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摸清阳江港口岸鼠类本底情况,为适时开展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阳江港口岸鼠类的密度、种群构成、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178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4种。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鼠总数的33.71%;其次为臭鼩鼱。鼠类年平均密度为13.67%,生活区的鼠密度最高达19.23%;港区堆场鼠密度最低为4.53%,夏季7~9月鼠密度最高。[结论]本次调查显示,阳江港口岸的鼠密度较高,1年之中应开展3.4次全面灭鼠工作,以有效的控制鼠密度。  相似文献   

2.
南京新生圩港区鼠类本底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摸清新生圩港鼠类本底情况。[方法] 对该港鼠类的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 发现新生圩港鼠类为3属4种,褐家鼠为优势种,全年平均鼠密度0.4l%,低于无鼠害港的标准(1.0%)。[结论] 建议进一步做好防制工作,并向有关部门申请“无鼠害”港验收。  相似文献   

3.
对新建设的广东省南海三山港开港半年多来港区不同生境的鼠类种群构成、鼠密度等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共捕获鼠类三种:黄胸鼠、小家鼠和臭鼩鼱。其中黄胸鼠为优势种.其次为小家鼠。发展中港区总鼠密度为3.23%。不同的生境鼠种构成和鼠密度均不同。提示要因地制宜。长期不断地开展口岸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4.
新塘口岸鼠类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新塘港鼠类的本底情况。〔方法〕从2000年8月~2001年7月采用ELTON夹日法,对新塘口岸鼠类的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鼠类分2科2属5种,即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板齿鼠和食虫目之臭鼩鼱。其中以褐家鼠和臭鼩鼱为优势种。年平均密度(含臭鼩鼱)为2.56%,高峰期为3~9月,以6月份为最高(4.31%)。〔结论〕应重视在鼠类活动的高峰期加强鼠类的防制,以降低鼠密度,防止有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宁德口岸三沙港区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体表寄生虫、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鼠笼法,每月连续监测2d,持续12个月.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65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2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95.38%,其余为臭鼩鼱占4.62%.年均鼠密度1.84%,鼠密度最高为9月份达4.34%.检出螨3只、蜱10只.检出汉坦病毒阳性10例、钩端螺旋体阳性1例.结论 宁德口岸三沙港区未达到国家无鼠害港规定的鼠密度低于1%的要求,应继续加强鼠类监测与防制工作,进一步降低鼠密度,防止有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水东港鼠类密度及种群变化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掌握水东港鼠类变化情况,逐步降低鼠密度,以达到无鼠害港的要求。[方法]从1992年~1999年每年对鼠类情况进行监测,并从1993年起与港口有关部门共创无鼠害港。[结果]到1999年鼠密度从1992年的7.19%,降到2.01%,并从1995年~1999年始终保持在1.96%~2.10%的较低水平。[结论]水东港的鼠密度虽已有大幅度的下降,但离无鼠害港的要求(1%以下)仍有一定距离,需继续做好鼠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1985年10月19日,中央两部一委组织专家对厦门港进行了鉴定,鼠密度夹夜法及粉迹法分别为0.095%、1.40%,鼠洞为2.60%,被授予第八个“无鼠害港”称号。两年来,为巩固和发展灭鼠成果,厦门港和厦门卫生检疫所共同制订了《厦门港巩固和开创文明卫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湛江港1982~1990年鼠类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替。探讨创建和巩固“无鼠害港”、“卫生港”九年来,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等被大量毒杀后,本港鼠类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替的主要特征。褐家鼠种群组成百分比明显减少,黄胸鼠和黄毛鼠也相应降低,板齿鼠已绝迹,而臭鼩鼱的组成比例较大幅度波动,尤其是小家鼠剧增。自1983~1989年一直是本港的优势种。作者对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泰州口岸的鼠类密度、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制定有效的长期防制措施。[方法]于2001年5月~2002年4月采用夹夜法对泰州港高港港区和杨湾港区进行鼠情调查。[结果]经过1年的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127只,经过鉴定种群构成有2目2科4属4种,其中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占捕获鼠类总数的63.78%;9月份鼠密度最高为2.31%,12月份最低为0.44%,全年平均鼠密度为1.32%。[结论]做好口岸本底调查工作,在鼠类繁殖高峰期前采取有效的灭鼠措施,可降低口岸的鼠密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漳州港招银港区开港以来鼠、蚤、螨类种群及其季节消长情况.方法 于2000年5月至2001年4月对漳州港招银港区进行为期1年的鼠、蚤、螨类密度、种群及其季节消长的调查.结果 捕获各种鼠类54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4种,鼠类种群有褐家鼠,臭鼩鼱、黄胸鼠、小家鼠,其中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占44.44%,其次为臭鼩鼱.全年平均鼠密度为4.5%,鼠密度该年度的高峰期为8、9、11月份.不同宿主动物的染蚤及革螨的情况不同,不同场所宿主动物的染蚤及革螨的情况也不同,且种类甚少,蚤类单一,只发现开皇客蚤,革螨类2种为纳氏厉螨和毒棘厉螨.应用冷冻切片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37份,其中1份阳性,滴度为1:10.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漳州港招银港区的鼠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其染蚤率高达29.41%,而且鼠类呈终年活动趋势,因此该地存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连云港港口自1985年1月被命名为“无鼠害港”以来,防疫站为巩固成果,制定了“以防为主,毒捕结合,常备不懈,确保港区内鼠密度控制在5‰以下”的方针、目标。与此同时,加强除鼠专业队技术力量、采取突击与经常灭鼠相结合的措施,建立鼠情监测点,做到定期投毒,每月考核;加之各单位领导重视,职工积极配合,使港区内鼠密度始终控制在交通部规定的无鼠害标准以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新现黄岛港区蝇类及鼠类的本底情况,为防止肠道传染病提供生态依据;为创建无鼠害港打下基础.[方法]2004年4~9月份采用ELTON夹夜法、笼诱法对青岛港前湾港区进行春夏季鼠类密度及种群分布调查;对黄岛油港、前湾港区蝇类种群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捕鼠25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4属4种,褐家鼠为优势种,黑线姬鼠数量下降,平均鼠密度1.21%.本次调查共采集蝇类1011只,经分类鉴定为4科11属19种,根据季节变化蝇密度发生变化.[结论]青岛港前湾港区春夏季鼠密度比以往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生境的改变与港口建设过程中加强了防除设施的配套建设;灭鼠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其寄生虫的杀灭工作.本次调查为今后有针对性地搞好港区的灭蝇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珠海港口岸鼠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年对珠海港口岸鼠类进行了调查,应用鼠夹法共捕获鼠类304只,隶属2目2科4属6种,鼠类种群构成有黄毛鼠、黄胸鼠、小家鼠、褐家鼠、板齿鼠和臭鼩鼱,优势鼠种依次为黄毛鼠和小家鼠及褐家鼠。年均鼠密度为3.14%,2、3、8、12月份鼠密度较高,此期是灭鼠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4.
斗门口岸鼠类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年对斗门口岸鼠类进行了调查,用夹夜法共捕获鼠类58只,经鉴定为2目2科4属5种,鼠种为臭鼩鼱、褐家鼠、小家鼠、板齿鼠、黄胸鼠,优势鼠种依次为臭鼩鼱、褐家鼠和小家鼠。年均鼠密度为1.79%。1、8、12月份鼠密度较高,是灭鼠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5.
经过湾仔口岸豪通国际货运码头鼠类本底调查,共捕鼠类三种,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褐家鼠为优势鼠种,臭鼩鼱次之,鼠密度为9.07%。  相似文献   

