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家级名老中医赵继福教授认为,中医预防肿瘤主要是遵循从阳理论。《黄帝内经》中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可以理解为,古人认为,阴与阳关系中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阴精才能固守于内,所以人体活动是以阳气为前提。若阳气不足,则易致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2.
程凯  小君 《健康》2011,(1):34
中医认为,手脚冰凉是三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是阳气不足-人体是阴血和阳气平衡的整体,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如果一方下降,就会出现不良的反应,怕冷其实是阳虚生内寒的结果;其次是由于人体血虚、血运不畅所导致;最后,冬季是阳气内伏的季节,相对躯干而言,手足位于身体的末端,中医称其为四末.冬季阳气内守,不达四末,因此容易出现手足冰...  相似文献   

3.
白凤梅 《长寿》2009,(10):15-15
随着天气的逐渐变冷,不少人手脚的温度也随之变凉.穿再多的衣服也无济于事,冰凉的手脚还是会让全身跟着发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中医告诉我们,手脚冰凉主要是阳气不足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张承祥 《长寿》2012,(1):54
隆冬季节,一些人常常会出现手足冰凉、畏寒喜暖的现象,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这是由于人体内新陈代谢水平较低,能量和热量供应不足造成的。中医认为阳气发源在肾。因为肾是机体营养的供给者,是主管生命活力的原动力,又是人体贮藏营养精华的主要脏器。  相似文献   

5.
冬天里,有的人特别怕冷,整天手脚冰凉,冷风一吹还直打哆嗦。更难受的是,一觉醒来,手脚还是冰凉冰凉的。这是阳气不足所致。《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指的是,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相似文献   

6.
江浩 《长寿》2011,(2):32
中医所谓的阳气不足,是指脾阳虚、心阳虚、肾阳虚等而言,在此主要是指肾阳虚。其临床症状为面色晃白、手足不温、神疲乏力、腰痛喜暖、下肢软弱、小便清  相似文献   

7.
士心 《祝您健康》2014,(12):8-8
所谓阳虚,是指机体阳气不足,即俗称“火力不足”。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阳气虚为主,其临床表现常有怕寒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喜热饮食,饮食生冷则易腹痛腹泻,或胃脘冷痛,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体胖嫩,舌苔白滑,脉象沉溺等。阳虚体质的调养重在壮阳。  相似文献   

8.
张家玮 《大众健康》2012,(11):61-61
一般来讲,这种怕冷的人多属于体内阳气不足。中医认为,气对人体具有温暖、温煦的作用。如果体内阳气不足,这种温暖、温煦的作用就要减弱,人就会觉得怕冷了。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很多女性到了稍微冷一点的天气就开始怕冷了,而且手脚也都会变得特别凉,中医认为这是女性阳虚的表现,如果女性阳气不足的话就有可能会导致宫寒,严重的会导致不孕不育的现象,现在为大家介绍几款中医药膳,帮助女性调理身体。很多的女性体质都是阴盛阳虚,阳气虚弱的女性就会特别怕冷,而且在炎热的夏季,只要吹一  相似文献   

10.
小寒     
小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当太阳黄经达285度时,小寒节气开始。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乌中大雁是川页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始鸲”的“鸲”为呜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呜叫。  相似文献   

11.
我们日常所说的“上火”其实是一种俗称,属于中医学“热证“范畴。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维持取决于阴阳平衡,认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不调则会引起病理改变。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有温煦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等作用,中医学称之为“少火”,即生理性的”火”。但是在病理情况下阳气过盛,机能亢进,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即“阳盛则外热”。火热过盛而灼津,阴液耗伤、阴气亏虚,又会引起虚火内生,即“阴虚则内热”。熬夜上网易使人体生理功能失调,阳气太过或阴液不足,人体阴阳失衡,通常表现为心烦心悸、失眠多梦、面赤口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等阳气过胜的“上火”症状。或兼手足心发热。眼睛干涩、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上火”证。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受四时之气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会随之发生变化。春季阳气始升,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有“困”的感觉。夏季阳气流溢,气血通达于表,毛孔开,汗大泄,所以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而秋季阳气始衰,阴气始升,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所以仍有“乏”的感觉。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与健康》2011,(3):56-56
子午觉就是子时与午时都应该睡的觉,子午觉的原则就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这对人体健康来说特别重要。 按照东方养生的观念,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所以《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时是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中午11点至下午1点,  相似文献   

14.
陆武韬 《健康生活》2011,(6):23-23,34
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最强盛的季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但同时也是机体阳气最容易受伤的时候。夏季既然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为什么反而容易受伤呢?因为冬季万物归藏,人体的阳气也藏于内,而夏季阳气散发于外,相对来说体内阳气反而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一日三餐应该怎么吃呢?一句话,顺应一天之内的阴阳升降趋势。早饮姜茶让阳气升发早晨我们刚起床的时候,阳气还处于蛰伏状态,即将升发,需要像太阳一样冉冉升起。所以,这时候要吃姜,姜能宣通阳气,让我们尽快精神起来。可以用姜和枣煮水喝,或者喝姜蜜水也可以。这一习惯我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16.
齐焕英 《长寿》2004,(11):8-8
在中医学中,“补”是指对人体“阴阳气血”或“脏器”之虚损不足加以调和的治疗方法,主要治疗对象是身体虚弱、对细菌和病毒感染抵抗力低,以及感受各种外因导致生理反应不平衡者。其中,老年人占有很大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黄帝內经     
《家庭医学》2020,(2):64-64
歧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乞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相似文献   

18.
中医认为:“阳虚则外寒”,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卫阳不固,不能温煦肌肉以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就会出现怕冷。也就是说,机体阳气不足,会导致身体机能的减退或衰弱,当机体各项反应低下,代谢活动减弱时,就会产生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清代医书《医林辑要》中曾指出:“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说明当身体平素虚弱的同时,易感受寒邪或感受寒邪后易患病的人,通常就是阳虚体质,俗称“虚寒体质”。  相似文献   

19.
《医药与保健》2011,(7):62-62
中医认为“人到四十,阳气不足”,因此便有“四十不补,五十受苦”的说法。壮年之后,女性是42岁,男性是48岁,人体的阳气升发活力有所下降,便会出现一个生理性的消降过程,此时若不及时补充,人便会很快衰老。  相似文献   

20.
雪冰 《自我保健》2008,(7):40-41
通常情况下,到了夜里,我们人体内的阴气会逐渐加重,阳气会顺着经脉逐步下沉,在会阴处与阴气会合,进入梦乡。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烦心事多。就会造成阴虚火盛,阴气不足,无法在晚上把阳气收集合,于是产生了阴阳不和,从而出现失眠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