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小腿皮瓣(小腿筋膜皮瓣及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在下肢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时的选择及评估。方法:①在小腿设计局部随意筋膜皮瓣,皮瓣大小范围4cm×6cm~7cm×15cm,转移修复同侧或对侧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②以胫后动脉内踝上发出的皮动脉穿支为轴,在小腿内侧设计逆行轴形皮瓣,皮瓣大小范围4cm×12cm~6cm×15cm,转移修复同侧或对侧足底、踝部、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肌腱或骨外露。结果:临床共选用11个皮瓣,其中6例为筋膜皮瓣,5例为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修复同侧或对侧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肌腱或骨外露。11例皮瓣术后均成活良好,创面修复效果良好,随访6~12个月,伤肢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小腿筋膜皮瓣,设计灵活,切取便利,不损伤主要血管,血供丰富,尤其在局部主要血管受损时是修复下肢严重创伤的有效方法之一。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可切取皮瓣距离长,面积大,血供恒定可靠,成活率高,是修复足底、踝部、小腿严重创伤的最佳选择。此两种皮瓣的应用应针对小腿创面的部位、面积及其创伤特点进行合适的选择,可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自1994年4月~1998年7月,根据小腿内侧皮动脉构成的丰富血管网〔1〕,设计了带皮动脉筋膜蒂皮瓣,修复小腿远近端皮肤缺损3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 男,28岁。右小腿中下1/3前外侧一创面4cm×6cm大小,钢板及胫骨外露。因同侧小腿皮肤条件较差,故选择对侧小腿内侧设计逆行皮瓣5cm×7cm,蒂长8cm,交腿转移覆盖创面。术后3周断蒂,皮瓣血运良好。例2 男,37岁。左踝前外侧一创面6cm×7cm,外踝骨及胫前肌腱裸露,于小腿内侧设计皮瓣6cm×8cm,蒂长6cm,逆行转位覆盖,术后2周愈合拆线。例3 男,42岁。…  相似文献   

3.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足跟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7月以来,采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足跟痛150例,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50例中,男67例,女83例;年龄7~78岁。左侧57例,右侧79例,双侧14例;病程最短21天,最长21年;痛点部位:足跟内侧痛29例,足跟外侧痛13例,足跟正中、下部痛108例;病种:小儿跟骨结节骨骺炎11例,跟骨刺56例,跖筋膜炎34例,足跟下滑囊炎22例,跟骨内高压症27例。2 治疗方法21 针刺疗法 取穴:足跟内侧疼痛、压痛者取神门;足跟外侧疼痛、压痛者取养老穴;足跟正中、下部疼痛、压痛者取足跟痛点(大陵穴下08寸)。均取患足的同侧穴,双足同病取双侧穴。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膝下外侧血管蒂腓骨头瓣联合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内踝部骨与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根据内踝部骨与复合组织缺损的大小,设计膝下外侧血管蒂腓骨头肌腱瓣移植重建内踝和三角韧带、切取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内踝部软组织缺损刨面.临床应用7例,分别因机器绞伤、重物砸伤、撕脱伤所致的开放性创伤.皮肤缺损5cm×6cm~8cm× 16cm.观察术后患者内踝的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内踝及软组织缺损Ⅰ期修复,术后随访8个月至6年,移植骨及皮瓣愈合良好,踝关节稳定,关节活动正常,内踝部外形好,效果满意. 结论 以膝下外侧血管蒂腓骨头肌腱瓣联合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内踝部骨与复合组织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小腿后侧远端筋膜蒂皮瓣修复踝及跟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踝及足跟部皮肤缺损是临床常见而棘手的问题。骨、关节及肌腱外露,皮片移植不易成活。一般需要皮瓣修复。常用的皮瓣有足底皮瓣、足背皮瓣、小腿内侧及外侧皮瓣、交腿皮瓣和游离皮瓣等。这些皮瓣因为可切取面积小、牺牲主干动脉、手术显露困难及操作技术难度高等缺点难于在基层推广。小腿筋膜皮瓣切取简便,面积大,皮瓣成活率高,供区隐蔽且可直接缝合,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多。1994年5月~2004年4月,我们采用小腿后侧远端为蒂的筋膜皮瓣修复踝及足跟部皮肤缺损6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一种移植小腿内侧皮瓣修复对侧足部远端缺损的方法。方法切取小腿内侧带蒂肌间隙穿支动脉皮瓣修复对侧足部远端皮肤缺损。结果移植22例皮瓣全部成活,保住了足远端裸露的骨骼、肌腱等组织,保证了足部的行走平衡。结论利用小腿内侧皮瓣覆盖修复对侧足部远端皮肤缺损是一种手术操作简单、皮瓣质地好、不牺牲主要动脉血管的较好方法,适合修复足部远端的小面积缺损。  相似文献   

7.
