身的轴突转运,从而促进受损神经元的再生与修复.胶质细胞增生与瘢痕形成是脊髓再生的物理障碍.脊髓再生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其感觉和控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近年来发现脊髓室管膜区存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Cs)具有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潜力.脊髓损伤及微环境改变等可使脊髓室管膜区的ENSCs激活、增殖、分化,进一步修复受损的神经结构.虽然脊髓室管膜区ENSCs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具有积极作用,但其机制尚无定论.本文对脊髓室管膜区ENSCs在脊髓损伤修复中潜在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基础和临床领域全面认识脊髓室管膜区ENSCs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毫米波促进损伤脊髓修复再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及功率密度的毫米波对损伤脊髓的生物效应。方法:按Alen氏WD法致大鼠脊髓L1节段不完全性损伤,用波长4.9mm,7.1mm和8.9mm,输出功率密度2mW/cm2,7mW/cm2,20mW/cm2的毫米波局部治疗大鼠损伤脊髓,时间30分钟,每日2次,治疗20天,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7.1mm的7mW/cm2和20mW/cm2的毫米波能使损伤脊髓的修复加快,而其他参数的毫米波无此效应。结论:特定频率、功率密度的毫米波能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多种神经组织修复成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脊髓损伤后以游离周围神经片断(雪旺氏细胞)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能协同诱发宿主再生潜能,而带血管蒂周围神经移植后有更多的雪旺氏细胞存活,但其与胚胎脊髓协同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修复成鼠急性脊髓损伤的能力。设计:单盲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刨伤科完成,研究对象为150只4月龄雌性Wistar属成年大鼠,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游离正中神经(FPN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天胚胎脊髓(Fsc组)、游离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P+F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主要观察指标:术后8周行神经解剖及电生理检查。结果:V+F组再生轴突和存活雪旺氏细胞数目.胚胎脊髓体积增长速度和神经元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1),细胞分化较好,突触较成熟。SEP的P1,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lt;0.01)。结论: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在解剖和电生理上均优于其他组织,对FSC的生长发育及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治疗SCI的策略有两种:一是在损伤急性期通过减轻或消除继发性病理反应,保护残存的轴突和神经元不再遭受二次损伤,包括给予甲基强的松龙、钙通道拮抗剂、纳洛酮等药物,或予局部低温保护、人工高压灌流等;二是在损伤慢性期促进神经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包括手术治疗、移植雪旺细胞、基因治疗、高压氧治疗等。近来的研究显示,多种细胞移植方法可用于促进损伤脊髓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9.
1 历史与现状早在三、四十年代,人们就发现游离周围神经(freeperipheralnerves,FPN)脊髓内移植可使损伤轴突出芽,到了七、八十年代,很多学者以令人信服的形态学证据证实,FPN脊髓内移植能使损伤神经元发挥很大的再生潜能,生长突破宿主-移植物界面,移植的神经能被较好地神经化,再生轴突的胞体多分布于损伤处附近。长传导束(如皮质脊髓束)的再生则较困难,有作者认为,神经元胞体至损伤处的距离可能是影响轴突再生的重要因素。Cheng等〔1〕则持不同见解,认为长脊髓束的再生并非受单一因素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多种神经组织修复成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脊髓损伤后以游离周围神经片断(雪旺氏细胞)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能协同诱发宿主再生潜能,而带血管蒂周围神经移植后有更多的雪旺氏细胞存活,但其与胚胎脊髓协同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修复成鼠急性脊髓损伤的能力.设计单盲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完成,研究对象为150只4月龄雌性Wistar属成年大鼠,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游离正中神经(FPN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天胚胎脊髓(FSC组)、游离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P+F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主要观察指标术后8周行神经解剖及电生理检查.结果V+F组再生轴突和存活雪旺氏细胞数目、胚胎脊髓体积增长速度和神经元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胞分化较好,突触较成熟o SEP的P1,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结论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在解剖和电生理上均优于其他组织,对FSC的生长发育及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