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灸法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家兔关节滑膜液中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灸法治疗实验性RA的作用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直接灸组、隔姜灸组及温和灸组,每组8只。采用弗氏完全佐剂法复制实验性RA模型,于造模后第7天开始,分别用直接灸、隔姜灸、温和灸施灸"肾俞""足三里"穴各5壮,两侧交替进行,每日1次,6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在造模前、造模后第7天及治疗第7、14、21天分别测量各组后肢的左、右膝关节周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滑膜液中IL-1、TNF-α的含量。结果:直接灸、隔姜灸、温和灸均能明显降低RA白兔左、右膝关节周长(P<0.01),其中以隔姜灸作用最为明显(P<0.05);直接灸、隔姜灸、温和灸均能明显降低RA模型动物关节滑膜液中IL-1、TNF-α含量(P<0.01,P<0.05),以隔姜灸作用最为明显(P<0.05)。结论:不同灸法治疗实验性RA均有明显的抗炎效应,且以隔姜灸作用最为显著;不同灸法抑制IL-1、TNF-α炎性反应因子表达可能是其发挥抗炎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不同灸量麦粒灸调节血脂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麦粒灸对急性高血脂状态大鼠的调节效应差异及量效特征。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蛋黄乳液方法制备急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空白组、模型对照组、药物治疗组、麦粒灸3壮组、麦粒灸6壮组、麦粒灸9壮组各12只,各艾灸治疗组分别按每穴每日3壮、6壮、9壮的灸量施灸于神阙、后三里,药物治疗组用洛伐他汀混悬液以每日10mg/kg剂量灌胃给药,治疗3日。治疗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TC、TG、LDL-C均升高,HDL-C降低,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药物治疗组及不同灸量组均可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C、TG、LDL-C,升高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麦粒灸6壮组、9壮组降低TG方面优于药物对照组和麦粒灸3壮组(P<0.01);麦粒灸3壮组与药物对照组升高HDL-C方面优于麦粒灸6壮组(P<0.05或P<0.05)。结论不同灸量麦粒灸对急性高血脂状态大鼠均具有普遍性调节效应,其中降低TG方面6壮和9壮的效应最佳,升高HDL-C方面3壮和药物的效应更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观察麦粒灸三因素三水平不同灸量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穴区温度和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抽取8只作为正常组,余82只大鼠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UC模型,在确认模型成功的基础上分为模型组与麦粒灸干预组,麦粒灸干预组又随机分为9个不同灸量干预亚组,以三因素(频次、疗程、壮数)三水平组成的灸量于UC大鼠双侧天枢穴施麦粒灸。结果与结论麦粒灸三因素三水平组合的不同灸量对UC大鼠灸后即刻、灸后5min穴区皮肤温度以及Cx43阳性表达具有不同的影响,对灸后10min穴区皮肤温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艾灸壮数是影响灸后即刻穴区皮肤温度的主效应因素,2次/d、3壮/次、5d的灸量组合作用最显著;频次是影响灸后5min穴区皮肤温度的主效应因素;疗程是影响灸后穴区Cx43阳性表达的主效应因素,1次/2d、3壮/次、10d的灸量组合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隔花椒饼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型大鼠穴位局部温度的影响,从温度角度探讨隔花椒饼灸对温热效应的影响意义。方法:用随机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隔花椒饼组)、对照组(隔附子饼灸组),用温度记录仪分别记录在隔花椒饼灸、隔附子饼灸刺激下,模型大鼠肾俞、足三里穴位局部的温度变化,并比较在同一穴位两种不同隔物灸法下穴位局部温度变化差异;同一种灸法下两个穴位间局部温度变化差异。观察3个疗程后4组大鼠的右足跖围。结果:隔花椒饼灸组的肾俞和足三里穴位表面温度上升最大幅值及升温幅度均显著高于隔附子饼灸(P<0.05);无论隔花椒饼灸组还是隔附子饼灸组肾俞穴位局部温度基础值和施灸后终末温度均显著高于足三里(P<0.05);隔花椒饼灸的抗炎效应强于隔附子饼灸(P<0.05)。结论:隔花椒饼灸的穴位局部温热效应显著高于隔附子饼灸组;同一灸法不同穴位的温热效应不同;温热效应与抗炎效应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UC大鼠结肠损伤与黏蛋白分泌情况,探讨不同灸法对UC大鼠结肠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隔姜灸组、隔蒜灸组和温和灸组6组。采用免疫学方法,并加局部刺激制备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隔药灸组、隔姜灸组、隔蒜灸组和温和灸组取天枢穴(双)、气海穴,分别施以相应的治疗,连续治疗14次。疗程结束后,分别观察各组动物的体重、大便、结肠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肠黏膜黏蛋白分泌情况。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出现腹泻症状;病理学观察可见溃疡形成;结肠黏膜中性黏蛋白和酸性黏蛋白分泌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隔药灸组、隔姜灸组、隔蒜灸组、温和灸组经相应治疗后,大鼠体重增加,腹泻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肠肠壁各层结构明显改善。除温和灸组溃疡面尚未愈合外,隔药灸组、隔姜灸组、隔蒜灸组溃疡面已经基本愈合。结肠黏膜中性黏蛋白和酸性黏蛋白分泌上调,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隔药灸、隔姜灸、隔蒜灸、温和灸可以通过调节黏蛋白表达,起到修复UC大鼠结肠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CPID患者随机分为麦粒灸组、温和灸组、热敏灸组、药物组,每组各35例。3组灸法治疗组均取穴关元、中极、归来、足三里、三阴交,分别采用麦粒灸、温和灸、热敏灸治疗。