吻合血管小腿内侧皮瓣移植治疗小腿大面积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腿的开放性损伤临床相当常见,易造成皮肤缺损骨外露,我科自2001年7月2003年10月,采用游离健侧带胫后血管蒂的小腿内侧皮瓣吻合血管移植治疗小腿踝足部皮肤的大面积皮肤缺损骨外露患者13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干骨折小腿内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的优势。方法:对本切口65例治疗结果与小腿外侧入路60例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论:在适当选择胫腓骨干骨折小腿内侧皮肤条件的前提下,本手术方法遵循了胫骨张力侧固定的原,则及骨折治疗的微创原则,使手术操作简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骨穿针悬吊患肢治疗下肢大面积撕脱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4月以来,我们采用患肢骨穿针悬吊的方法治疗下肢大面积撕脱伤15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4例,女11例;年龄16~50岁。13例为交通事故伤,2例为石料压伤。自腹股沟以下至踝部皮肤全部撕脱2例,小腿及大腿大部分撕脱4例,小腿、大腿部分及足跟部外侧撕脱1例,小腿大部分、足跟及足跖部撕脱3例,小腿后外侧、足跖部外侧撕脱2例,小腿及足跟部撕脱3例。合并出血性休克7例,合并同侧股骨或胫腓骨骨折2例,合并对侧股骨骨折1例。合并同侧胫腓骨骨折和/或踝关节脱位2例。治疗方法1.悬吊架结构:悬…  相似文献   

10.
操作病人取头低位,颈略予固定,头转向拟插管的对侧约45度。消毒颈部皮肤,穿刺部周围铺无菌巾。导针进针点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适在颈外静脉越过胸锁乳突肌上方。敏感的病人给以局麻。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掐住并提起胸锁乳突肌。中指和食指顶住胸骨切迹。用16号导针接于注射器上,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向胸骨切迹的方向,一面抽吸一面进针刺入,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总结足踝部外伤皮肤缺损的特点和常用带蒂皮瓣的选择,并针对修复不同部位皮肤缺损的皮瓣供区选择提供建议和参考. 方法 采用足背皮瓣、足底内侧皮瓣、跖底皮瓣、(足母)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胫前皮瓣、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经皮瓣、跗外侧皮瓣、踝前皮瓣、腓动脉皮瓣等行带蒂转移修复前足、足背、足底及踝部皮肤缺损. 结果 术后251例皮瓣除2例坏死外全部成活.5例术后第1天、2例第2天因植皮处包扎过紧,出现血管危象,探查后血运恢复正常.135例随访3~96个月,平均16个月,足底内侧皮瓣有4例、跖底皮瓣3例,转移后出现皮瓣和足底皮肤缝合处的磨损,二期皮瓣修整,改变负重点恢复正常行走.9例小腿内侧皮瓣、6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因为皮瓣臃肿行二期整形.其余皮瓣无明显臃肿,外形良好,不需要二期整形.其中足底内侧皮瓣和躅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顺行转移均带感觉神经,供区为非负重部位,不影响患者行走及负重功能,术后皮瓣感觉正常,两点辨别觉4 ~10 mm. 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跖底皮瓣、(足母)趾腓侧皮瓣及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前足跖侧较好,皮肤耐磨,感觉好;足背皮瓣、胫前皮瓣、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跗外侧皮瓣、踝前皮瓣、腓动脉皮支皮瓣、腓动脉皮瓣等皮瓣可以切取的面积较大,修复足背及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具有皮瓣较薄、色泽接近和锯剖位置恒定等优点.以上皮瓣均操作简单,修复效果好,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漂浮体位下经踝关节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9-06诊治的24例三踝骨折,术中采用漂浮体位,于腓骨长、短肌肌腱前外侧进入显露外踝骨折,于足拇长屈肌与腓骨长短肌间隙显露后踝骨折,骨折复位后固定,然后改为仰卧位,作前内侧弧形切口显露并固定内踝骨折。