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6例口腔鳞癌、11例口腔颌面部其他恶性肿瘤、45例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患者以及70例正常人血清中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鳞癌组SCC-Ag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P<0.01)、正常组(P<0.01)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组(P<0.05)。SCC-Ag可作为口腔鳞癌患者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6(solubleCD44v6,sCD44v6)的含量及其含量在恶性肿瘤不同分期和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 2 8例 ,正常对照组 2 8例。患者于手术或化疗开始前第一次采取空腹静脉血 ,手术或化疗结束后 1周第二次采取空腹静脉血 ,正常对照组于常规体检时采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ELISA)检测血清中sCD44v6的含量。 结果 :治疗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sCD44v6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口腔颌面部鳞癌、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血清中sCD44v6含量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Ⅲ、Ⅳ期患者血清中sCD44v6含量高于Ⅰ、Ⅱ期和健康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经配对t检验 ,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治疗后血清中sCD44v6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含量 (P <0 .0 5 )。结论 :血清中sCD44v6含量不能作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的肿瘤标志物 ,但可能对口腔颌面部鳞癌治疗效果的监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尹林  孙凯莹  许扬  张继生  蒋理 《口腔医学》2011,31(6):334-335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及癌胚抗原(CE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集5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36例口腔良性肿瘤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液,分别检测血清中TSGF、SCC-Ag和CEA含量。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TSGF、SCC-Ag、CEA含量明显高于口腔良性肿瘤组和健康组(P< 0.05)。口腔鳞状细胞癌组TSGF、SCC-Ag、CEA阳性率分别为74.14%、55.17%、24.14%,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6.21%。结论 血清TSGF、SCC-Ag、CEA分别检测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联合检测提高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唾液中癌胚抗原 (CEA)和唾液酸 (SA)含量的测定和分析 ,探讨唾液中CEA和SA含量在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ELLISA法酶法 ,检测了 2 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2 2例口腔良性肿瘤患者、4 0例正常人唾液中的CEA和SA含量。结果 经过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SA含量在正常人组与良性肿瘤组对比 ,P >0 .0 5 ;正常人与鳞状细胞癌组对比 ,P <0 .0 1。良性肿瘤与鳞状细胞癌组对比 ,P >0 .0 5 ;CEA含量在正常人组与良性肿瘤和鳞状细胞癌组对比 ,P <0 .0 1,而鳞状细胞癌和良性组对比P >0 .0 5。结论 联合检测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唾液CEA和S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和良性肿瘤患者 ,口腔科临床开展唾液CEA和SA的测定 ,对诊断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介入动脉化疗治疗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区域性动脉化疗治疗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5例病理诊断为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的患者,超选择性直接动脉灌注顺铂进行化疗,观察术中反应及术后疗效,随访,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动脉化疗术中没有明显异常反应;动脉化疗的有效率为93.3%,肿瘤在化疗后当天或第2天,化疗局部疼痛和肿胀感缓解,口、鼻腔内出现分泌物或坏死组织脱落。15例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5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9例,失访1例。结论:“介入动脉化疗”是治疗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作为综合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44变异体CD44V的异常表达与某些恶性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我们对不同类型和临床期别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细胞CD44v6表达进行了定量测定。1 .材料及方法 :患者组 :7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 ,良性1 7例、恶性 56例 ,临床分期依据世界抗癌联盟分期标准。恶性组患者平均随访 4 5年。取 6例口腔颌面部外伤组织作对照。其他恶变瘤包括 :角化囊肿恶变 4例、成釉细胞瘤恶变 4例、腺淋巴瘤恶变 4例。以搓网法制备单细胞悬液。每份标本用 2 0 μl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44v6工作液 (北京岳泰公司提供 )免…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27(IL-2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OSCC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反应(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40例OSCC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IL-27水平。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检测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OSCC患者血清中IL-2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Ⅲ、Ⅳ期OSCC患者血清中IL-27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有颈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IL-27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者(P<0.05)。结论:血清IL-27水平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口腔医学》2013,(4):221-224
目的探讨细胞黏附分子CD44v5及CD44v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v5及CD44v7在43例OSCC组织和13例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结果在13例OSCC转移淋巴结病例中,其对应的原发灶CD44v5表达高于转移灶(淋巴结),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7在无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中的表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中的表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原发灶病例中,CD44v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中的表达,CD44v7在原发灶、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4v5及CD44v7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细胞粘附分子CD44v6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9例附有癌旁组织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及其中的7例转移淋巴结进行CD44v6的检测。结果:CD44v6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有关(P〈0.05),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CD44v6表达呈降低趋势,部分区域甚至不表达;发生淋巴结转移组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的原发灶比较,CD44v6表达强度有显著差异(P〈0.01),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的原发灶CD44v6高表达,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的原发灶CD44v6低表达。结论:CD44v6的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CD44v6高表达有可能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转移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跨膜糖蛋白CD44的家族成员特别是CD44v6的表达与人类多种癌症的侵袭转移有关。CD44v6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CD44v6的表达,对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转移发生及治疗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复习近年来CD44与口腔鳞状细胞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探讨CD44在其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1.
12.
A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and dentist characteristics for 119 Montana general dentists is presented. The best predictors formed a significant model explaining 22% of the variance of the quality measur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a previous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for 102 Washingt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Evidence for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3.
14.
15.
口底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底癌的临床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92—2002年住院治疗的34例口底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口底癌患者中,男28例(82.4%),女6例(17.6%),男女比为4.7∶1,平均发病年龄58岁。发病部位:前口底22例(64.7%),后口底12例(35.3%)。淋巴结转移率41.2%。单纯手术组、化疗加手术组、放疗加手术组、化疗加手术加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60.0%、50.0%、62.5%。结论口底癌以中老年患者好发,男性居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白鼠42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经肠系膜静脉分别注入平骒霉素(24只)或鱼肝油酸钠(12只)后,分别于注药后0.5,1,2,4,8,24h,切取肝脏组织,通过酶组化染色法测定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注入药液后,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SDH和LDH活性随时间逐渐下降,其中平阳霉素组下降较轻微,结论: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都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损伤的性质一样,均为非特异性,但平阳霉素损伤程度轻微,而鱼肝油酸钠严重。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溶解性和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及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分别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0 d,冷热循环15000次,烘干测重,比较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改变.结果:不同剂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经浸泡溶解后,SEM扫描表面微观形态可观察到GE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表面形态改变较少,其他2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微观改变较多.结论:双糊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能及溶解率均低于传统水粉剂型,是未来临床修复治疗的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