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外科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281例胃中上部癌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根据Clavien-Dindo分级系统分析术后外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外科并发症29例,发生率10.3%(29/281),其中严重外科并发症9例,发生率3.2%(9/281)。术后外科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情况:Ⅰ级3例(1.1%),Ⅱ级17例(6.0%),Ⅲa级4例(1.4%),Ⅲb级2例(0.7%),Ⅳ级2例(0.7%),Ⅴ级1例(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分化、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OR=2.671,95%CI:1.138~6.269,P=0.024)、BMI(OR=4.970,95%CI:1.597~15.465,P=0.006)、肿瘤大小(OR=3.311,95%CI:1.068~10.260,P=0.038)、浸润深度(OR=4.472,95%CI:1.120~17.862,P=0.034)和术中出血量(OR=3.835,95%CI:1.481~9.928,P=0.006)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患者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ie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是0.784(0.695~0.873)。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外科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以Ⅱ级较多见;患者年龄≥65岁、BMI≥25、肿瘤大小≥50 mm、浸润深度≥T3及术中出血量≥100 ml应警惕外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Clavien-Dindo(C-D)并发症分类系统对胸腰骶椎结核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因脊柱结核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187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12例,女75例;年龄18~85岁,平均45.7±16.0岁。7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术前存在合并症29例。病变部位依次为胸椎40例(21.4%)、胸腰段51例(27.3%)、腰椎74例(39.6%)和腰骶椎22例(11.8%)。采用前路手术55例、后路手术98例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34例。使用C-D分类系统对患者术后住院期间(≤30d)并发症进行分级评估,先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年龄、性别、吸烟史、术前ASIA分级、术前合并症、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病变部位、病变范围、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术前血沉、手术入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并发症的相关性,并对P0.2的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7.4%(70/187),按照C-D并发症分类,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1%、8.0%、2.7%、2.1%和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病变范围、术前血红蛋白和术前白蛋白与总体并发症相关,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前抗结核时间、术前白蛋白和手术时间与Ⅱ级或以上级别并发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白蛋白低为总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4),而术前合并症和手术时间长为Ⅱ级或以上级别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4和P=0.015)。结论 :CD并发症分类系统简单、可以提示并发症严重程度,是评估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术前白蛋白低是胸腰骶椎结核术后早期总体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合并症和手术时间长是脊柱结核术后早期发生C-D分级Ⅱ级或以上级别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腹部外科》2021,34(3)
目的以Clavien-Dindo分级系统为标准,探讨腹腔镜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8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对Clavien-DindoⅠ级及以上病人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于严重并发症、腹腔感染、吻合口漏采取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法或曼-惠特尼(Mann-Whitney)U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有肠梗阻(11.1%,9/81)、腹腔感染(7.4%,6/81)和吻合口漏(6.2%,5/81)。较高的术前血尿素氮(BUN)水平[OR=1.905, 95%CI(1.204,3.015),P=0.006]为术后Clavien-DindoⅠ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100 mL(P=0.037)、BUN水平(P=0.005)与严重并发症发生相关。结论腹腔镜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谱以感染类并发症为主,较高的术前BUN水平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术后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693例,男257例,女436例,年龄65~103岁,BMI 16.5~33.1 kg/m2,ASAⅡ~Ⅳ级,分别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术前合并症、卧床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术后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46例患者(6.64%)在住院期间发生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绞痛25例(3.61%)、心律失常19例(2.74%)、心力衰竭5例(0.72%)、心肌梗死4例(0.58%)和心源性猝死2例(0.2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和全麻方式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1,95%CI 1.06~1.17,P0.001)、心脏疾病(OR=1.98,95%CI 1.02~3.85,P=0.045)、脑血管疾病(OR=2.14,95%CI 1.06~4.32,P=0.033)、高血压(OR=2.61,95%CI 1.23~5.51,P=0.012)、糖尿病(OR=2.06,95%CI 1.04~4.09,P=0.039)和肾功能不全(OR=17.42,95%CI 3.69~82.80,P0.001)是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术后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预警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17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相关信息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根据Clavien-Dindo评分系统判定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将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约为55.6%,常见的术后早期并发症为肠梗阻23例(19.7%),感染22例(18.8%)及淋巴漏15例(12.8%),其中82例(70.1%)行原位回肠代膀胱术,35例(29.9%)行双侧输尿管腹壁造口。