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9例患者(其中4例行介入治疗)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术后和随访结果。结果3例一次性介入治疗成功,2例没有内漏,1例Ⅰ型内漏;随访期间复查夹层闭合良好。1例术中导引钢丝无法从真腔进入远端而放弃介入治疗,另1例因动脉弯曲变形而不宜行支架治疗。结论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损伤小的方法,近、中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需进一步大样本观察。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随着腔内治疗的发展,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案逐渐成熟,但由于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器具自身局限,仍旧存在内漏、锚定区损伤、逆撕等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探讨Castor单分支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自2018年12月─2021年10月期间使用Castor单分支支架进行腔内手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术前Dicom格式全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TA)影像、术中详细信息及随访预后结果,使用EndoSize软件测量夹层近远端锚定区动脉直径、病变长度、LSA开口与夹层关系等指标,并结合术中使用移植物情况计算支架放大率,观察并记录手术成功率、近远期并发症率等指标。结果 共纳入10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采用腔内手术方式,手术均取得技术成功。夹层近端主要裂口与LSA距离(42.7±17.3)mm;夹层近端边缘与LSA距离(7.7±13.2)mm;主动脉近端锚定区直径(31.5±3.0)mm;左颈总动脉开口远端与LSA开口近端距离(8.5±2.6)mm。Castor主体支架近端直径(32.5±3.3)mm,远端直径(26.6±3.3)mm,分支支架直径(10.7±3.5)mm。主体支架近端放大率为(3.2±3.5)%,远端放大率为(0.1±9.5)%。围手术期与随访期间,共9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术前严重低血压,术后1 d死于低灌注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于术后4 d死于夹层逆撕破裂;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死于呼吸衰竭;1例患者于术后4个月死于肺部感染;2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死于心衰;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个月及14个月死于脑出血;1例患者于术后11个月死于不明原因疾病。6例患者出现主动脉夹层相关不良事件,其中围手术期出现1例夹层逆撕,3例脑梗,随访期间出现1例Ib型内漏,1例分支支架闭塞。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变往往累及LSA,腔内手术需要将支架锚定在健康的锚定区同时保留LSA,以防止脑梗及截瘫等并发症。Castor单分支支架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累及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在急性期的治疗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孟庆友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8,27(6):684-690
主动脉夹层起病急,而且凶险,是一类灾难性疾病。在度过急性期后,无论是Stanford A型或B型,一部分发展成为慢性夹层动脉瘤,外科手术创伤巨大,近年腔内修复技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开窗支架治疗慢性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刚刚起步,短期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无良好锚定区、真腔狭小、内脏分支动脉开口假腔是这一技术的瓶颈,面临很多技术挑战。一些新的思路,如"开"、"凿"、"疏"、"扩"对这一技术的开展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云跃|任补元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12):1623-1627
目的:分析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采取EVAR手术治疗的63例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EVAR的手术方法、手术成功率、术后夹层假腔直径的变化。
结果: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3例置入支架66个,其中有3例患者分别置入支架2枚,平均手术时间(159.1±21.7)min,手术中出现3例内漏,其中1例患者出现极少量内漏、术后CTA复查未发现,1例在支架置入后发现近端内漏、1例患者发现支架远端内漏,分别予以增加支架封堵,术后CTA复查仍然存在少许内漏;全组手术的技术成功率95.24%(60/63),临床成功率为92.06%(58/63);患者术后6个月左锁骨下动脉真腔开口直径、近端破口真腔水平直径mm、瘤体最大真腔直径、膈肌水平真腔最大直径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P<0.05),假腔大直径测定值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均P<0.05),整体腔径最大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5)。
结论:EVAR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8月134例行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3例,女41例。年龄32~82岁,(56.4±8.3)岁。全麻,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堵破口。结合术前影像学、术后门诊影像学随访资料,观察夹层病变演化过程,观察有无内漏、移位和人工血管内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134例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均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原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释放支架165枚。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死亡1例。9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3个月,(25.6±8.4)月,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12例支架尾部破口,再次行腔内隔绝,1例术后逆行性A型夹层。结论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7.