月经结束后开始治疗,麦粒灸组每穴每次灸3壮,每周3次;温和灸组每穴灸5 min,每天1次;热敏灸组在上述腧穴中选取热敏穴,灸至感传完全消失,每天1次。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药物组口服妇科千金片治疗,连服2个月。比较4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综合疗效。结果:麦粒灸组、温和灸组、热敏灸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33/35)、85.71%(30/35)、91.43%(32/35),均优于药物组的71.43%(25/35)(均P<0.05);麦粒灸组和热敏灸组总有效率均优于温和灸组(均P<0.05)。治疗后各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3组灸法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均大于药物组(均P<0.05);麦粒灸组、热敏灸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均大于温和灸组(均P<0.05);麦粒灸组、热敏灸组总有效率及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温和灸、热敏灸均可有效治疗CPID,疗效均优于中成药治疗,其中麦粒灸、热敏灸改善症状、体征的作用优于温和灸。  相似文献   

7.
魏伟珍  林玉敏 《新中医》2019,51(11):233-236
简版:目的:观察温和灸、隔姜灸、温针灸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胃肠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隔姜灸组、温针灸组,每组20例,分别在化疗结束后第1天开始接受不同的灸法护理,均干预10天。比较3组治疗前后卡劳夫斯基(Karnofsky)评分、胃肠反应症状积分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干预后,3组Karnof''sky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组恶心、呕吐、食欲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隔姜灸组3项症状评分均低于温和灸组和温针灸组(P<0.05)。干预后,3组CD3+、CD4+、NK细胞水平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温针灸组CD3+和CD4+水平均高于温和灸组和隔姜灸组(P<0.05)。结论:三种灸法均能有效提高肿瘤化疗患者的体力状况,减轻胃肠道反应,改善免疫功能。隔姜灸在改善患者胃肠道反应方面疗效更显著,温针灸在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方面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隔物灸治疗前后神阙、关元穴穴位电阻值变化,以探讨胞宫相关经穴电阻值变化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以及隔物灸对原发性痛经相关经穴电阻的影响,为临床应用隔物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以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治疗组,采用神阙隔盐灸、关元隔姜灸的治疗方法;以30例正常女性为正常组。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神阙、关元穴位电阻值变化,并与正常组电阻值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与正常组神阙穴、关元穴位电阻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阙穴、关元穴位电阻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神阙、关元穴位电阻明显增高,隔物灸法可明显降低痛经患者神阙、关元穴位电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对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模型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的影响,探讨直接灸对肝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5只)、直接灸1组(15只)、直接灸2组(15只)以及隔姜灸组(15只),采用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法逐步诱导肝癌模型,为期10周。直接灸1组、直接灸2组造模的同时分别给予直接灸"肝俞"穴3壮/穴、6壮/穴干预,隔日1次;隔姜灸组造模开始的同时运用"肝俞"隔姜灸法进行干预,3壮/穴,隔日1次,连续10周。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CD 8~+的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D 3~+、CD 4~+T细胞含量降低(P0.05,P0.01);直接灸干预后其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而隔姜灸组与模型组比,CD 3+T细胞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 4~+T细胞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D 8~+T细胞含量升高(P0.01);直接灸1、2组及隔姜灸组CD 8+T细胞含量与模型组比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后CD 4~+/CD 8~+比值显著升高(P0.01)。在病理改变方面,艾灸各干预组镜下癌细胞分化程度高,异型性低。结论:直接灸和隔姜灸对肝癌癌前病变病理形态学变化有改善作用,可能与调节外周血中CD 3~+、CD 4~+、CD 8~+T细胞的含量,提高充分免疫应答效应,增强免疫监视,避免肿瘤细胞逃逸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隔药饼灸和隔姜灸对围绝经期血脂紊乱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工作优选间隔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隔药饼灸,对照组采用隔姜灸。2组穴位均选双侧天枢、足三里、丰隆、血海、三阴交,每日治疗1次,2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C、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Apo-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间接灸法均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治疗组总体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Apo-B水平方面,隔药饼灸优于隔姜灸。