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取栓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我院收治的52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之进行随访。结果全组患者滤器置入位置适中,无滤器释放不全、穿孔、移位、血肿、出血或释放通路血栓形成等,无术中、术后死亡或肺动脉栓塞(PE)发生。随访时间为12个月,随访期间无PE发生或复发,无严重出血疾病发生,无滤器相关死亡。结论VCF入在手术取栓时及取栓术后可有效预防PE,且VCF置入术操作安全、简单。 相似文献
2.
3.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并评价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1年2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溶栓、抗凝结合静脉滤器置入治疗,测量、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患侧、健侧小腿中部及大腿中部、大腿根部周径,判断疗效.结果 37例下腔静脉滤器均成功植入,大部分患肢1周内血液回流均明显改善,症状减轻,总有效率为94.6% (35/37);患者治疗前后小腿中部、大腿中部、大腿根部患侧与健侧周径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6±2.4)cm比(1.8±1.4)cm,(5.3±2.5)cm比(1.4±1.0)cm,(5.5±2.3)cm比(1.5±1.6)cm,均P<O.05].术后1~6个月随访,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操作简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回流,并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常规抗凝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5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8例采用单纯抗凝治疗,治疗组31例在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进行导管接触性的抗凝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69%和96.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患肢周径差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抗凝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32例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12),观察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肢静脉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常规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足背静脉溶栓联合常规抗凝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患肢周径差降低、消肿率及血栓清除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治疗前,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趋于正常,其中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尿激酶使用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溶栓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患肢静脉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在骨创伤患者伴有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围手术期植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梗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5月~2013年3月共收治189例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通过D二聚体筛查,结合下肢血管多普勒分析以及深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189例患者均需行手术治疗,于术前1~2d放置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钠4100u,每12h皮下注射,术后2~3周之内评估患者PE的发生风险降低,采用圈套器常规取出滤器。结果:滤器平均放置12.5(10~22)d,在围手术期无患者因PE致死亡,滤器取出180例,其中1例经腔静脉切开取出,2例因术后出现双下肢肿胀,超声发现下腔静脉血栓转院治疗,未能得到随访。3例患者家属因经济条件放弃取出滤器,3例取出失败放弃,滤器取出率95.2%。72例(38.1%)患者在取出滤器时发现血栓。结论:对于骨创伤患者合并DVT围手术期合理选择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严重PE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提高骨科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导管治疗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收治的200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3、7、14 d 观察组患者的双侧肢体周径差均明显比对照组小( P <0.05);观察组患者的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0%( P <0.05);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72.0%、9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6.0%、52.0%( P <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导管治疗深静脉血栓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双侧肢体周径差,极大提升患者的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显著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及治疗的总有效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约80%~90%的致死性肺动脉栓塞(PTE)的栓子来自于下肢和盆腔静脉,传统预防肺动脉栓塞(PTE)的方法有外科下腔静脉离断、结扎、股静脉结扎等,但创伤性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作为预防肺栓塞的有利措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但是永久性滤器研究仅20多年的时间,对远期可能发生的问题尚待观察,所以对年轻或妊娠妇女患者滤器安置让人担心。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成为外周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中预防静脉血栓脱落导致异位栓塞的有效方法。现对我院2003-2004年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预先置入临时性腔静脉滤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ATD消融及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 22例经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先于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后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6例同时行月国静脉ATD消融。尿激酶用量为25-100万U/天,平均给药5—10天。结果 22只下腔静脉滤器全部释放到位,展开良好。6例经ATD消融患,下肢深静脉即时开通。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痊愈7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0例。无一例出现肺动脉栓塞及颅内等重要脏器出血。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ATD消融及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献报道,美国每年有近50万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其中近10%发展成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其余多数病例发展成为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自2004年2月至2004年12月,我院采用介入溶栓联合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4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髂静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抗凝治疗,将滤器置于下腔静脉,并进行导管溶栓,髂静脉闭塞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术后进行随访.结果:本研究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行经颈内静脉或股总静脉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患者9例,术前均经彩色超声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中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经静脉无血栓形成,将滤器放置于平右肾静脉开口之下1cm处的下腔静脉。术后进行溶栓、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滴注、抗凝治疗。观察其疗效及随访情况。结果本组9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其中1例经颈内静脉释放,其余均经股静脉释放,均在DSA下进行,术后给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滴注,随访3~6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效果好的方法,可改善疗效的同时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