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前后脑血管的改变情况。方法:经股动脉插管行兔脑血管造影,再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15d后行第二次脑血管造影,并进行前后对比。结果:与结扎前比,结扎后大部分兔脑血管,尤其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增粗,直径达(0.96&;#177;0.11)mm,与结扎前比较[(0.66&;#177;0.08)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8355,P=0.0015)。颅内外侧支循环广泛形成。结论:颈总动脉结扎后,兔脑靠侧支循环增加,基底动脉增粗代偿脑血流的下降;在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中,颈总动脉结扎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兔颈总动脉结扎后的白细胞流变学改变与干预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D×C一400型核孔滤膜红细胞变型能力测定仪”观察兔颈总动脉单/以侧结扎术后的白细胞流变学(LR)改变及其与病理学改变的关系;同时观察了活血化瘀中药(复方丹参和川芎嗪)的治疗作用。结果:对照组(n=20)术后迅速出现LR异常,接受双侧结扎动物恢复进食和行走的时间显著晚于用药组,其第24h平均心率显著慢于手术前。病理学检查示对照组受累皮层脑动脉极度扩张,有新血管生成;镜下显示脑水肿严重;双侧结扎动物皮层下可见多发性软化灶。与对照组相反,用药组(n=20)术后LR指标在原基础上有显著改善,其脑组织病理学改变轻微,接受双侧结扎的动物未见皮层下脑软化。 相似文献
3.
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短暂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结合TTC染色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测量梗死体积,观察VEGF对缺血性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侧脑室注射VEGF与对照比较能减少梗死体积。结论:侧脑室注射VEGF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提示VEGF可能对缺血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浩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7):650-654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负荷对小鼠的心电活动、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及体重的影响。方法:雄性2月龄昆明小鼠3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平均分为静养对照组、120min组、120min+负重组,对训练组进行游泳训练,观察各组的体重改变。训练完成后,连续监测、记录ECG各值,完成后取其心脏处理后观察VEGF的表达。利用IMAGEPROPLUS5.1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面积比,心电活动主要测量心率、P-R间期、P波时程、P波幅度、P-R段、QRS波群时程、QRS波群峰峰值、T波时程、T波幅度及Q-T间期。结果:三组小鼠中120min+负重组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游完后都筋疲力尽;而其他两组的小鼠活动状态一直较好。三组小鼠在8周的训练时间里,饮水和进食较好,体重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静养对照组VEGF表达为阴性;120min组表达为弱阳性;120min+负重组表达为阳性。P-R间期、P波时程、P波幅度、P-R段影响显著;QRS波群时程、QRS波群峰峰值、T波时程、T波幅度及Q-T间期影响不显著。结论:运动强度和心脏的功能性代偿能力增强是成正比的,此结果为心脏康复中运动训练负荷的影响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前后脑血管的改变情况.方法经股动脉插管行兔脑血管造影,再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15
d后行第二次脑血管造影,并进行前后对比.结果与结扎前比,结扎后大部分兔脑血管,尤其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增粗,直径达(0.96±0.11)mm,与结扎前比较[(0.66±0.08)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8355,P=0.0015).颅内外侧支循环广泛形成.结论颈总动脉结扎后,兔脑靠侧支循环增加,基底动脉增粗代偿脑血流的下降;在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中,颈总动脉结扎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总动脉弹性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总动脉的弹性改变.方法 应用ET技术检测30例正常成人(A组)、30例TIA患者(B组)、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组)及60例多发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D组)的颈总动脉,获取各组颈总动脉的僵硬度指数(β)、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β),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D组的β、Ep、AI、PWV ββ较A、B组显著增高,AC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β较A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亦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组各参数比较亦有增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组颈总动脉IMT< 1.0 mm的患者β、Ep较A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β、Ep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T技术能够定量评价脑梗死及TIA患者颈总动脉弹性的改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芪总皂苷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大鼠缺血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建立AMI模型,术后24 h存活大鼠随机分为药物组(n=8)、对照组(n=8),另设假手术组(n=8)。药物组给予黄芪总皂苷水溶液2.5 mg/(kg· d)腹腔注射,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4周处死大鼠。