结果 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6(12~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0~4.5个月,平均3.7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出现。术后12个月踝-后足AOFAS评分为(88.3±7.5)分,较术前(27.7±5.6)分明显提高。术后12个月足踝部功能:优13例,良8例,可3例。1例出现"勒马缰"畸形,取内固定时行肌腱延长术,术后恢复正常。1例出现腓骨肌腱滑脱,取内固定时行腓骨肌腱鞘修补,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漂浮体位下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术中更换体位时无需再次消毒铺巾,后踝骨折显露充分,骨折复位与固定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应用侧向进针注射填充改善鼻唇沟过深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鼻唇沟过深的168例(336侧)求美者,应用注射用修饰透明质酸钠凝胶(瑞蓝2号)进行填充矫正.在鼻唇沟外侧3 ~5 mm的平行线上,设定A、B、C点作为皮肤穿刺点.A点设为进针后到达鼻唇沟凹陷最明显处,偏向鼻唇沟内侧做扇形注射,注射层次为皮下深层与表情肌之间;之后,分别在其上下作B点和C点的扇形注射,最后在鼻唇沟内侧上唇部,鼻翼外侧垂线中上1/3处设定D点作为补充注射点.结果 以注射后3个月作为效果评价时间,本组中,改善217侧(64.6%),明显改善95侧(28.3%),非常满意24侧(7.1%).所有求美者,均无局部皮肤色泽、质地异常,局部感染和组织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鼻唇沟外侧皮肤穿刺进针,定位方便,穿刺距离较短,疼痛较轻;矫正部位按严重程度进行,效果自然可控;穿刺方向不易发生血管内注射和栓塞,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4.
腰骶神经根神经纤维瘤显微外科治疗二例曾凯生,彭青,李文华例1女,45岁,腰及左下肢痛1年,加重2月入院。检查:L_5S_1棘突间隙左侧有压痛点,向左小腿外侧放散,下肢肌力正常,左足背、左小腿外侧皮肤痛觉消失,左小腿内侧痛觉迟钝,x线显示L_5横突肥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四点垂直进针针刀术式治疗踝管综合征的安全性及准确性,为临床操作术式选择及后续进一步优化提供解剖参考依据。方法:自2020年9月至2020年10月选取10%甲醛防腐固定的成人标本29具,男15具,女14具;年龄47~98(81.10±11.14)岁;左侧29例,右侧29例。在人体标本上模拟针刀松解踝管屈肌支持带操作,使标本双下肢蛙位摆放,内踝向上。在踝管屈肌支持带附近(取内踝前、后缘连成的曲线、跟骨结节内侧突前方的沟状曲线与屈肌支持带宽度的两条定义线之间的交点)选取4个不同位置进针,使针身与皮肤垂直,刃口方向与屈肌支持带走行方向垂直。针刀穿过皮肤缓慢探索,达到屈肌支持带时针下可有针尖触碰坚韧组织的感觉,此时切割松解4次。针刀松解操作完毕后,在皮肤表面沿针刀方向做横向切口,打开暴露屈肌支持带区域,逐层解剖,观察并记录针刀及其周边解剖结构。通过电子游标卡尺测量屈肌支持带的针刀切割痕迹长度,并通过肉眼观察并统计针刀损伤肌腱、神经等踝管内容物的数量及程度,以此评估针刀松解踝管屈肌支持带的安全性及准确性。安全性,即统计针刀损伤踝管内容物的例数;损伤率,即(损伤踝例数/总例数)×100%;准确性,即以松解长度L ≥ W/2(W为屈肌支持带宽度,定义为20 mm)为准确有效松解。结果:安全性结果,在58例标本中,未见针刀损伤神经、血管,26例损伤了胫骨后肌腱,其中17例透刺肌腱,损伤严重;12例损伤了趾长屈肌腱,其中4例透刺肌腱,损伤程度为严重损伤,总损伤率为32.14%。c3,c4进针点未见神经血管损伤。准确性结果,58例标本全部松解成功,针刀松解痕迹的总长度Lc为(10.40±1.36) mm,长度6.38~12.88 mm,其中37例松解痕迹总长度范围≥ 10 mm,长度松解均成功。踝管屈肌支持带分层结构:屈肌支持带发出的纤维隔向内将踝管内容物分成不同的腔室,近内踝尖与跟骨结节连线中点处(即在神经血管走行的上方)纤维隔在此汇合成完整的屈肌支持带。结论:四点垂直进针针刀术式松解屈肌支持带由于是在屈肌支持带两端骨面附着处进行操作,较易损伤肌腱,但不易损伤神经血管,其中在跟骨侧进针较为安全,但总体安全性不高;从松解长度来说,松解较为彻底,但由于屈肌支持带的分层结构,四点垂直进针针刀术式从骨缘垂直进针,仅能松解其中表层,无法做到全层彻底松解,因而临床上是否能到达理想的疗效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6.
