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超声表现.结果6例肿瘤起源于小肠,3例起源于胃,2例源于大肠.超声表现多数为外生性的不规则或类圆形低回声肿块,回声不均匀,其中5例可见肝多发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超声表现无特异性,但超声检查能明确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助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2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1例。发生于小肠的7例中4例有便血史或便潜血阳性。11例中恶性肿瘤8例,交界性2例,良性1例。11例中10例肿块CT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直径4~16cm,直径<5cm者1例,≥5cm者7例。肿物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1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10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2例;肿瘤位于腔内5例,腔外11例,均为单发肿瘤。CT表现:良性GIST(含交界性1例)肿瘤最大径均小于4cm;恶性GIST肿瘤最大径均大于5cm。(1)平扫:良性GIST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较均匀;恶性GIST呈分叶状,部分边缘不清,瘤内密度不均,呈囊实性改变;1列回肠恶性GIST显示肿瘤细蒂与肠管壁相连,2例见点状及小斑片钙化。(2)增强:良性GIST多呈均匀性强化;恶性GIST呈不均匀性强化,实性部分强化,瘤内见不规则无强化坏死区,瘤内可见不规则扭曲异常强化血管影。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小肠间质瘤CT的特点。并与临床病理学的表现进行对照。结果21例患者共检出病灶25个,18例为单发,3例多发。以空肠较常见(11/25)。4例良性肿瘤直径1.5~3.5 cm,均为单发病灶。良性肿瘤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的均匀软组织密度影,直径均小于4.0 cm,增强后均匀轻度强化。17例恶性肿瘤共21个病灶,每例均有1个病灶直径均大于4.0 cm,多为腔外生长,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肿瘤常出现囊变坏死,瘤内可见气体或有口服对比剂,以及形成气液平,增强扫描呈环形或不规则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肿瘤可转移至肝脏。以肿瘤直径是否大于4.0 cm评价肿瘤的良恶性,本组准确率可达100%。结论小肠间质瘤在CT上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腔外或混合性生长的肿块,瘤内可见气体密度或对比剂影。CT可作为诊断小肠间质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5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评价MSCT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52例做回顾性分析,部分病例给予MSCT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3例,小肠18例,大肠5例,肠系膜4例,食管2例.恶性GIST 31例,主要CT表现:肿块直径≥5 cm 27例,29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分叶状9例.良性21例,肿块直径<5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88.5%(46/52),定性准确率为86.5%(45/52).内生性生长23例,外生性生长18例,内外性生长11例.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间质瘤超声造影和胃镜检查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诊断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21例,经口服高回声型的胃超声造影剂,显示胃壁肿块,其中4例给予经静脉的双重超声造影(口服胃超声造影剂加静脉注射SonoVue对胃肿块血流灌注进行观察)。结果 21例肿瘤均为单发,经口服超声造影表现为低回声或近似无回声肿物,瘤体大小为3~9.3cm,平均(4.1±1.4)cm,其内可探及血流信号。双重超声造影提示良性病变3例,恶性病变1例,均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合。超声造影提示恶性胃间质瘤4例,与手术病理符合率为80.0%(4/5),良性胃间质瘤15例,符合率为93.75%(15/16),提示良性可能性大和恶性可能性大者各1例。胃镜检出16例,活检提示良性胃间质瘤13例,恶性3例,与手术病理符合率为100%,2例肌壁间型和3例腔外型未检出。手术病理结果为恶性间质瘤5例,良性16例。结论超声造影诊断胃间质瘤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超声表现,评价超声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8例GIST的超声表现和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病理诊断良性和交界性间质瘤19例,恶性间质瘤39例。超声检查漏诊8例,检出50例,其中27例诊断为GIST。在GIST的超声表现中,恶性病变的大小、内部回声、轮廓有无分叶与良性病变有显著差别(P<0.01),而肿瘤边缘与边界、彩色血流丰富程度在良、恶性病变间无明显差别(P>0.01)。结论经腹超声有助于GIST的检出。肿瘤较大、回声不均、分叶生长是提示恶性间质瘤的重要超声征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声像图表现及超声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的超声资料,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变范围、内部回声、彩色血流信号及周边淋巴结情况。结果超声发现胃肠道间质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6例,空肠和回肠5例,结肠3例,肠系膜2例;良性7例,恶性9例。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肿块向腔内、腔外或腔内外混合性生长,可伴有液化、坏死和钙化等。结论超声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的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电镜和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结果 GIST发生于小肠8例,胃部4例,肠系膜1例.肿块向腔外生长者居多,多呈圆形或椭圆形.13例中,良性5例,其中4例直径小于5 cm,密度多均匀,边界清,强化均匀;恶性8例,其中7例直径大于5 cm,密度多不均匀,内部有单发或多发坏死,边界多不清,强化不均匀,4例出现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没有特异性,但MSCT对其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2003年至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9例做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15例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结肠4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29例GIST中,良性7例,肿瘤直径<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性轻中度强化;恶性22例,肿块直径≥5 cm 18例,肿瘤有分叶8例,19例瘤体密度不均匀,肿瘤实体部分强化明显,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4例.本组CT检查定位准确率为89.7%(26/29),定性准确率86.2%(25/29).结论 CT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准确度均较高,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DSA)表现与病理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资料,并与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做对照。结果:肿瘤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5例,其中良性6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3例。DSA造影表现11例肿瘤供血动脉增粗,2例可见静脉提前显影。良性肿瘤周围血管呈抱球状;恶性间质瘤:可见异常血管、呈乱发状,失去正常的血管分布规则,周围部分血管边缘模糊。病理及免疫组化: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100%,CD34(+)72.7%。结论:小肠间质瘤的血管造影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DSA定位较准确,对肿块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2.