心肌组织取材,Ⅷ因子染色计数微血管数( MVC)及微血管密度( MVD),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心肌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药物组及对照组大鼠缺血心肌MVC、MVD均高于假手术组,且药物组MVC、MVD高于对照组(P<0.05);药物组及对照组大鼠缺血心肌VEGF蛋白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且药物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黄芪总皂苷促进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同时可上调缺血心肌组织VEGF蛋白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弹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冠心病组56例,正常对照组38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估颈总动脉弹性参数,包括僵硬度(β)、弹性模量(EP)、顺应性(AC)、膨大指数(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5项生理参数,并对上述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组颈总动脉β、EP、PWVβ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AC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AI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有助于评价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弹性的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众多血管再生性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2是公认的促使血管生成的关键性因素。神经元快速、暂时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似乎不足以形成新生血管,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其他作用有关。文章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2在缺血大脑中独立于血管生长之外的作用进行分析。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5-01/2005-02相关文章,检索词为“VEGF”,“KDR”,“ischemic”,“hypoxic”,“neuroprotective”,分别组合进行检索,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选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2对缺血大脑作用的随机对照实验。排除标准:综述类和重复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26篇关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2在缺血缺氧脑病中表达的文章,其中有43篇符合标准,排除83篇。排除的83篇系重复或者与本文无关。资料综合:对检索到的文章的相关信息加以综合概括,总结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2可以刺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生长、存活以及轴突的生长,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且对神经元起到营养和促进生长的作用,有利于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直接促进神经修复作用。结论:脑缺血缺氧可以引起大脑皮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2的表达上调,且二者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短暂的脑缺血缺氧损伤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上调,但不能够引起血管生成,其主要作用在于血管内皮生长与特异性受体2结合,介导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和促进神经元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冷冻复苏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影响以及在生物血管制品保存中的作用。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 (ECV30 4 )程序降温冷冻保存后再复苏 ,在不同的复苏时间内应用RT PCR和ELISA检测内皮细胞VEGFmRNA及其相应蛋白的表达。结果 复苏 3d内VEGF的表达显著下降 ,第 4d以后恢复至正常表达水平。结论 冷冻复苏血管内皮细胞孵育 4d后VEGF表达基本恢复正常。程序降温冷冻保存可能在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血管代用品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川芎嗪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将15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组.通过月桂酸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来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脑内VEGF阳性细胞数和VEGF mRNA表达,同时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结果 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明显升高[(2.80±0.45)分比0],川芎嗪组神经功能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80±0.45)分,P<0.01].假手术组大鼠脑内有少量VEGF阳性细胞表达[(11.70±1.83)个/mm2],模型组VEGF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35.28±2.88)个/mm2,P<0.01],VEGF mRNA表达增强(0.26±0.08比0.20±0.05);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组VEGF阳性细胞数[(47.16±3.78)个/mm2]明显增多(P<0.01),同时VEGF mRNA表达(1.12±0.11)也显著加强(P<0.01).结论 川芎嗪增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VEGF的表达,是其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运动训练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微血管新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微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5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康复组;模型组和康复组动物以线栓法制成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康复组术后1天开始进行运动训练.每周5天,共4周;其余两组常规饲养。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因子表达,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缺血区神经元变性、坏死,VEGF和因子在缺血周边区表达明显增加.