手术时间长(95%CI 1.000~1.011,P=0.034)、吸烟(95%CI 1.151~9.970,P=0.027)、糖尿病(95%CI 1.109~14.437,P=0.034)及术前白蛋白水平低(95%CI 0.772~0.986,P=0.029)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禁烟、补充白蛋白、注意控制血糖及缩短手术时间对预防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延迟出院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后随访静息疼痛评分、术前住院时间、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及转归情况。根据术后住院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正常出院组(术后住院时间≤14 d)和延迟出院组(术后住院时间>14 d),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延迟出院的因素。结果共纳入908例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正常出院组比较,延迟出院组的年龄明显偏高,术中失血量明显增多,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前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075,95%CI 1.287~3.346,P=0.003)、手术时间>3 h(OR=1.997,95%CI 1.181~3.375,P=0.010)、术中失血量≥800 ml(OR=2.898,95%CI 1.449~5.794,P=0.003)、PACU时间>60 min(OR=1.745,95%CI 1.064~2.859,P=0.027)、术前住院时间≥7 d(OR=1.805,95%CI 1.114~2.924,P=0.016)、术前有合并症≥2个(OR=2.912,95%CI 1.513~5.825,P=0.003)是导致患者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前住院时间及术前合并症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院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是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吴松  胡宪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3,39(10):1045-1049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择期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行骨科、妇科、胃肠外科手术的患者332例,男123例,女209例,年龄≥80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分为两组:严重并发症组和对照组。记录一般情况、术前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手术和麻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有43例(13.0%)患者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严重并发症组BMI和术中最低MAP值明显降低,ASA分级、改良Goldman分级、合并控制不良糖尿病比例明显升高,手术开始时间明显延迟(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BMI降低(OR=1.145,95%CI 1.042~1.261,P=0.016)、ASA分级升高(OR=3.587,95%CI 1.210~10.632,P=0.021)、改良Goldman分级升高(OR=7.175,95%CI 2.355~21.861,P=0.001)、控制不良的糖尿病(OR=2.202,95%CI 1.041~4.657,P=0.039)、手术开始时间延迟(OR=2.611,95%CI 1.242~5.491,P=0.011)和术中最低MAP值降低(OR=1.068,95%CI 1.116~1.119,P=0.009)。
结论 高龄患者择期手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降低、ASA分级和改良Goldman分级升高、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手术开始时间延迟、术中最低MAP值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9月间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文献,运用固定或随机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1 38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感染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术后非感染组(WMD=-3.56,95%CI:-6.01,-1.10,P=0.005);术后感染组手术时间长于非感染组(WMD=37.65,95%CI:20.81~54.49,P0.0001);围手术期输血的患者术后感染率高于未输血的患者(OR=1.62,95%CI:1.15~2.28,P=0.006);术后发生胰瘘的患者术后感染率高于无胰瘘的患者(OR=4.96,95%CI:2.68~9.18,P0.00001)。术前胆道引流(OR=1.15,95%CI:0.86~1.55,P=0.34)、术中出血量(WMD=35.34,95%CI:-18.37~89.04,P=0.20)、术前总胆红素水平(WMD=-0.16,95%CI:-1.12~0.81,P=0.75)、是否合并糖尿病(OR=1.06,95%CI:0.59~1.91,P=0.85)等因素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长、输血以及术后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胆道引流、术中出血量、术前胆红素水平、是否合并糖尿病与术后感染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腔镜部分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首次行胸腔镜解剖性部分肺切除手术患者896例,年龄18~79岁,ASAⅠ—Ⅲ级,术前所有患者肺功能正常。收集患者性别、年龄、BMI、合并症、术中出入量及PPCs等围术期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胸腔镜部分肺切除PPCs的危险因素。结果有220例(24.6%)患者发生PPCs(并发症组),其中最常见的肺炎有135例(15.1%)。单因素分析显示,并发症组患者术前白蛋白35 g/L、右肺手术、多肺叶肺段手术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单肺通气时间明显长于无并发症组(P0.05),液体入量明显少于无并发症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肺通气时间2 h(OR=1.605,95%CI 1.113~2.314,P=0.011)、白蛋白35 g/L(OR=1.806,95%CI 1.094~2.981,P=0.021)、右肺手术(OR=1.443,95%CI 1.043~1.998,P=0.027)、多肺叶肺段手术(OR=1.998,95%CI 1.348~2.932,P=0.001)是胸腔镜部分肺切除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肺通气时间延长(2 h)、低白蛋白血症(白蛋白35 g/L)、右肺手术及接受多肺叶肺段手术可作为胸腔镜部分肺切除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结直肠癌手术3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AK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n=29)和非AKI组(n=347), 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围手术期状况、实验室检查结果,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76例患者中有29例(7.7%)患者术后发生AKI。