带蒂皮瓣治疗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探讨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评价。方法1997年6月至2005年12月,43例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男38例,女5例;年龄7~63岁,平均35岁;皮瓣面积4cm×3cm~25cm×15cm。采用9种带蒂的肌皮瓣和筋膜皮瓣进行治疗:(1)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小腿中上1/3合并膝关节前及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2)小腿前内侧交腿皮瓣修复小腿中段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3)带隐神经小腿内侧交腿皮瓣修复前足足底缺损1例;(4)带胫后动脉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5)小腿内侧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中下1/3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6)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1/3、踝部及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7)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1/3、踝部及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14例;(8)外踝上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9)足内侧远端带蒂岛状筋膜皮瓣修复第一跖骨头处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结果43例皮瓣中有37例术后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1例皮瓣浅层坏死,5例皮瓣远端边缘少许坏死,经短期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皮瓣全部良好。结论治疗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皮瓣种类。腓肠神经和隐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是较理想的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应用健侧小腿内侧带蒂皮瓣桥式交叉与外固定支架修复对侧小腿严重毁损伤所致大面积皮肤坏死、骨折而致骨、肌腱等外露的修复方法,免除截肢所造成的重大残疾。方法:临床治疗41例小腿大面积皮肤坏死伴骨折而致骨、肌腱等外露的病例,应用健侧小腿内侧带蒂皮瓣进行创面修复覆盖,同时应用外固定支架恢复骨的连续性并取得牢固的固定作用。结果:41例皮瓣全部成活,骨折愈合。术后随访8个月-3年,患肢外观正常,不臃肿,患肢骨折愈合,活动尚好,远端肢体供血明显改善,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肢功能,避免截肢残疾的发生。结论:小腿软组织缺损伴骨折,造成骨、肌腱等外露,应用健侧小腿内侧带蒂皮瓣加外固定支架综合方法修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小腿复杂性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腿复杂性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 针对同侧无可利用皮肤和只有一条主干血管的小腿软组织缺损,分别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2例、逆行股前外侧皮瓣2例、小腿内侧筋膜蒂交腿皮瓣12例修复,共16例,游离皮瓣的动脉采用端侧吻合静脉端端吻合的方法.结果 术后皮瓣除1例逆行股前外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皮瓣部分坏死,余皆血运良好,交腿皮瓣3周断蒂,皮瓣均成活,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随访3个月~2年,皮瓣外形、色泽及膝踝关节功能满意.结论 对于小腿复杂性软组织缺损同侧无可利用的皮肤和血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远位岛状皮瓣或游离(肌)皮瓣修复.  相似文献   

19.
钢针撬拨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采用透视下经皮钢针撬拨复位后钢针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获得较好的效果 ,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32例中男 2 3例 ,女 9例 ;年龄 15~ 5 9岁。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者 12例 ,钢针撬拨复位内固定者 2 0例。2 治疗方法腰麻下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术野 ,铺无菌巾。在无菌条件下 ,用一斯氏针在跟骨外侧于跟骨结节处横行打进跟骨 ,复位时起牵引作用。再用一斯氏针 ,在跟骨外侧穿过皮肤 ,向前上进针 ,针尖可探出外侧壁的骨折线 ,拔出钢针改用此针的后侧钝端 ,沿原孔插入 ,在X线侧位透视下 ,调整进针方向和深度 ,使针前方抵达骨折线。助手一手推前足…  相似文献   

20.
膝部软组织缺损伴有小腿软组织损伤或膝下截肢时,常给修复带来困难。1987年William报导用股外侧肌倒转移位,治疗5例膝部软组织缺损病人。我们于同年11月采用该技术,治疗1例髌骨外露病人(伴有同侧小腿软组织损伤),效果良好。 作者用成人尸体的10侧下肢,解剖并观察股外侧肌的形态及血管神经来源。股外侧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