经运动训练干预后,VEGF和因子表达大量增加,做血管数目明显增加。结论:运动训练可通过促VEGF表达上调.促进微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Flk-1、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开颅电凝法制作SD 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 模型,术后24h大鼠随机分为标准环境组(造模对照组,SE组) 、探索学习环境(LE)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k-1的表达。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梗死区神经元变性、坏死,VEGF和Flk-1在梗死周边区表达明显增加,经探索学习环境干预后,VEGF和Flk-1表达大量增加。 结论:LE可促使VEGF和Flk-1表达上调,进而促进微血管新生,利于脑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颈内动脉闭塞作为一种头伤并发症临床罕见,认识其重要性是必要的。方法:本文报告了3例创伤性颈内动脉闭塞病人,并结合文献对诊断病程和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结果:尽管对此3例病人提供了各种支持治疗,但其结局仍然是灾难性的。结论:早期采取适当的处理有可能改善这一并发症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短暂心肌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空间表达规律。方法:建立新西兰兔心肌缺血模型。根据再灌注时间分为3h、4h、6h、7h以及假手术组(n=6)。Westernblotting检测VEGF在缺血区心肌、非缺血区心肌、肾、骨骼肌、血浆、肝、肺以及脑组织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肾、骨骼肌、血液、肝和肺的VEGF表达升高(P<0.05)。血液的VEGF和缺血区心肌中VEGF相关(P<0.05)。结论:心肌缺血刺激使心肌VEGF表达增高,也使邻近组织和远隔组织的表达增加;血液与心肌VEGF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对局灶性脑损伤大鼠损伤局部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动物模型,进行BMSCs移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PCR、ELISA等方法观察移植局部脑组织VEGF以及VEGF mRNA的变化。结果BMSCs移植后,局部VEGF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加;VEGF mRNA含量增高。结论BMSCs移植可促进内源性VEGF的表达,提高损伤局部VEGF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及细胞株培养上清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水平 ,并初步探讨白血病患者VEGF水平的评价方法以及VEGF特异性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用夹心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细胞株 (HL 6 0、U937、NB4、JM和K5 6 2 )培养上清中bFGF和VEGF浓度 ,比较其差异 ,将VEGF血清浓度测定值 (pg ml)、血清浓度测定值经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标化后标化值VEGF PLT(pg 10 6 )分别作为比较指示 ;HL 6 0细胞经不同浓度VEGFASODN作用后 ,利用噻唑蓝、ELISA法分别测定靶细胞的生长状态及其VEGF分泌水平。结果发现 :①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bFGF阳性率 (37.5 % )高于健康对照者 (10 % ) (P <0 .0 1) ,在 5株白血病细胞株中 ,NB4 、U937和K5 6 2细胞上清中检测到了bFGF表达 ;②急性白血病患者及健康者血清VEGF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但二者标化值测相差显著 (P <0 .0 5 ) ;除U937外 ,其余 4株细胞株培养上清中均有VEGF表达 ;③HL 6 0细胞经 0 .5 ,1及 5 μmol LVEGFASODN作用 2 4小时后 ,其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 <0 .0 5 ) ;经 1,5 ,2 0 μmol LVEGFASODN作用 2 4小时后 ,HL 6 0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 (P <0 .0 5 )。结论 :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30例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的表达。结果: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的细胞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的细胞浆及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和间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表达高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P<0.05);在位内膜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在分泌期高于增生期(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内膜(P<0.05);异位内膜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呈正相关(r=0.630,P<0.001)。结论: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可能相互促使异位内膜血管形成,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黏附、侵袭、生长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缺血大鼠缺血侧海马BDNF、VEGF和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成年大鼠1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rTMS组、rTMS+生理盐水(NS)组和rTMS+H89组各4只,rTMS+NS组和rTMS+H89组分别侧脑室注射NS和H89,4组均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除模型组外均给予7 d 20 Hz rTMS治疗,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缺血侧海马pCREB、BDNF、VEGF和Nestin表达。结果:rTMS组pCREB、BDNF、VEGF和Nestin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rTMS+H89组pCREB、BDNF、VEGF和Nestin表达较rTMS+NS组均减少(P<0.05)。结论:高频rTMS能使脑缺血后海马区BDNF、VEGF表达增加,并进一步促进Nestin表达,PKA-CREB通路的调节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