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前小剂量的诊断性131Ⅰ全身显像(WBS)可以判定残留甲状腺组织情况和有无功能性转移灶,治疗后1周左右应冉进行WBS,可观察病灶对药物的吸收情况.笔者回顾分析了33例DTC术后行131Ⅰ治疗的患者,比较其诊断性和治疗量131Ⅰ WBS病灶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前小剂量的诊断性131Ⅰ全身显像(WBS)可以判定残留甲状腺组织情况和有无功能性转移灶,治疗后1周左右应冉进行WBS,可观察病灶对药物的吸收情况.笔者回顾分析了33例DTC术后行131Ⅰ治疗的患者,比较其诊断性和治疗量131Ⅰ WBS病灶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前小剂量的诊断性131Ⅰ全身显像(WBS)可以判定残留甲状腺组织情况和有无功能性转移灶,治疗后1周左右应冉进行WBS,可观察病灶对药物的吸收情况.笔者回顾分析了33例DTC术后行131Ⅰ治疗的患者,比较其诊断性和治疗量131Ⅰ WBS病灶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前小剂量的诊断性131Ⅰ全身显像(WBS)可以判定残留甲状腺组织情况和有无功能性转移灶,治疗后1周左右应冉进行WBS,可观察病灶对药物的吸收情况.笔者回顾分析了33例DTC术后行131Ⅰ治疗的患者,比较其诊断性和治疗量131Ⅰ WBS病灶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前小剂量的诊断性131Ⅰ全身显像(WBS)可以判定残留甲状腺组织情况和有无功能性转移灶,治疗后1周左右应冉进行WBS,可观察病灶对药物的吸收情况.笔者回顾分析了33例DTC术后行131Ⅰ治疗的患者,比较其诊断性和治疗量131Ⅰ WBS病灶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前小剂量的诊断性131Ⅰ全身显像(WBS)可以判定残留甲状腺组织情况和有无功能性转移灶,治疗后1周左右应冉进行WBS,可观察病灶对药物的吸收情况.笔者回顾分析了33例DTC术后行131Ⅰ治疗的患者,比较其诊断性和治疗量131Ⅰ WBS病灶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前小剂量的诊断性131Ⅰ全身显像(WBS)可以判定残留甲状腺组织情况和有无功能性转移灶,治疗后1周左右应冉进行WBS,可观察病灶对药物的吸收情况.笔者回顾分析了33例DTC术后行131Ⅰ治疗的患者,比较其诊断性和治疗量131Ⅰ WBS病灶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前小剂量的诊断性131Ⅰ全身显像(WBS)可以判定残留甲状腺组织情况和有无功能性转移灶,治疗后1周左右应冉进行WBS,可观察病灶对药物的吸收情况.笔者回顾分析了33例DTC术后行131Ⅰ治疗的患者,比较其诊断性和治疗量131Ⅰ WBS病灶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前小剂量的诊断性131Ⅰ全身显像(WBS)可以判定残留甲状腺组织情况和有无功能性转移灶,治疗后1周左右应冉进行WBS,可观察病灶对药物的吸收情况.笔者回顾分析了33例DTC术后行131Ⅰ治疗的患者,比较其诊断性和治疗量131Ⅰ WBS病灶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前小剂量的诊断性^131I全身显像(WBS)可以判定残留甲状腺组织情况和有无功能性转移灶,治疗后1周左右应再进行WBS,可观察病灶对药物的吸收情况。笔者回顾分析了33例DTC术后行^131I治疗的患者,比较其诊断性和治疗量^131I WBS病灶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治疗剂量^131I全身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简称甲癌)患临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57例分化型甲癌患在给予185MBq(诊断剂量)^131I-2-3d后进行前、后位全身显像;给予治疗剂量^132I7-10d后,用相同的采集条件进行全身显像,同时分析所有患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用配对X^2检验对结果进行处理。结果31例接受^131I去除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患,治疗剂量^131I显像与诊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病率不高,但与成人分化型甲状腺癌相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发现时往往体积较大,诊断时多出现颈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肿瘤细胞钠.碘转运体表达数量和频率多,治疗后复发率高,尽管如此,其总体存活率较高.手术后131Ⅰ去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和131Ⅰ治疗远处转移依然是治疗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131I治疗DTC已有50余年历史,其可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及病死率,目前已成为DT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大剂量131I对身体有辐射损伤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131I治疗后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反应.尽管尚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但随着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加,人们关于131I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认识逐渐清晰.笔者就目前131I治疗DTC对患者各系统的不良影响进行综述.大剂量131I治疗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十分罕见,但是对各系统仍存在不同程度损害.临床医师应掌握循证医学证据,采取积极措施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4.
