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范围。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49例。分为两组:研究组(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共36例,对照组(低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共113例。对两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率、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11.1%,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5.6%;对照组低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8.8%,其中孤立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例,转移率2.7%。手术时间研究组[(205±58)min]长于对照组[(175±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淋巴囊肿、淋巴脓肿、下肢静脉血栓、肠梗阻、神经损伤、乳糜漏、二次手术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时不应该忽视肾血管水平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作者首次报道经腹腔镜行子宫广泛切除及腹主动脉旁和盆腔淋巴结摘除用于治疗IA_2期子宫颈癌。患者30岁,G_3P_2L_2,于孕12周时宫颈涂片检查异常,阴道镜提示符合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未  相似文献   

3.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对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5例(22.1%)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12例(17.6%)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7例(10.3%)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5.9%)患者同时出现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例(4.4%)为单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不符合率为22.1%。术后随访6~57个月,平均26个月,获访率100%,1例复发,1例复发并死亡。结论: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不仅对进行准确的手术病理分期,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有重要意义,而且能提供预后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范围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70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访217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脉管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组,切除至肠系膜下血管水平组以及肾血管水平组术后10月生存率分别为:98.6%,94.3%和100.0%。结论中低分化、淋巴脉管转移、特殊病理类型、以及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建议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其切除范围应至肾血管水平。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结转移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转移途径,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较为少见。但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以通过术前、术中相关方法进行预测。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目前尚无预测方法的统一标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理、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对指导临床决策,避免不必要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手术费用以及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结转移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转移途径,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较为少见。但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以通过术前、术中相关方法进行预测。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目前尚无预测方法的统一标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理、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对指导临床决策,避免不必要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手术费用以及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子宫内膜癌患者89例,其中,行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50例(腹腔镜组),传统开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39例(开腹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预后,统计分析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在切除的淋巴结数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较开腹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出血量少、术后病率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但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时间长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术中腔静脉损伤、术后尿潴留、淋巴囊肿、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开腹组切口裂开4例,腹腔镜组无切口裂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现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共8例,除术前1例患者发现脐部癌转移诊断为ⅣB期和1例患者磁共振成像提示盆腔淋巴结肿大癌转移诊断ⅢC1期与术后病理诊断相同外,其余6例分期均较术前升高。两组术后随访:开腹组复发2例,其中1例死亡;腹腔镜组复发1例后死亡,均为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结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子宫内膜癌规范化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准确分期、制定精确术后诊治方案,改善预后方面作用是肯定的,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安全可行,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低位、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54例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手术位置不同分为高位组与低位组,每组27例.高位组实施腹腔镜下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低位组实施腹腔镜下低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复发率、生存率、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EC)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59例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PALN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肌层浸润(OR=2.094,95%CI为1.173~4.095,P=0.046)、分化程度(OR=6.662,95%CI为3.864~10.164,P0.001)及髂外淋巴结转移(OR=5.428,95%CI为2.759~8.854,P0.001)是子宫内膜癌P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应重视肌层浸润、分化程度及髂外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以对PALN转移进行合理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初治、经全面手术病理分期、病变局限于子宫体的263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3例患者中,21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7.9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中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非子宫内膜样癌、血管淋巴间隙受累(LVSI)、血清CA125≥35U/L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深肌层浸润和肿瘤中、低分化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14/21)及99.2%(240/2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早期子宫内膜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低,深肌层浸润及肿瘤中、低分化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卵巢癌有很高的淋巴结转移率 ,腹主动脉旁和盆腔淋巴结几乎有同等的机会。在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更趋向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甚至在盆腹腔外观完全正常的情况 ,亦会有 30 %左右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率 ,即所谓“悄悄地转移”(silentmetastasis)。通常在卵巢癌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时 ,腹主动脉淋巴结切除做到腹主动脉分叉 (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处上 3~ 4cm ,相当于肠系膜下动脉 ,如图 1之a水平。图 1 腹主动脉淋巴结切除范围如果淋巴结转移瘤在此以上水平 ,则清除手术可达图1之b高度 ,手术难度也便明显增加了。若达到…  相似文献   

12.
<正>一、病例摘要患者73岁,因"绝经17年,阴道出血2周"于2014年4月1日就诊于海军总医院。2014年4月4日行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术后病理回报"低分化腺癌"。于2014年4月9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因患者肥胖(31.25/BMI),且合并多种内科疾患(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史2年),术前与家属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主要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手术切除淋巴结是评价宫颈癌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晚期卵巢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生存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期卵巢癌约50%~70%有淋巴结转移,但其对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为分析晚期卵巢癌患者淋巴结受侵对预后的影响,对首次组织学诊断证实为浸润性的上皮性卵巢癌,FICA3分期Ⅲ~Ⅳ期,年龄<75岁,按照美国东部地区肿瘤协作组的病人体力状况评分为0,1或2,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及心脏病史,既往无化疗、放疗史的456例卵巢癌患者进行随机临床研究,对Ⅲ~Ⅳ期卵巢癌患者行选择性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及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再给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患者均按标准方式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在临床上局限于子宫的子宫内膜癌的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及用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后的生存情况,109例患者施子宫全切、双附件切除及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其中5例因淋巴结固定仅行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两种治疗方案为:①盆腔放疗;5040cGy)加孕激素治疗;②盆腔放疗(5040cGy)加主动脉旁放疗(4500cGy)。 109例患者中临床Ⅰ期89例,Ⅱ期20例。组织学3级29例,深肌层浸润31例。主动脉旁淋巴浸润19例(17.4%)。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组织分级及深肌层浸润有密切关系。在19例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中14例(68.4%)为深肌层浸润。组织学1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行个体化的盆腔淋巴结(PLN)清扫术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并回顾性分析PLN转移与不同的预后因素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为1979~1994年间的175名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54岁,患者均接受了子宫全切或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PLN清扫术。研究的预后因素包括:临床分?..  相似文献   

17.
盆腔淋巴结(PLN)转移是子宫内膜癌最有力的预后因素,并且PLN被证实与许多组织病理预后因素相关,因此FIGO将PLN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状态纳入分期系统。为了使内膜癌的PLN切除能够个体化,对PLN与各种预后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以确定在决定施行淋巴结切除前对PLN转移预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19.
近年来妇科恶性肿瘤,尤其在子宫颈癌治疗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下简称腹结)的意义受到重视。我们自1980年8月以来,按常规进行腹结放疗,本文将对照比较行腹结放疗的病例,和未行腹结放疗病例的效果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阐明腹结放疗的意义,以明确今后在宫颈癌治疗上腹结放疗的适应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用于子宫内膜癌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目的 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治疗的作用。方法 分析行清扫术者104例,分别比较各种临床病理因素的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淋巴结行清扫术与非清扫术的5个生存率。结果 临床Ⅰ期子宫膜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4.4%。深肌层浸润及低分化癌(G3)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升高,分别为37.3%及37.8%。临床Ⅰ、Ⅱ期患者盆深淋巴结转移与非转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8.9%及74.2%,差异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