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大明胶囊治疗前后的高脂血症大鼠心肌间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阐述大明胶囊降血脂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0只分组,建立实验性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分别是正常组、高脂模型组、大明胶囊高、中、低(200,100,50 mg·kg-1·d-1)剂量组,每组8只。尾静脉取血测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游离脂肪酸(NEFA)等血脂指标;Trizol法提取心肌总RNA,利用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测定间隙连接蛋白43在正常、高脂、给药3种情况下的差异。结果:高脂血症时血清中的TC,TG,LDL及NEFA含量升高(P<0.05),HDL含量降低(P<0.05),经大明胶囊治疗后TC,TG,LDL及NEFA含量降低(P<0.05),HDL含量上调(P<0.05)至接近正常水平;与正常组比较高脂组和给药组心电图无明显改变,心率无显著性差异;高脂组与正常组比较间隙连接蛋白43mRNA表达显著减弱(P<0.05),给药组与高脂组比较间隙连接蛋白43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高脂组与正常组比较间隙连接蛋白43表达显著减弱(P<0.05),给药组与高脂组比较间隙连接蛋白43表达显著增强(P<0.05)。结论:大明胶囊具有降血脂作用,其降血脂的药效机制与间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改变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观察隔药饼灸对兔高脂血症(HLP)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理。方法:将75只兔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药物(血脂康)组,每组15只。采用免疫反应性损伤法建立兔HLP合并AS模型。穴位选取“巨阙”“天枢”“心俞”“肝俞”等,每穴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周。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基因表达。结果:隔药饼灸组、直接灸组及药物组均使兔HLP合并AS主动脉VCAM-1的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隔药饼灸对兔HLP合并AS的主动脉血管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玲 《上海针灸杂志》2013,(12):1027-1029
目的观察热敏灸加穴位注射治疗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将97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艾灸加穴注组、穴注组,分别进行治疗,通过组间对照及自身前后对照,比较3组综合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和血瘀证积分。观察不同的方案对慢性盆腔炎临床症状和血瘀证的影响。结果 3组治疗后慢性盆腔炎临床症状积分和血瘀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穴注组(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与穴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艾灸加穴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加穴注组与穴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瘀证积分与艾灸加穴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穴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灸加穴注组与穴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慢性盆腔炎临床症状和血瘀证积分,且热敏灸加穴位注射具有较好的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大鼠经脉线上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正常健康大鼠经脉线上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二步法免疫酶技术和ASIAS-2000自动扫描图像分析系统对大鼠多条经脉上的Cx43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缝隙连接蛋白Cx43广泛表达于表皮上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皮下筋膜的肥大细胞以及肌肉肌膜细胞的胞浆胞膜中,经统计学分析,肾经足底段、膀胱经背部段Cx43的表达显著高于邻近对照线,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缝隙连接蛋白及缝隙连接与经络高度相关,由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可能在经络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隔药饼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方向。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电针组和西药组,均采用MNNG诱导CAG大鼠模型,取穴中脘、气海,隔药饼灸每次每穴1壮,每日1次,共4周;电针频率100 Hz,强度1-3 mA,20 min,每日1次,共4周;西药采用叶酸悬浊液1.0 mL/100 g灌胃,每天1次,持续4周。采用Trizol法提取各组CAG大鼠的外周血总RNA,质控后建立文库,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深入分析隔药饼灸逆转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CAG组大鼠外周血有1 542个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通路主要有癌症、免疫疾病、能量代谢、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通路。