8.
9.
背景与目的 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其传输系统是近年国内研发的新型支架系统,适用于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夹层,是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主动脉夹层的新选择。笔者通过总结使用该支架系统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锚定区不足的急性Stanford B型的病例,评估其近期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采用Castor?一体化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行TEVAR的Stanford B型夹层伴锚定区不足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过程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8例患者中,男7例(87.5%),女1例(12.5%);中位年龄42(33~64)岁;BMI(25.5±3.8)kg/m2。8例均成功植入支架,初始技术成功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无I型内漏。平均住院时间为(14.8±3.7)d。平均随访时间为223(60~370)d,所有主体、分支支架血管通畅、无相关I和III型内漏,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 应用单分支覆膜支架行TEVAR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伴锚定区不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中远期疗效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近期疗效。随访43例,随访时间1~30个月。结果:51例手术即刻全部成功,围手术期死亡1例。手术后并发症Ⅰ型内漏8例,肺部感染3例,下肢动脉栓塞2例,逆行性A型夹层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随访期内共有3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与夹层本身有关。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但并发症不容忽视。术后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仍待随访。 相似文献
11.
饶从亮|胡何节|王晓天|方征东|孙小杰|葛新宝|程灿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12):1547-1554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为主动脉弓部的一种先天畸形,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合并ARSA是一种罕见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既往临床上对其处理通常采用开放手术或杂交手术。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飞速发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逐渐被应用与TBAD合并ARSA的治疗,并展现出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由于ARSA与夹层破口相对位置的不确定性,如何处理夹层破口与ARSA成为了影响其腔内治疗的主要因素,完全腔内治疗这一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本文旨在探讨TBAD合并ARSA的腔内修复治疗方法,总结初步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采用TEVAR治疗的16例TBAD合并ARSA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56.1±11.3)岁;13例患者破口位于Z3区,3例位于Z4区;左椎动脉优势14例,右椎动脉优势1例,双侧椎动脉均势1例。根据主动脉夹层破口位置与双侧锁骨下动脉开口位置、椎动脉形态制定手术方案。
结果: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95.2±38.9)min,无围手术期死亡。2例患者保留双侧锁骨下动脉,5例患者封堵ARSA,7例患者采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1例患者采用烟囱技术重建LSA并采用潜望镜技术重建ARSA,1例患者采用开窗技术重建LSA。弓部分支动脉重建的患者,术后服用拜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3.2(3~66)个月。无内漏、支架移位等;右上肢缺血2例,保守治疗后逐渐恢复;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的主动脉CTA,降主动脉最大直径从(37.1±9.6)mm降至(33.9±8.9)mm,假腔与真腔之比从1.03±0.62降至0.21±0.31。长期随访,所有烟囱支架均保持通畅,未出现弓部分支动脉缺血、锁骨下动脉窃血、脊髓缺血等症状。
结论:TEVAR辅以“烟囱”、开窗等技术治疗合并ARSA的TBAD安全可行,可以在保留LSA和(或)ARSA血流的同时良好封堵主动脉夹层破口,且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具体的手术方式应由夹层破口与双侧锁骨下动脉的相对位置来决定,应至少保证椎动脉优势一侧锁骨下动脉的血流供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腔内方法治疗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或联合弓部分支重建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成功施行手术,4例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先行颈-颈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后再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并发急性脑梗塞1例,急性心功能衰竭1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1例因夹层破裂出血术后1 d死亡,其余患者均安全出院。随访时间3~48个月,随访期间2例出现I型内漏,均未再接受手术继续随访。结论:对于一些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高危患者,腔内治疗A型夹层以其微创的优势,可作为传统手术的替代方法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行腔内修复术治疗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06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23例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患者治疗前均经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2~68岁;合并肾动脉灌注不良8例(单侧6例),肠系膜上动脉灌注不良9例,单侧下肢动脉灌注不良5例,脊髓灌注不良1例;17例患者急诊行腔内修复术及相关辅助治疗,6例患者拒绝手术,予保守治疗。