15.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南于甲状腺癌多以甲状腺结节首诊,在国内首次手术以肿瘤切除或甲状腺部分切除居多,占90.5%.原发灶再次手术肿瘤残留率达41.3%,颈淋巴结转移率72.8%.鉴于再次手术常伴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等并发症,多数患者不愿再次手术.131I对术后剩余甲状腺组织可去除隐藏在残留甲状腺组织中的微小癌灶而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率,也可破坏或抑制具有吸131I功能的转移灶.有利于长期随访评判及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大量文献报道,低剂量(1.11GBq)131I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单叶切除患者的首次去除率接近60%,重复治疗后的去除率超过90%.低利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组织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额外辐射作用,降低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以达到尽可能大的临床去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南于甲状腺癌多以甲状腺结节首诊,在国内首次手术以肿瘤切除或甲状腺部分切除居多,占90.5%.原发灶再次手术肿瘤残留率达41.3%,颈淋巴结转移率72.8%.鉴于再次手术常伴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等并发症,多数患者不愿再次手术.131I对术后剩余甲状腺组织可去除隐藏在残留甲状腺组织中的微小癌灶而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率,也可破坏或抑制具有吸131I功能的转移灶.有利于长期随访评判及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大量文献报道,低剂量(1.11GBq)131I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单叶切除患者的首次去除率接近60%,重复治疗后的去除率超过90%.低利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组织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额外辐射作用,降低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以达到尽可能大的临床去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后6个月行诊断性全身显像(Dx-WBS)期间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动态变化。 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接受131I治疗的DTC患者8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67例,年龄(43.9±12.0)岁;≥55岁患者18例、<55岁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空腹服用131I 148 MBq(4 mCi),2 d后行 Dx-WBS。治疗后效果为极好反应者,即131I治疗后刺激状态下甲状腺球蛋白<1 μg/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阴性)且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阴性者(阴性组)48例,生化不全反应、结构不全反应及不确定性反应者(阳性组)37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服131I后2、24、48 h时测定距体部1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对3个时间点的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采用t检验对不同性别、年龄及治疗效果组之间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比较。 结果 (1)服131I后2、24、48 h时距患者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6.55±1.42)、(1.92±0.65)、(0.58±0.22) μ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7.30,P=0.000);距离患者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不同性别组在服131I后 2、4、48 h时 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55岁组在24 h时 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高于年龄<55岁组(t=2.29,P=0.02),2 h和48 h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阴性组和阳性组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DTC患者131I治疗后服诊断剂量131I后 48 h时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小于WS533-2017《临床核医学患者防护要求》规定的1.40 μSv/h,达到国家规定的出门旅行要求,且不会对周围人群产生辐射损害。  相似文献   

18.
19.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生存率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总结和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131I治疗的生存率变化.方法 ①1991~2003年收治DTC术后患者566例,按转移部位分组为颈淋巴结转移356例,肺转移128例和骨转移82例.②本院外科1991~2003年DTC术后随访患者198例,均未行^131I清除术后剩余甲状腺(简称清甲)或治疗转移灶,仅接受术后TSH抑制(T4)治疗.③本科1991~2003年收治DTC术后即行^131I清甲者194例,术后2~6周即行131I清甲及后续转移灶^131I治疗,并辅以TSH抑制(T4)治疗.④根据寿命表法,分别计算各组(无死亡)生存率、无疾病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析其变化.结果 ①所有患者^131I治疗后10年(无死亡)生存率为92.38%.②颈淋巴结转移组10年(无死亡)生存率为98.09%,肺转移组87.50%,骨转移组80.41%;近端(颈淋巴结)转移组(无死亡)生存率明显高于远端(肺或骨)转移组(x^2=4.074,P<0.05).③手术+^131I+T4治疗组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明显高于手术+T4组(χ^2均>3.84,P<0.05).结论 ^131I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笔者对部分手术治疗后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进行了PET/CT全身检查,同时在行131Ⅰ治疗后行全身131Ⅰ扫描,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