隔药饼灸干预CAG大鼠的外周血差异表达基因2 956个,涉及的通路与分子相互作用、信号转导、癌症、免疫疾病、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维生素代谢、核苷酸代谢、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相关;电针干预CAG外周血的差异表达基因3 136个,涉及的通路与癌症、免疫疾病、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维生素代谢、核苷酸代谢、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相关;西药干预CAG外周血差异表达基因1 308个,涉及的通路与蛋白翻译、信号转导、癌症、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相关。经RT-qPCR验证,各组外周血Foxo3、Uba52、S100a1、Nod2的结果和RNA-seq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隔药饼灸、电针和西药干预CAG的外周血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不同,西药较针灸改变CAG的差异基因数目少。3种干预方法均能影响CAG大鼠外周血免疫相关、肿瘤相关的基因表达谱,隔药饼灸和电针干预的差异基因还涉及能量、氨基酸、脂质、维生素代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联合基因治疗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表达的影响,初步阐明六味地黄丸对肝癌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作用机制是否与缝隙连接相关。方法:昆明种小鼠9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六味地黄丸治疗组(ig六味地黄丸10 g·kg-1·d-1)、自杀基因治疗组(ip丙氧鸟苷100 mg·kg-1·d-1)、联合治疗组(ig六味地黄丸10 g·kg-1.d-1+ip丙氧鸟苷100 mg·kg-1.d-1);选用H22与H22/tk细胞株皮下接种建立小鼠肝癌模型,取荷瘤小鼠肿瘤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制片,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Cx26,Cx32,Cx43蛋白表达。结果: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膜,Cx43在癌旁组织,特别是有纤维组织浸润部位表达呈强阳性,而在癌结节中肿瘤细胞表达相对较弱;Cx26,Cx32在肿瘤细胞特别是脂肪组织浸润附近的癌组织中呈现强阳性表达。与肿瘤模型组相比,联合治疗组则能增强Cx26,Cx43,Cx32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六味地黄丸和自杀基因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能明显提高Cx32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六味地黄丸联合自杀基因治疗能增强Cx26,Cx43,Cx32蛋白表达,尤其是促进Cx32的表达,提示六味地黄丸增强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的机制与缝隙连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艾灸神阙穴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及子宫组织瞬时受体电位辣椒素亚型1(TRPV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神阙穴肥大细胞发挥的功能。方法将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艾灸组、色甘酸钠+模型组、色甘酸钠+艾灸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均构建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造模后给予相应治疗。观察评估各组大鼠扭体反应,并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q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TRPV1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艾灸神阙穴对寒凝血瘀痛经大鼠具有明显镇痛疗效;神阙穴皮下注射色甘酸钠具有一定镇痛作用;模型组大鼠子宫TRPV1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1);艾灸可下调痛经大鼠子宫TRPV1高表达(P<0.01)而达到镇痛疗效;色甘酸钠阻断神阙穴肥大细胞使艾灸镇痛效应及对子宫TRPV1表达的调节作用不同程度地削弱。结论艾灸神阙穴通过下调痛经大鼠子宫TRPV1高表达而达到治疗作用;神阙穴区MC在此效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连夏配方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室颤阈值和连接蛋白43(Cx43)重构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连夏配方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另设假手术组。干预30 d后采用在体程控电刺激检测大鼠室颤阈值;RT-PCR法检测左心室心梗边缘区P38mRNA、Cx43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x43的密度和分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室颤阈值显著降低,Cx43mRNA表达下降,分布紊乱,血清TNF-α的含量和心肌P38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配方颗粒高、中剂量组大鼠室颤阈值提高(P<0.01,P<0.05),Cx43mRNA表达增加(P<0.05),Cx43分布改善,血清TNF-α的含量和心肌P38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连夏配方颗粒可提高心梗大鼠室颤阈值,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连接蛋白43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缝隙连接是介导相邻细胞间离子和小分子信号物质直接交换的跨膜通道,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是比较常见的缝隙连接蛋白,在很多细胞中都有表达。很多细胞因子能影响Cx43的表达及其缝隙连接功能。本文综述了Cx43的结构和功能及几种常见的细胞因子与Cx43表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