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胰瘘风险预测系统的临床应用。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系统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疾病相关因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病理类型等)及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吻合方式、胰管引流等)。胰瘘风险预测系统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为胰腺质地软、胰管直径小;胰瘘风险预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助于术后胰瘘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 02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A级胰瘘108例(10.5%),B级56例(5.5%),C级36例(3.5%)。单因素分析表明,胰管内径(P=0.012)、手术失血量(P=0.035)及胰肠吻合方式(P=0.001)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胰管直径(P=0.030)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胰管直径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独立相关因素,而手术出血量及胰肠吻合方式可能也与术后胰瘘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风险预测的影像学相关研究进展.方法 复习近年来有关PD后胰瘘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的影像学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对胰瘘的风险预测可从PD术前、术中及术后三方面进行.内脏性肥胖是临床相关胰瘘(CR-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术前影像学定义的肌少症对于CR-POPF无明显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共发生术后胰瘘11例,发生率15.5%。该11例中术后出现胰瘘者有4例死亡,病死率为36.3%,发生术后胰瘘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出现胰瘘的患者(36.3%vs.5.0%)(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岀血和感染为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感染(OR=6.917)和术后岀血(OR=3.947)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较高。术中严密止血,术后预防岀血、感染是减少术后胰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8年9月—2016年3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功能障碍者52例纳入病例组,选取同期未发生胃排空功能障碍者61作为对照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11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中,胃排空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46.0%,A级17.6%、B级19.5%、C级8.9%。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OR=1.65,95%CI:1.75~8.96,P=0.037)、2型糖尿病(OR=2.13,95%CI:2.15~25.23,P=0.027)以及胰瘘(OR=5.35,95%CI:1.71~10.42,P=0.001)、胆瘘(OR=1.87,95%CI:2.37~13.28,P=0.035)、腹腔积液(OR=3.75,95%CI:2.35~18.38,P=0.015)、腹腔感染(OR=2.47,95%CI:1.35~11.26,P=0.026)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史、合并2型糖尿病、术后并发症(胰瘘、胆瘘、腹腔积液、腹腔感染)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为12.7%(19/1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与患者年龄大、高胆红素、胰腺质地软、胰管直径大、手术时间长有关(P0.05),而与性别、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胰管内引流等无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手术时间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手术时间密切相关,丰富的外科经验及熟练的手术操作可有效减少胰瘘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腹腔和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D手术的132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2例患者中,术后(腹腔和消化道)出血27例(20.5%),其中术后消化道出血12例(9.1%),腹腔内出血6例(4.5%),腹腔兼消化道出血9例(6.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腹腔感染、胰瘘、胆瘘及胰肠吻合口瘘与PD术后出血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中出血量≥500 mL(P<0.000,95%CI=6.900~103.775)、胰瘘(P=0.003,95%CI=2.319~55.717)及腹腔感染(P=0.043,95%CI=1.046~19.364)是P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出血量≥500 mL,胰瘘,腹腔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高危因素和替代胰瘘风险评分系统对预测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同一手术团队自2015年1月1日起至2019年1月1日收治并实施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的临床因素进性单因素分析;根据替代胰瘘风险评分系统计算术后胰瘘发生的概率。结果纳入此次研究的患者共195例,术后共计66例患者(33.8%)出现胰瘘,其中包含生化瘘41例(21.0%),B级瘘25例(12.8%),无C级瘘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后胰瘘的发生与术前合并糖尿病、胰管直径≤3mm、胰腺质地软、胰体组织CT值40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mm、胰腺质地软是影响PD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替代胰瘘风险预测系统预测术后胰瘘的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84.4%,曲线下面积为0.900(95%CI:0.851~0.948)。结论替代胰瘘风险评估系统参数客观,操作简便,在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的预测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未来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的研究来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9.