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合并高血压(OR=3.487, 95%CI:1.081~11.251, P=0.037)、术前贫血(OR=3.158, 95%CI:1.114~8.953, P=0.031)、术中输注晶体量不足(OR=0.998, 95%CI:0.997~0.999, P=0.007)、术中最低平均动脉压值较低(OR=0.915, 95%CI:0.863~0.970, P=0.003)及术后Hb中~重度下降(OR=4.105, 95%CI:1.487~11.335, P=0.006)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施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66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临床资料的差异性。结果全组663例病人出现并发症76例(11.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的性别、肥胖、术前合并症、肿瘤位置、淋巴结清扫数目、TNM分期、手术时间与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并发症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120,95%CI:1.150~3.909)、术前合并症(OR=2.618,95%CI:1.483~4.621)、肿瘤位置(OR=10.338,95%CI:5.672~18.842)、TNM分期(OR=3.111,95%CI:1.774~5.457)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性别、术前合并症、肿瘤位置、TNM分期是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常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后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并发症有关影响因素及对预后影响。方法 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癌病人新辅助化疗后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102例,采用Clavien-Dindo法评价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观察术后有无并发症及病人3年总生存率。结果 102例病人术后并发症23例,其中Clavien-Dindo分级Ⅱ级13例,Ⅲa及Ⅲb级5例,Ⅳ级3例,Ⅴ级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胃切除范围均与病人术后并发症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395,95%CI=1.270~4.516)、BMI≥24 kg/m2(OR=3.487,95%CI=1.037~11.725)、手术时间≥3.5小时(OR=1.781,95%CI=1.064~2.982)、全胃切除(OR=1.709,95%CI=1.125~2.596)均为病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风险评估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321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对入组患者术前营养风险进行评分,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前营养风险与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性。结果 321例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6%(18/3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RS2002评分≥3分、临床病理分期为Ⅲ-Ⅳ期以及吻合口距肛缘距离≤5 cm是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RS2002评分(OR=4.125,95%CI=2.062~7.004)、临床病理分期(OR=3.334,95%CI=2.062~7.004)及吻合口距肛缘距离(OR=2.341,95%CI=2.559~15.838)是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术前NRS2002评分有助于预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对于NRS2002评分≥3分的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引起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28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57例、股骨颈骨折132例),根据是否出现POD分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并存病、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POD的危险因素,观察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组间年龄(χ2=13.813,P=0.001)、术前并存病(χ2=19.281,P0.001)、受伤至手术时间(t=5.101,P=0.041)、麻醉方式(χ2=32.63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70~80岁和80岁组POD发生率高于年龄70岁组,OR值为3.427(95%CI:1.584,7.415)和6.247(95%CI:1.965,19.862);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组POD发生率高于1~3 d组,OR值为14.279(95%CI:5.391,37.819);术前并存病≥3种组POD的发生率高于≤2种组,OR值为4.069(95%CI:2.024,8.182);全麻组POD发生率高于椎管内麻醉组,OR值为3.988(95%CI:1.848,8.608);POD组和无PO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和42.0%。结论高龄、术前并存病多、受伤至手术时间长、全麻是老年髋部骨折发生PO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9篇,6454例患者,其中438例患者发生了吻合口瘘,发生率6.79%。男性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高于女性,OR=1.79(95%CI=1.44~2.23,P〈0.001);术前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肠梗阻都增加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OR分别为2.41(95%CI=1.78~3.26,P〈0.001)、1.74(95%CI=1.12~2.71,P=0.01)、3.18(95%CI=1.63~6.18,P〈0.001)、4.47(95%CI=2.69~7.45,P〈0.001);Duke's分期晚期(C、D)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高于早期(A、B),OR=1.63(95%CI=1.22~2.17,P〈0.001);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cm者与〈7cm者相比,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也增高,OR=3.09(95%CI=1.07~8.98,P=0.04)。而年龄、吻合方式、肿瘤大小和恶性程度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无关。结论性别、术前合并糖尿病、贫血、低白蛋白血症、肠梗阻,Duke's分期及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是我国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漏斗胸微创矫正术(Nuss手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择期行胸腔镜Nuss手术患者168例,男130例,女38例。