结果:6例保守治疗患者均在2周内死亡。17例接受急诊手术患者均予覆膜支架封堵主动脉第一破口,其中13例封堵第一破口后,分支动脉灌注不良改善;1例第一破口位于降主动脉中段,先植入裸支架,扩张主动脉真腔后,再植入覆膜支架封堵第一破口;3例封堵第一破口后,尚需再植入单侧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裸支架。术后30 d无死亡病例。17例均随访3~36个月,1例术后半年死于心肌梗死,余均存活且未出现支架相关并发症。
结论:对于合并器官灌注不良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行腔内修复术,恢复脏器供血,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胸主动脉病变已逐渐成为一线手术方案。然而,受限于主动脉弓部复杂解剖结构,在治疗病变的同时如何有效重建弓部分支动脉是应用当前标准化产品常有的困境。鉴于此,笔者团队与支架厂家合作开发了Castor胸主动脉定制开窗覆膜支架(以下简称Castor定制开窗支架),并实施了国内首例Castor定制开窗支架的置入。本文对此作一汇报。方法:报告国内首例Castor定制开窗支架置入病例的临床资料、支架定制情况与手术过程,并进行Castor定制开窗支架的优缺点分析与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59岁男性,于TEVAR术后14年发生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病变累及左侧锁骨下动脉(LSA)、左颈总动脉(LCCA)。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采用Castor定制开窗支架隔绝动脉瘤,手术规划拟采用Castor定制开窗支架隔绝动脉瘤,将Castor支架分支置入LCCA;术前定制开窗分别重建无名动脉(IA)和LSA。术中成功置入Castor单分支支架并顺利重建弓部三根分支动脉,术后复查结果提示动脉瘤隔绝满意无内漏,弓部三根分支动脉通畅,同时无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Castor... 相似文献
16.
腹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罕见的严重主动脉疾病,好发于男性,与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关系密切。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或无明显症状,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延误治疗。增强CT是诊断AAD的首选。初始治疗多采取保守治疗,通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并结合影像学随访。当疾病进展出现手术指征时,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AAD的首选的手术方式,开放手术多用于病变解剖学条件不适合腔内修复术的患者。腔内修复术难度较高,详细的术前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是腔内修复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IAAD)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8月期间诊治的IAAD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生存情况。结果:共27例IAAD患者入组,其中男17例(63.0%,17/27),女10例(37.0%,10/27);合并高血压9例(33.3%,9/27);外伤性IAAD 1例(3.7%,1/27),自发性IAAD 26例(96.3%,26/27)。所有患者均由CT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均经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技术成功率100%。EVAR术中植入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20例(74.1%,20/27),直型人工血管内支架7例(25.9%,7/27)。随访26例(96.3%,26/27),平均随访(11.8±5.0)个月,患者均正常生存,无异常腹部体征,腹主动脉CTA提示腹主动脉重构良好,未见内漏、新发夹层以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IAAD属临床少见病,发病时可以表现为腰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或无症状,EVAR治疗IAAD可行且近期疗效佳,但长期疗效仍待进一步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8.
陈卢峰|蔡旭东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12):1562-1567
目的:探讨预置血管缝合器行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疗效。方法:将收治的109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预置2把Pro Gilde血管缝合器进行术后修复穿刺点,对照组采取传统缝合修复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98.2 min vs.140.8 min)、退鞘后血管处理时间(4.3 min vs.9.1 min)、住院时间(4.4 d vs.5.9 d)的均明显减少,平均住院费用(8.4万元vs.8.1万元)增加(均P0.05),而下肢制动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术后3个月手术部位的血管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1例、对照组3例因发生内漏实施二次手术,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27%vs.24.07%,P0.05)。结论:预置血管缝合器行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安全高效、手术效果可靠、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