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从陈修园丛书中的有关脉诊的论述,谈谈陈氏对脉学的研究,请同道指正。 1 对三部脉分候脏腑的看法在三部脉分配脏腑问题上,陈氏除了对《素问·脉要精微论》一节的肯定并详加注解外,针对前代各大家的不同看法,结合临床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内经》对寸关尺三部分配脏腑的方法是: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难经》却以小肠、大肠配心、肺;以右肾  相似文献   

2.
“寸口诊法”是中医最主要的脉诊法。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两手共有六部脉。历代医家尊《内经》之旨 ,认为寸关尺分候一定的脏腑 ,因而在病理条件下就可以在相应的部位表现出异常脉象 ,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六部脉分候脏腑学说一直是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且被崇为脏腑病定位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1 诊六部 ,知脏腑病位寸关尺分候学说导源于《黄帝内经》。虽然《内经》中没有关于寸关尺的名称和定位 ,但它对于气口切脉以及所候脏腑已有所记载。《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 ,尺里以候…  相似文献   

3.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注:《太素》、《甲乙经》、明·顾从德本《黄帝内经素问》皆作“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类经》、《黄帝内  相似文献   

4.
<正> 仲景于《伤寒论》之首言“辨脉法”一篇,用答难形式,以临床医案为基础,重点申述脉象变化,鉴病别机,区别阴阳,昭然表里,识恶知善,彰明治误,启示后学,就其内容,归类为九:一、持脉之道,先别脉之阴阳《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故仲景省疾诊病,先别脉之阴阳曰:“凡脉大、浮、动、数、滑此为阳也;脉沉、涩、弱、伏、微此名阴也。”此以性状及浅深部位不同来分阴阳,即比平脉有余及位浅者为阳脉;比平脉不及,位深者为阴脉。又以寸位脉为阳,尺位脉为阴。寸以候上,故为阳;尺以候下,故为阴。此以脉之上下别阴阳。知阴知阳者,以别病之死生。故曰:“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伤寒病邪在表,病于阳佗见阳脉;邪在里,病在阴位见阴脉,是为正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包含200多种异质性疾病,本病患者因肺结构破坏导致换气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呼吸衰竭,预后较差,临床对本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平脉辨证强调以脉解症释舌,从平脉辨证角度论治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以脉定病位、病性、病势,据脉诊治,可供临床参考。列举相关验案两则,案1患者双寸脉细弱,提示心肺阳损、宗气下陷,方用张锡纯回阳升陷汤加减而症状皆减;案2患者寸关脉弦滑、双尺脉沉弱,辨证为肺肾不足、阴阳俱虚,治以补益肺肾、纳气平喘,咳嗽减轻。  相似文献   

6.
"覆溢脉"最早出现于《难经》,是根据脉象的长度与本位长度的关系进行定义,即覆脉是尺脉超过一寸覆于尺部,溢脉是寸脉超过九分溢于鱼际。因《难经》的脉诊学理论确定了寸关尺三部脉诊,所以覆溢脉脉象特点亦在此有特征性描述,即"尺寸俱沉,鱼际现浮"与"尺寸俱浮,尺外现沉"的区分。此脉象形成原理体现了人体阴阳上下相离、孤阴独阳的病机特点,故而临床运用时应与长脉的辨识加以区分,充分发挥"真脏脉"在危证病人诊断和抢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寸口脉诊分寸、关、尺三部,以侯全身疾病,始于何时?历代医家看法不一,至今尚未定论。一说始于《内经》,如张景岳、马莳、南京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姜春华、何爱华等.其根据是《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尺内两旁,……足中事也。”一段经文,认为该文是寸口脉诊分寸关尺三部,分别配属脏府组织,以候全身疾病的最早记载;一说始于《难经》,如杨上善、王冰、于天星等。其根据是《难经·二难》具体叙述了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划分,认为  相似文献   

8.
张西俭教授临床主张"脉诊为先, 四诊合参", 将寸部脉象满大、滑大、滑满而关尺沉细弦、细滑、细弱, 脉形状若蝌蚪的一类脉命名为"蝌蚪脉"。张教授擅长运用"蝌蚪脉"辨治甲状腺结节, 将寸、关、尺比作头、体、尾三部, 通过对各部脉气、脉质及气质互动的辨析, 综合得出整体的病机结构, 进而有针对性地立法处方, 常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附验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献中癃闭脉诊与其辨证论治的关系主要有两点:(1)癃闭从五脏辨治:左寸数大者为心火盛下移小肠,治疗以清心火、养心阴为主;左关浮取沉取皆急者为肝气急,左关弦者为肝气不舒,治疗应选用酸甘之药缓肝、泻肝;右关滑者为脾实有热,治疗应泻其阳热;右关细者为脾虚中气不足,治疗应升清降浊;右寸大者为肺燥金气不降,治疗应以润肺为主;尺脉滑者为肾中有热,治疗应泻其热;左尺重按有力者为肾中有火,治疗应泻肾中之火;(2)癃闭从二脏兼病辨治:左关弦强,右关弦滞者为肝脾兼病,肝气犯脾、脾不制水,应以治肝为主,佐金平木、泻心补脾为辅;寸微而尺鼓者为心肾兼病,肾水不足、心火被伤,治疗应以补肾水、清肾火为主;散脉者为风邪入肝肾化热化燥伤血,治疗应补肝肾之阴,清肝肾之热。  相似文献   

