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再次手术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同时行空肠肠襻固定的治疗效果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15例胆肠吻合口狭窄患者,全部病例均切除原吻合口重新行胆肠Roux-en-Y吻合,同时行空肠肠襻固定.肠襻固定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胆肠吻合口近端预留10~15 cm的盲襻,并与剑突下腹壁标记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微胆漏在胆管吻合口狭窄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斑马猜24头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组),模拟吻合在胆管扎孔2圈,每圈8孔.对照组(C组),游离胆管20mm,切除约5 mm,行端端吻合,T型管引流.治疗组(T组),依C组方式手术,在吻合口以远置Forley导尿管(8号)至吻合口上15 mm引流胆汁,气囊注水阻断胆汁流经吻合口.分析各组微胆漏、术部瘢痕增生、吻合口内径及与其近端胆管内径比值.结果 S组与C组处理部位均有瘢痕增生,管壁厚度分别为(1.5±0.2)、(1.6±0.3)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管壁厚度为(0.9±0.2)mm,与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微胆漏明显少于S组及C组,3组引流液胆红素含苗分别为(36.8±5.4)、(141.9±17.7)、(107.5±11.6)μmol/L,T组较S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吻合口微胆漏是吻合口瘢痕增生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设法消除胆汁刺激可以改善吻合口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再次胆肠吻合在治疗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BBEAS)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11例行开放手术后BBEAS病人再行腹腔镜下再次胆肠吻合术治疗(腹腔镜组),同期有13例BBEAS病人接受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球囊扩张治疗(PTCD组)。对比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治疗相关参数及随访结果。结果 腹腔镜组诊断BBEAS时间晚于PTCD组,余术前资料两组类似。两种方式治疗BBEAS的成功率(10/11 vs. 12/13,χ2=0.15,P=0.9)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10 vs. 11/57,χ2=0.5,P=0.48)类似,但腹腔镜组在治疗所需中位时间(14 d vs. 161 d,Z=-3.5,P=0)、所需平均治疗次数(1.0次/例 vs. 4.4次/例,T=-6.4,P=0)明显少于PTCD组。术后随访26.0±10.8个月,两组吻合口狭窄复发比例(1/10 vs. 4/12,χ2=1.7,P=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下再次胆肠吻合术治疗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再次胆肠吻合在治疗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BBEAS)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11例行开放手术后BBEAS病人再行腹腔镜下再次胆肠吻合术治疗(腹腔镜组),同期有13例BBEAS病人接受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球囊扩张治疗(PTCD组)。对比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治疗相关参数及随访结果。结果 腹腔镜组诊断BBEAS时间晚于PTCD组,余术前资料两组类似。两种方式治疗BBEAS的成功率(10/11 vs. 12/13,χ2=0.15,P=0.9)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10 vs. 11/57,χ2=0.5,P=0.48)类似,但腹腔镜组在治疗所需中位时间(14 d vs. 161 d,Z=-3.5,P=0)、所需平均治疗次数(1.0次/例 vs. 4.4次/例,T=-6.4,P=0)明显少于PTCD组。术后随访26.0±10.8个月,两组吻合口狭窄复发比例(1/10 vs. 4/12,χ2=1.7,P=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下再次胆肠吻合术治疗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7.
9.
目的 初步探讨肝肠吻合联合胆管支撑管置入术在Bismuth 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狭窄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因Bismuth 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狭窄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肝肠吻合联合胆管支撑管置入术的患者1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既往病史、临床资料、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情况等。结果 根据Bismuth分级对胆管狭窄的患者进行分类,Bismuth Ⅲ级3例,Bismuth Ⅳ级11例。良性病变10例,继发于胆管损伤的胆管狭窄8例,其中医源性损伤7例,腹部创伤1例;炎症性狭窄2例,其中胆管炎1例,炎性假瘤1例。恶性病变4例,均为肝门部胆管癌。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2例行腹腔镜下肝肠吻合联合胆管支撑管置入术,2例因严重腹腔粘连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1例患者发生术后胆瘘,保守治疗后缓解,围手术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在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肝肠吻合联合胆管支撑管置入术在治疗复杂肝门部胆管狭窄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胆肠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的处理方式及预防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3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实施再次手术治疗的13例胆肠吻合口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13例中12例有胆管结石伴胆管炎发作病史,另1例为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梗阻性黄疸。其中8例行开腹胆肠吻合口重建,2例行ERCP下胆肠吻合口扩张术,2例行腹腔镜下胆肠吻合口重建,1例行PTCD下胆道扩张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治疗后黄疸、腹痛、胆道感染等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恢复良好并顺利出院。13例患者术后随访至2022年10月,其中12例患者术后无胆管炎及肝内胆管结石复发,1例合并胆管腺癌患者术后6个月因肿瘤进展死亡。结论 胆管结石复发是胆肠吻合口狭窄的最常见原因。胆肠吻合口拆除重建、经皮经肝胆管介入治疗和经内镜行ERCP治疗都是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的重要手术方式。初次手术实施规范化胆肠吻合术的是预防狭窄的重点。一旦出现胆肠吻合口狭窄,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 探讨静脉镇痛在持续性球囊扩张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行持续性球囊扩张治疗的胆肠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围手术期静脉镇痛与常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中静脉镇痛11例,镇痛有效率100%(11/11),不良反应发生率18.2%(2/11);术中常规镇痛7例,镇痛有效率42.9%(3/7),不良反应发生率85.7%(6/7),两组镇痛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术后静脉镇痛9例,有效率100%(9/9),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9);术后常规镇痛9例,有效率44.4%(4/9),不良反应发生率44.4%(4/9),两组镇痛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持续性球囊扩张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围手术期宜采取静脉镇痛。 相似文献
12.