张明智  庄华  彭玉兰 《华西医学》2010,(11):1956-195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7月75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将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GIST患者中男性高危险度肿瘤的比例较女性高(χ^2=7.210,P〈0.01)。肿瘤的大小、内部回声与其病理危险度高低有关:危险度低者、肿瘤最大径〈5cm,内部回声较均匀;危险度高者,肿瘤最大径≥5cm,内部回声不均匀。肿瘤的彩色血流分布与其危险度高低无明显相关。常规的超声检查对肿瘤检出率较高,在胃及直肠的GIST诊断准确率高于其他部位的GIST。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GIST的定位及分化程度的判断,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GIST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4例GIST中.肿瘤发生于胃3例.空肠1例,回肠4例,直肠l例。起源于胃肠道外问质瘤5例。其中良性3例,肿瘤直径均≤5.0cm.病灶在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结构界限清楚等特征;恶性ll例,肿瘤直径均≥6.0cm,病灶在CT图像上表现为边缘有分叶,内部有坏死,常常伴有深大的溃疡等特征。结论CT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曾长青  黄良祥  李建党 《华西医学》2009,(11):2849-2851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2008年收治的2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最多见为黑便(14/25),其次为右上腹不适(11/25),腹块被(2/25),无明显症状者(2/25)。术前诊断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CT、B超、胃镜或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检查。25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6例,局部切除18例,组织活检术+胃肠吻合1例。术后随访5~96个月,1、3、5年生存率为95.4%、85.5%和67.3%。结论:综合CT、胃肠道钡餐造影、消化内镜可使大部分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前得到确诊。手术方式依据肿瘤部位、大小而定,局部切除应选择正确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5.
易正湘  贺李毅  郭一清  毛志群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95-1297,1300
【目的】分析早期胃间质瘤(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GIST的早期影像诊断率。【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小于5cm的GIST多排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肿瘤部位、形态、增强特点与病理诊断对照总结(所有病例均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等)。【结果】17例GIST患者中,局限于胃壁1例;向胃腔外生长5例;向胃腔内生长11例。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多不均匀,恶性程度较高肿瘤强化不规则,边缘强化更明显。【结论】多排螺旋CT对早期GIST有较高检出率,特别是多排螺旋CT多方位重建图像能更详尽展现病变形态、密度、累及范围及与周围器官关系;动态增强扫描反映肿瘤血供情况和强化规律,对病变定性诊断提供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小肠间质瘤5例,胃间质瘤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腹膜间质瘤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5例,腹痛5例,腹部肿块就诊者2例。肿块平均直径为5.5 cm。术后病理学诊断:3例良性,8例交界性,1例恶性。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为75.0%,CD34阳性率为58.3%。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40月,均存活,2例复发。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是判断GIST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GIST患者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的CT诊断。材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胃间质瘤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53.9岁。全部病例作了CT平扫,其中10例作了CT强化扫描。结果:16例中发生于贲门胃底3例,胃体幽门13例;位于黏膜下3例,浆膜下13例;肿瘤平均最大直径10.5cm。平扫CT肿瘤呈不均匀低密度区,CT值7~38Hu,强化CT肿瘤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复发时坏死囊变区明显。结论:CT扫描对胃间质瘤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部位以胃肠为主,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8例良性,20例为潜在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阳性19例(67.9%),CD117阳性28例(100%),抗平滑肌抗体(SMA)和S-100均(-)。复发12例,再切除6例。结论对于腹部隐痛不适、反复消化道出血的中老年病人,如胃结肠内镜无阳性发现应高度怀疑本病。CT检查对术前确诊帮助较大,GIST的诊断依靠免疫组化分析。完整的局部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19例胃肠道间质瘤分别位于食管1例,胃7例,空肠4例,回盲部1例,结肠1例,直肠2例,肠系膜2例,后腹膜1例。CT扫描显示肿瘤多位于腔外生长,部分发生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增强后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CT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以及肿瘤的血供情况,对其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