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法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问10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胰瘘发生率为9.9%(10/101),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黄疸程度(χ2=5.814,P=0.016)、黄疸持续时间(χ2=4.17,P=0.041)、胰腺质地(χ2=5.286,P=0.021)、胰管直径(χ2=4.165,P=0.041)、手术失血量(χ2=5.273,P=0.022)是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胰腺质地(OR=13.355,P=0.023)、术前黄疸程度(OR=12.126,P=0.006)、手术失血量(OR=5.92,P=0.032)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P=1/[<1+e-(-6.378+2.592胰腺质地+2.495术前黄疽程度+1.778手术失血量)],此方程预测发生胰瘘的正确性为92.1%.结论 胰腺质地、术前黄疸程度、手术失血最是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法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技术提高,减少术中失血量,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29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293例患者中15例术后并发胰瘘,发生率为5.12%,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情况、高血压情况、胆总管结石情况、术后肠内营养情况、术后胆瘘以及术后腹腔感染情况等,其中糖尿病(P=0.039)、胆总管结石(P=0.034)、腹腔感染(P=0.046)、术后胆瘘(P=0.027)为主要危险因素,胆总管结石、腹腔感染、术后胆瘘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有胆总管结石、腹腔感染、术后胆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7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8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出血者8例,发生率为10.3%。8例出血病例中,腹腔出血2例(早期和晚期各1例);消化道出血6例(早期1例,晚期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感染、胰瘘及胰胃吻合为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胰胃吻合、术后腹腔感染和胰瘘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确切的手术、术后预防胰瘘和控制腹腔感染是减少术后出血的关键,应根据出血的部位、时间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预防其发生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腹腔出血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PD 74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术后腹腔出血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74例患者中,术后出血9例,其中死亡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胆红素(χ2=5.480,P<0.05)、合并胰瘘(χ2=17.06,P<0.05)、腹腔感染(χ2=12.27,P<0.05)与腹腔出血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合并腹腔感染(OR=6.825,95%CI=1.142~40.783)、胰瘘(OR=6.42,95%CI=1.056~39.038)是腹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胰瘘和腹腔感染是腹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腹腔感染及胰瘘可有效减少腹腔出血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瘘发生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2月至2004年11月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连续141例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胆瘘的发生率为9.2%。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术中输血量、手术失血量、胆管直径、术后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2个独立与胆瘘相关的变量,即手术失血量(OR=6.271)及胆管直径(OR=5.940)。胆瘘的预测方程为:P=1/[1 e~(-(-3.286 1.836手术失血量 1.782胆管直径))]。结论胆瘘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失血量≥1000 ml及胆管直径<1.5 cm。  相似文献   

1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探讨黏膜-黏膜胰肠吻合减少术后胰瘘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间8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瘘的影响。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16.5%(14/85),其中黏膜-黏膜组3.57%(1/28),传统套入组22.8%(13/57)。统计学分析显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及残余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显著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3和0.009,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5.276和8.538。结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对胰管扩张者(≥3mm)行黏膜-黏膜吻合可显著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胰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瘘术前预测评分系统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我院行PD手术的4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得出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前瞻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医院胰瘘预测系统(NCCH预测系统)在术前预测PD术后胰瘘发生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结果491例PD患者中共有90例患者(18.33%)发生胰瘘,其中A级胰瘘56例(11.40%),B级胰瘘26例(5.30%),C级胰瘘8例(1.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胰腺质地软、主胰管直径≤3mm、非胰腺癌是影响PD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结果表明:NCCH胰瘘预测系统前瞻性预测PD术后胰瘘的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76.9%,曲线下面积(AUC)为0.910(95%CI:0.857~0.962)。结论NCCH术前胰瘘预测系统能够在术前对于胰瘘风险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间97例采用标准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PD)和传统Child法消化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PD术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 结果 97例PD术后患者中,发生胰瘘1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P=0.038)、手术时间(P=0.003)、胃肠吻合口下方输入段与输出段之间加做Braun吻合(P=0.034)及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P=0.003)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OR=11.687,P=0.021)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OR=0.056,P=0.016)是胰瘘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可以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适用于预测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最适营养筛查工具。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医院收治的197例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的病人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分析比较3种营养筛查(NRS2002、MUST、NRI)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采用多因素分析P<0.05的因素,构建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模型。结果 197例结直肠癌病人中,其中60例(30.5%)病人发生并发症。使用NRS2002、MUST、NRI评估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32.0%、42.6%、24.4%。发生并发症组病人的住院时间(P<0.001)及住院费用(P<0.001)明显高于未发生并发症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455,P=0.005)和NRI评分<97.5分(OR=2.194,P=0.021)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382,95%CI 1.228~4.620,P=0.010)、NRI评分<97.5分(OR=2.067,95%CI 1.012~4.221,P=0.048)、手术时间≥180 min(OR=2.383,95%CI 1.149~4.939,P=0.020)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模型中,风险分数(0~3)对应的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16.5%、34.9%、48.4%、75.0%。结论 相较NRS2002和MUST,建议结直肠癌病人入院时使用NRI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69例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BMI、基础疾病、临床症状、血清白蛋白水平、手术情况、胰瘘、腹腔积液及切口感染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5kg/m2、术后发生胰瘘、腹腔积液的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kg/m2、术后发生胰瘘、腹腔积液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BMI≥25kg/m2、术后胰瘘、腹腔积液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及早采取防治策略,以降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胰瘘风险评分系统(FRS)评分分层比较PD后主胰管支撑管内引流与外引流组胰瘘发生率的差异,旨在为临床最佳引流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6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成组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FRS评分结果,探索不同风险下内外引流组胰瘘发生率的差异,统计方法采用成组χ~2检验。结果76例患者中,PD后发生胰瘘24例,发生率为3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是影响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软是PD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86,P=0.011),而引流方式不是PD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在可忽略不计风险者中,内引流组和外引流组均无胰瘘发生;在中等风险和低风险患者中,外引流组的术后胰瘘发生率与内引流组相应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高风险患者中,外引流组术后的胰瘘发生率较内引流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胰腺质地是影响PD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FRS高风险患者中,使用胰管支撑管外引流相比内引流能更有效地预防PD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钩突完全切除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可能因素,探讨钩突完全切除对降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单一手术小组收治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68例壶腹周围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诊断胰瘘并行临床资料分析,对可能造成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异常升高的相关因素:钩突是否完全切除、胰肠吻合方式、胰腺纤维化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胰瘘发生率为33.8%;单因素分析显示:钩突是否完全切除(P=0.000)及血糖水平(P=0.045)与胰瘘关系密切;多因素分析显示本组病例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钩突是否完伞切除(P=0.000,OR=7.771),而胰腺纤维化、吻合方式、疾病类型等均不构成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完全切除胰腺钩突能够防止"残留钩突型胰瘘"的发生,进而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