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肠吻合口狭窄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8例经皮下盲袢、13例经T管窦道进入胆道镜,先气囊扩张狭窄,再取狭窄上方结石,瘢痕性狭窄置硬塑管支撑3-6个月;恶性狭窄胆道镜引导置金属支架。12例行PTCD;恶性狭窄不伴结石,放射介入置金属支架;如有结石或瘢痕狭窄,先扩张窦、后经PTCS取石或置金属支架、硬塑管。全组气囊扩张19例、置硬塑管5例、置金属支架9例。结果:33例中24例良性狭窄,扩张19例、置硬塑管5例均解除梗阻,9例恶性狭窄8例置金属支架解除梗阻。15例伴有结石取净结石。全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借助胆道镜的非手术方法在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中创伤小、副损伤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胆肠吻合口狭窄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8例经皮下盲袢、13例经T管窦道进入胆道镜,先气囊扩张狭窄,再取狭窄上方结石,瘢痕性狭窄置硬塑管支撑3-6个月;恶性狭窄胆道镜引导置金属支架。12例行PTCD;恶性狭窄不伴结石,放射介入置金属支架;如有结石或瘢痕狭窄,先扩张窦道、后经PTCS取石或置金属支架。硬塑管。全组气囊扩张19例、置硬塑管5例、置金属支架9例。结果33例中24例良性狭窄,扩张19例、置硬塑管5例均解除梗阻,9例恶性狭窄8例置金属支架解除梗附。15例伴有结石者取净结石。全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借助胆道镜的非手术方法在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中创伤小、副损伤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处理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1956年6月至2007年4月收治以及院外会诊处理的133例胆肠吻合口狭窄病例的情况。结果133例胆肠吻合口狭窄,均为医源性胆管损伤后造成的并发症,经手术积极再处理,131例疗效满意,2例效果欠佳。结论胆肠吻合口狭窄是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应努力避免;一旦发生吻合口狭窄,必须积极、正确、有效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入袢空肠结扎术在胆肠和胰肠吻合中的效果。方法我院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期间共收治43例需行胆肠及胰肠吻合的患者,分别行输入袢结扎的间置空肠吻合术(观察组,n=25)和经典的Roux-en-Y吻合术(对照组,n=18),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返流性胆管炎、胆管积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经典的Roux-en-Y吻合术相比,输入袢结扎的间置空肠吻合术患者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返流性胆管炎及胆管积气发生例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观察组1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输入袢结扎的间置空肠吻合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在上腹部消化道重建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胆管空肠端侧Roux—en—Y式吻合术是常用的胆肠内引流术式,胆管空肠端侧吻合口是否有漏及狭窄是手术成败的关键。而且在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手术中,也要进行胆管空肠端侧吻合,因此,胆管空肠端侧吻合口漏及狭窄的预防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术前术后器官功能、营养支持一般而言,需做胆管空肠吻合术的患者多有黄疽、营养不良、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情况,术前必须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处理纠正,才可进行手术。黄疽病人,应及时注用维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预防术前术后出血。营养不良衰弱患… 相似文献
18.
19.
孙建 《肝胆胰脾外科杂志》1995,1(3):203-203
患者男性,59负。因间歇性右上腹痛15年,于1985年11月12日入院。术中见胆总管内经2cm,内有数枚结石。取石后行胆肠Roux-y例端吻合术。术后2年7个月因右上腹痛伴发热、全身皮肤黄染再次入院。行PTC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吻合口通而不畅,靠肝门区见一线状环形狭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瘘道置入全覆膜金属支架(FCMS)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接受经PTCD瘘道置入FCMS治疗的12例胆肠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体会。结果 超声引导下PTCD成功率66.7%(8/12),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PTCD成功率100%(4/4),PTCD引导下经皮空肠穿刺引流(PJD)成功率100%(7/7)。肝总管长度≥1 cm者5例,经PTCD瘘道成功置入FCMS;肝总管长度<1 cm者7例,经PTCD瘘道成功置入FCMS的同时经PJD瘘道置入塑料支架。12例患者均经FCMS管腔置入单猪尾PTCD管固定FCMS,术后未发生急性胆管炎、出血、胆漏等并发症。FCMS留置6~9个月,未发生急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FCMS移位等并发症。5例FCMS直接经PTCD瘘道取出,7例FCMS及塑料支架通过经皮空肠胆道镜(PJCS)取出。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或PJCS观察见吻合口上方局部胆管壁呈增生性改变,胆肠吻合口通畅,黏膜移行良好,未见明显瘢痕。拔除PTCD及PJD引流管后随访5~29个月,未发现狭窄复发患者。结论 经PTCD瘘道置入FCMS是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经FCMS管腔置入单猪尾PTCD管可预防FCMS移位,经PJD瘘道置入胆管塑料支架可预防FCMS置入术后急性胆管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