收集患者联系方式、人口学资料、术前合并症、漏斗胸严重程度分级、神经阻滞情况、手术时间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电话随访患者或家属完成术后慢性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否服用镇痛药物的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慢性疼痛组(P组)和非慢性疼痛组(N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Nuss手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有78例(46.4%)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P组年龄、体重明显大于N组,术前合并症比例、漏斗胸严重程度明显高于N组(P<0.001)。P组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N组(P<0.001),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N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漏斗胸严重程度分级(中度OR=3.043,95%CI 1.235~7.498;重度OR=15.856,95%CI 2.765~90.981)、术后有并发症(OR=3.642,95%CI 1.517~8.743)、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每增高1分OR=2.716,95%CI 1.600~4.612)是Nuss手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漏斗胸患者Nuss手术后慢性疼痛存在较高的发病率,漏斗胸严重程度、术后并发症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是漏斗胸患者Nuss手术后慢性疼痛的预警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9):709-712,720
目的:分析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术后30 d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20年8月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的1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对RC+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72例患者中,男155例,女17例,平均年龄(67.54±5.25)岁,其中有85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49.4%,前4位并发症为术后感染、术中出血、切口并发症、新膀胱瘘。单因素logistic分析术前合并糖尿病、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术后白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多及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OR=5.495,95%CI:1.168~25.855,P=0.031)、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OR=9.467,95%CI:1.348~66.483,P=0.024)、术后白蛋白水平低(OR=0.489,95%CI:0.268~0.893,P=0.020)、术中出血量多(OR=2.373,95%CI:1.224~4.599,P=0.010)、术后血红蛋白低(OR=0.502,95%CI:0.287~0.877,P=0.016)是RC+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术后低白蛋白、术中出血量多及术后血红蛋白低是出现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控制好血糖、改善肾功能、术后积极补充白蛋白、减少术中出血、术后补充血红蛋白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观察老年直肠癌患者低位保肛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探讨影响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因素。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5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低位保肛手术的85例老年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接受低位保肛术的85例老年直肠癌患者中,有12例患者术后出现了吻合口瘘,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体重指数23 kg/m~2、合并糖尿病、白蛋白35 g/L、术前放化疗的老年直肠癌患者低位保肛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白蛋白35 g/L是老年直肠癌患者低位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4.356、5.238、3.562。老年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可能较高,年龄、糖尿病史和白蛋白水平是影响老年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析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676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并发血清肿分为血清肿组(n=56)和无血清肿组(n=1620),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症(OR=1.499, 95%CI: 1.152~5.897,P=0.012)、疝分型(OR=6.599, 95%CI:1.876~14.183,P<0.001)、疝囊直径(OR=1.461,95%CI:1.088~5.811,P=0.002)、手术方式(OR=2.152,95%CI:1.166~7.801,P=0.006)及疝囊离断(OR=3.886, 95%CI: 1.361~11.129,P<0.001)为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合并症、疝分型、疝囊直径、手术方式及疝囊离断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个体化治疗及精准解剖防治血清肿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56例,男466例,女490例,年龄17~97岁,BMI 12.9~38.0kg/m~2,ASAⅠ—Ⅳ级。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术前情况,包括性别、年龄、BMI、ASA分级、伴随疾病(高血压、胃肠道手术史、胃肠道疾病史等)、心功能NYHA分级、AST、ALT和血清白蛋白(ALB)等;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液体入量、输血量、出血量、尿量;术后情况,包括使用镇痛泵、阿片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的情况、住院时间、ICU住院、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道并发症和其他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假体脱位、假体周围感染等)。计算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胃肠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髋关节置换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7.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未发生胃肠道并发症患者比较,发生胃肠道并发症患者女性比例明显升高,年龄明显增大,高血压比例明显升高,术前AST、ALB浓度明显升高(P0.05);全麻比例明显升高,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明显延长,术中液体入量、尿量明显增多(P0.05);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057,95%CI1.421~2.978)、高血压(OR=1.509,95%CI 1.012~2.250)、全麻(OR=1.739,95%CI 1.200~2.521)、手术时间1.5h(OR=2.208,95%CI 1.474~3.308)是髋关节置换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女性患者需要更多的临床关注;维持高血压患者围术期血压平稳、慎重选择全麻、合理缩短手术时间可以降低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