16.
营口鲅鱼圈港在灭鼠中以抗凝血剂敌鼠钠盐为主要基饵配制多种剂型,实施药物和治理环境以及防鼠工程建设等综合措施控制鼠害,取得良好效果,使港区鼠密度大幅度下降。经粉迹法调查,室内鼠密度由灭前的17%降至2.24%。经夹夜法调查,室外鼠密度由灭前的3.5%~5%降至0.25%。港区鼠密度一直保持在国家规定的“无鼠害港”标准以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肖厝口岸鼠类及其体表寄生虫本底情况,为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医学媒介生物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鼠笼法,每个月连续监测2 d,持续12个月。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鼠形动物413只,经鉴定隶属于2目2科3属5种。以臭鼩鼱为优势种,占26.15%。鼠形动物总密度为2.24%,5月和10月为高峰期。检出蚤1只、螨15只、蜱1只。结论肖厝口岸还未达到国家无鼠害港规定的鼠密度低于1%的要求,应继续加强鼠类监测与防治工作,进一步降低鼠密度,防止有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8.
湛江港于1932年创“无鼠害港”,1984年1月24日通过中央受卫会、卫生部和交通部验收授予湛江港“无鼠害港”称号。鼠密度由灭鼠前的17.14%下降到0.06%.在十年巩固灭鼠成果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执行,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周而复始的运动。不断提高灭鼠质量,经多次的抽查和考核,鼠密度均控制在0.50%以下.本文还就各作业区的地理环境、生态特点及鼠种群演替进行了客观分析,为长期巩固灭鼠成果,改进灭鼠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灭鼠工作的深入开展,鼠类密度不断下降,食虫目臭鼩鼱的密度则呈上升趋势,甚至成为优势种。国内外资料证实,臭鼩鼱的防制和鼠类防制一样重要。但以往毒杀鼠类使用的粮食类、水果类毒饵,对臭鼩鼱的灭效很差。为此,我们于1991年1月至1992年9月,在港区进行了甘氟毒杀臭鼩鼱用诱饵配制毒饵的适口性选择和灭效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从1990年10至1991年9月对武汉港白浒山港区进行了鼠类密度季节消长、种群组成及分布和鼠类携带抗原情况调查。该港区鼠密度粉迹法0.63%,ELTON夹夜法5.3%,鼠种群组成为2目3科6种,室内以褐家鼠,室外以黑线姬鼠为绝对优势种。鼠类携带EHFV抗原为5.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