10.
明代医家兰茂是云南著名的医药学家,其著作《滇南本草》《医门擥要》对研究云南地区的本草学及中医药临床有重要价值,兰茂对中医诊断尤其是脉诊有深入研究,阐述全面细致,极具特色,诊脉时强调医患在"静"的状态,脉象以血气为本,因人而异,并以阴阳统分脉象,重视尺脉与脾肾之疾的辨证,示人以规矩。在脉象主病方面,以左手寸关尺分别主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主肺脾命门,并阐述了各部浮、沉、迟、数的脉象(主要是复合相兼脉象)所主病症,提出相应治则治法及方药,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黄帝内经》以降相关文献的梳理,概述浮脉、沉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的发展轨迹,以正本清源,为脉象的规范化研究及指导临床实际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现今所认识的浮脉、沉脉,无论从诊脉方法还是内涵,与古代尤其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浮""沉"脉不完全相同:1)古人认为浮脉、沉脉可以是生理脉象;2)古人用浮、沉表述疾病状态下脉位浅、深的动态变化;3)古人用静态的浮脉、沉脉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特征。中医对浮脉、沉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认识是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的。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涉肾(膀胱)病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杂病辨治之首书,《金匮要略》论及五脏病机,内容丰富,现就其中涉肾(膀胱)部分探析如下. 1肾元亏虚,肾不纳气 《脏腑经络》:"吸而微数……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脉浮在后……必短气而极".《血痹虚劳》:"男子面色薄者……卒喘悸","男子脉虚沉弦……短气里急","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悸".《肺痈肺痿咳嗽上气》:"上气而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以上诸条,皆言肾虚肾不纳气之证.其中虚喘而脉浮大无根,属肾气衰竭重证,必须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13.
寸口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手段之一,历代医家非常重视,但左右关脉定位问题一直是历代一家争论焦点。但《黄帝内经》确立了脉学地位,王叔和的《脉经》"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至今广为临床医家应用。经过理论考证、临床实践发现"左关脉应对应于脾胃,右关脉对应于肝胆,"才符合人体脏腑对应原则,通过临床实践,符合临床疾病发病规律,能准确判断疾病的定位、病性,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李士懋教授临床诊治高血压重视以脉解症,以脉诊为中心分析疾病病因病机。李老认为应用某方某法治疗一种疾病,首先要对该方剖析、明晰才能有的放矢,临床方能取得满意疗效。文章从李老探析三甲复脉汤溯源、分析该方组方思路、应用此方类方指征三方面着手,并附临床验案三则,探析李老用三甲复脉汤治疗高血压经验,以期引起同道共鸣。李老注重平脉辨证,脉象方面若见(1)细数而虚,弦细数而痉,弦劲;(2)尺脉旺;(3)阳虚脉浮大而虚,尺细数,沉取细数而虚;再兼有可由肝肾阴虚解释的一二症皆可酌而用三甲复脉汤治疗。  相似文献   

15.
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取得满意疗效。其症头昏乏力。胸闷心慌,脉沉缓或沉迟,与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脉沉者”症状相符,且病机亦与麻黄细辛附子证病机相符,提示温补心肾之阳,温经通阳散寒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法则。  相似文献   

16.
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浮脉与沉脉是一对反映脉位深浅的相反脉;《素问》中"浮"与"沉"则用来描述正常和疾病状态下脉位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素问》中"浮"脉与"沉"脉相关记载的分析,探讨其与现今国家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认识的异同,以期为目前的脉诊教学提供参考,为丰富和发展脉学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甲)诊察中医对妊娠的诊察,因受时代的限制和旧礼教的束缚,不能作详细的检查,只有凭脉辨证来诊断。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颇有一些值得称道之处,兹分述如下: (1)凭脉辨证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妇人足少阴动甚者,妊子也”。沈尧封说:“足少阴、肾脉也。动者,如豆厥厥动摇也。王太仆作手少阴。手少阴脉应在掌后锐骨之后陷者中,直对小指,非太渊脉也,必有所据。全元起作足少阴,候尺中。经云,尺里以候腹中。胎在腹中,当应在尺,此为近理”。张山雷说:“气血结滞,脉象应之而不条达,故其形如豆、如珠,一粒突起,指下厥厥动摇,因谓之动。所以  相似文献   

18.
中医寸关尺脉象与取脉压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寸口部寸脉、尺脉最佳取脉压力的浮沉判别方法和阈值,解决三部脉象检测仪器研制过程中三部脉象如何定量加压的问题。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55例,分别采集同一受试者同手寸口部寸、关、尺三部脉象的最佳取脉压力,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人体关脉最佳取脉压力比寸脉最佳取脉压力衰减程度为0.189±0.053,正常人体关脉最佳取脉压力比尺脉最佳取脉压力衰减程度为0.226±0.044。结论通过计算最佳取脉压力的衰减程度,由关脉的浮中沉判定阈值推断出寸部和尺部脉的浮、中、沉判定阈值。  相似文献   

19.
奔豚病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奔豚一词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此处指奔豚发于足少阴肾经,表现为肾脉急,足活动迟缓不利.后《难经·五十六难》又出一奔豚,谓"肾之积名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与《灵枢》所言之沉厥奔豚虽同属肾藏,病情却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20.
名老中医杨运高教授发现了杨氏脉象曲线,该曲线以正常脉象的位置分布为基线,其构成可以概括为"两头沉,中间翘",即关脉在曲线中线的上方,寸脉位置较关脉下沉,而尺脉的位置则较寸脉的位置更较下沉。根据寸关尺三部脉象在曲线上下的波动,显示相应的脏腑气血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